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通專業和學科邊界的機械工程師,明天公司裡將不再有你的位置

不打通專業和學科邊界的機械工程師,明天公司裡將不再有你的位置

1、我們為什麼選擇幹機械行業?

講真的,不是我們選擇了行業,而是行業選擇了我們,我們不應該為做機械感到悲哀,而是應該感到慶幸。

  • 因為機械知識更新迭代慢,不需要下班花大量的時間主動學習,在上班的時候就可以做到能力提升。

  • 因為機械不需要特別特別理論的知識,所以是頭豬也可以幹活。

  • 因為機械看重的是經驗,是一個一個案例,所以只要工作資歷夠長就能當專家。

  • 因為機械是傳統行業,論資排輩而不是論能力,所以醜媳婦也能熬成婆。

2、你為什麼不跳槽?

說一件最近發生的事情,我和公司人力在一個小會議室裡面談論關於我跳槽的事情,談著談著他又開始說他也想走了,說工資工資不行,前景前景沒有,領導還二二呵呵,你說不跳槽幹嘛?但是為什麼不跳,

因為他家在這裡,他打算明年就要孩子了,要了孩子就更走不了了

年初的時候因為領導非常非常SB所以我也想走,只是以前的同事都勸我家就在這裡,留下來吧,所以我留下來了。

我跟他說:“男人的夢想是星辰大海,男人的浪漫是馳騁沙場,男人的歸宿是戰死邊疆!而家庭是支撐你實現夢想的立柱,同時也變成阻擋你成功路上的巨石。

你現在為了家庭選擇了留下,那麼10年以後,你還是會痛苦!

如果你現在選擇離開,你缺席的或許是你孩子的童年,但是你將會成為她人生路上的導標,在你孩子成年後,當他需要在家庭和事業做出選擇時,你給他提供的資金支持可以讓他免受痛苦!

可能所有人聽了你的想法都勸你留下,但是我知道,你的離開不是因為你在逃避,而是你選擇了承擔起你的未來!。你們現在都有困難,今天要學習可能肚子疼,明天要看書又困了,每個人都有毀滅自己的溫床

3、為什麼不轉行?

因為轉行是需要學習成本和機遇成本的

有句話說的是一個人成功與否主要在於下班時間的應用

這只是表面意思,深層含義是什麼?那就是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就是主動學習和總結,你學過的課上過的班都是被動在學習,你在學習,我在學習,他也在學習,同樣的辦公室差距是什麼?

最低限度的就是休息時間對於你們工作內容、學習方法上的反思,最高限度的影響就是有人會利用休息時間去學習知識儲備資源

所以說你們懶,你們不會去主動學習新的知識,因為你們知道新的知識對你們來說更難學,更不易掌握,因為你們的內心在悄悄的但有力的告訴你:放棄吧,這個成本太高太高,你付出不起!!

因為你即蠢又懶、他也即蠢又懶、我也即蠢又懶,所以我們大家坐在了這裡,你用UG他用CATIA我用SOLIDWORKS,你說軟件行業畢業年薪20W了,他說這算個P我們一個做金融的都30W了,我說你們都閉嘴吧,一群LOSER有啥屁好放趕緊幹活別加班就行了。

4、機械行業真的沒價值、被人看不起嗎?

中國每年有幾十萬機械相關專業的畢業生以及專科院校畢業的技工,但他們一畢業大體就面臨比較低的收入水平

除了需要兩三年的時間來上手以外,我覺得他們的收入水平也和國家機械工業在世界上的地位是正相關的,中國只是“製造業大國”,拼的是人力成本,資源,做的是加工和裝配。

產業鏈上附加值最高的設計,研發,品牌等都不在國內

很多工程師一開始也是從“繪圖員”,即仿製別的成熟設備或設計開始職業生涯的。既然只能靠價格戰來奪取市場,產品僅僅是能用,利潤有多低可想而知,這和中國十幾年來房地產的利潤比起來,簡直不不忍直視。

