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馬雲《華爾街日報》刊文:美國是否要放棄巨大歷史機會?

陸科民

在中美貿易戰摩拳擦掌的時候,作為一箇中國企業家,發聲反戰,此舉不僅需要勇氣,也需要有足夠的底氣。

而馬雲,無疑擁有這樣的底氣。

我們先來看看,馬雲在這篇文章裡面到底說了什麼?

打貿易戰沒有意義——“貿易逆差”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各個經濟體總是生產自己擅長的商品,進口那些自己不擅長的,“貿易逆差”就這樣出現了。中國的製造業對美國來說是“貿易逆差”,但是美國的服務業對中國何嘗不是“貿易逆差”!如果說中國擁有了世界上最大的收入的順差,那麼應該說事實上美國擁了世界上最大的利潤的順差。”

不打貿易戰有好處——中國市場你還想不想要?

馬雲還提到中國市場對美國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國有3億中產階層,相當於美國全部人口,居民收入在以接近兩位數的速度增長。中國的消費升級規模巨大,正驅動中國從全世界吸引進口商品。

“進入(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是今天擺在美國面前的巨大機會。美國是否要放棄進入中國這個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巨大歷史機會?”

這些觀點並非馬雲首創,但從馬雲口中說出來,就很有力量。

為什麼?

馬雲有影響力

在國內,自然不必解釋,中國首富、阿里掌門人、馬雲爸爸。對於中美貿易戰,馬雲有資格代表中國商界發聲。

在美國,馬雲也有著一定的影響力。當年特朗普上臺以後,見的第一個中國企業家就是馬雲,這甚至早於中美元首會晤。

此外,在各類國際會議上,馬雲也是常客。從達沃斯論壇,到互聯網大會,馬雲已經成為了中國互聯網經濟的符號性人物。

馬雲的背後是阿里,是中國互聯網企業,是中國商界。這樣的人說出來的話,能沒有力量嗎?

馬雲有牌可打

隨著阿里在全球的擴展,馬雲手上有了越來越多的“國際牌”。

此前,馬雲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期間表示,如果中美經貿關係惡化,自己此前向特朗普答應的“為美國創造100萬就業”的承諾也將宣告無效。

