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禎南遷,南方會擁立他嗎?

張夫貞


關於這個“擁立”這個詞語,不同的解釋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如果僅僅進行普普通通的解釋,也就是很多人提到的維持一個正統性,不像原本南明那樣的內亂不止,那麼極有可能是成功的,好歹也是一個正統的皇帝,跑到南方那叫“幸”江南啊,怎麼可能有哪個腦殘跑過來質疑這個皇帝的正統性呢,絕無可能的。

但是,如果你以為只有正統性,南明就可以和原本的歷史位面上的結果截然不同,能夠成功續命,那隻能說你還是太單純了;如果“擁立”的解釋是能夠穩定住整個天下局勢,乃至成為整個南方的主心骨,換句話說,成為一個實權皇帝,那就是痴人說夢了。

我們先說第一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比較簡單,就是一個最基本的正統性問題,南明在原本的歷史上因為正統性的缺失——崇禎皇帝上吊之後既沒有遺詔也沒有把太子派出來,這就直接導致了福王系和璐王系的內鬥,因為彼此之間都缺乏正統性,貌似這才給了其他江北四鎮乘虛而入的機會,埋下了後來的超級炸彈。如果崇禎皇帝力排眾議,敢於擔責,選擇了踏上南遷之路,那麼,這個正統性是毫無問題的。

這也將我們所熟悉的南明那原本歷史位面上殺得你死我活的內亂的誘因掐滅了,崇禎作為最具有正統性的香餑餑,能夠“幸”江南,毫無疑問,自然會得到來自江南所有人的擁護,這個擁護是帝國接近三百年的積累與慣性,正統性的威力就是這麼大,人心就是怎麼向著正統性。

江南富庶的名聲早已在外,崇禎來到江南,得到了江南人民對正統性的擁護,崇禎只要打算對著江南動“收商稅”的主意,崇禎就會體會到什麼叫陷入“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之中”,崇禎雖然憑藉著自身正統性的特殊地位可以得到江南人表面的遵從與擁護,但是我們要意識到,明朝的滅亡已經是一個垂垂老朽的帝國軀殼的最後死亡了,這種死亡他的器官早已經全部衰落了,絕不是一塊兩塊地方的損傷而已。

我們來看第二種解釋,第二種解釋稍微複雜一點,第二種對於崇禎皇帝得到的南方“擁立”的解釋是這樣的——崇禎可以成為一個實權皇帝。崇禎皇帝來到南方,想要憑藉著自己的身份收回大權,成為一個受到江南人民愛戴的實權君主,那麼,崇禎皇帝能不能做到呢?答案是否定的,崇禎做不到。他得不到南方把他變成“中興之主(實權君主)”的愛戴和擁立。

為什麼崇禎做不到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崇禎既然選擇了南遷,那麼必然力排眾議,勇於擔責的放棄了北方九邊、放棄了祖宗陵寢、放棄了天子故都、放棄了燕雲十六州乃至北方全部領土,這樣的君主,真的會讓江南人民服氣嗎,他的這種苟延殘喘的行為與宋徽宗宋欽宗何異?還想得到人民的真心愛戴?這根本不可能的。

第二個原因就更加可怕,崇禎手裡沒有足夠大的經濟力量和足夠多的軍事力量,這無法保證他可以成為一個說一不二的實權皇帝,他雖然可以成為一個名義上的最高元首,但實際上,他不過就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傀儡而已,有槍就是草頭王,江北四鎮這種軍閥依舊會崛起。

如果有人提議崇禎發展自己的軍事實力,那就會發現一個非常致命的問題,如果崇禎真的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培養自己的武力班子,他怎麼可能會跑到南方來,北方的問題早就解決了——《五人墓碑記》讀過的都知道,這麼嚴重的暴力抗稅事件,就發生在大一統的大明,憑什麼認為殘了的大明就可以收到稅呢?


