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前秦為什麼輸了?

donglei1097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以少勝多的戰例。表面上看這些以少勝多的戰役都不可思議,甚至十分荒謬,可是深究以後就會發現,其以少勝多的背後都有其勝利的強大邏輯。比如秦朝末年,項羽以五萬雜牌軍打敗秦朝二十萬主力部隊,看起來也是不可思議,事實上其背後的邏輯是秦朝失卻人心所致。同樣,淝水之戰,東晉王朝以八萬之兵對付號稱百萬大軍的前秦苻堅並且取得勝利,其實也有勝利的內在強大邏輯作為基礎的。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當時雙方對作戰的準備情況。

公元383年7月,苻堅下令進攻東晉。

作戰前在全國開始徵兵,規定在統治區域內,所有公私馬匹全部徵用,是年八月二十六日,苻堅命令苻融為前鋒都督,指揮慕容垂等所率步騎二十五萬先行。九月初二,苻堅從長安出發,史書說當時兵卒六十萬餘,騎二十七萬,前後千里,旗鼓相望。這支聲勢浩大的百萬大軍,在出師前被苻堅吹噓為“投鞭於江,足斷其流”。事實上,據統計投入戰鬥的,只有苻融指揮的到達潁口的三十萬先遣部隊。

而當時東晉王朝任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與謝琰等率眾八萬抗擊秦軍。又命將軍胡彬率水軍五千增援淮南重鎮壽陽,而謝玄率領的北府兵,便成為淝水之戰中晉軍的主力。

就兵力而言,東晉似乎沒佔上風,但是有一點我們千萬不要忽略了。

這就是這場淝水之戰,雙方到底是為什麼而戰?

先說前秦苻堅一方。

苻堅當時剛統一北方,當然是渴望趁熱打鐵,一戰而定江南,以實現他統一天下的大夢。但是他卻忽略了一點,當時他剛統一的北方,人心尚不穩,諸多少數民族首領及百姓,迫於苻堅淫威而表示臣服,事實上他們心裡都是各懷鬼胎。他們的盤算當然就是如果前線情況不妙的情況下可以趁機倒戈,收復自己的國家。

也就是說,從前秦內部情況來看,苻堅作戰集團並不團結,且被征服的少數民族首領都還掛著將領的名號,他們隨時都可能做出不利於苻堅之策。事實上,當時苻融也看到這種情況,但苻堅志得意滿,不把潛在危機放在心裡。

反觀東晉一方,當時主持東晉朝政的是謝安。謝安為人得體,任上甚得士族敬重,而東晉的大將軍,多數是謝氏家族子弟。也就是說,從軍心團結這方面來看,東晉上下鐵板一塊。而且東晉大士族們經營江南多年,如今面對前秦苻堅來攻,他們是以誓死保衛國家之心準備投入戰鬥的。

以誓死之心對付心懷鬼胎及指揮不當的部隊,戰況可想而知。

其次,我們再看作戰時雙方的指揮策略。

儘管初戰之時,苻堅佔為上風。

然而其部隊裡面卻出個內奸,這個人叫朱序,苻堅派朱序前往江南勸降,但朱序卻主動給謝石出謀劃策說,苻堅後頭部隊還沒來得及集結,東晉部隊可以趁他們還沒站穩腳跟之際突襲對方,挫其鋒芒,然後趁機破其大軍。謝石本來要加強防守的,聽朱序一言,改為主動出擊,派前鋒劉牢之率北府精兵五千,奮勇渡河,斬殺前秦將領梁成及其弟梁雲,前秦部隊一時崩潰,士卒溺死者一萬五千人。

這場戰役對淝水之戰起到了關鍵作用。晉軍水陸並進,苻堅同苻融登上壽陽城,看到晉丘佈陣嚴整,又見八公山上草木搖動,以為是晉兵。苻堅害怕了。

等到雙方在淝水陳兵要開打時,苻堅又犯了一個錯誤,不顧屬將的反對,命令部隊後撤,允許謝玄率軍渡江。

他以為,只要謝玄部隊渡江,即可按孫子兵法說的半渡而擊之打敗對方。可他沒想到的是,當苻堅命令部隊後撤的時候,晉軍內應朱序趁機在陣後大喊:“秦兵失敗了,秦兵失敗了。”

