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书中的“昆仑奴”到底是什么人?

屯蒙秋水

有关昆仑奴的记载多出现在唐朝,因“昆仑”在古代除了指昆仑山之外还指黑色的东西,故唐朝以“昆仑奴”称皮肤黑色的人。《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传》曰:“盘盘,在南海曲······其臣曰勃郎索滥,曰昆仑帝也,曰昆仑勃和,曰昆仑勃谛索甘,示曰古龙。古龙者,昆仑声近耳。”慧琳的《一切经音义》卷八一中提到:“昆仑语,上音昆,下音仑,时俗语使亦作骨论,南海州岛中夷人也。”所以,古龙、骨仑、骨论等都指昆仑。

昆仑奴的长相与中原汉人有很大的不同。卷发、黑皮肤是昆仑奴的主要特征之一。《隋书》卷八二《南蛮传·真腊》:“人物小而色黑。妇人亦有白者。悉卷发黑身,性气捷劲。”昆仑奴的身体并不高大,但身体素质较好,力气大,性情温和。从出土的昆仑奴俑看当时的昆仑奴多赤裸上身或斜披帛带,穿短裤,社会地位并不高。当时的社会上层都以用昆仑奴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昆仑奴,新罗婢”成为了社会上的流行趋势。

有关昆仑奴的来历,学界有诸多研究,主要的观点有三种:一为南洋的黑人,二为非洲黑人,三为两种黑人都有。从《旧唐书·南蛮传》和《新唐书·南蛮传》等书中都提到了昆仑来自真腊、林邑、扶南等南洋国家。如林邑在今越南中南部。该观点被西方学者接受。日本学者桑原鹭藏和中国的吴春晗也对该观点进行了论述,认为从体格差异和当时对运输条件来看,来自南洋更为合理,记载也更多。而我国也有学者持不同的看法,认为从唐朝之后,中国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非洲大陆的交通条件已经较为发达了,是有可能把非洲黑人带到中国的。唐朝有关于“僧祇奴”的记载,僧祇即“Zangi”,指桑给巴尔人,是唐朝的人对非洲黑人的称呼,这证明了当时有非洲黑人。(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但也有人指出,当时应该是两种黑人都有了,只是中国人对两种黑人不会区分,所以统称为“昆仑奴”。(孙机在《唐俑中的昆仑与僧祇》)

早在先秦时期,有“僬侥”(矮黑人)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已有黑人在中国境内。之后有关记载不多,但从印度的史书可以侧面印证中国一直有接收黑奴。大量的记载是在唐朝时,“昆仑奴”的说法出现,昆仑奴在上层社会流行一师。昆仑奴一是来自奴隶贸易,再者来自外国对中国的朝贡,还有一部分是作为战利品被掳掠到中国,也有少部分是跟随外国遣唐使到中国后留在中国。昆仑奴也多存在于中国经济、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宋元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空前发达,所以境内依然存在有“昆仑奴”。但明清时期,随着“海禁”和“闭关锁国”的颁布实施,数量减少,渐渐销声匿迹。


国家人文历史

中国古籍中常见昆仑奴一词,其含义为肤色较黑之人则无可疑义,色黑是普遍特征。

《太平广记》中的《昆仑奴传》 中,就记载了一位昆仑奴磨勒的故事。洛阳博物馆藏有一件北魏彩绘陶“昆仑奴”俑,便可以作为其在华的文物学证据。

唐宋元时期黑人奴隶主要分布在关中、广东、四川等地,服役于中国的宫廷和富豪之家。在古人的世界认知里:昆仑,山名也,在西北,其高万千里,昆仑已经属于很远和未知的范畴,而且黑人来华多以底层、缺乏教化的蛮夷面孔出现,故而以昆仑奴来指代黑人。

《晋书》有载:晋简文帝妃、孝武帝母李陵容,本出微贱,大贵之前,乃宫廷织坊中的一名普通宫人,其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昆仑。胡三省注曰:谓其人如昆仑也,昆仑国在南海外;《旧唐书·林邑国传》: “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号为昆仑;《真腊国传》:真腊在林邑西北,本扶南之属国,昆仑之类。

昆仑奴可见早期的全球贸易特征。大约从9世纪开始,黑人奴隶作为阿拉伯人的“商品”被运到了中国,成为官私奴脾。我国古籍称这些来华的黑人奴隶为“昆仑奴”或“僧祗奴”。因为唐时对其疆域以南、卷发黑肤居民称呼为“昆仑” ,大概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一带,故得此名。

