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如何管理陪都盛京的?

用户3708573182

历代王朝一般都设有或留都或陪都,比如选择原来的都城或者重点城市。明代陪都是南京,中央机构基本保留了一套。

1644年清军入关并迁都北京后,原来首都盛京改为留都,先以内大臣一人为留守,顺治三年(1646)改为昂邦章京。顺治十四年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奉天府(北京称顺天府),设府尹1人,掌盛京地方之事。康熙元年(1662)改统辖今辽宁地区的“昂邦章京”为汉称“镇守辽东等处将军”,并徙辽东。康熙四年(1665),又改称“镇守奉天等处将军”,即“奉天将军”。乾隆十二年(1747)移驻盛京后,定称“镇守盛京等处将军”,即“盛京将军”;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规定,奉天府尹由盛京将军节制。盛京将军原为正一品武职,乾隆三十三年(1768)降为从一品武职。盛京将军是统辖奉天的最高军政长官。

奉天府下共设二府、四厅、五州、十四县。奉天府尹为满缺,秩正三品。按清代官制,奉天府例由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升任,若缺位无人,可由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卿升任。府尹辖有治中,通判等官职。

并在盛京设盛京内务府和盛京五部(顺治三年(1646)清朝设立奉天昂邦章京,给予镇守总管之印;十四年(1657)设奉天府,第二年在盛京设立礼部,次年又设户部、工部。康熙元年(1662)再设刑部,三十年(1691)又设兵部。当时,为了使各地行政官员任免权统归中央吏部管理,因此在盛京未设吏部)。

盛京内务府设总管大臣一名,由盛京将军兼任,因此盛京将军衙门也叫总管内务府衙门。盛京内务府以处理盛京皇宫、盛京皇庄、围场等方面事务。在总管大臣之下设上三旗佐领3人,主事1人,委署主事1人,掌盛京三旗包衣之政令。其下仿照京师内务府建制,设有广储司、会计司、掌仪司、都虞司、营造司五司,只比京师内务府少了庆丰司和慎行司两个机构。

盛京五部不设尚书,早先各设理事官一人,秩正四品,后各部改设侍郎1人,秩正二品。其下又设郎中、堂主事等官。盛京五部虽受中央六部节制,在行政管理上仍要会同盛京将军、奉天府尹商办。但五部也可直接向皇帝奏事,负有地方行政管理之责。盛京五部属下各设有不同分司,以掌管不同职责。

盛京地区作为清王朝的龙兴之地,驻防的兵力仅次于京畿地区。盛京将军以下设副都统4人、副都统衔总管1人、城守尉8人、协领15人、防守尉2人、佐领131人、骁骑校207人;驻防盛京、兴京、凤凰城、义州、牛庄、锦州、金州、辽阳、熊岳、复州、宁远、广宁、铁岭、开原等。乾隆末年,盛京将军属下共有八旗官兵7232人,八旗官兵连同家眷,近十万之众。

奉天府下的京县承德县,该县类似于京师的大兴、宛平二县,其知县级别地位较高。康熙二年(1663年),以盛京城附郭设县制,设正六品知县一名,主管各项事宜。

  


赵燕云

为了使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占领合法化,沙俄于1900年11月,胁迫清朝盛京将军增祺签订了《奉天交地暂且章程》,夺取了盛京的全部主权。将盛京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变成了沙俄的殖民地。沙俄的暴行和强盗行径,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清政府也没有承认《奉天交地暂且章程》。另外,俄军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特别是东北人民的强烈反抗。东北各地人民相继组织抗俄武装,到1901年初,抗俄武装达到10万多人。其中,“忠义军”发展最快,到1902年已达20万人。他们在“御俄寇,复国土”的口号鼓舞下,英勇战斗,收复了吉弗南部和奉天北部的大片国土。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和列强之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斗争不断加剧,l902年4月8日,沙俄被迫同清政府签订了《交收东三省条约》,规定俄国军队分三期撤出中国东北地区。这样,沙俄妄图独吞中国东北全境的计划最终破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