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裡八句話,蘊藏生活八大智慧,身體力行,凡事能順!

《弟子規》,是清代康熙年間李毓秀根據我國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誨編著而成,原名《訓蒙文》,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是我國曆史上教育青少年修身養性、博學明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重要讀物。《弟子規》,可謂青少年真正的精神食糧。

300多年來,流傳甚廣,涵蓋生活禮儀、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友愛他人,利人利己。其中有八句精髓,道破大智慧。

《弟子規》裡八句話,蘊藏生活八大智慧,身體力行,凡事能順!

一、“父母呼,應勿緩。”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中國傳統的道德倫理為核心和靈魂。孝道,就是中國傳統道德倫理的根本出發點。在家庭生活中,兒女對父母應該恭順體諒,悉心照顧。凡父母有所呼喚命令,必是父母有所需要或者教誨。只有在家庭內部培養起了純正、善良的品行,才能在諸多的社會事務中立定腳跟,不懼不亂,做一個有責任感、有道德感的賢人君子。

在社會上,我們必須和大家一起建立一個良性的互動關係。當你向別人發出請求配合你工作的信息後,別人會前來配合嗎?而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平時別人需要你配合工作的時候,你的反應。

二、“父母責,須順承。”

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生氣、傷心。父母的責備大部分都是出自於愛心,所以即使是父母說錯了,我們心裡明白,也不必跟父母頂嘴,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我們要深深感念父母不厭其煩的教導和成就我們的苦心。

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與人溝通是很有講究的,說話的方式等都很重要。人人都需要尊重,都希望自己被人尊重。如果你在家裡學會了保護別人的情緒,學會了順勢而為,將來在社會上,也會更加從容。

三、“冬則溫,夏則凊。”

兒女孝敬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暖和,夏天要讓他們涼爽。這是古人培養孩子“體察溫暖”的一種方式。是要求孩子體會父母的付出,然後用自己的溫暖去與父母互動的一種方式。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也能體察到世界的各種溫暖,然後與周圍的人互動,使自己與周圍的關係逐漸變得和善。這樣的人,生活應該是幸福的。而當孩子覺得這世界的一切就該是為自己準備的,一切都該順著自己的時候,就容易形成心理定式,將來長大了,受苦的卻只能是他自己。

四、“晨則省,昏則定。”

就是每天早上要記得向父母問候,問早安。同時問完早安之後,還要關心一下,昨天睡得好不好?是不是安穩?一切是不是睡得很舒服?“定”也是安慰,讓他的心情覺得很好。

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需要互相協調,如果缺乏溝通,則會有無限的不快。

修行不在高山之巔,它就在你生活和工作中點點滴滴的與人為善中。在生活中隨時發出善的能量,把善的意願表達給他人,這是一種生存的能力。如果你能這樣,則生活會幸福很多。

《弟子規》裡八句話,蘊藏生活八大智慧,身體力行,凡事能順!

五、“ 居有常,業無變。”

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也要通報一聲,居住的地方要固定,工作也不要隨意變動。

而當下,社會節奏如此之快,怎麼可能不換工作或者學業呢?怎麼可能在一個地方一直住下去呢?古人為什麼要這麼要求做兒女的呢?

首先,這是要讓父母能夠隨時聯繫到你,隨時可以找到你,隨時知道你的情況,這樣父母才會安心。這是孝順的一種體現。實際上,“居有常”培養的是孩子獲取空間穩定感的能力。

其次,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就是成功。事業,是需要堅持的。這個世界上,有的人心很容易安定,集中精力從事自己的事業。這種能力則非常關鍵。我們今天工作的節奏非常快,大家都在尋找新的機會,但有時候欲速則不達,反而是靜下心來,認真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不斷累積,最終比四處奔走的那個收穫更大。

六、“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縱然是小事,也不要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稟告。如果任性而為,容易出錯,也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而讓父母擔心,是不孝的行為。

在今天,也就是說事情即使是非常小,也不可以不經過同意就擅自去做它。事情儘管是這麼小,不能做。假使你去做它,就有損為人的品德。就是缺陷、不完美。

我們人生中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過分關注“大”,嫌棄“小”,忘記“大”是由“小”構成的。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和利益,往往會喪失做事的協調能力,因為他覺得一切都是為我準備的,我不需要考慮別人。做事的時候,要考慮周圍的關係,考慮周圍人的利益與感受。這是樣才能獲取在生活空間中協調做事的能力。

七、“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揹著父母,偷偷地私藏起來。一旦被發現,父母心裡一定十分傷心生氣。

諺雲:“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如不及時制止,發展下去就會對品德造成很大的傷害,這很可能就因此而毀了他一生的前途。

這句話在告訴我們:學會分享,你會更幸福。不要私心太重,私心重長此以往會導致自己的朋友和親人跟自己反目。人獲得幸福的過程,也是不斷克服自己私慾的過程,就是學會分享的過程。我們不是獨立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我們與這個世界是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自己的利益是依賴於他人的,是與他人互相關聯的。

八、“怡吾色,柔吾聲。”

“怡吾色,柔吾聲”;“怡”是指臉色要表現出怡悅高興的樣子;“柔”是柔和、不粗暴、不惡言惡語。

《論語·里仁篇》,孔子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孔子教人勸諫父母要用“幾諫”,“幾”就是隱微的意思,也就是事奉父母當以隱微的方式,柔聲委婉相勸。若父母不聽,還是要恭恭敬敬不可違拗他們的意思,雖然為此操心憂勞,亦不可有怨恨之意。

父母有了過錯,要通過勸諫讓他們改正,勸諫的時候要和顏悅色,聲音輕柔,以示尊重。

在生活中,這是一個“有效溝通”的訓練,和顏悅色地與對方溝通,問題會解決得更好。

一般人總認“理直氣壯”是對的,不知“理直氣和”、“義正辭婉”,所以得理不饒人,用氣勢壓倒對方,令對方屈服改過。這樣往往會得到反效果,不但不接受勸諫,反而怒目相視,傷了感情。

《弟子規》裡八句話,蘊藏生活八大智慧,身體力行,凡事能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