从古籍的记载中可以找出黑人奴隶的来源,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海岛(据考,此岛应为今东非桑给巴尔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藩奴。这些被诱捕的黑人大多被卖给阿拉伯人,然后由阿拉伯人将他们贩卖至世界各地。

在华的黑人奴隶的境况可分为二种:一部分是一些阿拉伯国家或王朝进贡给中国宫廷充当官家奴婢的“贡品”;另一部分黑人是由西亚诸地转卖到中国的私家奴婢。因其性淳不逃徙、无亲属之恋 ,忠诚不二,故可以“托以管钥”。

唐宋时所谓昆仑奴,既可能为非洲的黑人,也可能为南海各地卷发黑身的昆仑人,也可能为南海的矮黑种人或印度人,其来源比较多元化。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我们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

历史传讯社

昆仑奴到底是什么人?唐宋之间,在中国的古籍里曾经大量提及“昆仑奴”这个人群,比如《旧唐书·南蛮传》里记载的“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而从唐朝开始,无数中国文学作品里也都有昆仑奴的生动形象,比如最有代表性的唐朝裴铏的小说《昆仑奴》里面的磨勒,巧救红绡,使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包括最近这几年让昆仑奴这个名称又火起来的《大明宫词》里太平公主“找昆仑奴”巧遇薛绍的情节。那么让中国人上千年都忘不了的昆仑奴到底是些什么人呢?

来自东南亚?

其实如果用比较现代化的语言简单地说,昆仑奴的定义很简单,就是有着黑色肤色的家奴。但只是这样说还是没人知道昆仑奴是从哪来的,因为世界上有黑色人种分布的地区很多。不过其实中国古籍曾有相关记载的,

《旧唐书》里说“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林邑是现在越南的中部地区,汉朝时曾经是归属中国,是象郡象林县,属于东南亚地区。

从这个角度推测,似乎昆仑奴应该是来自东南亚。这样说应该也有道理,因为东南亚确实有一个黑色人种存在,叫尼格利陀人。而且史书上记载许多昆仑奴是东南亚各国进贡来的,所以是东南亚人也很正常。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就是东南亚虽然有尼格利陀人,但人数非常少,只是分布在印度安达曼群岛和菲律宾、马来西亚及泰国的个别区域。所以如果说中国古籍里的昆仑奴都是尼格利陀人似乎也不太可能,因为尼格利陀人历史上其实是和外界接触非常少的。

一位白人男性和两位尼格利陀男性形成的最萌身高差

此外,尼格利陀人又被称为矮黑人,顾名思义,这个人种有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就是身高非常低,男性的平均身高也只有1米5,如上图所示。但中国史书上却曾有记载说昆仑奴个个体壮如牛这就明显不可能是尼格利陀人了

“体壮如牛”的昆仑奴会是身材普遍矮小的尼格利陀人?

来自非洲?

除了来自东南亚王国的进贡,还有相当一部分昆仑奴是当时穿行于印度洋做生意的阿拉伯商人卖到中国的,而这些昆仑奴应该主要是来自非洲的黑人了。现在喜欢看NBA或者田径的朋友都知道,黑人里身材高大,身体强壮的人数比例非常高,而且因为天生的肌肉素质,其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都非常好,而这些特征其实是正好符合中国古籍里对昆仑奴的描述的。比如在小说《昆仑奴》里就曾经提到:

磨勒遂持匕首,飞出高垣,瞥若翅翎,疾同鹰隼。攒矢如雨,莫能中之。

意思是这位叫磨勒的昆仑奴手拿匕首,跳越出高墙,好像插了翅膀一样,比鹰隼还敏捷,如雨一样射出的箭都射不到他。

能够轻松跳越高墙,身体灵活性和柔韧性出众的特点,可以说和非洲黑人的普遍特征是完全一样的。

背着两个人还能翻墙的磨勒只能是身体强壮的非洲黑人,不可能是尼格利陀人

而在古籍里,除了昆仑奴,还曾提到一种叫“僧祇童”的黑奴,据现代学者考证,“僧祇”其实就是非洲桑给巴尔(Zangibar)的音译,也就是现在的坦桑尼亚。

但“僧祇童”这个名称跟“昆仑奴”相比名气就太小了,而古代普通的中原老百姓其实是根本没有世界地理的概念的,看到黑黑的家奴就顺嘴都叫成了“昆仑奴”,所以导致后世从名称看以为东南亚才是昆仑奴的主要来源地。

