蜀國的兵權接班人若是魏延,他會做的比姜維更成功嗎?

想不到AI18科技

  諸葛亮,字孔明,他是漢末三國時期的頂尖謀士之一,也是劉備勢力發展的規劃者。不過術業有專攻,終劉備一世,他都幾乎沒有單獨領兵,成為一方統帥。到了劉備去世之後,他才先平定了南中叛亂,又五度率軍北伐,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以及“推演八陣圖,鹹得其要”的成果。拋開其他不談,單說北伐一事。他一直懷有北定中原的理想,併為此而奮鬥,一直到病逝於五丈原。說到此處,我們不禁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既然他如此執著於此事,為什麼臨終前沒有將魏延選定為接班人,反而讓姜維繼承了他的衣缽呢?

  要知道,魏延是荊州人氏,在入川之前戰便已投奔了劉備,而且表現非常卓越——先是屢立功勳,被提拔為牙門將軍,之後一躍成為了漢中太守。由此,我們不難得知,魏延資歷較深,能力也有過人之外,除此之外他還非常有魄力,曾提出過子午谷奇謀,對北伐也非常執著,曾在諸葛亮去世之後,直言:“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司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死廢天下之事邪?”

  一、諸葛亮與魏延的北伐理念不和

  諸葛亮和魏延雖然都有北定中原的決心,但是諸葛亮的北伐建立在求穩的基礎上,他不敢也不能拿整個蜀漢去賭。可是魏延不一樣,魏延雖然更有魄力,卻也敢於犯險,如果依他之見,蜀漢入主中原的機會更大,卻也很容易迅速滅亡。正是因為這樣,諸葛亮雖然倚重他的驍勇,卻不採納他的謀略,更不敢讓他成為自己的接班人。

  二、姜維的用兵理念符合諸葛亮的心思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難得知,諸葛亮雖然不任人唯親,但是想要得到他的重用,必須得到他的認可,例如曾“好論軍計”的馬謖。姜維也是一個受到他認可的人,《三國志·姜維傳》記載,諸葛亮曾在寫給蔣琬等人的書信中提到,“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並稱贊姜維為“涼州上士也”。姜維既然能夠得到他的認可,自然在用兵理念等事務上,與他的想法一致,成為他的接班人,理所當然。

  三、諸葛亮害怕皇權受到威脅

  蜀漢的五虎將相繼去世之後,魏延成為了軍方第一人,而且此人剛愎自用,且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再加上他驍勇善戰,善養士卒,一旦萌生反心,恐怕無人能制。而姜維不一樣,姜維只是一個降將,就算心懷不軌,也很難找到支持者,不會對蜀漢政權產生巨大的威脅。

  四、他不想蜀漢窮兵黷武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諸葛亮如此選擇,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不想讓蜀漢窮兵黷武。畢竟自公元228年開始,到公元234年,7年的時間裡他出兵五次,已經對蜀漢的士卒和戰略物資造成了極大的消耗,接下來需要的是休養生息。如果他選擇魏延做接班人,卻只能使蜀漢陷入無休止的戰爭。另外,他的接班人並不直接是姜維,他與姜維之間,還有蔣琬、董允、費禕,縱使姜維與魏延一樣,對北伐充滿了執念,他想率軍出征,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攀上高位,不像魏延一樣毫無阻攔。這一點從“(姜維)每欲興兵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的記載,便可以看出。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諸葛亮一生以北定中原為目標,臨終前卻沒有將這一事業,託付給同樣抱有此志的魏延,反而選擇了降將姜維做自己的接班人,是出於多方面的考慮,而他的出發點,則是為了保護蜀漢的根基,避免蜀漢因伐魏而亡。只可惜他機關算盡,蜀漢卻還是沒有逃脫窮兵黷武的結局。


圖說三國

要回答這個問題,咱們首先來看看魏延是個什麼人。

魏延給人的感覺好像是這人是個謎。為什麼是個謎呢?因為在我們心中,至少有三種魏延的形象。

(魏延的連環畫形象)