能用一百萬人的就業來威脅美國總統,這個力度,國內企業家沒幾個人能達到的。


觀察馬雲近年來的發展,尤其是馬雲本人對各類問題的表態,基本上都是很“正”的:符合國家利益,符合主流價值觀,符合時代發展潮流,並且足夠有力。


全天候科技

如果我們把馬雲,在華爾街的刊文,放在整個中美貿易戰的時空背景體系之下。可能,我們會更加清楚這件事情的意義。

其實美國,現在正面臨著一個兩難選擇。

時任美國總統的特郎普在反對全球化,同時他也在之前提出了一些振興經濟的主張

首先他主張對所有人降稅,包括富人。這其實是一個懂得經濟學規律的領導人。

他知道通過稅收來殺富濟貧,並不能使一個國家更加富強。

同時,特朗普採取了寬鬆的財政手段,大量基建方面的財政支出,說明特朗普並不是一個純粹的富人和財產守護者。

畢竟,有一點社會常識的人都知道,如果一個國家,窮富尖銳對立,將是整個社會的災難。

不過,特朗普總是想和中國搞摩擦。

尤其在貿易領域,美國似乎在玩真格的。

這甚至會讓人想到,美國在廣場協議的時候,對日本所採取的強硬手段。

因為,美國發現如果要和中國好好合作,一個無法避免的趨勢就是:至少在經濟層面上,中國超越美國,並不需要太多時間。

對於喜歡當人生贏家的特朗普來說,雙贏的局面,畢竟沒有自己一家獨大的局面更爽。

但,中國畢竟不是日本。我們堅決打貿易戰的態度,讓特朗普開始首鼠兩端。

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且未來的潛力無可限量。

中美之間的貿易差額,並非是通過打貿易戰就能夠得到根本性扭轉的。

兩國的體量如此龐大,由此導致的結構性問題,應該以更加正確的方式來面對。

而且,中美進行貿易合作,雖然順差在中國,但利潤卻被美國企業所擁有。

而且,更加嚴重的問題是:如果挑起貿易戰,作為阿里背後的支柱,中國將會採取和美國一樣強硬,甚至更加強硬的態度。

這意味著,特朗普不能使美國處於一家獨大的獨贏地位,甚至還要淪落更慘痛的損失當中。

順便說一句,馬雲提到美國是否要放棄巨大的歷史機會?這個論述方式,恰恰說明了馬雲的手段高。

這個說法雖然暗藏了中國和美國硬剛的決心,但卻採取一種獎勵剝奪的方式,讓更多的美國人儘可能客觀的看問題。

什麼叫獎勵剝奪?就是美國是否要失去這個市場,什麼叫懲罰?那就是說,美國必將遭到中國的貿易對抗。

很顯然,前一種說法更容易被人接受。


鎂客網

馬雲的那篇文章通過阿里的公關在朋友圈小小地刷了一下屏,我大概看了一下。文章中馬雲表述了貿易戰對雙方的傷害,並重點突出了美國的未來損失,並提出了美國是否要放棄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質問。

這篇引來了不少人的叫好,但事實上文章並沒有太多的深意,更多表示出某種姿態,是阿里自身或中國企業代表的一種公關姿勢。文章中並沒有表示出來的東西很多,比如:

首先,美國政府和特朗普舉起了貿易制裁的大棒,並不意味著人家就要打貿易戰。前者只是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是為了在貿易談判中獲得更有利的條件。貿易磋商就是雙方不斷試探對手的底線,相互之間不斷討價還價。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特朗普政府的策略很成功,引而不發,不戰而屈人之兵。大家都看到後續的情況,我國宣佈了一系列減稅開放的舉措,我不一一重複。

其次,在世界貿易體系中,整體上美國經濟扮演著進口商品消費者的角色,而中國更接近於產品和服務輸出者的角色。從理論上來說貿易雙方是平等關係,但兩者的地位和話語權是不對等的。美國擁有更強大的話語權,對貿易體系的依賴性較小;而中國則恰好相反,其經濟發展嚴重依賴於國際貿易。也就是說,即便要打貿易戰對美國的損失遠小於中國。

其三,文章只提到美國的利益損失方面,卻有意忽略了受益方。任何一個貿易政策出臺,都有人喜歡有人憂,即有受益方和受損方。政策決策人要從多方面盤算,如何讓更多的得益方獲得利益,實現大贏。美國特朗普的制裁方案如果出臺,確實會給美國農民帶來一些損失,但卻給美國工業帶來更多收益。這就好比中國降低關稅後,雖然衝擊了國內企業的機會,但同樣也降低了國內消費者的購買成本一樣。

貿易是交易的雙方都是有益的,但前提是雙方交易條件基本對等。之前美國為了推動貿易自由化和其他一些目的,經常片面地把貿易特惠國待遇給予其他國家,其中包括中國。而特朗普上臺後認為這些都是對美國的不公平,更加強調對等待遇。這不是針對中國,包括其歐洲日本等盟國在內。

我們要認清這個事實,中國經濟已經成長全球第二,何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15年保護期也到期了,應該成為一個更負責任的經濟體。


螞蟻蟲

還記得在特朗普勝選後,馬雲第一時間去特朗普大廈拜會了候任總統特朗普本人。在當前中美貿易遇到困難的時候,馬雲再次發聲。可以說,他已經成為了中美經濟關係的公關使者。

馬雲先生的此番言論,具有幾層意思:

第一,告訴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中國是個巨大的市場,而且未來潛力巨大。據瑞銀統計,2016年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中產階級最多的國家,可謂消費潛力巨大。馬雲意在點醒特朗普如果一意孤行,就會失去巨大的中國商機。

本週三的美國國會參院金金融委員會聽證會上,多位做證詞的服務業、製造業等協會領頭人都承認中國市場對美影響巨大。從服務業看,中國是美國的第二大服務業出口市場,2017年美國對華服務業出口達560億美元,順差380億美元。而2007年這個數據才是13億美元。從製造業看,2002-2017年,美國對華製造業出口從190億美元增長至970億美元。 中國作為美國如此之大的出口市場,是美國不能夠輕易丟棄的。

第二,說明中美貿易逆差的結構性問題,以正視聽。馬雲兩句話很經典:“中國是製造業的順差,美國是服務業的順差”、“中國是收入的順差,美國是利潤的順差”。

這說明,中美經貿失衡需要從全球產業鏈、國際分工角度去看。美國對華雖然出現了貨物貿易逆差,但服務貿易是順差,是具有比較優勢的。服務業更容易付出較少的成本,賺取更多的錢。

