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歸園田居”到“鄉村旅居”,鄉村旅遊開啟小眾化生活方式

從“歸園田居”到“鄉村旅居”,鄉村旅遊開啟小眾化生活方式

現如今,到鄉村去生活,在世界範圍內已經成為時尚、高端、奢侈的生活方式。鄉村生活的閒適性,正是當下休閒旅遊市場所追求的,它具有無窮的吸引力,已經成為中國未來最稀缺的旅遊資源。從旅行到旅遊,是從小眾到大眾的進步;而從旅遊到旅居,則是從大眾到小眾的迴歸。只不過,這種迴歸是高端的、閒適的和更加個性化的,有時甚至是特殊定製的。這是旅遊者消費心理走向成熟的結果,也是鄉村旅遊發展的方式之一。

從“歸園田居”到“鄉村旅居”,鄉村旅遊開啟小眾化生活方式

一、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在鄉村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共五首,其中之一有這樣的句子:“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其系列《歸園田居》恰恰是對耕讀生活的最真切的描述。

從“歸園田居”到“鄉村旅居”,鄉村旅遊開啟小眾化生活方式

古代農村是耕讀鄉村,秉承耕讀傳家,勞作滋養身體,讀書修身養性,由此形成古代鄉村特有的物質與精神生活良性循環的模式。就旅遊資源來說,中國社會的封建時代較之於歐美封閉而漫長,其最具典型的形態是農耕經濟,最直接的外在表現是田園風光和鄉土風情。

這首詩的後幾句是:“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這種直抒胸臆的感情表露,在傳統農業時代,其迴歸自然的期盼是熱切的;在後工業革命時代,更有現實意義,其不僅是反映了現代城裡人嚮往的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鄉村情懷和鄉愁情結。

從“歸園田居”到“鄉村旅居”,鄉村旅遊開啟小眾化生活方式

這首詩足以說明,中國的鄉村有我們所渴求的旅遊資源,既然有所求,定然有所依。

中國文化對於歐美國家一直是神秘的,而鄉村則是中國的文化秘境和集聚點。鄉村不僅有陶淵明筆下浸潤於古老土地的鄉村情境和美好意蘊,更有沉澱在骨子裡的、濃厚的農耕文明和精神。事實上,中國五千年文明就是農耕文明,現今尚保留下來的近300萬個古村落攜帶著中華文明的密碼,承載中華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的仍存活的文明形態和文明歷史。從歷史的視角看,離開鄉村就無法解讀中華文明。包括鄉村建築和田園在內的人文與自然形態是鄉村文化活的載體。鄉村真正的價值是中國文明、文化之根。

二、中國鄉村的獨特稟賦

歐美的鄉村旅遊,有三個突出的特點。

特點一:以農業為基礎,講求鄉村性

從“歸園田居”到“鄉村旅居”,鄉村旅遊開啟小眾化生活方式

國外的鄉村旅遊是依託現有的農業資源和鄉村環境,以鄉村獨特的生活方式、鄉村風光、生產形態、民俗風情、鄉村居所和鄉村文化為對象的一種旅遊方式。它與農村、農業、農民緊密相關,缺一不可。因此,鄉村旅遊的開發不應以犧牲農田、農業生產和農業文化為代價,應該只是進一步提升農業資源的經濟價值和休閒娛樂功能。傳統的鄉村生活和鄉村環境是最具有吸引力的鄉村旅遊資源,旅遊者只有融入鄉村社區生活中,才能真正體會到鄉村生活的樂趣。

特點二:以項目為主題,講求平民性,注重品牌

從“歸園田居”到“鄉村旅居”,鄉村旅遊開啟小眾化生活方式

農場型的旅遊,法國有農場客棧、騎馬農場、教學農場、探索農場、狩獵農場、點心農場、農產品農場、民俗農場和露營農場九個系列;美國有采摘果品、“玉米迷宮”、“珍稀動物展覽”、“綠色食品展”、“農場博物館”、露營野炊、鄉村音樂會、冬天破冰垂釣等活動。不同的活動內容滿足了不同遊客多樣化的需求。現代鄉村旅遊面向大眾,以都市工薪階層或知識分子為主要客源。在國外,鄉村旅遊與其消費水平相適應,非常注重自己的品牌定位和特色,並根據地理資源優勢推出特色服務。