無筆


如果從表面上看,崇禎在煤山上吊的時候,明朝的局面要比宋朝好很多。除了華北地區之外,南方還有大量的軍隊,尤其是左良玉、黃得功、劉澤清的軍隊,都還比較完整,規模也不小。而且,南京有完整的朝廷機構,只要崇禎去坐鎮,就可以穩住局面,起碼保住半壁江山沒什麼問題。這都是宋高宗南渡時候所沒有的條件。

但稍微細想一下,就會發現,其實這是不可能的。

崇禎時期,外有後金,內有闖獻,折騰了很長時間,朝廷的權威就在這個折騰的過程中慢慢消耗。李自成最後一次從襄陽出發,在攻佔洛陽之後,先北上進攻大同,然後再向東朝北京進攻,一路上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尤其是掩護北京西北方向的大同宣府,沒有抵抗就直接投降,讓北京的西北門戶大開。

這就說明,這時候各地的軍隊已經不再忠於朝廷和崇禎了。各地的將領和官員們也都知道,明朝滅亡是早晚的事,他們在心理上早都已經不再忠於明朝和崇禎了,所以他們投降起來心理上毫無負擔。沒有投降不投降的問題,只有對誰投降的問題,以及投降了能不能得到更好的待遇的問題。所以,李自成來了,他們投降李自成,清軍來了,他們投降清軍,顯得自然而然,順理成章。

南方的明軍和官員也是這個狀態。比如沿江四鎮的將領們,左良玉、黃得功、劉澤清這種人,他們完全是明朝用巨大的財政負擔養起來的,目的是讓他們協助圍剿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但越到後來,他們就越是萬寇自重,在進攻李自成和張獻忠的時候出工不出力,以保存實力為首要目標,生怕自己的實力受損。

一開始,萬寇自重還只是因為他們怕真的沒有了李自成、張獻忠,他們就沒有用了,在朝廷和崇禎的心目中地位會下降。而到後來,這就是一種明朝的船還沒沉,老鼠都開始準備跳船的心態。因為他們都覺得明朝這條大船已經快要沉了,所以都要保留實力,給自己準備後路,以免明朝的船沉的時候,他們也跟著一起殉葬。

這在任何朝代的末期,都是一種普遍的狀態。明朝如此,宋朝也是如此。南宋在滅亡之前,蒙古反覆進攻襄陽,意義也就在這裡。因為襄陽這時候不僅是軍事和戰略上的要點,更是南宋抵抗蒙古的抵抗意志,只要攻破襄陽,整個南宋的抵抗意志就瓦解了。每個王朝的晚期都有這種把整個抵抗意志都集中在上面的軍事要點,一旦被攻破,就會全線崩潰。

襄陽被攻破,整個南宋就再未能組織其有效的抵抗。蒙古軍隊到達臨安城下的時候,南宋不僅已經軍隊沒有戰鬥意志和戰鬥決心,官員也一樣,早都跑完了。謝太后召集文武官員商量對策,半天了也沒人來,謝太后就很沮喪的說,我家三百年來待士不薄,現在到了危難之際,居然沒有一個忠臣了。崇禎在北京城破之前,也遇到了這種場面。

而且,崇禎在北京就一直沒有處理好閹黨和東林黨黨爭的問題,才導致朝廷一直處於動盪之中,他本人也被東林黨的輿論所綁架,結果李自成來了,那些口頭上的東林黨率先投降。這時候南方的情況也一樣,南京的官員們也仍然是分成閹黨和東林黨,而且都有各自的勢力和支持者。比如錢謙益,在當時算是江南文士領袖,也是東林黨領袖,也唱了很多高調,但清軍來了,他率先投降,別人還沒剃頭,他就先剃了。

每個朝代經歷了初期的創業期之後,既得利益階層就會開始逐步固化,並分化、重組、勾結、鬥爭,成為一個巨大的網絡,把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乃至軍事都包裹進去,幾乎所有的問題都會演化成為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權力鬥爭。有些朝代發現了這些問題,試圖進行改革,基本上都失敗了,成功的極少。有些朝代發現了也無動於衷,繼續混吃等死。

既然自我改革改不動,最後就只能從外部改革。宋朝、明朝遇到的就是這種情況。內部需要改革,這是眾所周知的,但自我改革改不了既有的既得利益集團,最後是金軍南下,打進開封,整個利益集團都變成了俘虜,新黨和舊黨都變成了金軍眼裡的肥豬。但也正是因為金軍把之前需要改革的既得利益網絡完全摧毀了,宋高宗才能重建一個新的體系,來維持統治。