而且,雖然中國獲得了貨物貿易逆差,那是許多美國企業在華生產,再出口到美國的結果。例如,蘋果公司,他們把中國當作組裝地,賺取了最大利潤。順差在我,利潤在美。

馬雲點出中美貿易失衡的癥結,不是中國“不公平”的貿易行為,而是全球化的必然結果。點破特朗普以此為藉口,挑起貿易爭端,遏制中國經濟的企圖。

第三,“放棄”意味著挑起貿易戰,那麼損失的是美國自身。馬雲在文中的最後,毫不客氣地點出了美國一意孤行的惡果。那就是,中國會貿易反擊。那麼,美國自身經濟也會受到傷害,農民和中小企業利益受損首當其衝,這是一種語重心長的警告。規勸特朗普懸崖勒馬,改弦易轍。不然誰的日子都不會好過!


經韜

大家都從宏觀層面談了國家貿易之間的戰略,現在咱們試試從微觀角度談談為何馬雲要發出這樣的一篇文章。

首先,從馬雲的角度和角色定位方面來說是有必要進行表態的。作為一個商人,自然是以賺取利潤為目標,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最舒心的事自然是真正的市場經濟,以供需關係為主要調整手段;最怕的事就是國家之間的角力,任何市場行為都必須要考慮政治層面的因素。中美兩國大打貿易戰後,商家和普通消費都要受到一定的影響。

當然,馬雲此前剛剛與特朗普簽訂了一個超100億美元的商業合作,能解決美國10萬人的就業問題,如果雙方的貿易戰打起來,受影響的不止是馬雲,更有這10萬潛在的美國勞動人民。所以馬雲說貿易戰是扼殺就業、機會和希望的話並沒錯。

其次,馬雲的表態也是支持國家意見的一種態度表示。當兩個國家進行角力時,商人那怕是要短期損失利益,也要先以滿足國家的大利益為前提。中國商人的態度表明了對這個事件的看法,與國家站到同一戰壕,更是一種政治姿態上的表示。目前看,中美貿易戰口水如此激烈,好像也只有阿里的馬雲有明確的態度表示,其它各行各業的大佬都基本還未出聲。

最後,從貿易戰的本質來做分析,國家之間自然是以利益為前提,而不是為了打貿易戰而打貿易戰。所以最終的解決方法就是咱們國家一直說的“回到談判桌前”,一切皆可商量。如果特朗普政府一意孤行,我們的策略自然是”爾要戰,便戰”!


互聯網俊明說

毫無疑問,中美經濟緊密相連,如果美國執意要與中國開展貿易戰,中國不會跟美國妥協,那麼結果只能是美國農副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受阻。而且,隨著中國消費實力的增長,美國商品未來想大幅進入中國市場將成為一大難題。

1、美國農業因中美貿易戰遭受重創

由於國際分工的不同,中美貿易結構呈現很強的互補型,再加上美國嚴禁高科技產品出口中國,美國出口中國的產品大多數是農產品,在美國宣佈對中國加徵關稅後,中國對美國的進口農產品也決定徵稅。

以進口大豆為例,據海關總署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3月進口美國大豆數量同比銳減27%,巴西大豆進口量則增加三分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農戶的損失將會不斷加大,巴西的農戶則受益於中美貿易戰。

2、特朗普將難續任美國總統

另外,這些農產品大多來自支持特朗普的農業州。據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近期研究顯示:如果中國繼續發起反制措施,將會影響到分佈在美國2783個縣的兩百萬個工作崗位,在這兩千多個縣中,有82%的縣在2016年的選舉中,都投了特朗普的票。

顯而易見,特朗普最在乎的群體即將在此次貿易摩擦中失去最多,此前他所履行的競選總統承諾將成為一句空話。不僅如此,特朗普3月剛達到的十七年來最低失業率也將難以持續。就此而言,特朗普也將失去競選下一屆總統的“巨大歷史機會”。

3、美國將失去中國消費市場

對於美國資本而言,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有可能引領美國新一輪的經濟增長。中國有3億中產階層,相當於美國全部人口,居民收入在以接近兩位數的速度增長,每年驅動著數以億計的全商品進入中國。

在去年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國家高層提到“中國將在接下來的五年進口8萬億美元的商品。”面對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如果特朗普堅持打貿易戰,美國將失去無法預估的就業、發展機會和希望。