本來前來攻打秦軍的部隊都是些拼湊起來的不懷好意的雜牌軍,他們聽此一叫,便心生一樂各作鳥獸散了。而這時謝玄又成功渡江,一時秦軍亂成一團,潰不成軍。

終於,在這場混戰中,苻融被殺,苻堅中箭逃回長安,東晉趁機光復部分領土,取得了巨大勝利。


月望看歷史

前秦只是表面上強大而已,實際上它是不如東晉強大的。

前秦皇帝苻堅,其實能力很一般,在中國皇帝中大概只是中游水平。但他幸運的地方是得到了一代奇才王猛。王猛真是王佐之才,處理內政、行軍打仗都是一流。苻堅也很信任王猛,給他以重用。在王猛的領導下,前秦國力大增,並滅掉了燕國等對手,統一了大半個中國。

王猛也知道東晉國力還很強,前秦內部還有很多問題,所以臨死前他一再叮囑苻堅千萬不要攻打東晉。還提醒他投降前秦的鮮卑、羌等族復國之心不死,是心腹大患,一定要想辦法除掉。

但苻堅卻是個二貨。沒幾年就把王猛的話全都忘記了。他看到全天下只剩下小小的東晉沒有平定了,不禁心裡癢癢,一定要滅掉它。當時朝廷大臣幾乎全部都反對攻打東晉,但苻堅還是一意孤行。



另外王猛讓他提防投降的鮮卑人、羌人,他也沒有放在心上。反而給了慕容垂、姚萇等人以重用。

前秦這邊內部問題嚴重,鮮卑、羌等族都隨時會反叛。苻堅征討東晉也沒有得到大臣的支持,軍心並不穩定。

而東晉那邊卻是國泰民安、政局穩定、上下團結。當時正是一代名相謝安執政,東晉國內形勢很好。而且東晉此時湧現了一大批名將,比如謝玄、桓衝、劉牢之等。反觀前秦那邊,在王猛死後,已經沒有大將了。

苻堅更是求勝心切,帶領少數部隊急行軍追擊晉軍,把大部隊丟在了後面。秦軍上下離心、軍心不穩、主帥無能,晉軍那裡卻是上下齊心、指揮得當。秦軍失敗也是正常。


國史拾遺

淝水之戰前秦輸給了東晉有這樣幾個原因。

第一是前秦這邊有一個頂級的東晉臥底。第二是前秦軍隊的戰鬥力並不如東晉。第三是前秦的前線軍隊也並不如東晉多。第四是主帥苻堅輕敵冒進。

先說這個頂級的東晉臥底,朱序。他是在淝水之戰前四年,在襄陽守了將近一年的城,才被前秦軍隊俘獲的。可見他其實是個東晉的忠臣。苻堅這個人待人寬厚,仍然重用他,並且派他去東晉那邊勸降。結果他跑去跟謝玄說,前秦軍隊還沒有集合完畢,要趁前期立足未穩,速戰速決,這是很正確的決策,而謝軒也採納了這個決策。然後在淝水決戰的那一天,朱序居然在前秦軍隊向後撤退的時候,突然大喊“秦軍敗了”,導致前秦軍隊的有序撤退,變成了無序撤退,軍陣一亂,東晉趁勢掩殺,前秦就這樣輸了。

其次就是前秦的軍隊戰鬥力並不是很強。在洛澗之戰中,東晉這邊強悍的北府軍採納了朱序的建議,趁前秦立足未穩,突襲前秦。結果北府軍5000人就打敗了前秦的5萬人,前秦損失了15000人。可見前秦的戰鬥力並不強。