李自成雖然打進了北京,但是江南地區始終沒有受到戰火波及,原有的既得利益階層的結構和網絡仍然是存在的,而且比較完整,內部改革是很難真正打破這個網絡的。在這個意義上,就算是崇禎能夠逃到南京,另立朝廷,也很難打破南方當時的軍事和政治利益集團網絡,反而有可能變成這些勢力的傀儡。除非李自成或者清軍先掃蕩一遍,徹底摧毀這個網絡,崇禎再來重建,才有可能重新煥發活力和生機。


蕭武


羅永浩的,羅輯思維,崇禎為什麼跑不了有精闢的回答。我拿還記得的說下,

1.從孫傳庭敗亡到李自成攻陷北京有半年時間崇禎確實想過跑也有大臣上書遷都。南明為了爭正統幾個王爺打成一片,崇禎沒有這個問題,南京六部是一套完整班子可以立即投入運轉比南宋趙構強的多。

2.崇禎極度剛愎自用,任期內殺了多少督師,大學士,拿羅胖的話說陪領導吃完飯想請領導洗個桑拿,領導雖然很想去,但多半還會推脫,作為下屬需要的是不停的委婉勸說,領導才半推半就的從了。而崇禎呢,是飯吃了桑拿半推半就洗了,第二天就通知紀檢這個下屬是個貪汙飯給我拿下。遷都逃亡拋棄宗廟是十分丟人的一件事,到最後,大臣們沒有一個願意主動提出來,得了,今我提出來回頭找我秋後算賬,要跑您自個提。就這樣時間就在這推諉扯皮中耗盡。

3.前面說過,也有心腹秘密和崇禎提出以去山東給孔聖人進香的名義南下,半路由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派人保護接到南京,崇禎也首肯,但出京需要另募精兵保護,需要崇禎從內庫出錢,崇禎當時就不願意了,說找戶部要錢去,當時的境況戶部那還有錢,您看到這時候崇禎還這樣扣門。

4.狼來了喊的次數太多了,終明一朝天子守國門。北京被圍過很多次,尤其崇禎一朝,滿清韃子數次從北古口入關在山西河北山東數省大肆擄掠財富人口。袁崇煥就是以救援北京不及時為藉口被凌遲的。但數次被圍均轉危為安,大臣和崇禎帝確沒分析清楚今時不同往日,大明朝在北方的統治已經糜爛不堪,到了崩潰邊緣。

5.崇禎還有最後一支底牌,駐紮在山海關由吳三桂統領關寧鐵騎,殊不知這支耗費了明末最後一絲元氣供養的軍隊,早已成了邊鎮軍方將領的私兵,有奶便是娘,朝廷還供養著他們時候,那就是朝廷軍隊,實際上李自成兵臨北京,吳三桂根本就是按兵不動。說什麼為了陳圓圓衝冠一怒為紅顏,純屬文人胡說八道,這老小子早和多爾袞勾勾搭搭了。一片石大戰十七世紀東亞最強大三支軍隊,主力由反叛的明西北邊軍組成的李自成軍隊,吳三桂指揮的所謂關寧鐵騎,多爾袞指揮的滿清八騎。吳三桂被李自成殺得節節敗退即將崩潰時,一聲辮子兵來了!!奠定了滿清兩百多年的國運!!


飛馬84509264


這個問題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說答案肯定是擁立!因為沒人敢不擁立。


明朝是一箇中央集權、君主集權高度發達的朝代,縱觀整個明朝,沒有一個人敢造反,也沒有一個皇上約束不了手下任何一個臣子,哪怕是到了明朝末年,國家已經破敗不堪,崇禎一道聖旨,仍然想殺誰殺誰。也就是說這套完整的體制決定沒有人敢不服從皇上。這不是我想說的,我想說的是如果崇禎南下,明朝能不能有救。

崇禎


我們通過北宋滅亡後南宋建立並享國100多年和明朝滅亡後南明建立卻很快滅亡來說明如果崇禎南遷很可能會成為第二個宋金南北對峙。


一、宋徽宗的九子康王趙構逃到南方後,一個有效的政權始終沒有建立起來,整個南方其實一直處於一種無政府的狀態下,後來金兵南下,趙構就逃到海上,南方的局勢一度混亂不堪。幸虧韓世忠黃天蕩一戰,金兵北返,從此直到金國滅亡,再也沒有南下。而趙構也逐漸建立健全中央政府,局勢也逐漸穩定了下來。