4、傳統的利潤分配方式或遭改變

與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相比,美國擁了世界上最大的利潤的順差。中國從貿易順差中掙到的錢,買成國債又回到了美國,美國得以使用低的利率使用資金,從而維持美國經濟保持一個良好的增長率。

在美國主導的全球化下,中國可以說是為美國生產商品,這樣一來美國消費者可以享受到低價的產品和服務。同時,美國公司還可以從中攫取大部分利潤。蘋果手機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國從銷售配件和組裝成品中得到一些微利,而蘋果公司每年掙取利潤達到了480億美元。

因此,美國發動貿易戰的行為,無異於打破原來的國際貿易分工模式,致自己於不利境地,也將失去中國這個最佳夥伴,如果特朗普仍然一意孤行,那麼將成為美國發展史的“罪人”。

“金十數據”,以最獨到的視角揭開天下事、社會事、身邊事的背後真相,關注“金十數據”,我們給您提供更專業的解答!

金十數據

阿里巴巴總裁馬雲先生最近寫文章標題是《貿易戰:扼殺就業、機會和希望》一文發表在《華爾街日報》上,為了說清楚問題,我把關於這點的題目描述截圖出來,供大家認真研究研究。

從美國發動貿易戰看,馬雲先客觀分析了中美貿易問題,抓住了問題的本質,指出了問題癥結,希望美國高層認真看看,馬雲先生的分析對於決策很有幫助。如果一味裝睡,那麼失去中國最龐大的市場,恐怕不是夢幻,而是血淋淋的現實。

第一,順差與逆差問題。

馬雲寫到,在中美貿易中,不能只看貨物貿易,還應該看到服務貿易。中國貨物貿易出現順差,美國的服務貿易出現順差;美國是貨物貿易出現逆差,中國是服務貿易出現逆差。

第二,貿易逆差問題的原因探討。

中美貿易順差不是中國不願意購買美國的產品,而是美國禁止對中國高科技產品對中國出售。消滅貿易逆差的根本就是美國取消對中國的貿易限制。

第三,打貿易戰是愚蠢做法。

打貿易戰不利於美國利益,也不利於中國利益,只能是兩敗俱傷。唯有合作才可以共贏,任何制裁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第四,打貿易戰的結果必然會失去中國龐大的市場。

馬雲先生認為美國最大的希望是在中國賣出更多更大的產品。但是貿易戰開打,就會失去中國開放市場的機會。循循善誘,語重心長。

儘管在中美貿易中,似乎是中國收入很多,但是美國的利潤更多。不要把中國的收入當做問題因為中國收入中包含了美國的利潤,也包括了日本韓國的利潤和成本,中國只能賺取了可伶的加工費,仍然處在產業鏈的低端。


錦繡中華一捧土

如果用一句話來點評馬雲的話,那就是:馬雲不僅是個成功的商人、卓越的企業家,而且是一個有情懷的老師,更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中國人。

商人之間更容易溝通

馬雲是中國企業家中最早與特朗普打交道的人。同為中美成功的商人,二人身上有共同的特質,商人之間用商人的語言進行溝通,更容易聽得懂。馬雲在華爾街日報上的這篇文章,主要從商業利益的角度進行闡述,作為政治素人的特朗普聽得懂、聽得明白。實際上,特朗普內心非常看重中國市場,在成為總統之前就在中國註冊了八十多個相關商標;而且,特朗普不可能永遠做總統,為家族企業利益計,卸任後必然要重操舊業,藉助總統的餘威與光環,將家族企業推上一個新臺階,而這些都離不開中國市場。



陽光總在風雨後

中美爆發貿易摩擦以來,為避免任性的特朗普繼續在貿易問題上橫衝直撞,變“特不靠譜”為“特靠譜”,我兔打出了組合拳,商務部負責正面硬懟,用實力讓其踢到鐵板,博鰲論壇端出新的政策蛋糕,苦口婆心中涵含雷霆手段,接下來山姆該收起“流氓本性”,好好坐下來談談了。




部落酋長劉飛洲

第一,不要高估這文章的價值。馬雲在美國,不像在中國,這麼有影響力,說個話,都當成金口玉言,人家只當一個成功企業在發表自己的觀點。而這種觀點,在美國每天都有企業家在講。


