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鳳雅”募捐風波亟待反思

近年來,一系列募捐風波損傷著社會的信任與愛心,而“小鳳雅”事件引發公眾質疑也就不難理解了。目前,事情的真相已經基本浮出水面:王鳳雅的父母不存在詐捐行為。但圍繞這一問題的討論還在繼續。一直以來,網絡募捐的操作過程不透明、監督難以及時到位、工作效率不高等問題長期存在。如何讓善款真正“得其所用”,目前來看,一是靠受捐人的自律,二是依靠輿論監督。但此起彼伏的募捐風波說明,缺乏公共監督的善款,註定是一個喧囂的載體。

在我看來,捐款人、受捐人相互之間是一種無償贈予關係,受捐者可以合法獲取捐贈的資金,但必須建立在誠信、透明的基礎之上,這種誠信與透明是對善款和善心的珍視;捐助者、監督者也要保持對受捐者的足夠尊重,不可居高臨下、妄自猜測。那種自私自利、借病斂財、拒絕監督以及借慈善炒作以流量變現牟取名利等行為,都是對愛心的透支及對公益熱情的傷害。

愛心博大而溫暖,即便遭遇失望和質疑,當貧弱群體需要幫助時,總會有一雙雙手臂伸出予以扶持。同時,慈善又是脆弱的,一個個負面新聞似倒春寒,必將冷卻珍貴的愛心。而當愛心、公益遭遇創傷,亟待法律大力“整合”,目前小鳳雅父母準備對網絡上不符合事實的文章提起訴訟,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募捐者的資格和權利、善款的規範與監督、捐贈人和受益人之間的法律關係、媒體如何守住公正真實的報道底線、網友的發言該如何秉持理性冷靜的原則……對於我們來說,建立健全全面長效的慈善監督制度刻不容緩,“小鳳雅”事件再一次引發了環繞慈善的大眾焦慮,亟待各方反思。

(燕趙都市報 斯涵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