而管理製造工廠,組織生產,原料,供應鏈這些,付出的心力與蓋一個樓盤不可相比,何去何從不難抉擇

為什麼我們還在這個行業?我想其實和很多在某個行業做久了的人一樣,也許能換個行業,但總覺得之前積累的經驗都浪費了。另外某種程度上我們還是喜歡這個行當的。男孩子從小喜歡玩具,喜歡武器或者之類的一些東西,長大了以後如果有機會做機械,其實換了更高級的吧。嗯,換個成人版的理由就是你參與制造的設備,產品,能夠存在於這個星球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這是實打實的成就感。

另外就是隨著房地產盛宴的落幕,人們應該開始明白賺超額利潤是不可持續的事情,老老實實做一個可以積累,發展,能夠不斷持續的行業才是正常的事情

製造業符合這種特徵,而且如果願意,可以做成國外那種幾代人傳承的事業。往大了說,一個國家真正的實力,在於科技和製造業的實力,因為沒有辦法影響現實物質世界的東西,都沒有實際的威懾力。

其他一些大神在國外的相關高校畢業,無法進的企業是那些?噴氣動力實驗室,洛馬,波音,普惠等公司,一些尖端材料,激光,凝聚態等等的實驗室或者相關高科技企業

不打通專業和學科邊界的機械工程師,明天公司裡將不再有你的位置

5、機械工程師真的沒前(錢)途嗎?

5.1、從成長途經看

軟件工程師可以通過勤學苦練短期內入行或者提高段位,機械工程師一般工作三年能入門就算很不錯了,基本上都得是有名師帶路還得有人願意燒錢給你練手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

絕大多數工作三五年以內的機械工程師覺得自己掌握了某某工具很牛這其實是種錯覺,什麼時候沒有這種錯覺開始重視專業基礎了距離入門就不遠了。

5.2、從專業特性看

機械結構由於其可以看得見摸得著這一直觀特性,很容易被看明白,也因此似乎每個人都可以指揮機械工程師,但是,正因為這個直觀特性,導致一知半解的二把刀工程師非常之多,多到靠譜的工程師非常稀缺

稀缺到我工作十年,在工作環境中還沒有碰到過一個真人能夠有能力做到在看到物理樣機之前知道其運行表現,經常聽到的說法是,這個我們做個樣機回來試一下。

雖然很多人熱衷於各種虛擬樣機技術(包括但不限於結構有限元,運動仿真,熱分析等),但絕大多數只是會操作一兩種工具罷了,如果沒有具體的優化約束,沒有相應的回饋驗證,不清楚虛擬樣機分析結果和真實物理樣機之間的偏差界限以及偏差形成原因,基本上就是學生做作業,看起來很炫,但不解決實際問題。

更何況現在由於技術手段與條件的改善,在單一物理問題上很容易做到極致,但真正要做出領先同行的產品機會往往在多學科融合優化。

但現實中由於企業分工太細,所以絕大多數做虛擬樣機的往往設計能力不夠,設計能力湊合的又不懂虛擬樣機技術,個人認為虛擬樣機技術實施者其設計水平至少要能夠高於設計崗位的人可以指導別人做設計之後才能夠通過虛擬樣機技術創造價值,各種模擬計算最終都是為了拿到一個更優的設計方案或者解決思路,而不是計算本身。

更何況各個模塊或者物理問題的單個最優也不等於系統最優。

另外,由於機械設備的製作驗證週期很長,涉及耐久可靠性的結論甚至可能要長達幾個月甚至幾年以後才能得到可信的結論,一幫不靠譜的軟件工程師可能會導致工期延長,大家加加班多半就解決了,而一幫不靠譜的機械工程師分分鐘導致項目死掉,要沒有高人坐鎮很可能死到臨頭無藥可救才知道難逃一死,往往項目做到這時候基本上已經是預算超支,項目延期,丟了訂單和客戶。

5.3、從成長機遇看

絕大多數機械工程師可能根本沒有參與過真正的研發工作,更多的是抄圖改圖,說難聽點就是一繪圖員,但由於從事類似工作的機械工程師佔比太高,導致機械工程師的收入平均值被拉得很低。