第一種形象,是劉備眼裡的魏延。魏延是劉備的愛將,劉備進四川幫助劉璋打張魯的時候,魏延就一直跟隨。後來劉備和劉璋關係決裂,幫助劉備收拾劉璋時,魏延也立下了汗馬功勞。那時候,劉備就封魏延為牙門將軍。要知道,趙雲一生也就是隻封一個牙門將軍,而魏延出道就是牙門將軍。這還沒完,219年,劉備自立為漢中王的時候,還讓魏延當漢中太守。劉備回成都後,漢中是抵禦北面曹操的最重要的城市。當時很多人都覺得應該張飛當,張飛自己也想當。但是劉備卻給了魏延。不但給了魏延,還封魏延為都亭侯。

張飛和趙雲都是劉備身邊最重要的人,而張飛還是劉備的好兄弟,但是劉備卻把北面抵禦曹操的最重要的城市給了魏延,就像他把東面抵禦東吳的最重要的城市荊州給了關羽一樣。可想而知,魏延在劉備心中有多麼重要。

第二種形象,是諸葛亮眼中的魏延。劉備去世,諸葛亮前後進行了五次北伐戰爭。這五次北伐戰爭,魏延都參加了。在這五次戰爭中,魏延都給諸葛亮提過一個建議,就是讓諸葛亮給他一萬人,他按照當年韓信的路線,和諸葛亮分兩路人馬向魏國進攻,他認為兩面夾擊才能取得勝利。但是,諸葛亮一次也沒有給過他,一次也沒有采納過他的意見。這讓他心中頗多怨氣。同時,由於諸葛亮對他的否定,讓他在全軍上下的形象越來越差,又和包括楊儀在內的同事關係越搞越不好。後來諸葛亮去世的時候,魏延不執行諸葛亮撤軍的遺命,繼續帶軍北上。但是沒人聽他的,士兵們紛紛離開他,投奔楊儀。他只好自己和兒子一起逃走。後來被楊儀下令,馬岱帶兵追上,以叛國罪殺了他。

(魏延的遊戲形象)

第三種形象是《三國演義》的形象。《三國演義》中的魏延是一個有反骨的人。他在第一站就殺掉了他的主公、長沙太守韓玄,與黃忠的忠勇形象有天壤之別。後來劉備去世。諸葛亮掌權的時候,他一直想反,鑑於諸葛亮坐鎮,不敢有大動作。等諸葛亮一去世,他立馬造反。好在諸葛亮早就安排好了錦囊妙計,授意馬岱把他殺掉。

這三種形象中,哪一種形象才是最接近於魏延的本來面目呢?

《三國演義》中的魏延形象就不說了,那是文學形象。咱們直接說剩下的兩種。我覺得,劉備眼中的魏延形象,應該是最接近於歷史真實的。魏延能征善戰,性格直爽,嫉惡如仇。是一個上上之選的將領。那麼,問題在於,諸葛亮為什麼屢次不用他的計策,對他不予重用呢?我覺得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諸葛亮這個人用兵很謹慎。“諸葛一生唯謹慎”嘛,諸葛亮是個不錯的政治家,但並非一個不錯的軍事家。用兵之道,在於出奇制勝。而諸葛亮唯一不願做的,就是出奇制勝。因為他覺得太冒險,他怕冒險帶來失敗。所以他不同意魏延的建議。二是諸葛亮作為蜀國丞相,三軍統帥,他需要一言九鼎。而魏延多次反對他的意見,所以他打壓魏延,以樹立自己的權威。三是諸葛亮既然確定了姜維是接班人,怕姜維鎮不住魏延,肯定要故意打壓。

(魏延的影視形象)