二、明朝滅亡前夕,有人建議崇禎南遷,或者至少把太子送到南京,這樣萬一北京不保,南方的中央政府可以迅速運轉起來。由於明朝始終以宋朝為教訓,凡事都跟宋朝反著來,不和親,不納貢,不遷都,不談判,所以明朝被後人認為非常有骨氣。但事實證明,骨氣並不是什麼時候都是有正面作用的。如果當年崇禎能突破這一點和後金談判,送些錢糧給後金,穩定好局勢,然後集中兵力對付關內的農民軍,那李自成張獻忠之流被剿殺也是指日可待。待關內穩定後,再集中兵力對付後金,即使不能殲滅後金,但保全國家甚至逐步收復遼東都是可以的,這是正確的計劃,可是骨氣二字害了崇禎和整個明朝。

靖康之變


好了,扯遠了,繼續回來。崇禎死後,南方經過討論,迅速擁立福王為弘光帝,但這個是黨派之爭不和的產物,所以本身就難以做到團結一致,只是形式上還是統一了。可是此時南明軍閥做大,等到李自成跑到湖北,清兵南下時,左良玉、江北四鎮紛紛投降,南明立刻就土崩瓦解,這時沒有一個核心人物可以統領天下,所以先後在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出現了紹武、隆武、永曆等政權,而且一度出現互相爭正統甚至出兵攻打這樣的局面,這樣大大削弱了南明自身的實力,也讓清兵南下更加容易。


綜合以上部分我們來對比:

1.宋代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原遜於明代。

2.北宋滅亡時,太上皇、皇帝、太子等人被一窩端,只剩下一個不受待見的康王趙構,而明朝滅亡前大臣勸崇禎南遷或讓太子朱慈烺到南京監國。

3.金兵南下時南方處於混亂狀態,無政府狀態,而明朝滅亡時南方毫髮未損,而且在南京還有一套完整的中央政府。

滿清騎兵


就這三點來看,明朝滅亡時無論哪一點都遠強於北宋滅亡時,如果崇禎南下或讓太子到南京監國,那麼整個南方明朝就有一個完整的政權中心,人心鞏固、團結,政令有效執行,軍隊統一指揮,將領不敢跋扈,其他的王爺也絕對不敢輕易稱帝,這樣整個在南方會形成一個統一而有效的中央政府,形勢遠好於北宋,可惜啊。


之後,清兵南下,左良玉部、江北四鎮全部投降,隨後明朝土崩瓦解,清人剃髮易服,不從者皆殺,從此,我們完全進入了一個只能做奴才,甚至做奴才而不得的朝代!


真歷史


朱由檢南遷的話,他們當然會擁護他,這是毋庸置疑的事,關鍵在於他是否有那個力挽狂瀾的能力。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破京師之時,朱由檢自己苦哈哈地去了煤山,然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可是,當時的局勢對於朱由檢而言真的已經到了非死不可的地步嗎?顯然還沒有到這個地步,朱由檢完全可以採納朝臣的建議南遷,然後在南京繼續撐起明朝的旗幟。

宋徽宗和宋欽宗被擄走的時候,趙構手裡的牌還不如朱由檢,可也一樣撐起了南宋,南宋仍然存續了149年。

倘若朱由檢選擇南遷的話,即便撐不了那麼久,可是再撐個十幾二十年恐怕也不是什麼難事,若是他足夠有能力的話,弄出一個所謂的“中興”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當時南邊還一片歌舞昇平,經濟實力還在,軍隊也還算完備,這是朱由檢手上所掌握著的底牌。

朱由檢手頭最缺的是什麼?是錢,他一度“窮”得要低頭向朝中的官員伸手借錢,只可惜朝臣並不買他的賬。

借錢?沒有。

他之所以這麼窮,實則是因為錢多數進了以東林黨人為首的士紳地主階級,他們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將田產和人口隱匿不報,導致了明朝政府所受到的田賦少之又少,商業稅也是如此。

收不到稅,哪來的財政收入?

