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归园田居”到“乡村旅居”,乡村旅游开启小众化生活方式

从“归园田居”到“乡村旅居”,乡村旅游开启小众化生活方式

现如今,到乡村去生活,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时尚、高端、奢侈的生活方式。乡村生活的闲适性,正是当下休闲旅游市场所追求的,它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已经成为中国未来最稀缺的旅游资源。从旅行到旅游,是从小众到大众的进步;而从旅游到旅居,则是从大众到小众的回归。只不过,这种回归是高端的、闲适的和更加个性化的,有时甚至是特殊定制的。这是旅游者消费心理走向成熟的结果,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式之一。

从“归园田居”到“乡村旅居”,乡村旅游开启小众化生活方式

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在乡村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其中之一有这样的句子:“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系列《归园田居》恰恰是对耕读生活的最真切的描述。

从“归园田居”到“乡村旅居”,乡村旅游开启小众化生活方式

古代农村是耕读乡村,秉承耕读传家,劳作滋养身体,读书修身养性,由此形成古代乡村特有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良性循环的模式。就旅游资源来说,中国社会的封建时代较之于欧美封闭而漫长,其最具典型的形态是农耕经济,最直接的外在表现是田园风光和乡土风情。

这首诗的后几句是:“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直抒胸臆的感情表露,在传统农业时代,其回归自然的期盼是热切的;在后工业革命时代,更有现实意义,其不仅是反映了现代城里人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乡村情怀和乡愁情结。

从“归园田居”到“乡村旅居”,乡村旅游开启小众化生活方式

这首诗足以说明,中国的乡村有我们所渴求的旅游资源,既然有所求,定然有所依。

中国文化对于欧美国家一直是神秘的,而乡村则是中国的文化秘境和集聚点。乡村不仅有陶渊明笔下浸润于古老土地的乡村情境和美好意蕴,更有沉淀在骨子里的、浓厚的农耕文明和精神。事实上,中国五千年文明就是农耕文明,现今尚保留下来的近300万个古村落携带着中华文明的密码,承载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仍存活的文明形态和文明历史。从历史的视角看,离开乡村就无法解读中华文明。包括乡村建筑和田园在内的人文与自然形态是乡村文化活的载体。乡村真正的价值是中国文明、文化之根。

二、中国乡村的独特禀赋

欧美的乡村旅游,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特点一:以农业为基础,讲求乡村性

从“归园田居”到“乡村旅居”,乡村旅游开启小众化生活方式

国外的乡村旅游是依托现有的农业资源和乡村环境,以乡村独特的生活方式、乡村风光、生产形态、民俗风情、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为对象的一种旅游方式。它与农村、农业、农民紧密相关,缺一不可。因此,乡村旅游的开发不应以牺牲农田、农业生产和农业文化为代价,应该只是进一步提升农业资源的经济价值和休闲娱乐功能。传统的乡村生活和乡村环境是最具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资源,旅游者只有融入乡村社区生活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乡村生活的乐趣。

特点二:以项目为主题,讲求平民性,注重品牌

从“归园田居”到“乡村旅居”,乡村旅游开启小众化生活方式

农场型的旅游,法国有农场客栈、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民俗农场和露营农场九个系列;美国有采摘果品、“玉米迷宫”、“珍稀动物展览”、“绿色食品展”、“农场博物馆”、露营野炊、乡村音乐会、冬天破冰垂钓等活动。不同的活动内容满足了不同游客多样化的需求。现代乡村旅游面向大众,以都市工薪阶层或知识分子为主要客源。在国外,乡村旅游与其消费水平相适应,非常注重自己的品牌定位和特色,并根据地理资源优势推出特色服务。

特点三:以休闲为主导,讲求原生性和参与性

从“归园田居”到“乡村旅居”,乡村旅游开启小众化生活方式

在全球旅游趋势中,休闲旅游普遍受到游客的重视。单纯的乡村观光由于停留时间短,活动单一,经济效益往往不如乡村休闲旅游。现代旅游者越来越重视参与体验,强调休闲的旅游以放松身心,更加重视以体验为主的休闲旅游方式。而乡村旅游提供的是原汁原味的农村风貌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不仅讲求原生性,还注重游客的参与性。

然而,欧美的乡村旅游发展得再好,它也只是一个产业。中国的乡村,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文化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也许世界上最美、最具有历史与文化内涵的城市在欧洲,但世界上寿命最长、最完善、最成熟的乡村定然在中国,中国的乡村有文化、有历史、有家族、有独特的生活方式。这样说来,中国乡村的价值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整个世界,中国的乡村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巨大遗产。

从“归园田居”到“乡村旅居”,乡村旅游开启小众化生活方式

这也是国外游客特别喜欢中国乡村的原因。中国乡村不仅对中国人有吸引力,对外国人更充满魅力。近年来,欧美甚至韩日国家的游客,专往中国最偏僻、最封闭的地方拍跑,甚至一头扎进我国一些几乎没有怎么开发、还处于原生状态的乡村,而非那些已经开发成熟的景区。他们所追逐的就是迥异于城市环境的生态和生活,所体验的是中国5000年的文明和文化。

总之,中国乡村携带着中华文明的基因,有文化、有历史、有家族、有独特的生活方式,离开乡村无法解读中华文明。中国乡村的价值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整个人类,那是我们生活的净土,我们灵魂最后的栖息地,我们共同的家园。

从“归园田居”到“乡村旅居”,乡村旅游开启小众化生活方式

三、从乡村旅游到乡村旅居

根据过往国外发达国家旅游发展规律,在后工业革命时代,必然引发乡村旅游革命。乡村旅游源于工业革命,乡村旅游却依赖于生态革命。工业革命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使城市失去人类不可缺少的自然环境;信息革命更是在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同时,造成世界性城市文化雷同化的负面影响。正是由于人们意识到环境的恶化,会使人类失去栖息地,乡村旅游才受到城里人青睐,成为旅游发展的新热点。

从“归园田居”到“乡村旅居”,乡村旅游开启小众化生活方式

乡村旅游发展是风头正劲,但随着全域旅游的推进,未来乡村旅游不可能是景区化发展,不可能是观光为主。事实上,乡村哪有那么多的风景,好的风景早已圈起来成为景区,有的只是生活体验。

这样说来,对于乡村旅游的定义是不准确的,这既是旅游发展初级阶段观光概念的固化,又是受到了当前旅游主导产业形势下,要政绩、走形式、重利益的劣风影响。对于乡村旅游,更多的可以说成是乡村旅居。我们明白,这个观点是小众的,但我们希望为大众所接受,起码一些有乡村情怀的人已经接受了。因为这个观念如果端正了,乡村旅游发展就有了方向。

从“归园田居”到“乡村旅居”,乡村旅游开启小众化生活方式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会议集群、休闲商业集群、文化创意集群等服务业新兴产业开始外移,未来在远离城区的区域将形成环境优越、配套完善的,既宜居又宜业的区域。以乡村旅居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可以将居住和旅游融为一体,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达到生活和工作无间相融的生命状态。

当休闲成为常态,旅游就成为一种休闲方式;当乡村旅游成为时尚,乡村旅居就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旅居模式呼之欲出,乡村旅游未来必定走向乡村旅居时代。

从“归园田居”到“乡村旅居”,乡村旅游开启小众化生活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