現在我們來回答問題。如果諸葛亮死後,蜀國把軍隊交給魏延,而不是姜維,北伐能不能成功呢?我覺得還是比較難。其一,魏延的形象已經被諸葛亮破壞得很厲害,他在軍隊中肯定不會有權威。從最後所有士兵都離開他,就可以看出來。其二,魏延性格太直,不能團結大家,這讓他缺乏起碼的人氣。諸葛亮是一個很好的團隊領袖,他有很好的包容力親和力。魏延卻沒有,所以大家不可能依附他。其三,諸葛亮很謹慎,不太好;魏延愛冒險,也不太好。他那樣打仗,只有兩個結果,要麼就出奇大捷,要麼就全軍覆沒,而全軍覆沒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其四,諸葛亮五次北伐,已經把國力耗散得差不多了,魏延如果接招,他接到的將是一個爛攤子。用這副爛攤子,顯然是打不敗魏國的。

所有這些,都說明他接班不會比姜維好,只會比姜維壞。既然姜維都不能成功,魏延自然也不可能成功。


張生全精彩歷史

現在的三國有三個吹的最厲害的,有劉禪,郭嘉和魏延。

魏延的主要戰績是在建興六年擊退了進犯的郭淮,剩下的主要戰績就是在諸葛亮的指揮下獲得的。而這些戰績卻成了諸葛亮沒本事,魏延自己獲得的,豈不是可笑。

至於魏延在漢中為什麼能守得住,一看就能明白,因為魏延單獨領兵只和魏國的郭淮打了一仗!而郭淮也並不是精心準備而來的,因為魏國得到了一個重要消息,那就是諸葛亮在南征!所以匆匆忙忙來了一趟,可惜沒準備好,被魏延擊退。

至於為什麼魏延鎮守漢中沒人來攻打呢?難道他的面子和威望特別大?不是,因為魏國根本沒心思來打漢中。劉備奪取漢中之後,關羽立馬鬧荊州,接著攻樊城水淹七軍,然後曹操身死,曹丕登基,曹丕還得忙著撫平魏地的各方勢力,哪有時間打漢中。

現在的人深受演義的毒害,以為諸葛亮故意打壓魏延,純粹沒有讀過史書。仔細讀讀三國志就能明白,劉備活著,魏延雖然鎮守漢中,但是他旁邊還有驃騎將軍馬超和閬中太守車騎將軍張飛,這二位爺都是中央高層,而且都帶有假節,隨時可以指揮和斬殺大將!魏延守的位置很重要,可是他的官職是什麼?是鎮北將軍!四鎮之一,四鎮上面是四徵,四徵上面是前後左右四將軍,再上面是衛將軍,車騎將軍,驃騎將軍大將軍。看看魏延和張飛馬超差了多少。這就好比現在的中央軍委副主席加上集團軍總司令和師長的級別。

然後,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魏延在諸葛亮的提拔下成了什麼?先是提拔成徵南將軍,這個比較搞笑,因為魏延並沒有南征,給這個純粹是給個升官的理由。然後馬上封侯,南鄭侯。再接著馬上升,一直升到丞相府司馬,這可是國防部長啊,和楊儀的丞相府長史(國務院辦公廳主任)不是一個檔次的。

至於不能用子午谷計謀,這純粹是軍事分歧,和打壓有必然聯繫嗎?且

勇猛過人,又性

矜高

,當時皆避下之。唯

楊儀

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這是三國志原文。如果沒有諸葛亮,大家早就弄死魏延了。人家楊儀不鳥你,你就恨死人家,就你這性格,誰能受的了啊。

諸葛亮臨死前安排費禕來調節二者的關係,這是非常美妙的,因為只有費禕才能調解,別人都不行。費禕傳原文,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刃擬儀,儀泣涕橫集。禕常入其坐間,諫喻分別,終亮之世,各盡延、儀用者,禕匡救之力也。

可是諸葛亮死後呢,魏延根本不鳥費禕,所以逼迫費禕站到了楊儀一邊

同樣是撤軍,楊儀先撤,魏延作為先鋒在前線最後撤,有什麼問題嗎?沒有!魏延居然走小道提前站住了位置不讓楊儀的部隊通過,想要強行收編了這支部隊。我想問問,朝廷任命的指揮官諸葛亮剛死,魏延就要奪取這支部隊的指揮權,經過中央的同意了嗎?這不是造反是什麼??魏延的士兵一看魏延做事出格了就分散逃跑,不跟魏延混了,所以魏延才會單槍匹馬被大部隊抓住殺掉了。

再有,魏延在蜀漢已經是國防部長了,還要所有部隊的兵權幹什麼?如果他投降魏國,呵呵,魏國會給他這個級別的官職嗎?所以他的目標肯定不止國防部長這個級別,去魏國,魏國給不了。只能拿著蜀漢的兵權要挾劉禪一把。


滄齡

一、亮明觀點:如果是魏延掌握蜀漢兵權,結局可能要比姜維更加糟糕!

