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夏商五大酷刑之一的劓刑有多残忍?

用户4474650761

劓 [yì]:象形字,鼻子旁边一把刀,割鼻也。


劓刑,即为割鼻之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比较残忍的刑罚,先秦时期属五刑之一,为肉刑。



肉刑,古指黥(刺面并着墨)、劓(割鼻)、刖(斩足)、宫(割势)、大辟(即死刑)等五种刑罚。

劓刑,并不致死,损人容貌,为一种人格上的摧残。与炮烙,弹琵琶,凌迟,人彘等酷刑比起来,劓刑算是比较“仁慈”的一种刑法。


劓刑起源很早,早在夏以前就开始使用,至于商周,以及普遍使用,被定为五刑之一。

凡触易君命,革舆服制度,奸宄盗攘伤人者,其刑劓。也会说违反国君命令,违反规章制度,打架斗殴,坑蒙拐骗偷及好淫者受此刑。


劓刑的残忍在于羞辱,毁人容貌,而且是终身的,导致人心生自卑,无脸见人,导致人格上的残缺。


小镇月明

“劓”一边是个“鼻”字一边是个“刀”字,组合起来,含义很明显,就是用刀割鼻。

先说个小故事给大家听听。话说战国末时,楚怀王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名叫郑袖,性情淫荡而妒忌。后来,魏王又送给怀王一名美人。郑袖受到冷落,恼恨在心,决定设计陷害。有一天,郑袖对新来的那位美人说:“君王是特别喜爱你的,但不太喜欢你的鼻子。你见君王的时候应当用手把鼻子掩住,这样君王就会长久地宠幸你”。这个美人也许是没有脑子,果然照办。

怀王很奇怪,便问郑袖“美人挡着鼻子,是怎么回事?”郑袖说:“她是嫌弃大王口臭,所以掩鼻。”怀王大怒,下令割掉美人的鼻子。一个没了鼻子的人就不再是美人,很快她就被打入冷宫而死,楚怀王惩治美人的手段,就是古代的劓刑。

劓刑与黥面、割耳、宫刑、刖足被称之为“小五刑”,这些刑罚有个特点,就是不至于让人死,但是给你留下一辈子的记号,让你一辈子饱受屈辱。

鼻子长在人的面部的正中,位置显著,割掉鼻子,脸上就留下一个突出的标记,和受过墨刑的人脸上的字一样,都无法掩盖。让你一辈子成为别人的笑柄和欺辱的对象。没了鼻子说话不兜风,瓮声瓮气,而且脸正中一个大黑窟窿,看着瘆人。单田芳评书《白眉大侠》之中的房书安就是这造型。

在春秋、战国以至汉初,劓刑是一种很普通的刑罚,被割掉鼻子的人太多太多。甚至有传说中原地区那些被割掉鼻子的人到了海外,当地的土人认为这是一种时尚,也纷纷割掉了自己的鼻子。

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文帝刘恒下诏废除肉刑,将制刑改为用杖三百来代替。从此,劓刑作为官方规定的刑罚被取消。但是,后人仍不断有人遵循古制,动辄将人割鼻。在战争期间,割鼻的现象是常有的事。交战的双方抓到对方的停虏,有时用割鼻、割耳等手段来震慑对手和羞辱对手。


大狮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华夏民族历经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从落后走向先进,从不文明社会发展到文明社会。

越是社会形态落后,统治者就越加残忍。夏、商时期的刑法惨不忍睹,惨绝人寰。夏商时期的刑法体系大致分为五种,即黥,劓,刖,宫,大辟。其中大辟是死刑,其他四种被成为肉邢。下面着重介绍一下劓邢。


劓邢(yì xíng)指将受刑人的鼻子割掉。鼻子是人们呼吸和辨别气味的器官。割掉鼻子并不会有生命危险,但对人的容貌带来巨大的损害,对人格尊严带来巨大的摧残。因此可以说劓邢是一种羞辱之邢,这种羞辱将伴随受刑人一生。

据史料记载,在古代受劓邢的人非常多,他们羞于见人,只好逃到蛮邦之地谋生。久而久之凡是受刑的人都知道了蛮邦有一个地方是劓邢者聚集之地,渐渐的汇集了很多受刑的人,从而形成了一个“无鼻子群体”。蛮邦并没有劓邢,受刑人没有鼻子的形象让当地蛮邦人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就问他们为什么把鼻子割下去了。受刑的人当然不会说自己犯了罪受到刑法才割下了鼻子,于是他们哄骗蛮邦人说:“我们华夏以无鼻为美,凡是爱美者,都会割去鼻子,这样就会得到其他人的赞美青睐”。