所以,對於當時的朱由檢來說,重中之重是將財權奪回自己的手中,不能繼續任由士紳地主階級把控,這得下百分之一百的決心和狠心。

只要朱由檢在南遷之後,他能夠意識到財權對皇權的重要性,發狠將財權奪回來,然後依靠財力整頓軍備,再以軍隊為後盾整頓吏治,軟實力、硬實力一塊發展的話,他未必沒有翻盤的機會。

只可惜朱由檢的能力實在支撐不起他想要力挽狂瀾的雄心壯志,他雖然有雄心,奈何卻無雄才偉略。

朱由檢自從接手了明朝之後,確實一直很想力挽狂瀾,一直很想帶領明朝走出困境,乃至於重回巔峰。

可是,他沒那個能力呀!

他是足夠勤奮,說他宵衣旰食也不為過,可是治國之道絕不僅僅在於勤奮二字,尤其是臨近亂世的時候,只有勤奮而無智謀韜略的話,根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朱由檢既不懂制衡之道,也不懂用人之道,既沒有帝王魄力,也沒有帝王胸襟,除了弄出勤政這個空殼之外,幾乎一無是處。

讓他力挽狂瀾?

他不僅挽不了,還會讓狂瀾來得更猛,倒得更快,他的存在只會起到反作用。

朱由檢的制衡之道和用人之道,簡直是小學沒畢業的水平,應該怎麼制衡,應該怎麼用人,他可以說是一塌糊塗、一竅不通。

他剷除魏忠賢可以,他用東林也沒事,可問題在於如果剷除了魏忠賢之後,只用一個東林的話,誰來制衡東林?

沒人制衡東林的話,東林一旦掌權,他們勢必會逐漸脫離朱由檢的掌控,甚至於發過來掣肘朱由檢這個皇帝。

他用人也很有意思,誰有沒有才能,他不知道,反正別人怎麼說,他就怎麼信,於是用起人來就感覺是全憑喜好。

今天看誰順眼就重用誰,等到明天突然看不順眼了,又一巴掌直接拍過去,打一巴掌還是輕的,重則要了別人的腦袋。

他的這個用人方式越往後越極端,幾乎已經到了用誰就疑誰的地步。

朱由檢作為一個皇帝,沒有一點帝王魄力的話,也是一個頗為致命的缺點,這意味著他沒有主見和決斷力。

東林說什麼,他信什麼。

哪怕是他討厭得咬牙切齒的所謂魏閹餘孽,還是一個從後金逃回來的宦官,說袁崇煥通敵,然後他便氣呼呼地拿下袁崇煥了。

他問朝臣借錢的時候,朝臣說不借,他就沒轍了,換成一個有魄力的皇帝還不直接把刀架到他們的脖子上?

有些時候,有些人,該殺就殺。

朱由檢是一個身處於末世的皇帝,不是什麼太平皇帝,處理事情的時候就得果決,甚至是狠辣,不能優柔寡斷,也不能婦人之仁,更不能像朱由檢這樣當個懦夫。

所以,朱由檢即使逃到了南邊,即使受到了軍民的擁護,憑他“一無是處”的本事等待他的也是失敗。

既是趨勢使然,也是能力使然。


史不知味


肯定會擁護的!至少有正統的名義在!你看看明亡後一個個打著朱三太子名義的就折騰了幾十年,更何況崇禎是正統的皇帝,有大義名分!南明的幾個政權名義都不是那麼正統,所以,發出的號令好多將領不遵守!導致亂成一鍋粥,終於一發不可收拾!

崇禎南遷,帶走一部分兵力,甚至可以直接帶走整個關寧鐵騎,放棄整個北方,像南宋一樣偏於一隅!等李自成下北京,搜刮一番,分土地給農民後,南方的那些士子,大地主階級大商人就能真正看清形勢了,才會更有力支持崇禎!