第三,前秦軍隊雖然號稱80萬人,實際上分佈在廣闊的戰線上,甚至有一些還在路上。其中在荊州前線有慕容垂帶領的3萬人,巴蜀那邊的軍隊還在乘船順流而下,涼州的軍隊剛剛到咸陽,幽州和冀州的軍隊剛剛到彭城。前線能和東晉決戰的軍隊,只有苻堅帶來的8000人和洛澗之戰失敗之後,還剩下的35000人。東晉這邊帶過來決戰的人也有數萬人,決戰人數上東晉其實並沒有和前秦有太大的差別,可見朱序建議的正確,如果不速戰速決,等待前秦的80萬軍隊全部集結完畢,那麼東晉可能就要輸了。

第四,如果苻堅不帶8000人來到前線,在淝水的戰鬥可能也就不是決戰,頂多損失個幾萬人,然後前秦繼續集結軍隊,準備下一場戰爭。然而苻堅卻輕敵冒進跑到前線,結果一戰就被東晉打垮了。


葉子評論

五胡十六國時期,前秦統一了北方政權。南方由司馬睿建立起了東晉,盤踞江左一帶,南北雙方形成了對峙的局面。公元383年,苻堅不顧前秦丞相王猛臨終遺言以及群臣的反對,決意攻取東晉。前秦與東晉在淮南淝水展開了一場“規模驚人”的大戰,史稱淝水之戰。在這場戰役中,前秦百萬兵馬居然輸給了東晉十萬兵馬,在歷史上頗為罕見。

雙方兵力對比

前秦方面:苻堅曾揚言,以此百萬強兵,“投鞭可以斷流”。崔鴻於《十六國春秋·前秦錄六》中記載,“八月戊午,遣……步騎二十五萬為前鋒。甲子,堅髮長安,戎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前後千里,旌鼓相望。”\n意思是說符堅先派步騎25萬為前鋒南下,苻堅隨後率百萬兵馬從長安出發,全軍有步兵60萬、騎兵27萬,旗鼓相望,前後千里。兵力合計一百餘萬。

東晉方面:東晉任命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玄領北府兵為前鋒都督,與謝琰、桓伊等人共同率領8萬之兵抵抗秦軍,又另派將領胡彬領5000水軍增援壽陽(今安徽壽縣)。

戰鬥經過:十一月,謝石、謝玄和劉牢之在謝安的指揮之下,由劉牢之率北府精兵5000人強渡洛澗,襲擊梁成軍營,臨陣斬殺梁成等10員將領,又分兵截斷退路的渡口。秦兵步騎一時崩潰,落水而死的就有15000人。繳獲了秦軍丟棄的大量軍資器仗,強渡洛澗取得大勝的晉軍乘勝追擊,水陸並進,聲勢大振。全軍推至淝水東岸,與秦兵隔河對峙。苻堅在壽陽城上目睹晉軍佈陣嚴整,心中暗暗吃驚。又見淝水東面八公山上草木搖動,以為都是埋伏的晉兵,不由連連感嘆:“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當秦晉兩軍夾淝水佈陣之時,為速戰速決,謝玄便派人向苻融提議說:“兩軍隔河對峙並非長久之計,不如將軍往後退一步,讓我軍能渡過淝水,一決勝負如何?”苻堅認為我眾敵寡,如果乘晉軍渡江之時,向晉軍發動進攻,必能取勝。於是同意了謝玄的提議。但是當秦軍下令後退時,全軍軍心大亂,眾多秦軍將士都以為是前鋒戰敗,頓時間秦軍爭相逃命,自相踐踏。謝玄、謝琰、桓伊等率領晉軍渡河猛攻。晉軍一鼓作氣,追擊秦軍至壽陽30裡外的青岡。一路逃亡的秦軍聽到風的吹拂聲與鶴的呼叫聲,都以為是追兵到了,晝夜不敢停息,最後只有10多萬人逃回北方。

前秦軍失敗的原因

一,前秦方面剛剛統一,各民族之間還沒有磨合,強徵的兵士士氣低落,不願意打仗。而東晉方面士氣高漲,尤其是北府兵,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精銳之師。一群烏合之眾對身經百戰的精髓,勝利的天平已經傾斜。