首先,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今河南桐柏)人,深受劉備器重。相對於姜維,魏延資歷更老,戰功和經驗都更加豐富。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再加上魏延的子午谷計謀,不少朋友認為魏延領兵的話,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績。但是,魏延卻存在一個致命的弱點。

二、史料記載,魏延性格是“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而性格決定了魏延最終的命運

不過,在筆者看來,如果魏延掌握蜀國的兵權,結局可能更糟糕。理由如下:相對於姜維,魏延最大的問題在於性格,他的性格是“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根據陳壽在《三國志》中的記載,魏延不僅和諸葛亮的手下楊儀爆發過沖突,而且其自大的性格,促使其和諸葛亮之間都發生過爭執。在關羽、張飛、趙雲等蜀漢第一代武將相繼去世後,魏延越來越目中無人,這促使他得罪了太多了蜀漢同僚。而這,最終導致魏延眾叛親離,並被馬岱斬殺。換而言之,性格決定了魏延的最終命運。

三、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失敗的可能性遠遠高於其成功的概率

值得注意的是,魏延根本沒叛蜀投魏之心,以叛逆罪誅殺魏延是冤枉的。換而言之,魏延對蜀漢是忠心的,其被殺主要是自己不聽諸葛亮的遺命,加上得罪人太多所致,這點很多資料基本已證實,而且之後沒幾年蜀漢後主也為魏延平反了。但是,對於魏延來說,其指揮才能和謀略並沒有比姜維高多少。針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並不是那麼容易實現的。在筆者看來,魏延想要帶領5000千兵馬偷襲長安,一方面要保證中途不被魏國發現,另一方面要迫使守衛長安的將領的投降。由此,魏延子午谷奇謀幾乎難以成功。

四、魏延一旦行使子午谷奇謀,很可能有去無回,從而加快蜀漢的滅亡進程

最後,進一步來說,在蜀漢和魏國常年對戰的背景下,魏國肯定會在交戰的附近地區設立哨卡,防止蜀軍突然襲擊,也即魏延很可能就會被中途發現。再加上沒有後勤補給的深入敵人腹地,想要迫使對方投降,更是難上加難。如果諸葛亮死後,魏延掌握蜀漢的兵馬並行使子午谷奇謀,很可能有去無回。換而言之,蜀漢的兵權由魏延掌管,可能要比姜維更加糟糕,甚至導致蜀漢的更早滅亡。而在姜維等人的支持下,蜀漢在諸葛亮去世後依然長存了三十年,已經是非常不錯的成績了。

文/情懷歷史


情懷歷史

不會,歷史上的魏延其實是諸葛亮一手提拔起來的將領,但魏延在諸葛亮的派系中人緣很差。魏延出身荊州,是劉備、諸葛亮徵發部曲從軍時招募的,因為戰功才被提拔。諸葛亮也可以算是魏延的老首長,“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大家不要以為魏延從漢中太守被諸葛亮任命為丞相司馬、空頭涼州刺史就是貶官。當時蜀漢官員中能在諸葛亮丞相府兼職都是被重用的前奏,費禕、蔣琬都是直接從丞相長史升遷為總理級的尚書令,所以魏延丞相司馬的兼職是進入了升官快車道。涼州刺史的職權大於漢中太守,雖然是空頭的,也意味著只要是北伐在涼州取得的地盤都歸魏延管理。建興8年諸葛亮因為魏延擊敗郭淮的戰功封魏延為徵西大將軍(蜀漢軍銜第三級),假符節,進封南鄭侯(縣侯,漢中的治所就是南鄭)。相比於劉備時代,諸葛亮在官職和爵位上都大大提高了魏延,他的官職連升兩級,爵位也從亭侯升到了縣侯,變成了諸葛亮麾下第一人。

