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九華山 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 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


九華山,古稱陵陽山、九子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傳說因唐朝李白《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而更名為“九華山”

九華山為皖南三大山系之一,主體是由花崗岩巖體組成的強烈斷隆帶。其邊緣地區除部分為沉積岩外,大都是由花崗閃長巖組成的褶皺斷塊輕度隆起帶。九華山地處北亞熱帶,不僅受到溼潤季風的影響,而且受到山區海拔高度、地形地勢的制約,所以具有溫和、溼潤、陰涼等山區氣候特點

九華山北俯長江,南望黃山,東臨太平湖,西接池陽,綿亙一百餘公里,主要有九十九峰,最高的十王峰海拔1342米。九華山區域總面積約120平方公里,大致呈南-北走向,介於東經117°43′-118°80′,北緯30°24′-30°40′之間

九華山自山麓至天台峰,名剎古寺林立,文物古蹟眾多,尚存化城寺、月身寶殿、慧居寺、百歲宮等古剎78座,佛像1500餘尊,藏有明萬曆皇帝頒賜的聖旨、藏經及其它玉印、法器等文物1300餘件

2007年,九華山風景區獲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九華山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之一,在大地構造上地處揚子準地臺的下揚子臺坳中部。九華山區的褶皺和斷裂構造都十分發育,岩漿活動也很頻繁。九華山主體是由花崗岩體組成強烈斷隆帶,它的邊緣地區除部分為沉積岩外,大部由花崗閃長巖組成的褶皺斷塊輕度隆起帶

分佈九華山區的地層,主要由古生代寒武紀到志留紀的黑色硅質炭質頁岩、灰綠色頁岩、泥質灰巖、泥質條帶灰巖、灰色厚層灰巖、黃綠色粉砂質頁岩、細砂岩等,它們都經褶皺或斷塊隆起構成九華山外圍的低山、丘陵。九華山區的絕大部分地區由侵入岩體構成,主體部分由燕山期的九華山花崗岩體組成

九華山在漫長的地質長河中,屬多旋迴構造運動地區。從古生代到中生代早期,九華山與皖南廣大地區一樣,處於穩定的濱海或淺海環境,海水深度不大,地殼稍有升降就顯得海水進退頻繁,但基本上沒有超越海域環境,這一時期的沉積保持著連續性和呈整合接觸關係,沉積岩的總厚度可逾萬米。這一階段沒有顯著的褶皺運動和岩漿活動,但以沉積岩相和厚度的變化,可反映隆起的和凹陷中心的演變


九華山的隆起幅度,從核心部位向邊緣逐級下降,外圍山地由硬度較花崗岩為小的花崗閃長巖和沉積岩組成,易被沖刷蝕低。故整個九華山體由眾多高度參差、錯落有致、大小懸殊的中山、低山和丘陵組成

中山,位於九華山體的腹地,海拔在1000米以上,如十王峰、七賢峰、天台峰、中峰、羅漢峰、寶塔峰、蓮臺峰、大古峰、上蓮花峰等。九華山體的中山多為絕壁危崖環繞,且山巔、坡上多有怪石

九華山河流受構造或巖性因素的影響,在河流的源頭,偶有山間盆地的發育。前者如九華盆地,處於中龍山—九華街斷層帶,又是印支期花崗閃長巖與燕山期花崗岩的接觸帶,經流水長期作用而形成的侵蝕構造盆地。後者如老常住盆地,位於十王峰和天台峰東南側,因上升幅度較小,相對地勢低,經山坡剝蝕後退和流水沖刷作用而形成。它是黃石溪的源頭之一


九華山地屬北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類型,其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雨集中,梅雨顯著。九華山山區氣候,既有北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的總體特徵,又有受山區海拔高度、地形地勢影響而形成的陰、涼、溼的山區氣候特點

九華山無風時間很少。風速大於17米/秒的大風年年都有。九華山還經常出現規模較小的地方性的山谷風,其風向與山谷走向一致。這主要是由於熱力原因,山坡暴露於太陽光下,形成空氣的輻合與輻散所致。白天風沿山谷向山頂吹,稱為穀風;夜晚風又沿山谷向山下吹,稱為山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