二,東晉戰術運用得當。東晉軍趁前秦軍到達江邊立足未穩,發北府精兵突然襲擊,致使前秦軍陣腳大亂,隨後反間計、疑兵之計紛紛上演,好不精彩。論謀略,前秦又輸一籌。


三,真實的兵力對比。前秦百萬軍隊是否真的有一百萬?史學家認為百萬只是一個虛數,實際數量並無百萬。第一,雖然苻堅已經統一北方各少數民族,但是從人口總數估計,擁有百萬雄師的可能性並不大;第二,假設前秦真的擁有百萬軍隊,也不可能全部派往前線,至少要留一些駐守各地重鎮;第三,這年五月,苻堅就派遣兒子苻敘率兵進入襄陽和蜀地以抵抗晉軍,苻敘也就帶走了前秦的一部分兵力。所以百萬之師的說法值得懷疑。而真正參加淝水一戰的前秦軍隊有多少人?淝水之戰中,結集在淮淝一帶的秦軍其實就只有苻融率領的30萬軍隊。這30萬人還被分佈在了鄖城至洛澗的500裡戰線之上。也就是說,真正駐紮在淝水的軍隊也不過10萬人。但是,晉軍的8萬5000人幾乎都參加了淝水一戰,再加上晉軍本來就在長江中游地區佈置了很雄厚的兵力,因此真正與前秦交戰的晉軍在人數可能達到10萬左右,與前秦軍隊的10萬人相當。所以,80萬隻是古代慣用的一種號稱,在實際戰場上東晉兵力並不弱。

所以,前秦士氣低落的烏合之眾,對陣東晉的有勇有謀的精銳之師,豈有不敗之理?


巍嶽欽禹

淝水之戰中戰敗的一方苻堅是前秦的第三個皇帝,雖然他在淝水一戰中走了麥城,在此之前他可是一直凱歌高唱,從沒吃過敗仗。為什麼苻堅在淝水會被東晉軍隊打得草木皆兵,風聲鶴唳呢?除了驕傲輕敵,軍心不齊,朱序倒戈等老生常談的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那就是他身邊沒有了四世紀的諸葛亮——政治家王猛。

 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的,王猛卻是自己送上門的,他以“捫蝨談天下”的名士風采和高瞻遠矚的政治見解征服了前秦皇帝苻堅,從此君臣二人魚水相得,親密合作,共謀前秦的發展強大。在王猛的輔佐下,苻堅先攻滅了東邊的前燕,接著拿下了西面的前涼,後來又佔領了西南的巴蜀地區,至此,十六國涉及的地盤已經被苻堅完全統一在前秦的旗幟之下。

可惜的是,大業尚未成功,王猛中途病逝。

王猛臨終前猶以前秦內部各族豪酋勢力為憂,以東晉為正朔所在,並勸苻堅勿進攻東晉,然而被勝利衝昏頭腦的苻堅沒有聽從王猛最後的建議。

王猛去世後,苻堅的事業就開始走下坡路了,直到在淝水之戰中損兵折將,一敗塗地,繼而國勢驟衰,叛亂四起,最終自己也在被俘後被後秦的姚萇縊死。

淝水之戰後,十六國曆史進入了超級大分裂的時期,在短短的三年內,從前秦政權分裂出了六個小朝廷,按照先後順序分別是:後燕、西燕、後秦、西秦、後涼和北魏,中國進入了八國並立的特殊時代。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憶江南

憶江南,歷史學者。原名張恆濤。出版作品《歷史開卷有疑》、《歷史的傷口》、《歷史江湖》、《並非“史”無對證》等書。代表作《歷史老師沒教過的歷史》1、2、3部暢銷不斷,第四部即將出版。