综合来看,石头君认为唐宋时期的昆仑奴其实主要是阿拉伯商人从东非海岸地区贩卖到中国的非洲黑人,因为他们天生身体强壮,而且运动天赋出众,所以很受当时富人的欢迎。而来自东南亚的矮黑人应该也有,因为矮黑人虽然身材矮小,但天生“长不大”这种特点可能也会让一些有钱人家觉得有意思,因此可能会留在家中做家僮。所以,虽然都叫昆仑奴,但其实他们的来源是非常复杂的,东到菲律宾,西到非洲东海岸,都是昆仑奴的故乡。

这个图里这样身材矮小,跟着小姐做跟班的昆仑奴倒很有可能是尼格利陀人


桃花石杂谈

中古史籍中常见“昆仑奴”的记载。根据记载,“昆仑奴”来自海外,卷发黑肤,形象酷似今天的非洲黑人。那么,这些黑皮肤的“昆仑奴”究竟是什么人种、来自何方呢?
榆林窟壁画中的昆仑奴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弄清“昆仑”一词的演变。

“昆仑”一词最早可追溯至《尚书•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此处的“昆仑”仅仅是指极西之地。《穆天子传》记载:“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瑶池位于昆仑,昆仑是西王母的居所,此时的“昆仑”开始具有神话的色彩以及国家的属性。《淮南子·地形训》又载:“(昆仑)中有增城九重,……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是其疏圃。” “昆仑”在此又进化成一座城池。之后,随着汉代以来道教的发展,“昆仑”又逐渐神化为海外一岛。到了魏晋隋唐之际,我国与南洋各地的交往日益密切,而这一地区的岛国正合乎古籍中“昆仑”的记载,故此时“昆仑”一词开始用以指代南洋各国。来自这一地区的奴隶,遂被称为“昆仑奴”。
唐代海上交通图


黑色人种分为两种,一种是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尼格罗人种,另一种是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的尼格利陀人种(矮黑人种)。那么,“昆仑奴”究竟属于哪一人种呢?近代学者有“东南亚说”和“非洲说”两种观点。

“昆仑”在唐代已成为一种泛称,史籍中的“昆仑国”所指的地方不止一处, 包括恒河以东及马来群岛;荼陵东南的占笔罗或占不牢岛;缅甸、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等地的昆仑国;南诏附近的昆仑国。可见我国唐代前后, 泛称南洋各地为“昆仑”。依此观点,“昆仑奴”当是来源于南洋各地的奴隶。
尼格利陀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昆仑”一词是外语的译名或译音, 不仅包括南洋诸地,也包括非洲东岸的桑给巴尔、马达加斯加岛。这种观点,最早可追溯至1932年陈寅恪在研读《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后所提出的“骨仑即昆仑”的观点。从语源来看,“昆仑”一词与《旧约》之“古实”有关。“古实”(Cush)在《圣经》中常用以指称埃及东部之人,后被波斯商人转称为“古仑”。随着波斯商人在世界各地贩卖非洲东海岸之黑人,此词传至印度、南洋等地。因尼格利陀人形貌肖似非洲黑人,印度人遂将其与黑人并称为“骨仑”。“骨仑”传入中国后,又被转译为“昆仑”。“昆仑奴”之语源可能由此而来,“昆仑奴”因此也可能包含非洲东海岸之黑人。

总之,“昆仑”一词在中古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其范围极为广泛,包括南洋各地,我们并不能否认其不包括非洲东海岸。且“昆仑奴”也是一种来自南洋的黑皮肤人群的泛称。所以,似乎可以认为“昆仑奴”既主要包括南海各地、印度群岛尼格利陀人, 也可能包括来自东非的黑人。


(清)孙星衍撰:《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2004
(晋)郭璞注:《穆天子传》,中华书局,1985
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
岑仲勉:《中外史地考证》,中华书局,1962

历史研习社

昆仑奴,是指从事奴仆工作的黑人。唐传奇中,有一篇很动人的故事叫《昆仑奴》,在西安南郊的唐代墓穴中,出土过黑人陶俑。因此,至少唐代开始,黑人奴仆就已经在我国出现。

盛唐的长安是国际化大都会,外国人中不仅有各国的遣唐使,还有昆仑奴、新罗婢,供富贵人家驱使。

全唐诗中,张籍有一首《昆仑儿》有这样的描述“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棉裘。”

他们耳戴大大的金环,头发都是小圈的卷卷,皮肤漆黑,只有眼白和牙齿是白色的,和今天的非洲朋友是不是很相似?