由于蛮邦人对华夏文明一直都十分羡慕和向往,看过无鼻者的形象后,在看看自己的鼻子,就觉得自己的鼻子实在是太丑了,非常的多余。蛮邦朝野更是因为此事舆论纷纷,纷纷上书要求吸收华夏文明,振兴蛮邦,要求国王颁布王旨,举邦割鼻。随即国王颁布王旨,数日后,举邦上下都变成了无鼻美男女。


驷马奔

关于这个问题 我想先得必须了解什么是劓刑,中国文化渊远流长 博大精深 。特别是古代的刑法更是多的数不尽数 ,招数也是千奇百怪 ,耸人听闻的。

劓刑,首先从这个字面上看就已经很明显 也很形象 左边是个鼻子,右边是把刀,也就是说在鼻子上动刀 ,这个动刀可不是为了美观为了变美而做的哦,古代的人还没有这个意识,古代只要用到刀刀地方就得见血,所以这在这刀意思也很明显 ,这是对犯人用刑刀一种手段,就是割掉犯人的鼻子。

鼻子,在人的五官当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鼻子是给人带来第一印象的。不单单是外貌,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人是靠鼻子呼吸的 没有了鼻子我们就无法呼吸,虽然割去鼻子不会致人死亡,但是对人的形象和自尊伤害是永远弥补的伤痛。



所以劓刑不仅仅是对于犯人所犯罪行的惩罚 ,再更进一步来说是对犯人人格意义上的羞辱,这样的伤痛不是简单的皮肉之苦,而是永久的 ,将伴随犯人一辈子,将永远抬不起头。

人心真的是太可怕,在古代就已经想到用这样的方式惩罚犯人,现在的文明社会已经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与其给予多的肉体惩罚,更多的是对于心灵的救赎。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历史不是教我们忘记 ,而是教会我们进步!


慢半拍的历史课代表

劓刑主要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羞辱。

劓(yì)刑就是割鼻子!这在古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中,受到劓刑,比杀了自己还厉害。

劓刑由于不受礼教所耻,只有荒淫无道的帝王或者政权才使用,比之其他残酷刑法更让人反感。汉文帝时期,就将劓刑改为笞刑。从此劓刑一般不见刑罚所用,后世有传的只有靖难之役后,永乐帝将建文帝的铁杆忠臣用了劓刑,割掉了鼻子,此举也让朱棣背负了很多骂名!

劓刑是我国奴隶时代长期存在的墨、劓、剕、宫、大辟等五种法定刑之一。奴隶制时代,人口较少,礼教也并不如后世严格。那时候奴隶犯了错。奴隶主并不会轻易杀了他们,但也会让后人以儆效尤,就采取了割鼻这样的刑法。目的就是让他人第一眼看到而心生警醒。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很有意思。相传古时受到劓刑的人羞于见人,就都逃到了蛮荒,久而久之,那里聚集了一批无鼻之人。蛮荒人觉的奇怪,就问他们为何无鼻,受刑之人就骗蛮荒人这是华夏的最高审美。结果蛮荒人人羡慕,争相效仿之。只有上位者因为要管理监督百姓,无权割鼻,只能天天顶着个鼻子做“丑陋之人”。

故事当然是故事。但有意思的表达了民众从众的心理。但足以说明劓刑对受刑人尊严和人格的伤害!

君笺雅聊历史,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非常感谢!


君笺雅侃红楼

类比阉割,能够正常呼吸,但功能受到极大损害。

所谓劓刑就是割鼻,产生年代已经不可考证,但是行法的实施在周朝已经有明文规定,凡是触犯了法律的人都要实施。这种虽然不至于取人性命,但却在面部留下永久的伤害,象征的耻辱和丑陋,所以很多被割鼻的人都会戴上面具。姑且不说这种想法实施到人的身上对整体形象有何影响,从感官上而言。五感中的嗅觉十分重要,和味觉有一定的带动关联,尽管在某些时候猫猫狗狗的嗅觉,要比人类灵敏的多。而且人赖以生存的氧气也需要依靠鼻子进行,鼻子一旦被割掉对这些功能都是巨大的损害。


说来有趣在已经文明开化的华夏大地上有这种酷刑,倒是野蛮未开化的蛮夷之邦没有。有些犯过重罪被劓刑之后,还要流放到偏远地区的蛮夷之邦。他们逃过去之后就告诉那些人,没有鼻子这是我们华夏地区的审美。也许是心理暗示作用,很多难以蛮夷之邦的人越看越觉得自己的鼻子很难看,三人成虎,大家纷纷上奏国王不想要这个丑陋的东西了。为了顺应民意,国王只好下令将鼻子割掉,方便民众鉴别美丑。


