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車究竟為何在國內得不到認可?

旅行車在歐洲發展的可謂是順風順水,大街上隨處可見,但是反觀國內,旅行車確實是個稀罕物件,究竟是什麼原因產生了這種反差?那麼大俠今天就來說說旅行車遲遲無法在國內興起的原因。

旅行車究竟為何在國內得不到認可?

歐洲街頭日常

旅行車用英語來說叫‘wagon’國內車友戲稱為‘瓦罐’,在歐洲市場中佔有絕對主導地位,在歐洲環保的觀念深入人心,對於尾氣排放量大的SUV車型基本很少有人買賬,反而跟SUV儲物能力不相上下的旅行車成為了歐洲人青睞的對象,和轎車一樣的操控性和舒適性卻有著不亞於SUV的儲物空間是顧家的歐洲人的第一選擇。

在國內推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旅行車有奧迪的Avant(包括高性能版的RS4,6)、寶馬的Wagon、奔馳的旅行版以及沃爾沃的V系列,當然還有近些年進軍旅行車領域的自主以及合資品牌車型大眾蔚領、高爾夫旅行版、邁旅、斯柯達明銳旅行版、別克閱朗、寶駿310W和即將上市的一汽駿派CX65,不管是合資還是自主,都推出了更加親民的旅行車。看著進口旅行車高昂售價的“瓦罐迷”們也有了更多的選擇。

旅行車究竟為何在國內得不到認可?

旅行車究竟為何在國內得不到認可?

旅行車究竟為何在國內得不到認可?

旅行車究竟為何在國內得不到認可?

旅行車究竟為何在國內得不到認可?

旅行車究竟為何在國內得不到認可?

從消費觀念來說,中國至今還沒有形成一個比較明確的旅行車的概念,從最早進入國內的桑塔納旅行版來看,最主要的功能沒有運用到家用上反而用在了警車上,這主要原因在於其強大的儲物功能,但不少私家車主運用這一點把旅行車當做工具車來用,和當今旅行車的用車觀念背道而馳,所以一個認為旅行車沒有普通三廂車看起來高大上的觀念在國民心中生成,畢竟一個工具車能高大上到哪去。在國內就算買了一個旅行車,我相信也會再買一個三廂車,原因就是身邊的人認為你的車就是一個‘貨車’,在注重面子的中國這樣也無可厚非。國人的消費觀念註定讓這種車無法在國內立足。

旅行車究竟為何在國內得不到認可?

結合我國的實際用車情況來說,儲物空間不相上下的SUV確實能比旅行車勝任不少。首先SUV底盤高,駕駛視野更高,能給人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畢竟高人一頭的感覺是誰都希望享受得到的。另外高底盤更能適應各種路況,在路邊不讓停車的地方上個馬路牙子什麼的基本不需要擔心磕到底盤。再者說,相比歐洲,我國需要走爛路的情況比歐洲更多,這完全不是旅行車可以勝任的,假如說有進藏打算的車友會選擇越野車還是旅行車,這就不必要多說了吧。還有一點,就是部分歐洲國家的高速是不限速的,所以促成了高性能版的旅行車的出現,但是反觀國內,節假日出行上高速?打擾了,打擾了。

旅行車究竟為何在國內得不到認可?

另外,價格方面旅行車實在是給不了國人更高的性價比,旅行版本的車型普遍比普通版本售價更高,而且在價格更高的進口旅行車中體現更為明顯。比如奔馳C200,售價31.48萬元,奔馳C200旅行車,售價42萬元,相差10.52萬元,即使是和加長了軸距的奔馳C200L相比,也貴了6.62萬元。面對相差無幾的配置,你讓消費者多掏10萬元去買一個“屁股”?我怕你是在難為我胖虎。

旅行車究竟為何在國內得不到認可?

另外汽車文化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比如說美國的‘肌肉車’和‘皮卡’文化,日本的改裝,漂移文化,這種東西雖然看不見,但是確實是深入人心的東西,這是影響市場構成的又一重要因素,‘瓦罐’和高性能車文化在歐洲十分盛行,所以銷量可觀不是不無原因。反觀我國有什麼汽車文化呢?這麼說或許有點不實在,但一定會有人說‘我買車我自己喜歡就行關文化什麼事’。確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購車需求,文化只能說是一種情懷,在高速發展的我國,情懷消費確實和我國的文化有些格格不入,也不是說完全沒有市場,但只是為那些一小部分有財力,有情懷的人服務。

旅行車究竟為何在國內得不到認可?

最後總結一下,旅行車在我國的發展空間還很廣闊,國情在變,時代也在改變,國人的消費觀念也會與時俱進,但是面對SUV在我國的井噴式發展,以及新能源汽車的出現,旅行車究竟能否在國內佔有一席之地還是個未知數,所以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呢?歡迎大家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