第二、這文章,也不是馬雲去叫板美國,更不是教訓美國的文章,國內很多自媒體說成馬雲 威脅美國等,完全是無知的想法,中國的警告,人家都不怕,怕馬雲的威脅。人家一個公司亞馬遜都比你大。


第三、這文章就是一個公關的文章,說白了,希望影響美國政府決策的文章。這種事在國內可能大家不習慣,在國外,不同行業為了自己利益,都會找人去說服國會,議員等,就是為了自己行業利益。

第四、馬雲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但我們要想一想,為什麼美國要打貿易戰,我們真的有必要美國的市場嗎?其實這個問題可能更值得我們思考。

我們人多,市場大,資源少,為什麼要生產大量的便宜商品給美國呢,然後換回美元,再借給美國呢?或者再去買美國土地,搞建設呢?


事了了

馬雲在《華爾街日報》的刊文,切中了要害,有理有據,令人佩服。這不僅僅表現了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更反映了馬雲的大視野,大智慧。他不但是名副其實的頂尖企業家,而且有深厚的經濟學功底,並不壓於某些混跡於經濟學界的所謂專家。

貿易的本質是需求,是社會化生產的國際分工,它的內涵是價值,不是數量。這不應該象小孩子玩過家家互換物品,你多了我少了。國際間的貿易,無論是進出口,追求的都是使用價值,而價格只是附加在使用價值上貨幣表現。滿足了使用價值,同時又要滿足價格平衡,這在原始狀態下的物物交換時代也是不可能的事。比如你需要一雙鞋,我提供給了你。我需要襪子,你卻是生產子彈的,你非得讓我要和一雙鞋等價的子彈,要不然你就逆差了,這是什麼事?你付我一雙鞋錢,我再到其他生產襪子的地方買襪子,這有什麼不對?鞋穿在腳上很舒服,反臉就玩起賴,這是什麼東東!國際間的貿易順逆差是尋常事,許多國家間都存在,這並不是美國的獨有現象。

貿易順逆差的形成原因並非是數量與價格能真實反應的,正如馬雲說的,數量在我們這裡,利潤在你們那裡。我們是一個加工業大國,外商利用我們的廉價資源及勞動力生產產品,然後轉身變成了"出口"。出口額算在了我們頭上,而實際上我們只掙了少量加工費,利潤全部讓外商拿去了。例如一個外資鞋廠,一雙鞋售價200美元出口回國,出口額200美元算在我們頭上,實際上我們只掙了人家1~2元加工費。198或199美元被外商拿走了,減掉原材料,利潤全部是外商的。用另一種經濟術語表達,就是GdP是我們的,利潤是人家的。出口貿易的利潤人家拿走了,讓我們背鍋出口額及由此造成的順差,這還有沒有天理?

特朗普經常提就業機會,說是被我們剝奪了。事實上他們剝奪了我們的剩餘價值,這比就業機會實惠的多。外國在我們這裡開廠辦企業,不是為了給我們解決就業的,是要賺錢的。如果把這些工廠搬回去,也許解決了就業,但是不一定賺錢或賺錢可能很少,一個美國工人的工資(包括福利在內),在我們這裡能僱好多個工人。而特朗普所謂的就業也是個偽概念,美國工人誰願意拿這麼低工資到我們這樣的低端加工廠當工人?他們多搞一些芯片,從我們這裡賺的錢,發失業金也比在加工企業就業掙的多。

我們的出口主要是輕工日用品,贏利能力並不強。比如美國一顆導彈,可能比我們一個小型日用廠贏利都多,儘管這些日用品的價格加起來,可能遠遠大於導彈的價格。贏利取決於成本和技術,而並不取決於商品的總價。從這點看順差與逆差也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

特朗普是個商人,善於把問題分拆,抓住其中的片斷做文章,以點代面,以枝節代替整體,以便從中取利。貿易是一種互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貿易戰,不會整體打包,雙方都會有損失,美國的小企業和農民必然首當其衝,特朗普願意打,他們可不願意。

從Gdp總量看,我們已經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市場。儘管是這樣,我們與美國的技術能力,贏利能力還差距不小,在這種情況下打貿易戰,實際上我們失去的沒有美國多。如果美國執意打下去,美國必然失去我們這個大市場。這對美國來說,確實是放棄了少有的歷史機會,現在他們能賺錢,等我們能賺錢的時候,他們的機會就少了,而這其實並不遙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