崇禎南狩,改變剛愎自用的性格,忠臣要用,那些奸臣也要用!忠臣雖忠,但有時候不動腦子呀,奸臣雖奸,但陰謀詭計多呀!整合整個南方的勢力,練兵!整個南方繁華富庶,把北方的大包袱丟了,等待清兵跟李自成死磕,磕的差不多了!南方的壓力就減輕了!然後以待天時!這樣子,就算不能收回整個北方,至少江山社稷是保住了,祖宗留下的江山還在,就還有翻盤的機會!不遷都,是很有骨氣,但是骨氣沒有用!身死國滅,要骨氣屁用!



生活如此無奈


崇禎皇帝南遷,對歷史不會有什麼重大影響。因為只有槍桿子裡才能出政權,而崇禎皇帝早已把槍桿子弄丟了。

崇禎十七年,在中國的歷史疆域上,最少也有二百萬條槍桿子。但是崇禎皇帝能抓住幾條槍桿子呢?實在少得可以忽略不計。

當時天下有六大軍事集團:

第一大的軍事集團是滿清軍事集團,佔據東北地區。

第二大的軍事集團是李自成軍事集團,佔據華北地區。

第三大的軍事集團是張獻忠軍事集團,佔據西南地區。

第四大的軍事集團是左良玉軍事集團,佔據長江中游地區。

第五大的軍事集團是江北四鎮軍事集團,佔據著江淮地區。

第六大的軍事集團是鄭芝龍軍事集團,當時佔據著東南地區。

這六大軍事集團的總兵力加起來,保守估計也得有二百萬以上,整個天下基本上已經被這六大軍事集團瓜分了。南明皇帝高高在上,自然無法控制這些槍桿子,也無法控制他們軍事力力量覆蓋下的地區,崇禎皇帝就算南遷,也是一樣的結局。

總的來說,槍桿子裡出政權。崇禎皇帝手裡還有一枝能拿出手的、而且他真正能控制的軍隊嗎?沒有了!

在孫傳庭死前,崇禎還擁有一定的資本,可就這麼點資本想翻盤,難度也太大了。但在孫傳庭死後,崇禎就一點翻盤的資本也沒有了。

事實上,在孫傳庭出戰前就有人說,這是皇上僅剩的一副家當,皇上要當心啊。可就這僅剩的一副家當,也被李自成給打碎了。沒有軍隊支持就沒有經濟來源,沒有經濟來源的王朝,只有覆滅一條道路可走。

因為皇權政治的宣傳,所以我們總認為崇禎皇帝南遷,就能如何如之何了。其實呢,如果崇禎皇帝南遷了,無非是南明皇帝扮演的角色,改由崇禎扮演罷了。總而言之,他高高在上,卻是隻能當一個傀儡,因為當時整個天下的地盤,基本上都已被上述六大軍事集團控制了。

這六大軍事集團控制著二百萬以上的軍隊,南明皇帝高高在上,自然是兩手空空,一點能拿出手的軍事力量也沒有。崇禎皇帝即使南遷,其實也是兩手空空,依然沒有一點能出手的軍事力量。

區區一個皇帝的空頭銜,在皇權政治的宣傳裡,自然有著驚人的神力、魔力。實際上如果皇帝只剩下了這麼一個空頭銜,大哥願意給他面子,自然啥也好說,如果不願意給他面子,那他就啥都不是。

所以漢獻帝看著臣子揪住皇后的頭髮往外拖時,只能哭天搶地的說,這叫什麼世道啊?這叫什麼世道啊?可基於權臣的角度看,這就是漢獻帝給臉不要臉的結果。因為權臣把你擺的那樣高,你不好好坐在那裡當傀儡,就是欠收拾!

所以,南明皇帝在西南時,權臣住著寬敞明亮的宮殿,南明皇帝只能住著低矮的房屋,關鍵是還能天天受著權臣狗腿子的氣。後來換了一個好脾氣的權臣,南明皇帝終於可以住進寬敞明亮的宮殿了,終於可以擁有表面的尊榮了。所以他雖然依舊是傀儡皇帝,卻也感覺到有一種說不出的幸福。