魏延最大的問題在於性格,他的性格是“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不光和楊儀在開會時動了刀,在建興10年還被車騎將軍、劉備的同宗劉琰好一頓數落。魏延的出身在東漢末年可謂低微,但他為人非常高傲,自信到自大的地步。魏延自認為正確的事情就頑固的堅持,甚至和諸葛亮發生過爭執。諸葛亮死後,魏延以諸葛亮軍事繼承人自居,這才鬧出了楊儀和魏延火拼的事件。在這一事件中魏延遭到了多位同僚的打擊,比如王平,“文盲大兵”王平讓魏延士卒離散;馬岱更是親自砍下了魏延的頭顱。在後方董允和蔣琬也在爭執中偏向楊儀,費禕也坑了魏延一把,“蜀漢四相”(諸葛亮、董允、蔣琬、費禕並稱四相)中的三個看魏延不順眼(我們就不說演義中的諸葛亮了),他不敗才是沒天理。魏延牆倒眾人推被殺後,還落下了投敵的罵名。因此魏延主持北伐大業真的很懸,他的群眾基礎太差。

姜維的問題是加入蜀漢集團太晚,他是228年加入蜀漢,諸葛亮去世時他只在蜀漢軍中呆了6年。諸葛亮從來就沒把他當成繼承人,蔣琬、費禕等人才是諸葛亮的繼承人和弟子。姜維是涼州人士,和荊州派諸位大佬並不親密,得不到他們的全力支持。到了蜀漢末年,姜維卻突破了體制,成了蜀漢軍事一把手。

從兩人的機遇上看,兩人都是邊緣人。姜維綜合實力要高於魏延,畢竟姜維能艱難地的夾縫中變成了蜀漢末年的巨頭,沒有弄到人人皆曰可殺的地步。


冷兵器研究所



能肯定的有幾點:

1,魏延根本沒叛蜀投魏之心,以叛逆罪誅殺魏延是冤枉的。這點很多資料基本已證實,而且之後沒幾年劉禪政權也為魏延平反了。

2,魏延跟諸葛亮矛盾不小,主要是在戰略上有分歧,另外也不排除兩人私人過節也不小。

3,誅殺魏延的楊儀不算個好人,之後結局可以看出此人心胸較為狹窄。

4,魏延在諸葛亮死後無論軍功,官職,資歷可以說是蜀軍第一。沒有了諸葛亮蜀國內很難有人再壓制的了魏延。

5,魏延對蜀漢的忠心絕對沒問題,能力也很強,但同時性格也較為偏激。蜀漢後期大將們沒落的差不多後,魏延同時也開始狂傲。

以上述分析來看,殺魏延對蜀漢政權來說也有其道理的地方,主要就是對於蜀漢朝政的穩定有用。如果魏延不死,很可能出現一個強勢把持朝政的權臣。當然,冤殺也是肯定的,而且誅殺魏延後讓本來就人才匱乏的蜀漢政權更加嚴峻,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更加削弱了蜀漢的國力。

  姜維和魏延誰厲害

  姜維,出生於公元202年,字伯約,是如今甘肅省甘谷東南人,是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以及軍事統帥。姜維原本是魏國的將領,之後投降蜀國,然後成為了涼州刺史以及大將軍,深得劉備與諸葛亮的信任。

  魏延,出生年份不詳,字文長,是如今河南省信陽市獅河區三里店人,與姜維一樣,是三國時期蜀國著名將領以及軍事統帥。魏延是劉備入主荊州,而後進軍湖南長沙攸縣時投降於劉備的降將。之後英勇作戰,屢立戰功,深受劉備的信信任。而在劉備成為漢中王之後,不僅將漢中交給了魏延管理,讓魏延成為的漢中太守,還加封魏延為鎮遠將軍。