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劓刑已经从酷刑中脱离出来。因为它不至于取人性,却又能对人造成永久性的伤害,比后来的阉人更加有普适性,男女通用。于是劓刑演变成一种很普通的刑罚,甚至在极盛时期演变成为了区分不同等级的标识,值得一提的是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他并没有对俘虏进行优待而是把其他六国的皇室王族都处以了劓刑。


到了西汉文景之治时期,汉文帝下令废除了劓刑,将这种惩罚改为了,鞭笞三百,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刑罚有所减轻,如果这三百鞭认认真真打下去的话,受刑的人怕是性命难保。于是到了下一任汉景帝的时候,减轻了一百笞。自此以后,劓刑这种刑罚便从官刑中消失。


品读武器装备

劓刑 [yì xíng]

是五刑之一,通俗的来讲就是割掉犯人的鼻子。此刑法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在春秋,战国乃至秦朝最为常见。

秦朝时,秦始皇下令将俘虏的六国士兵和百姓都处以劓刑,一时间,秦国里没有鼻子的人居然比有鼻子的人还多。时间长了,人们甚至认为有鼻子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并且有鼻为丑。


劓刑有多残忍呢?

1.外貌

割掉鼻子之后,容颜就会发生极大的变化,脸盘中间那空洞洞的黑点更是让人不忍直视。可以说,"毁容"是此刑法的第一目的,秦始皇也借此刑罚将六国人和秦国人区分开来。

2.自尊心

相比起"毁容",此刑罚的第二个目的,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打击犯人的自尊心,让他羞于见世人,达到一种心理折磨的作用。每时每刻让自己,更是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受过劓刑的。


3.后遗症

虽然割掉鼻子是可以正常呼吸的,但是会带来很多麻烦。

一.失去嗅觉,吃榴莲和吃鸡腿,都一个味道

二.造物者是伟大的,既然给了人鼻子,就说明鼻子这块肉是有一定的作用的。简而言之,鼻子延伸了鼻孔。一般来讲,越是炎热的地方,人的鼻子就生的比较短,相反,你看那些寒冷的欧美地区,人的鼻子就比较长。所以一旦到了冬季寒冷的时候,这些没有鼻子的人的气管就会相当痛苦。

三.鼻孔里鼻毛,可以在人们呼吸的时候过滤空气,拦截一定的病菌和病毒。没有了鼻子,患病的机率一定会大大增加。



总而言之,劓刑这种刑罚虽不置人于死地,但却可以让人生不如死。受此刑法的人,"体面"荡然无存,真是令人感叹~

我是和你一样爱好历史的"历史惊文",喜欢就关注我哟~


历史惊文

会意劓(yì)刑中的劓,从鼻,从刀,意思就是刀割鼻子,实际上,比较起历史上的酷刑,劓刑并不残忍,反倒很温柔,可怕的是在于精神上的折磨,还是永久性。



那时的人都知道劓刑,一看到鼻子被割的人,立马知道他犯过罪,心里或多或少会提防,自然对他特殊对待,带点歧视。

另外,人的面上有五官,合起来造就优美的容貌,现在鼻子没了,人的面部形象立即被倒塌,极其丑陋,别人的目光带着羞辱。




再者,鼻子除了呼吸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即阻挡尘埃,如今鼻子没了,健康令人堪忧。

总之,劓刑看似温柔,实则恐怖,不只是受罪行的惩罚,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永久性羞辱。正是身体悲痛一时,精神折磨一世。


非常茴香豆

历史上的🈹️鼻刑,残忍的无法言喻!可以想像有多残忍。


AO心如止水

劓刑就是割掉受刑人的鼻子,此刑罚始于夏商止于隋朝。鼻子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作用主要是辨别气味,过滤呼吸的空气,加热吸入的冷空气,保护气管和肺部;失去鼻子后主要影响如下:

1、失去嗅觉,人体感官受到极大影响;

2、呼吸系统受损,人体第一道防线崩溃,呼吸系统功能急剧衰退,降低受刑人寿命;

3、个人形象受损,此刑法带有侮辱性质,受刑人五官不全外貌变得可怖,极大地摧残了受刑人的人格尊严。

古代掌权者更注重对犯人肉体上的惩罚,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现代刑罚越来越注重人道,此类刑罚以杜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