大家直觀感覺機械工程師沒有前途(錢途),這個導致一開始選專業或者工作機會的時候有條件的人棄機械而選擇軟件之類,這大概率導致機械工程師隊伍成員的個人資質相對軟件可能會差一些。

本來資質就差一些,還沒有好的成長機會,就算有,相對軟件工程師成長非常緩慢,還不容易成才,平均產出自然不如軟件的高,產出都不高收入又怎麼可能很高。畢竟打工者你能拿到的每一分錢都是你依靠自己的產出換來的。

5.4、從薪資收入看

如果按時薪計算收入的話,機械工程師的收入一點也不比軟件工程師低,多出來的時間可以用於學習掌握更多的知識技能,為承擔更重要的任務儲備技能,如果你每天都加班到晚上十一點甚至更晚很難想象你還有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提高。

如果要比年收入的話,剛走上工作崗位的薪水沒有太大的比較價值,畢竟軟件工程師可能有人帶一兩個月就能上手幹活了,機械工程師可能要3年才能勉強入門。

機械工程師由於起步收入低,所以會有一部分人半路轉向市場軟件等其他崗位,這個也會導致能夠到最後還搞機械的人進一步減少,由於機械工程師成才困難,成才率還低,所以一旦達到某個段位以後,競爭對手會非常的少。

去獵頭網站看看就知道,高端機械工程師的年收入跟高端軟件工程師是沒有差別的,實際上,高端機械人才已經不是價位的問題,而是有沒有的問題了。

5.5、從職業前景看

機械工程師成長緩慢,成才相對困難,脫離好的平臺和高人指導很難自學成才。一旦到達某個段位之後競爭對手很少。但機械工程師的工作經驗能力幾乎沒有貶值風險,類似與醫生和律師,只要你還在幹活,隨著年齡增長自然增值

機械工程師這一職業的歷史如果從阿基米德抽水機算起已經兩千多年了,從英國機械工程師協會建立算起也有兩百多年了。

兩百多年前的機械工程師放到今天一樣能設計出牛逼的設備,20年前的軟件工程師放到今天其價值還不如一個應屆生。

5.5、小結

機械工程師是拿時間熬出來的,一旦熬出來了會很值錢,關鍵是越往後越值錢,悲催的是多數人沒有熬下來的毅力

如果真心熱愛,還特別好學,能扛住工作前五到十年之內相對較低的收入,耐得住寂寞每天投入兩小時以上有效學習時間,就放心往前衝,突然有一天就會發現你一年的收入會比之前幾年的收入總和還要多,工作可能還更輕鬆並富有創意。

6、幾句實話

  1. 蠢是由三觀決定的,因為太蠢所以對問題選擇了忽視和逃避

  2. 懶決定了你行動力不足執行力不強遇事優柔寡斷,跳個槽都比便秘難更何況轉行

  3. 轉行注意成本,該成本隨年齡增長遞增

  4. 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就是主動學習和總結

  5. 遇事果斷不要猶豫不決,今天說幹就幹,可以沒目標沒計劃沒方法,但是要邁出去

  6. 機械行業知識迭代慢的特殊性決定了即便又蠢又懶但是仍然能有一條出路

  7. 即便是不轉行也要注意豐富自己的知識,當然也要知道自己欠缺什麼知識才行

7、學科和專業的邊界必須被打破

  • 如今電動汽車如火如荼,搞機械傳動的,如今面臨全面電動化,來到電傳動時代,不懂電的機械工程師前途在哪裡?

  • 搞驅動電機的工程師,如今又興起電動汽車制動能量回收,不懂制動和電子技術乃至軟件和編程,電機工程師的未來在哪裡?

  • 搞制動的工程師,不懂電機和電子、軟件,制動工程師的未來又在哪裡?