  自古以來,很多人都將姜維與魏延進行對比,從而評判出姜維和魏延到底是誰比較厲害。雖然姜維與魏延兩人都擁有卓越的軍事才能以及作戰,但是在謀略卻有很大不同。

  姜維不僅僅是一員武將,更多時候也發揮著一個文官的作用。而諸葛亮之所以喜歡姜維,就是因為姜維不僅有膽量,更加足智多謀。甚至到了最後,諸葛亮更是傾盡全力想要培養姜維,讓姜維繼承自己的意願,幫助蜀國一統天下。

  魏延作為一名軍士將領,他的軍事才能是所有人都認可的,而魏延在謀略上也不差。魏延在跟隨諸葛亮征戰的過程當中,就提出過著名的“子午谷奇謀”,在三國曆史上,從力量對比來看,魏蜀吳三方,蜀漢的實力最小,人口不到百萬,士兵更是隻用10多萬。與人口超過500萬 ,軍隊50萬的魏國來說,簡直是以卵擊石,螳臂當車。因此,後世評價,蜀漢要想取勝,必須使用奇招,出奇兵。而就此認為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唯一可行的戰略,也是滅掉曹魏統一天下唯一可行的辦法。因此,後來諸葛亮失敗後,很多人更是就此認為諸葛亮心胸狹隘,沒有采納魏延的計謀,以至於失去了唯一戰勝曹魏的機會,功虧一簣。但是真的是如此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真的有實現的可能麼?

我們暫且不論,先看走子午谷的下場。在明朝末年,第一代闖王高迎祥,打算出奇兵,走子午谷直接插入關中腹地。因此,其帶了5萬人急行軍,花了15天時間,但是快到谷口的時候,卻被孫傳庭帶領的大明最後的殘餘,打的是全軍覆沒,高迎祥更是被俘虜,慘死刀下。那麼問題來了,為啥走子午谷會這樣呢?

其實,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要取勝那是要有條件的,最關鍵的是兩條:一是,突然性,也就是說魏延帶5000軍隊絲毫不被發現,即使行走十幾天也不被發現,其實這第一點基本不可能,因為當時曹魏在子午谷沿線就有哨所。

二是,偶然性,也就是說即使軍隊到了城下,這位守城的還必須是個貪生怕死的人,看到魏延兵臨城下,立刻逃跑閃人。否則一旦他要堅守待援,這麼點人都不夠塞牙縫的。而當時的魏軍守將夏侯楙(máo)即使無能,但是看到魏延區區5000人,長途奔襲,憑藉自身城大池深,想必不會第一時間想到要棄城逃跑,因為根本沒必要。

因此,兩個先決條件其實都不成立,子午谷奇謀能實現的可能性很小。在1944年,毛主席評價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時就說了五個字“此計太懸危”,可謂一針見血,道出了真相。以當時蜀漢的情況,處於弱勢,也只有以優勢兵力穩紮穩打,一城一池的去奪,才是上策。如果用子午谷,估計一旦兵敗,可能連後路都沒用了。

 姜維與魏延二人,無論是軍事才能,還是戰略規劃,可以說都相差不多。但是,在為臣忠誠這方面,相比姜維,魏延卻有所不及。這也是後人為什麼多稱讚姜維,批判魏延的原因所在。


金山萬丈

這個問題很有代表性性。

翻看三國志中魏延的一生,以219年升任漢中都督為真正的發達,以230年打破郭淮和費耀後升任前軍師、徵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進封為南鄭侯為頂點。

魏延的一生,成就他的人是劉備。魏延可以說說蜀國第二梯隊中的代表性人物。即便不得善終,但一千多年來,人們還是在追念魏延的奇謀勇略。


先來看看問題的題幹,我覺得題幹中的兩句話,幾乎一個也不會成立。

第一,魏延一定不會是接班人。第二,魏延不會成功,即便比姜維成功點,但也多不了太多。魏延很可能防禦有方、作戰有方,但更可能分庭抗禮、尾大不掉,甚至臣強主弱。

想要成為接班人,不只是能力強就可以的,魏延的能力也是比較出來的,魏延在漢中太守任前,也未見太大業績,尤其沒有奪人眼目的業績,很多戰例多跟黃忠一起掃蕩小縣城而已,只是資深人士。接班人的選定,還需要有一定的人脈或者說口碑的。諸葛選定接班人,怎麼不在意自己的參謀團隊的意見?諸葛團隊中費禕、董允、蔣琬、楊儀、王平的意見很可能對諸葛的影響最大。

