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技术的第一原理

小V班(香港大学ICB2017小二班)

一、 教练技术初体验

第一次在体育之外听到“教练”一词,是从那位把我从中学团委书记的“金饭碗”中拉出来创业的“伯乐”口中。从一个教书匠到教育行业创业公司高管,对商业几乎一无所知的我诚惶诚恐,急欲学习一切商业原理和管理技巧。于是我追随她成了她港大的师妹,选择了与她不同的专业,“企业教练与领导力培育”。

教练技术的第一原理

第一次系统的了解“教练”一词,是从一本叫《高绩效教练》的入门书。依着在高中当班主任和管理 200人学生干部团队的经验,尽力去理解如何成为一个“高绩效教练”,但印象最深的,只有两个词,“自我觉察”和“提问”。

第一次切身感受“教练”一词,是在王慧贤老师的《领导力教练》课上,淡定的她不带一点主观评断,温柔而专注地注视着每一位学员,用问题引领学员的问题,用精炼的语句挖掘学员的陈述要点,用敏锐的洞察揭示学员的深层担忧并引领学员自我驱动。两天的课程,频率最高的,只有一个词:练习。

那么问题来了,练习什么呢?

二、 探寻教练技术的第一性原理

6月 17日,混沌大学创始人李善友教授在《认知升级之第一性原理》的大课中介绍了 11种创新思维模型,其中第一种就是“刻意练习”。他在课程中借用了老喻的一个成功公式:“成功=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

教练技术的第一原理

这里的“核心算法”是刻意练习的关键——思维模型,查理·芒格称其为“一个简单的、基本的道理”,而亚里士多德则称“在任何一个系统中,存在第一性原理,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也不能被违反”。

那么教练技术中那个简单的、最基本的、需要大量刻意练习的“第一性原理”究竟是什么?

从上完课至今,一个月的时间里,刻意对自己或他人进行的教练共 5次。

第一次针对“手机控”问题被王老师教练后,我曾一度在晚上十点放下手机,那个时候我认为过程中行为改变的坚持和朋友圈的及时反馈是教练目标达成的最重要的一环。可是后来在回顾课堂上王老师与学员的言语互动和我被王老师教练时深层次的目标,才发现“目标导向”是刻意练习的关键。因为当初定的“十点远离手机”这个路径是为了实现与“丈夫增加沟通时间”的目的。可是我发现,即使没有手机,我仍然会对着电脑工作或看书,对实现原定目标毫无助益。发现这一点的那刻,我认为“目标导向”是教练技术的“第一性原理”。

教练技术的第一原理

后来在某场培训中,我刻意练习了以“目标导向”为“第一性原理”的教练技术,但培训者对自己的工作目标毫无想法,于是急于求成的我将“我以为”的目标套在了他们身上,失去了教练的“中立性”。与丈夫关于装修的“教练”,因两人对房屋改造的需求一致,且把握住丈夫的内驱力,算是比较成功地让丈夫走上了一条“自我驱动”实现目标的道路,但过程中也会犯“习惯给建议”的毛病。而在部门例会上针对其中一位刚刚回归的同事的工作目标的教练,算是“成功”练习的“目标导向”,但两个星期过去,这个目标

却犹如石沉大海,没了音讯。后来回想,那时她定的目标并不是公司目前最紧要的方向,而我也没有在之后给予支持和及时反馈,在其他重要任务的压迫下,这个“目标”也就失去了“导向”。

所有“目标”必须是符合“SMART原则”的目标,而实现目标,更应有较强的“自我驱动因子”,即“强动机”,同时目标的实现也需要外界给予及时反馈。

结合这几次不成熟的教练经验,我认为,教练技术的“第一性原理”是“强动机的目标实现”。

(下一期,将会针对“强动机的目标实现”这一“第一性原理”进行实战案例分析。)

教练技术的第一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