夜狼文史工作室

史載,公元383年,前秦與東晉軍隊在淝水(安徽境內的淮水)兩岸展開激戰,結果東晉軍以寡擊眾,大敗前秦。

383年夏七月,前秦主苻堅(氐族)在國內大肆征馬抽丁,並募集糧草器械等戰略物資,發兵87萬對外號稱百萬,傾國而出,大舉伐晉。苻堅委派苻融為前軍都督,統轄慕容垂等率領26萬步騎先行,還任命姚萇為龍驤將軍,命他率西蜀軍和羌兵出川順江東下以為側翼,苻堅親率前秦軍主力從長安進發,因人馬眾多,行動緩慢,前軍與後軍竟綿延千里。前秦大軍傾巢而出,軍數甚多,乃至“投鞭於江,足斷其流” 。

面對洶洶南犯的前秦大軍,東晉派謝石擔任征討大都督,謝玄為前軍都督。二謝領命率8萬“北府兵” 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同時派遣大將胡彬率5000水軍駐紮水陸戰略要衝壽陽(安徽壽縣)。又任命桓衝為江州刺史,率十萬兵馬扼守長江中游各要衝,阻擊姚萇的秦巴蜀軍。

苻融率前秦先鋒部隊強渡淮水,一舉攻克壽陽。秦軍屯駐洛澗(今安徽淮南以東),人喧馬嘶,聲勢浩大,旌旗蔽日,將硤石圍得水洩不通, 率部前來增援硤石的東晉名將謝玄因畏懼秦軍的兵勢, 暫時駐紮在洛澗以東而不輕舉妄動。

由於前秦軍緊靠淝水西岸排兵佈陣,晉軍無法渡河,只能隔江對峙。謝玄心生一計,派使者泅渡過江去見苻堅,建議他揮師後退數里,讓晉軍渡過河去,兩軍來他個“光明正大”的生死決戰。此計並不高明,也不合兵法邏輯,不料苻堅竟一口答應。或許苻堅自忖兵多將廣,因此自信滿滿,近百萬對數萬,一人一口,吃也把他吃了。前秦諸將均反對後撤,但苻堅一意孤行,他認為大可以將計就計,大軍稍稍後撤,待晉軍半渡時用騎兵迅猛擊之,定可大獲全勝。苻融表示贊同,於是指揮秦軍緩緩後退。

不想,被強徵來的各族聯軍士氣低落,一後撤就秩序大亂,陣勢也被衝的七零八落。謝玄見時機有利,立即率8000精騎飛馳而出,趁亂強渡淮水 ,一上岸就向秦軍發起猛攻。有晉軍細作在前秦軍陣後大喊:“秦軍敗矣,秦軍敗矣”!秦兵信以為真,爭相逃命,後隊踐踏前隊,一時潰不成軍。秦軍後衛不戰自亂,引起整支大軍的恐慌,大家丟盔撂甲,隨之潰逃。

秦軍不戰而潰,自相踐踏,傷亡慘重,“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成語因之而來。

苻堅等人也被亂軍裹挾著往北狼奔豕突,他本人也被流矢擊中負傷,逃到洛陽時一清點,近90萬大軍只剩餘十幾萬驚魂未定的士卒。此役令晉軍士氣大盛,而前秦則士氣大挫,對淝水之戰的結局影響很大。

淝水之戰後,中華大地上南北對峙的局面繼續維持。東晉再接再厲,乘勝北伐,收復了大片黃河以南的失地,但好景不長,晉軍因丞相謝安病逝和主帥謝玄遭晉帝猜忌被逼退隱而轉為守勢。以氐人為主體的前秦因淝水之戰慘敗而元氣大傷,一蹶不振,苻堅於公元385年被羌酋姚萇所殺,各族紛紛舉兵獨立,北方重又陷入了四分五裂、戰亂不斷的混亂局面,先後有十個割據小國輪番粉墨登場。而南方以漢人為主的東晉則延續了數十年,直至公元420年被劉裕篡位,改國號為宋,也即“劉宋” 。遍地兵燹、攻伐不斷的南北朝時期緩緩登上了歷史舞臺。

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這場戰爭揭露了戰爭的真理之一。人多不一定必勝。

雙方兵力對比

前秦苻堅軍:25萬先鋒軍隊。苻堅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共112萬大軍。
東晉謝安軍:以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經過7年訓練,有較強戰鬥力的“北府兵”
8萬迎擊秦軍主力。

