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稻田+”,讓稻田變身“聚寶盆”

綠色“稻田+”,讓稻田變身“聚寶盆”
綠色“稻田+”,讓稻田變身“聚寶盆”

孔蒲中(中)與黃璜教授(右)及湖南農大圖書館黨總支書記史雲峰(左)向新流轉的土地放養今年首批甲魚苗

想象這樣一幅畫面:清晨,綠油油的稻田裡,一隻只甲魚剛剛“睡醒”,在水田裡劃開四肢。太陽越升越高,它們陸續挖坑鑽進稻田,躲避烈日。傍晚時分,“休養生息”後,甲魚們又慢悠悠地爬上岸邊,集體曬“日光浴”……這一稻田與甲魚和諧共生的場景,出現在瀏陽市達滸鎮金石村,是57歲的職業農民孔蒲中的“傑作”。因其生態種養模式得到廣泛推廣,今年1月31日,他代表全國七億農民做客中南海,就鄉村振興議題向李克強總理提建議,成為新晉“農民網紅”。

創故事

破解稻田“大難題”,酸甜苦辣嚐遍

孔蒲中是個愛琢磨的人,1994年,他承包了一個池塘,開始摸索甲魚養殖。可令他沒想到的是,甲魚互相打架造成大面積感染,“甲魚生性好鬥,沒有獨立的空間就會打架。”孔蒲中說,1995年又遭遇特大洪水,虧損了7萬多元。

不過,這次“失利”並沒有打擊孔蒲中。如何防止甲魚“打架”?2006年,他從稻下養黃鱔的模式中找到靈感,“黃鱔可以水稻為掩護進行躲藏,甲魚是不是也可以?”2012年,孔蒲中在稻田裡放養100多隻甲魚做實驗。“因生長繁殖快,很多水稻杆被福壽螺吃斷,導致水稻減產。而福壽螺肉質鮮嫩,個頭大,含有非富的蛋白質,正是甲魚理想的食物之一。”孔蒲中感到稍有成就的是解決了稻田的“大難題”。

此前,他多次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培訓班,“認識了一些專家和同行,學到不少知識,也開了眼界”。2015年,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作物生態學專家黃璜教授在第一期培訓班授課,孔蒲中與他結識。在黃璜教授科研團隊指導下,孔蒲中辦起家庭農場。2016年,他的家庭農場被選為湖南農業大學“生態種養”產學研基地。

稻田+1

稻田養魚鱉“一地雙收”,畝產效益達1.5萬元

經過這樣的設計,甲魚不僅可以躲在水稻中“捉迷藏”,可吃的“野味”更多。黃璜教授介紹,他和孔蒲中亦師亦友,在產學研基地,經過多次實驗,他們改變傳統種養模式,實現三次升級——“1.0版”:“水稻+甲魚”,“2.0版”加草魚,“3.0版”再加花鰱,“魚能吃水草、稻飛蝨,魚的糞便作為水稻的肥料,甲魚吃小魚、螺,這儼然與稻田形成一個互惠共生的小型生態圈。”黃璜教授說,這種模式不僅降低病蟲害,延長稻穀生產週期,提高大米品質,尤為重要的是具有可持續性。

甲魚批發價150元/斤、有機大米10元/斤;創造百畝片畝產稻穀1200斤、優質米與生態甲魚產值1.5萬元的奇蹟;前來取經的同行絡繹不絕……2017年,孔蒲中銷售成品甲魚達1000公斤,甲魚苗2.2萬隻,優質米1.6萬公斤,全年利潤達55萬元。他的家庭農場被評為省級示範家庭農場。今年,嚐到甜頭的孔蒲中又流轉了120畝田地,將種養規模擴大到200畝。最近,他還把在外打工的兒子叫回家幫忙。

稻田+2

荷塘裡建起立體“生態圈”,畝產值7000餘元

而在距離達滸鎮70餘公里的淳口鎮獅巖村,一望無際的荷塘裡,田田荷葉覆蓋,一派綠意盎然;兩個月後,蓮花將盛放,粉蓮碧葉亭亭玉立,縷縷蓮香沁人心脾……這裡是502畝的“荷香醉人富硒荷花生態種植綜合開發基地”。岳陽籍張臨英女士2016年創辦湖南嶽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三個基地總面積1200畝。

荷葉茶、富硒蓮子、藕尖、蓮子麵條……張臨英不僅在水下種藕,充分利用蓮的“全身寶”,還在水上養鴨,在荷塘邊打造“荷花宴”農家樂。該公司經理唐林說,2017年產值280萬元,發放社會工資118萬元,安置當地貧困家庭300多人就業,公司純利潤50萬元。“去年7月底,公司在基地成功舉辦了瀏陽首屆荷花節,每天吸引了大批長株潭以及岳陽等地遊客,帶動了基地周邊的農產品銷售。” 如今,獅巖村的荷花已經成為鄉村旅遊的一張名片,荷花盛開時一天最多有上萬人來此遊玩。

觀點

加強“產學研”

讓稻田生“金”

近年來,黃璜教授不斷研究“稻漁綜合種養”理論,先後在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82篇;公開出版著作4部;主持湖南省專業學位研究生精品課程“農業傳播技術與應用”、湖南省本科精品課程“草坪學”及“農村區域發展”;主持國家863項目4項,第一發明人發明國家專利31項,獲經濟效益逾20億元。

黃璜教授與團隊指導並幫助湖南各地農民,特別是貧困地區需幫扶的農民建立了適合他們區域發展的“稻魚種養+餐飲、教育、旅遊、文化、會展”等稻漁綜合種養體系,將改造傳統農業的觀念和方法根植於現代職業農民的心中,通過精準幫扶,他指導過的地區人居環境美了,村民腰包鼓起來了。

現場,湖南農業大學圖書館推出2018年“耕讀· 一校一書”閱讀推廣活動主題圖書——漢譯世界學術名著,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撰寫的《改造傳統農業》。“此書著重提出了投資方向、重點、方式等問題。”黃璜教授認為,我省創新改造傳統水稻生產模式,實行“稻漁綜合”種養,提升現代稻作經濟效益,契合當前“美麗鄉村建設”,更通過“產學研”合作的現代理念詮釋“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千年佳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