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性残暴的曹操为何能吸引众多名仕来投?全靠同行衬托罢了!

曹军的残暴远近闻名,二袁开始时实力比曹操好、名望比曹操好,仁德比曹操好(袁绍有“政宽、百姓德之”的记载),那为什么那么多人才还愿意追随曹操?

生性残暴的曹操为何能吸引众多名仕来投?全靠同行衬托罢了!

其实个人认为,曹操明显碰到过一次重大的人才危机,那就是徐州之屠兖州之乱期间。兖州8个郡国的太守和相(纸面数字),就剩一个东郡太守夏侯惇,其余人都挂吕字旗了。如果这些人不是能力突出、忠诚可靠,你觉得兖州牧曹操会任命这些人当太守么?连与曹操最亲近的张邈都叛变了,其余一般人更可想而知,因此可以推论,兖州之乱期间曹营原有的人才可能跑了七八成都不为过,之所以人们感觉不到,是因为选择留下来的那些人都出名了。留下来的这些人中,除了曹氏家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程昱、荀彧了。

程昱说的很直白,就是曹操能力强,吕布能力差(《程昱传》):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有命世,能息天下之乱者,此智者所详择也。得主者昌,失主者亡。陈宫叛迎吕布而百城皆应,似能有为,然以君观之,布何如人哉!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兵虽众,终必无成。曹使君智略不世出,殆天所授!君必固范,我守东阿,则田单之功可立也。孰与违忠从恶而母子俱亡乎?唯君详虑之!

生性残暴的曹操为何能吸引众多名仕来投?全靠同行衬托罢了!

这句话翻译得直白一点,就是曹操现在都这么惨了,,就立了大功了!就算会失败,也比投靠吕布好,因为吕布匹夫之勇,终究成不了大事。荀彧除了能力原因之外,看透了袁绍、袁术可能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荀彧传》写得也很清楚,“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有些人为什么就是不喜欢二袁,其实也很值得玩味。我以为,当初反董是二袁好好表现并树立威信的绝佳机会,但他俩的表现甚失天下人之望。一个在酸枣逡巡而不敢进,一个坐视孙坚孤军奋战还克扣军粮。相比之下,是曹操首唱义兵,并且也跟孙坚一样不顾一切的奋勇进兵。这个对比很可能给荀彧留下了深刻印象,或许让他相信曹操骨子里还是忠臣,屠徐州只是一时意气用事。

此外荀氏乃世家大族,人脉极多,自己弟弟荀谌就在袁营效力,很有可能对于袁营那些竞争激烈、内部不和、互相倾轧的破事,知道的也比一般人多得多,所以才有底气说以下这段嘴炮并且几乎全部猜中: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擒拿也。

如此一来,曹营谋士的主要成分就大体可以分出一个类别出来:一种是认为曹操确实会打仗,一种出于种种原因对袁绍和袁术十分失望。有些人说,曹操老爸是国家领导人,资本足够强了,但是袁绍和袁术也是。一旦这些中原士人没有看中袁绍和袁术,剩下的最好选择还真就是曹操,毕竟吕布有勇无略、刘备基础太弱,很难在中原立足。除非这些人有办法穿越中原去南方投靠孙策、刘表、刘璋(实际上这么选的人也不少,从三国时的南方户口占比可以略知一二。)。如果之前有人是因为仁义名声而追随曹操的话,徐州之屠之后怎么也该跑得差不多了。曹操对于这点心里无疑是很清楚的,很简单,如果留下来的人是因为他的能力,如果他哪天不再英明果决了,这些人的忠诚也就不再可靠了。正因为如此,官渡之时曹营士人大量通袁,曹操不仅不意外,还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期多疑,乱杀人,用人重亲属等。

生性残暴的曹操为何能吸引众多名仕来投?全靠同行衬托罢了!

当然,从195年开始,在谋士的帮助下,曹操的名声确实有很大的改善,一个是奉迎天子,打好了忠义牌,一个是开屯田,缓解了粮食民生问题,这些也都使得之后投靠曹操的人才日益增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