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不合理的績效考核,你錯過了多少優秀的員工?

因為不合理的績效考核,你錯過了多少優秀的員工?

1、

這陣子,每晚八九點下班,還能看到我們公司的業務夥伴還在“伏案疾書”,甚至週末都有人在加班。

是什麼讓這群小傢伙這麼賣力?其實是因為年中考核快到了,大家都忙著衝業績。相信很多企業也一樣,到了這個節骨眼,都要開始對員工進行年終考核。

一來,可以通過評價考核找出績效差的員工,二來可以激勵員工做出好的業績。確實,這種考核是必要的。

但遺憾的是,大部分企業都只用一個數字化的指標來評價員工的表現,甚至有些企業採用的是“強迫性”的評價體系,必須按照一定的比例選出優良中差出來,哪怕大家都表現得很好,也得評出一個最差者。

其實,這種只看中數字評分的傳統績效評估制度,一方面很容易降低員工的工作熱情;另一方面,把關注點放在員工個人身上,並不利於團隊之間的合作。

更糟糕的是,有專業服務公司就發現,很多員工會因為績效評估的存在,感到不公平而對企業產生不滿選擇離開。

2、

那什麼樣的考核最值得借鑑呢?國外對足球運動員的考核就做得很好,他們用的是一張叫蜘蛛圖的考核圖。

分別從11個關鍵點來對球員進行考核,比如射門次數、射正率、傳球成功率、助攻水平、關鍵傳球次數、丟球次數等等。也就是說,只要通過這張二維圖片,你就能輕鬆看出哪個球員有過人之處。

而這張圖的關鍵在於,它是用一組數據,而不是一個數據來表現一個球員的水平。這就給球隊一個很好的考核參考標準。

因為一個球隊需要的不是一個包攬一切的全能型選手,而是各類型的專項人才互相配合,才能打出精彩的比賽。

同樣的道理,一個企業必定是由一個個團隊組合而成,企業創業初期,需要有人獨挑大樑,但想長久發展,我們更需要的是各類型的人才進行團隊協作。

這就需要我們全方位、無偏差地去評價以及考核每一個員工。

因為不合理的績效考核,你錯過了多少優秀的員工?

▲圖片來源懂球帝,從11個關鍵點去考核球員,圖為梅西的水平和球員平均水平的對比模型

3、

那麼如何做好“全方位”考核呢?我想,至少有三點值得你注意。

第一, 你要更注重考核過程的公平性,而不是結果。

前面說到,很多員工會因為考核制度的不公平而選擇離職,但事實上人們對於公平是非理性的。

拿醫療事故來說,很多醫生被起訴,大多跟真正發生的醫療事故沒太大關係,而是跟醫生對病人的態度有關,因為態度並代表著醫生的努力程度。

所以,人們往往不計較“結果”是不是真的公平,因為他們更在意的是“過程”是不是公平。

第二, 不要過度關注數字考核,而忽略了最初制定目標的意義。

你看,這就與原先想提高病人滿足度的目標背道而馳。

第三, 制定考核目標時,要“合乎情理”。

早些年日本化妝品企業資生堂考核員工,主要看的是員工的銷售業績,結果怎麼著?

員工為了達到高業績,拼命營銷,不顧滿意度,結果導致客戶嚴重流失。這時候,資生堂趕緊改變了考核標準,轉而用“客戶回頭率”來考核員工,一下就很好地平衡了企業的利益和員工的幹勁。

所以你看,考核人要合理,又要通情。

4、

講完全方位考核的注意事項,“無偏差”評價又該如何才能做到?

很簡單,慎入五個誤區。

第一個,從眾效應。很多人會認為自已不太能準確評價的人,往往會參考自己比較認可的人或者大多數人對其的評價。這其實很容易產生評價誤區。

第二個,近因效應。說的是,我們往往會對一個人近期的表現記得很清楚,卻忽視他過往的表現,這就很容易影響對其的長期評價。

第三個,居中效應。很多“好”管理者,往往在考核員工時,都會“照顧”團隊每一個員工的心理感受,不好意思給過低的分數,也不給太高的評價。結果嚴重傷害了優秀員工的積極性。

第四個,光環效應。我們往往會因為一個人的一些愛好以及特長,而對其格外偏愛,從而表現出“額外關照”,甚至會因為肯定他的工作能力。

第五個,犄角效應。這跟光環效應恰好相反,我們有可能因為反感某個人,從而帶著“有色眼鏡”否定人家的工作能力。

因為不合理的績效考核,你錯過了多少優秀的員工?

▲績效考核應從不同維度去評估

5、

這些誤區其實就是典型的“對人不對事”,而管理者要做的恰恰是“對事不對人”,而“對事”也不是對一件事,而是綜合整體。

如何綜合整體?可以看整體評價,聰明的人在淘寶買東西,就會去看評論,但他不會去看最優評,也不會去看最差評,而是看中間那些中評的人的評價,以此來判定商品值不值得買。

Netflix的前首席HR帕蒂-麥考德還在任職時,就取消了正式的考核制度,用“非正式的”360 度考評來取而代之。具體做法,是HR用探討的方式與員工交流,讓員工互相評價。

總之,以上這一切都在於保證,你企業的績效評估體系,能做到人人一致、平等執行。

在績效管理的路上,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最適合的參考答案,希望今天的單仁行內容對你有幫助,喜歡的話記得轉發朋友圈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