112萬 VS 8萬。看起來人多的一定贏。但這場戰爭揭露了戰爭的真理之一

人多不一定必勝

軍人的責任是殺人,軍隊的責任是有組織的殺人。沒有組織的軍隊算不上軍隊。

前秦戰敗有三點原因。

其一:連連征戰,軍民疲乏。

司馬光曾經總結淝水之戰時說:

“「堅之所以亡,由驟勝而驕故也。魏文侯問李克,吳之所以亡,對曰:數戰數勝。文侯曰:數戰數勝,國之福也,何故亡?對曰:數戰則民疲,數勝則主驕,以驕主御疲民,未有不亡者也。秦王堅似之矣」”

因為苻堅在北方連戰連戰,導致國內空虛,民生凋零,海內厭戰,民眾急需要修養。

其二:內部分裂

前秦統一北方太快,當時正值五胡亂華尚未結束,前秦以武力統一北方,時間不過只有六七年,還沒有來得及消化北方的少數民族。

思想不統一,文化不統一,語言不統一,更重要的是,人心利益不統一。苻堅戰死後,前秦隨即分裂。

其三:東晉的北府兵戰鬥力遠勝於前秦軍的雜兵。

東晉的北府兵是經過長達七年訓練的老兵,而前秦的軍隊是各個部落和少數民族臨時拼湊的軍隊。軍令就不能在最快時間傳達、戰略戰術也執行不到位、前進撤退計劃混亂、後勤困難、軍力展不開。

其中兵力展不開是一個極大的問題。

軍隊作戰並不是所有人達到一個地方,然後一窩蜂混戰。百萬軍隊,僅僅是調度就已經是非常考驗指揮官的事情。通常古代戰場容不下這麼多軍隊,導致前軍一旦潰敗,後面的軍隊會不知所措跟著一起跑。

最後的結果就是淝水之戰這樣,僅僅是前軍戰術撤退就導致前軍潰散。


【完】


奇縝君

一說到以少勝多的戰役,我們最先想起的便是《三國演義》裡面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往往忽略了同樣精彩的東晉與前秦之間爆發的淝水之戰。對於淝水之戰稍微熟悉的人,都會認為淝水之戰,東晉取得勝利實屬僥倖。這句話可以說是對的,也可以說是錯的。如果單純的看戰場的形式,東晉確實是贏得僥倖。但是仔細的分析兩國的國內環境,不難看出東晉的勝利又是情理之中。

驕傲的主帥,及時雨的間諜

淝水之戰大概的情況是這樣的:東晉謝玄帶領大軍與前秦大軍對峙在淝水河畔。因為前秦大軍臨河布兵,謝玄便派遣使者到前秦大營說,前秦大軍這樣臨河布兵是這算打長久之戰。如果前秦大軍想要快點解決戰鬥,就先退軍一點點,然後晉軍渡河過來,兩軍一決勝負。此時的前秦的主要將領都勸苻堅不要輕易相信晉軍,可是苻堅想的是等到晉軍過河的時候,再突然襲擊。於是乎,下令稍作退兵,人馬眾多的前秦大軍,因為命令下達不完整,後面的大軍不知所措,與此同時事先已經反水的前秦大臣朱序在大軍裡面大喊“秦軍敗了”。一石激起千層浪,本來就不知所措的前秦大軍真的以為大軍已敗,四處逃亡,踩踏而死者不計其數。而出來穩定軍心的主帥苻融也在慌亂中被趁機過河的晉軍給殺死。主帥已死更讓前秦大軍對戰敗深信不疑,就這樣在驕傲的主帥跟及時散播謠言的間諜這些巧合的因素作用之下,號稱80萬大軍的前秦輸給了8萬大軍的東晉。可以說從戰場形勢上,東晉的勝利實屬僥倖。