他们精通水性,可以修船造舟;精通音律,弹奏乐曲;力大无比,可以耕田种地,还曾经在郑成功家族的军队中效力,忠诚勇猛战斗力强,是郑家军中的精锐部队。

我今天想说唐传奇中的“昆仑奴”,这是一位武艺高强的忠仆。



实际上,“昆仑奴”在历史上的名声一直是可靠的。 唐代宗大历年间,有一位崔生,他父亲是地位显赫的官员,与当时的重臣一品很要好。一次,一品患病,崔生的父亲命他去探视。崔生很年轻,容貌不凡,举止得体。崔生拜过一品后,传达了他父亲的关怀之情。

一品很喜欢崔生,让崔生坐在面前,这时有三个貌美的使女站在前面,手捧金瓯,金瓯中是甘酪鲜桃。一品让一位身穿红绡衣的使女端了一碗给崔生吃。到崔生告辞的时候,一品命红绡使女送崔生出院。红绡女伸出三个手指,又连续翻了三掌,然后又指了指胸前的小镜子,说:"记住。"

崔生回家后茶饭不思,反复思索,不得其解。

崔生家有一个叫磨勒的昆仑奴,忧心崔生身体,愿意为他排解,崔生于是把这段经历告诉了磨勒。

磨勒说:"这是小事一件。"崔生又把红绡姬的隐语说了。磨勒说:"这有什么难的,伸三个手指,是说一品家有十院使女,她是第三院的。翻掌三次,正是十五,是说十五日后。胸前小镜子,是说十五的月亮圆如镜,叫你去相会。"

随之,磨勒还提出了解决方案,让崔生用两匹青绢,做一套紧身衣服。自己先夜行至一品家,把凶猛的恶犬杀掉。

三更后,崔生换上了紧身青衣,磨勒背着他飞过了十多重院墙,到了使女院落停下了。红绡女想要和崔生离开这里,于是,磨勒先为红绡姑娘把随身用的衣服,妆奁背出去三次,然后背崔生和使女,飞出高墙大院十几处,一品家的守卫,都没发现。



到这里,似乎是个圆满的故事,但是之后,使女隐居两年放松警惕,去各处游玩被认出来了,一品于是召来崔生。崔生把磨勒如何相救全盘脱出,为磨勒召开了杀身之祸。

一品命令五十名士兵,持兵器抓捕磨勒。磨勒却手持匕首,飞出了高墙,顷刻之间,不知去向。

金庸曾说,昆仑奴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武侠小说。但是在读者看来,这是个悲伤的故事,昆仑奴忠肝义胆,却最终被主人牺牲了。


光明大先生

昆仑奴?看到这个词,很多人可能会直接望文生义,觉得是昆仑山来的奴隶,但是自己知道的昆仑奴肤色又比较黑,昆仑山怎么会有这样的人种?于是更加想不通了。


其实这里的昆仑并非是指的昆仑山,在古代昆仑除了指昆仑山外,还指黑色,所以昆仑奴的意思就是黑色的奴仆的意思,这就好理解多了吧

那么这些昆仑奴是从何而来呢?


其实根据史书记载昆仑奴大都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

因为地处热带,当地人的皮肤比较黑,所以称之为昆仑奴,昆仑奴其实还是黄种人(棕色人种),

当然有一部分阿拉伯人带来的昆仑奴是黑人,来自非洲,应该是阿拉伯人在非洲抢掠来的人口,贩卖为奴隶,唐朝人并不讲究奴隶的出处,

据说昆仑奴在古代很受贵族追捧,因为昆仑奴性情温和,身强体壮,吃苦耐劳,对主子的话很是遵从

所以当时流传这样一句话“昆仑奴,新罗婢”,新罗指的是今天的朝鲜半岛,可见昆仑奴也是红极一时啊。


前文思沿

古代记载的昆仑奴有三种,其中两种是人,一种是神话生物。

神话生物出现得比较早,后世便把形象上与神话生物接近的人,也称作昆仑奴。但是这个时候,“奴”并非奴隶的意思。

“昆仑”一词最早可追溯至《尚书·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穆天子传》记载:“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瑶池位于昆仑,昆仑是西王母的居所。

汉朝时候,印度宗教传入我国。在印度古婆罗门教里,有一个神话人物,叫作“摩奴”。而我国很久以来,便认为西方为昆仑所在之处,西方最高等的神是西王母,摩奴在国人的观念里,自然要居西王母之下,便等于西王母的奴仆,意义上,相当于后期神话里的金甲力士之类。因其居于昆仑,亦称昆仑奴。