現在新能源汽車是一個很火的領域,最近半年很多車企都在高薪挖新能源方面的人才,高薪。

但是,需要糾正一個看法,新能源汽車包含很多方面,需要很多專業的人才,例如比亞迪新能源汽車較強,但是也有很多其他的部門,例如做試驗的部門,研究底盤的、研究電氣的、研究造型的等等。

如果定位到新能源的話,可能比較相關的是電池和電氣以及新能源動力方面了,新能源部門也需要機械工程專業,其他部門也需要機械工程專業,但是不是強相關,我自己認為,新能源汽車是汽車的一個部分,現在不在新能源汽車不一定以後就不能做新能源汽車方面的工作。

以我舉例,我做電磁兼容,傳統車和新能源車都要做EMC相關的試驗,雖然我不是新能源部門。

不打通專業和學科邊界的機械工程師,明天公司裡將不再有你的位置

8、一個真實的案例

我個人的教育背景比較複雜,本科學了兩個學士,研究生也是一個雙學位,完全不同的專業。

後來畢業發現自己對純機械或者純控制理論或者純電不感興趣,雖然有這類工作機會以及其他非技術類的工作但是並不準備去。這時候以前歐洲一個老師告訴我學校出獎金讓我去讀一年再拿一個混動汽車專業的碩士。想想可以把自己學的雜七雜八的內容在這個專業裡整合一下,而且本來自己就畢業早也沒浪費時間,而且確實那會兒混動在歐洲剛起步,對人才的需求量遠大於傳統發動機領域,於是就去了

畢業後在歐洲拿到一些雜七雜八的offer,有主機廠的,有供應商的,也有諮詢公司的,甚至還有航空航天的,但是本著對自己興趣和所學專業負責的態度,並沒有去名氣最大的或者錢最多的,而是卻自己希望有所發展的混動研發職位。

但是,理想和現實永遠都有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

之後再德國和法國都工作了一段時間,但是發現一個問題讓我決定暫時轉換方向:就是混動電動和今天的自動駕駛一樣,讓大眾消費者買單的慾望很低,其實就是在幾年後的今天,沒有政策支持的混動和純電動依舊做不了主要賣點。於是反映到汽車行業內部就是大家對混動電動車的開發投入忽冷忽熱,媒體熱度雖然一直有,但是有趣的大項目尤其是量產項目卻可遇不可求,個人成長的速度也就變慢了。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我跳槽轉而去做傳統的變速箱發動機研發,因為這個領域一直是各個廠商的主要賣點,前幾年國內自主車廠的發展也是集中在傳統動力總成方面,所以有趣的項目非常多,尤其是從零開始到量產的項目非常多。另外這個領域是我以前個人需要學習和加強的弱項,還有最主要的很多在傳統動力總成上的應用,尤其是軟件和控制設計可以很變通地應用到混動電動車領域。

去年開始參與了幾個混動動力總成項目,部分撿起自己的老本行,發現兩方面都有經驗後在這種非常交叉的學科領域工作更加得心應手。

另外不免俗套地為了職業向上發展,從去年開始負責整個研發團隊,重心逐漸從技術開始轉移,這個也是我現在一直提醒自己的,不忘初心,要把管理團隊和技術工作放在一樣重要的角度。畢竟做任何技術內容最有興趣的還是自己上手,最有成就感的還是自己的代碼成為路上的驅動力。

如果說有什麼好經驗可以分享的話,我覺得:

8.1、做什麼都要以興趣為基礎,而不是隨大流或者看哪裡錢多,否則真的很難做好。各行業都有高薪職位,現在中國汽車行業技術專家的薪酬媲美甚至超過投行,就看你有沒有能力拿了。

8.2、汽車行業是技術開放度低、競爭激烈且新技術應用很迅速的傳統行業,從混合動力到車聯網,到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為了更快更好地成長,你需要能夠嗅到行業發展動向的能力

8.3、但是,上面這條並不是讓你頻繁去跳槽追逐潮流,因為作為進入門檻會很高,資金投入很大,而且對利潤率和產品可靠性還很敏感的一個行業,新技術往往在被廣泛接受前有很多次大起大落額反覆。

你需要做的是波瀾不驚,多去拓展自己在不同領域的知識面和能力,因為汽車行業很多內容都是可以融會貫通的

8.4、在汽車行業做技術,需要厚積薄發和戒驕戒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