可是魏延在這些人的心目中是什麼印象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身為重臣,跟楊儀水火不容,舉刀相向。還總得需要費禕和諸葛前去調停,諸葛及其文人團隊絕不會選擇這麼危險的武將做接班人,否則,一旦形勢失控,極難控制。

從結果來看,至少蜀漢陣營當中,一些有分量的人,魏延要麼得罪了個遍,要麼就是人們對他比較反感。魏延跟大名士劉巴不和,跟劉備陣營中僅次於李嚴的劉琰不和,即便是普通小官的三國志作者陳壽也認為魏延只是武勇而已。從武將的角度看,馬岱斬殺魏延未曾動什麼惻隱之心,王平大罵魏延的不義之舉也是慷慨激昂。

試想一個在朝廷裡面都沒朋友的魏延,如何做接班人呢,怎麼做接班人,光桿司令,不得人心,縱然一身本領也只能是越來越孤獨,越來越孤芳自賞乃至認為所有人都想害“朕”。

魏延,徒有其名,只能一介武夫,沒有政治頭腦,更沒有籌謀之道,只知道空發牢騷,擺老資格,於事無補,眼高手低,做一個武人很不錯,做一個政治接班人取禍之道。

沒有政治頭腦不要做領導,否則性命不保。幹好本職工作,不要心比天高,孤芳自高。


文藝骨幹

看了上面的幾個回答,感覺雖然大家都再說是按照三國志來講,卻還是受小說影響太深。魏延是個什麼水平,我們分析分析看看就知道了。

豪言壯志

在《三國志 卷四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裡面對魏延的描述開篇就是“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這也就是說,魏延是很有能力的,並且得到了劉備的充分認可,對於劉備的用人模式,往往只用極度信任之人,因此魏延可以說是劉備集團的大紅人,可以相信的內部成員。隨後劉備問魏延怎麼鎮守漢中,魏延的回答也是很大氣“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這話可不敢亂說,畢竟當時剛剛佔據漢中,關羽還未出兵樊城,曹操的大軍很多還是壓在雍州的,因此作為漢中守將,眼裡可是很大的,魏延能夠頂此壓力,足以說明他個人實力的強大。


善戰良將,心性孤傲

230年,魏延出兵西入羌中,魏國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魏延大戰於陽溪,魏延大敗郭淮。季漢諸將對魏延的評價也是“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在諸葛亮北伐期間,魏延立功無數,多少有點自我膨脹。對於諸葛亮的穩紮穩打,魏延認為不是辦法,建議領一萬多人走子午谷打長安,和諸葛亮對雍州形成夾擊之勢。就算不成功也能重創魏軍,嚇他們一跳。當然,孔明打仗謹慎,沒有采納,今天倒是落下很多人都口舌,事實上仔細分析一下,如果你是諸葛亮,蜀漢就十萬兵,拿出十分之一賭博萬一都賠了要多少年才能補充回來,估計想到這你也不敢賭,這就是人在多高的平臺就會想多少事。



當然,魏延的膨脹不止在頂撞領導上,因為自己功勞多,所以為人處事方面可能就有些牛逼轟轟的。通常諸將也就是對他敬而遠之。但是刺頭楊儀就跟他不對付,倆人一見面就跟打雞血了一樣。鬧得江東的孫權都說這倆就是倆胡鬧孩子。楊儀呢,諸葛亮是比較信任的,但也就是比較,在諸葛亮即將病逝的時候,他囑咐楊儀、費禕、姜維撤兵之事,特意說明魏延斷後,不聽話就把他留著,對沒錯,沒說魏延造反,沒說殺他,就是把他留下。對待魏延,諸葛亮看的很透,一個任性的能幹孩子。後來費禕摸魏延的口風,魏延說的是丞相掛了送回去就好了,兵留下繼續跟魏國打(任性),讓我聽楊儀的安排門都沒有。明白了,魏延之前的話是任性,後面才是重點,