顧道驚城


會!南方軍閥左良玉,鄭芝龍以及南京朝廷會擁立崇禎,但是軍閥朝臣並不是真心擁戴。以崇禎性格,恐怕崇禎的南京朝廷還不如弘光朝廷支撐的時間長。

崇禎登基以後的所做所為,很像是後金政權打入明朝內部的無間道。理由這樣幾個

1,大肆坑殺朝臣和將領。舉幾個例子

陳新甲,兵部尚書,崇禎帝密使他與清兵圖和議,旋因家童無意間洩露消息,輿論大譁,被殺。其人在邊疆多年,有才幹,有魄力,習邊事,可為文人統帥之典範。


盧象升(1600年—1639年),字建鬥,又字鬥瞻、介瞻,號九臺。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明末著名將領,民族英雄。自崇禎六年(1633年)起,參與鎮壓李自成等農民軍有功,升任右副都御史,總理河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軍務,兼湖廣巡撫,後升任兵部侍郎,再遷兵部左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崇禎七年(1634年),擊潰張獻忠農民軍。崇禎八年(1635年),擊敗高迎祥、李自成農民軍。崇禎十一年(1638年),擔任兵部尚書,力主抗清,守衛京師,連戰皆捷,反被太監高起潛陷害,免去尚書職務,以侍郎視事。崇禎十二年(1639年),盧象升率部在鉅鹿賈莊被清軍包圍,高起潛擁兵不救,終因炮盡矢絕,戰死疆場。追贈太子太師、兵部尚書。

高起潛陷害盧象升的背後,不就是崇禎信任太監監軍的惡果嗎?

孫傳庭(1593年—1643年),字伯雅,又字白谷,代州鎮武衛(今山西代縣)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崇禎十五年(1642年)任兵部侍郎,總督陝西。次年升為兵部尚書(改稱督師)。帶兵鎮壓李自成、張獻忠民變。由於時疫流行,糧草不足,兵員彈藥缺少,朝廷催戰,無奈草率出戰,後兵敗,在陝西潼關戰死,馬革裹屍,年約51歲。《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

崇禎不給發軍餉軍備,卻要立刻出戰,不就是想讓孫傳庭死嗎?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於廣東東莞石碣,祖籍廣西梧州。明朝末年薊遼督師。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於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了京師之圍後,魏忠賢餘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袁崇煥最終被朱由檢以通敵叛國罪處以凌遲。

先不說皇太極的反間計是真是假,袁崇煥許諾五年平遼,崇禎只讓他當了一年薊遼督師,你讓孫武韓信來了,你一年能不能滅了後金!

2,愛財如命,大肆搜刮民財,農民軍越來越多

據《明季北略》記載,李自成入北京後,從宮中搜出內帑“銀三千七百萬錠,金一千萬錠”,“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

萬曆初年張居正主持朝政時候,是明帝國經濟狀況最好的時代,當時戶部太倉庫歲收入四百萬兩白銀,號稱國庫充溢。而到崇禎年間,“三餉”加派多達每年近2000萬兩白銀,可想而知已經到了“耗盡國力”的地步。 有史料顯示,明朝末年,政府每年正常的歲入額為1400餘萬兩,其中歸入內府作為皇帝和宮廷享樂的約600餘萬兩,屬於戶部用於政府開支的,不過400餘萬兩。也就是說,大部分財力都用在了皇帝與皇宮保障和揮霍上,其他開支自然寥寥無幾、捉襟見肘了。 所以,龐大的國家機器要正常運行、各級官吏要正常開支,只能採取加賦加派的方法強收豪奪了。不得不提,明末加派的“三餉”,到崇禎十二年(1639年),竟然高達2100餘萬兩,遠遠地超過了正稅的收入。可見,老百姓的負擔之重,已經到了難以言表的程度。

崇禎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17騎兵入河南,收留饑民,開倉而賑饑民。“遠近饑民荷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自此,李自成軍隊發展到數萬,提出“均田免賦”口號,即民歌之“迎闖王,不納糧”。

崇禎的禍國殃民行為,是把大明百姓往李自成手裡推,17人一個月時間發展到數萬!

3,戰略錯誤,堅持兩面作戰,拒絕一切和解可能

崇禎二年開始,明朝面對後金和農民軍的兩面夾擊,正確的戰略應該是“攘外必先安內”或者“兄弟鬩於牆而外御欺辱”。

可是崇禎,居然拒絕了一切和解的可能。袁崇煥、陳新甲等人先後被殺,誰提和議就是死!