且由于印度人众所周知的形象,他们的神话人物也是那个样子,即皮肤较黑,毛发有些卷曲。自此,便奠定了“昆仑奴”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后来,由于地理观念逐渐进步,越来越扩大的情况下,再提到“昆仑国”,所指的地方就不止一处了。

古籍中记载的昆仑,包括恒河以东及马来群岛;荼陵东南的占笔罗或占不牢岛;缅甸、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等地的昆仑国;南诏附近的昆仑国。

在《旧唐书·南蛮传》中记载: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

可以看出,这些人不是来自西边的昆仑上,而是来自南边。至于黑身,倒并不是说是黑人,而是相对中国人来说是比较黑的。这些人大多来自于南洋诸岛和非洲地区,被贩运到唐朝的,至中土后,或精习乐舞,供人娱乐,或为奴仆,供主人役使,时人通称其为昆仑奴。

据现代考古和史料考证,中国历史上的“昆仑奴”主要来源是来自西贡(现在叫昆仑岛)上的亚洲马来黑人。而据印度历史记载,西贡自公元三世纪以来就是亚洲最大的奴隶市场,主要向中国销售奴隶,这种贩奴行为一直持续到明代。

那,有没有真正的黑奴呢?可能也有。1932年,陈寅恪先生在研读《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后所提出的“骨仑即昆仑”的观点。随着波斯商人在世界各地贩卖非洲东海岸之黑人,因尼格利陀人形貌肖似非洲黑人,印度人遂将其与黑人并称为“骨仑”。“骨仑”与“昆仑”读音相近,“昆仑奴”因此也可能包含非洲东海岸的黑人。


纯钧LHGR

昆仑奴,顾名思义,是指昆仑山以外的人,并不都指黑人,有些肤色是棕色的。而这个名字的来历,就要追溯到唐朝了,由于丝绸之路的重新建设,加上的唐朝的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西域以西的包括西域,很多外国人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了大唐,由此带来了许多黑色皮肤的人,而这些人到了大唐,有的精于乐舞,供人取乐,有的没有一技之长,只能为奴,因此唐朝的人将他们称为昆仑奴。


那么这些昆仑奴来自哪里呢?

《旧唐书》中,就说过:“在林邑之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因此这些黑人大多来于南洋诸岛(现在的东南亚地区)和非洲东海岸。

其实昆仑就是一个泛称,不是指某一个地区或者国家。

不过也有人说昆仑指的不是昆仑山,而是现在的东南亚地区,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因为有人认为这些昆仑奴肤色并不是黑的。也是黄种人,只是处于热带地区,长期受到太阳直晒,因此皮肤较中国人黑。

但是并不是说昆仑奴没有黑人,有,不过少数,因为非洲离中国太远,不可能大批来到中国,当时又不是大航海时代,不可能出现贩卖黑人的事情,黑人要来华,只能随当时的阿拉伯帝国的人来到中国。

当然,在当时唐朝帝都长安,出现各色皮肤的人,早就不见怪了,谁叫大唐长安是国际大都市了。除了昆仑奴之外,还有一种,叫做“新罗婢”,等同于现在的菲佣。


青史回声

对于昆仑奴的来源,史学界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非洲黑人说。第二种是东南亚土著说。昆仑奴的主要记载出现在唐代文献当中。而唐代时,阿拉伯商人频繁来往在丝绸之路上。在历史上,阿拉伯人长期从非洲向各地贩卖黑奴。因此,非洲黑人经由阿拉伯人贩卖至中国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第二种观点主要依据在于文献的记载中对于昆仑奴的描述更接近于东南亚土著。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时也很兴盛,而东南亚地区当时发展水准不高,社会制度较为落后,因此有可能向中原地区贩卖奴隶。

对于昆仑奴的来源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争议,我认为原因在于记载的文献主要是文学作品。在唐代诗歌和唐传奇中,昆仑奴的形象十分多变。有的是忠仆,有的是豪侠,还有的更为夸张已经具有神通。文学作品不讲求真实,而追求艺术表现力。但这些夸张的叙述,为后世历史学家的考证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这也就是目前不能确认昆仑奴的具体来源的主要原因。


zyb38537240

第一:昆仑奴肯定是黑人。

第二:古代的黑人可不是只有非洲才有。

其实就昆仑奴这一名词就已经把这些黑人的出处说明白了,就是印度的南部黑人,也就是印度种姓制度最底层的贱民。

唐朝前中期,阿拉伯人尚未侵略古典印度,卧莫尔王朝未建立以前,印度的主要人种就是亚裔黑人(也可称之为棕色人种)。现代印度人,其实是卧莫尔王朝建立以后,逐渐混血杂交的产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