各懷鬼胎的前秦與上下齊心的東晉

前秦發動南侵戰爭的主要原因是:此時的北方已經被苻堅統一了,經過了數年時間的發展,自信心膨脹的苻堅自認為可以南滅東晉一統中國。然而他卻忽視了他的丞相王猛的忠告:“晉朝雖然僻處江南,但為華夏正統,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後,陛下千萬不可圖滅晉朝。鮮卑、西羌降伏貴族賊心不死,是我國的仇敵,遲早要成為禍害,應逐漸剷除他們,以利於國家”。苻堅在沒有徹底解決內部鮮卑、西羌的問題時,便出兵滅晉。而苻堅的80萬大軍裡面,前秦嫡系兵30萬,其他兵力50萬,而在戰鬥中拖後腿的就是這些之前鮮卑、西羌的50萬降兵。忽視了國內環境的苻堅註定會在淝水之戰中失敗。

反觀東晉方面,此時東晉在一代名臣謝安的治理下,國泰民安,國力得到了極大的恢復。再加上謝玄吸納了一大批從北方下來的流民,組成一支滿腔熱血的北府軍。上下齊心的東晉在面對內部各懷鬼胎的前秦,取得淝水之戰的勝利也算得上情理之中了。


看完朋友,記得隨手關注蘇子哦~每天都有精彩有趣的內容等著你~~~


蘇子侃歷史

說的複雜一點各種理由多的是,估計夠一諾寫半年了。但是這裡還是簡單點說吧。有一個重要的考證雖然沒有什麼歷史依據,卻超乎你的想象。


我們係數歷史投入三十萬人以上的戰爭,指揮將領打勝戰役少之又少。不過是王剪,白起,韓信,幾人而已。也就是說能夠指揮三十萬人以上隊伍作戰的將領為數不多,而這幾位在人們心目中早就是戰神一樣的存在,我們在說幾個三十萬人以上的例子。首先是紙上談兵的趙括,坑死了秦軍40萬。

第二個鉅鹿之戰,項羽五萬對 40萬,結果也是以少勝多。

第三個,曹操的官渡之戰,還是曹操以少勝多。

第四還是曹操赤壁之戰,結果曹操差點丟了老命。

第五夷陵之戰,陸遜一把火把劉備直接燒死了。


從上面的數據我們不難看出指揮三十萬人以上的大規模戰爭,對將領的軍事才能的確是一種考驗。

曹操雖然能夠奠定統一的基礎,但是其軍事才能也只是二十萬以下的戰爭,項羽雖然大破秦軍,其軍事才能也不可能達到三十萬。劉備軍事能力應該十萬左右。至於苻堅的淝水之戰,苻堅軍事能力三十萬未知能過與否,況帥百萬人?


和風小築主人一諾

關於前秦為什麼失敗?很多人都回答了。但我覺得好奇怪,你我幾個連100人團隊都沒管過的屌絲都看得出來的原因。苻堅、王猛會看不清? 是什麼原因讓苻堅明知內部不穩,號令不一,還要在王猛勸阻、群臣反對之下前去攻打東晉? 苻堅真那麼好大喜功,能統一北方嗎?

我覺得問題還是在戰爭之前的內部形式。1)氐族人口太少了,壓不住其他部族。苻堅的氐族其實戰鬥力並不強,能統一北方,基本是北方胡族暫時動亂後的撿漏而已。不是靠軍事摧毀胡人部落的統一,說好聽的是靠苻堅的“寬厚”暫時籠絡了各部族。還比不上蔣介石形式上統一中國。

2)形式上統一北方後,軍事上沒有足夠力量壓服各部族,經濟上僅靠關中不能養得起各部族。帝國本身就崩盤在即。

3)攻打東晉不過是苻堅在帝國崩盤前的垂死掙扎而已。希望藉助戰爭消耗胡族軍隊,掠奪東晉財物人口補充自己。

4)但各部族也不是傻子。自己的部曲來的都很慢,苻堅都在前線了,各部族還木有集結到位。本陣士兵其實心理就有數了、惶恐了。後面才有風聲鶴唳,怕得不是東晉兵,怕的是回家晚了,老窩被抄了。

5)後面的事實就是。各族保留了自己的軍力,北方再次混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