楊嗣昌洪承疇始終沒有把李自成和張獻忠剿滅,是人的問題,也是後金不管牽制的後果。每到義軍處於絕境,後金都會入關搶劫甚至攻打北京。

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監杜勳入城與崇禎帝秘密談判。據《小腆紀年附考》卷四載,李自成提出的條件為:“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雙方談判破裂。

一個親王封號,一百萬白銀能解決的事,崇禎不答應,那就死唄!

第二天,崇禎的文官首領和太監首領開城降敵,崇禎先殺妻女後自殺。

如果崇禎是清朝的末代皇帝,那一定是1840年就要亡國了!為什麼?不願意和談!

自作孽不可活,這就是崇禎這個亡國之君的基本評價!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丹水秋風!


歷史知事


那是必然,因為崇禎是大明名正言順的正統皇帝,而各地的總兵尚沒有唐中期以後藩鎮武將的實力,仍然收到文官的節制,而文官是忠於皇帝的,至少面子上是這樣。



在這說,南京不是陪都,不是臨時都城,而是正樣巴緊的首都。也是因為明朝採用的是雙都制,南京同北京一樣,有一套完整的官僚系統,即使崇禎想拋棄北方的官員,到了南京以後一樣可以正常運轉政府。


所以如果崇禎能跑到南京,那明朝怎麼說也能多活十幾年,或者幾十年。因為到了南京以後,支援北京都城的糧餉就沒有再運輸的必要,這就為政府省了一大筆錢,短期內解決了財政危機。

再看看崇禎跑到了南京之後實力,武漢有左良玉,淮北有劉澤清和高傑,湖南有何騰蛟,雖然除了左良玉以外都不是什麼厲害角色,其手下的兵力也足以保證東南地區的太平了。


而且以文制武的格局不亂,崇禎就完全可以讓史可法去節制淮北四鎮,讓他們老老實實的擋著大順或者大清。


再退一步,就算是崇禎不南下,讓太子南下,大明的結局也會比之後好的多。奈何崇禎自己死要面子活受罪,態度也不堅決,再加上君臣之間的不和諧,使得崇禎一次次的放棄了南遷的機會,最後也就只能落個自縊煤山的結局了。


火器工坊


南方諸臣諸將應該會擁立崇禎皇帝!明皇朝近三百年的統治沒有發生過一件下克上的事情。況且崇禎帝雖然剛愎自用和無能,但是其為人處世還是非常強勢的。而且當時沒有朱姓皇親乘亂與崇禎爭奪皇位。

縱觀中國歷史,南北劃江而冶的局面曾經存在過。五胡亂華時,衣冠南渡後的東晉和後來的幾個朝代不是都存活下來了嗎。北宋滅亡後,南宋皇朝繼續了一百五十年。直至被忽必烈消滅為止。

崇禎如果南遷後。

問:

“他有沒有凝聚力和能力把體制內所有的力量擰成一股繩,坐取魚翁之利?”因為八旗兵必然要和大順軍開打,而且滿洲軍就是舉著為崇禎皇帝復仇的白旗走進了關內。

答:

“根據崇禎皇帝登基至煤山上吊自殺(期間)的表演,這個人沒有能力把長江以南的廣大力量為己所用!在北京坐了這麼多年的龍椅,孫承宗、盧象升、熊延弼、袁崇煥等諸多名將都沒有用好。南遷後,亂象叢生的南方地區的各種力量崇禎有能力擰成一股繩嗎?”

舉個例子。因為缺少軍費,崇禎帝號召皇親國戚捐錢。這種事情關糸到國家和個人利益,道理上這些皇親應該響應,積極捐款。但是事實卻卻相反,誰也不肯拿出銀兩。這些人就是做了些表面文章。崇鎖皇帝對於這些皇親國戚一籌莫展,無可奈何,什麼辦法都沒有。真的是沒有辦法嗎?

極具諷刺意義的是李自成拿下北京後。這些皇親國戚在李自成手下第一大將劉宗敏的嚴刑拷打之下,乖乖地拿出來了七千萬兩銀子?這些皇親國戚啊!

大勢已去,崇禎皇帝“南遷”毫無意義。


忠心耿耿而且能力強大的孫承宗真是生不逢時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