打死不聽楊儀的,就是說費禕來肯定是告訴了魏延丞相死了,楊儀指揮。魏延聽到楊儀做指揮,打死也不幹。於是提前南下燒棧道,之後就是兩人對罵,都上奏表,然後魏延的兵覺得魏延理虧,就都散了,魏延看情況不對,就往漢中跑,楊儀追上去讓馬岱殺了魏延,還踩著魏延的頭說“庸奴!復能作惡不?”還殺了魏延三族。注意,諸葛亮的意思是別管魏延,楊儀卻背道而馳,不但殺了魏延,還殺了他三族,這就很過分了。而後來政府弄明白魏延北上是幹嘛呢?去漢中,不是降魏。去漢中幹嘛?第一,劉備當年讓他鎮守這。第二,北伐要經過這。之所以這麼想,就是因為魏延認定了自己是諸葛亮軍事上的接班人。這也不是他自己這麼想。書中原文“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後來楊儀不得重用,也是說了這麼一句話更能證明魏延的清白,原文翻譯出來就是“以前丞相去世時,我如果舉兵前就魏氏,今日處世怎會落魄到這種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如此看來,魏延死的冤。

這樣分析完,我們能發現,魏延有將才,而且是個良將,但是做不了大帥,心氣太高,傲氣頗重,而且有點小心眼。如果他接替諸葛亮帶兵,雖然資歷能力服眾,但是想和姜維一樣運籌帷幄,恐怕是不行。


火器工坊

魏延肯定做的比姜維更差勁。

打仗不僅是軍事指揮一方面,跟政治、經濟、後勤都有關係。魏延有個大缺點,就是為人高傲、跟所有人關係都極其差勁。他跟諸葛亮的首席幕僚楊儀還有仇。

以前劉備、諸葛亮在的時候,還能管住他,幫他緩解與他人的關係。劉備、諸葛亮都死了以後,就沒有人可以鎮住他了,魏延無疑會更加飛揚跋扈。群臣都會抵制他,沒有人能夠幫他緩解這種人際壓力。



可以看一下歷史上,諸葛死了以後,魏延和楊儀馬上就鬧翻了。兩人都向朝廷告狀,說對方謀反。楊儀也不是善茬,但群臣就統一認定是魏延在謀反。戴了謀反的帽子之後,魏延的部下就一鬨而散了,被王平輕鬆擊敗。魏延也是蒙冤而死。

魏延的性格太傲太跋扈,人際關係、政治素養太差,讓他獨當一面去執掌蜀國軍權,絕對會毀了蜀國。


國史拾遺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的,本人不才,借用頭條問答說說我的看法。

我覺得諸葛亮選擇姜維做為兵權接班人是正確的,如果選魏延後必生亂。

首先說,諸葛亮選擇姜維並不是姜維多能打,而是看中姜維的綜合能力,姜維在謀略方面可以說得到了諸葛亮真傳,另外姜維在軍中威信很高,上下都很信服他。而魏延不行,魏延當時論資歷要比姜維老,論戰功魏延從歸降劉備時起南征北戰立功無數,從這方面講,姜維是比不是上魏延的。可魏延的毛病也很多,用今天說法可能是魏延的情商不太高,魏延經常頂撞諸葛亮,而且和同僚關係也不好,如果讓魏延接兵權,可能上下都不服。

設想一下,如果讓魏延接兵權,帳下眾將肯定不服,時間長了很可能和姜維等火拼,那蜀國內亂必將大傷元氣,這一點諸葛亮可能考慮到了。

最重要的一點是魏延勇猛有餘但謀略不足,在戰場上遇到司馬懿魏延不是對手。

綜上所述,諸葛亮沒選魏延也算明智,諸葛亮臨終前設計除魏延可以說是為姜維結兵權掃清障礙,姜維在蜀漢後期忠心耿耿苦苦支撐也算對得起諸葛亮的苦心栽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