特點三:以休閒為主導,講求原生性和參與性

從“歸園田居”到“鄉村旅居”,鄉村旅遊開啟小眾化生活方式

在全球旅遊趨勢中,休閒旅遊普遍受到遊客的重視。單純的鄉村觀光由於停留時間短,活動單一,經濟效益往往不如鄉村休閒旅遊。現代旅遊者越來越重視參與體驗,強調休閒的旅遊以放鬆身心,更加重視以體驗為主的休閒旅遊方式。而鄉村旅遊提供的是原汁原味的農村風貌淳樸自然的田園生活,不僅講求原生性,還注重遊客的參與性。

然而,歐美的鄉村旅遊發展得再好,它也只是一個產業。中國的鄉村,更多的是一種文化。文化是需要時間來沉澱的。也許世界上最美、最具有歷史與文化內涵的城市在歐洲,但世界上壽命最長、最完善、最成熟的鄉村定然在中國,中國的鄉村有文化、有歷史、有家族、有獨特的生活方式。這樣說來,中國鄉村的價值不僅屬於中國,而且屬於整個世界,中國的鄉村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巨大遺產。

從“歸園田居”到“鄉村旅居”,鄉村旅遊開啟小眾化生活方式

這也是國外遊客特別喜歡中國鄉村的原因。中國鄉村不僅對中國人有吸引力,對外國人更充滿魅力。近年來,歐美甚至韓日國家的遊客,專往中國最偏僻、最封閉的地方拍跑,甚至一頭扎進我國一些幾乎沒有怎麼開發、還處於原生狀態的鄉村,而非那些已經開發成熟的景區。他們所追逐的就是迥異於城市環境的生態和生活,所體驗的是中國5000年的文明和文化。

總之,中國鄉村攜帶著中華文明的基因,有文化、有歷史、有家族、有獨特的生活方式,離開鄉村無法解讀中華文明。中國鄉村的價值不僅屬於中國,而且屬於整個人類,那是我們生活的淨土,我們靈魂最後的棲息地,我們共同的家園。

從“歸園田居”到“鄉村旅居”,鄉村旅遊開啟小眾化生活方式

三、從鄉村旅遊到鄉村旅居

根據過往國外發達國家旅遊發展規律,在後工業革命時代,必然引發鄉村旅遊革命。鄉村旅遊源於工業革命,鄉村旅遊卻依賴於生態革命。工業革命在給人類帶來豐富物質享受的同時,也使城市失去人類不可缺少的自然環境;信息革命更是在促進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同時,造成世界性城市文化雷同化的負面影響。正是由於人們意識到環境的惡化,會使人類失去棲息地,鄉村旅遊才受到城裡人青睞,成為旅遊發展的新熱點。

從“歸園田居”到“鄉村旅居”,鄉村旅遊開啟小眾化生活方式

鄉村旅遊發展是風頭正勁,但隨著全域旅遊的推進,未來鄉村旅遊不可能是景區化發展,不可能是觀光為主。事實上,鄉村哪有那麼多的風景,好的風景早已圈起來成為景區,有的只是生活體驗。

這樣說來,對於鄉村旅遊的定義是不準確的,這既是旅遊發展初級階段觀光概念的固化,又是受到了當前旅遊主導產業形勢下,要政績、走形式、重利益的劣風影響。對於鄉村旅遊,更多的可以說成是鄉村旅居。我們明白,這個觀點是小眾的,但我們希望為大眾所接受,起碼一些有鄉村情懷的人已經接受了。因為這個觀念如果端正了,鄉村旅遊發展就有了方向。

從“歸園田居”到“鄉村旅居”,鄉村旅遊開啟小眾化生活方式

隨著我國逐步進入後工業化時代,會議集群、休閒商業集群、文化創意集群等服務業新興產業開始外移,未來在遠離城區的區域將形成環境優越、配套完善的,既宜居又宜業的區域。以鄉村旅居為代表的鄉村旅遊,可以將居住和旅遊融為一體,提高人的生命質量,達到生活和工作無間相融的生命狀態。

當休閒成為常態,旅遊就成為一種休閒方式;當鄉村旅遊成為時尚,鄉村旅居就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旅居模式呼之欲出,鄉村旅遊未來必定走向鄉村旅居時代。

從“歸園田居”到“鄉村旅居”,鄉村旅遊開啟小眾化生活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