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這部波蘭版《卡羅爾》給大家洗洗眼

近五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名單中,其中四屆都有LGBT題材的電影出現。

無論是今年拿到最佳改編劇本的《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還是有驚無險地拿到最佳影片的《月光男孩》,越來越多的LGBT電影被主流電影獎項接納、認可。

對照十多年前《斷背山》與最佳影片失之交臂的往事,所有人都知道,時代變了,電影也變了。

用這部波蘭版《卡羅爾》給大家洗洗眼

《斷背山》當年與奧斯卡最佳影片失之交臂的往事,現在仍讓很多人覺得遺憾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也成為去年的熱門片

90歲高齡的詹姆斯·伊沃裡(導演代表作《莫里斯》《看得見風景的房間》)上臺領取《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最佳改編劇本獎時說:“不管你是異性戀、同性戀又或是介於兩者之間,我們都經歷過初戀。”

性別、身份、階層的標籤之下,潛藏的是人們對於情感的共同訴求與渴望。

我們相信身份的不同並不能阻礙人們有著相似的情感,但這種共識有時又會讓人產生誤解。比如,有人認為,好的同性愛情片就是那種主角變成異性戀也依然是好的異性愛情片的電影。

事實是我們完全無法進行這種替換。好的同性愛情片就是好的同性愛情片,主角性取向不需要做出任何更改,觀眾也依然能夠get到影片蘊含的情感與力量。好的同性愛情片就是好的電影,它不再需要其他定語。

LGBT群體要面對的問題與異性戀們面對的問題,顯然也不能一概而論。套用《動物莊園》中的那句“所有動物生來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來說明,就是“所有人活著都不容易,但有些人比其他人更不容易。”

也是在今年的鹿特丹國際電影節上,波蘭導演歐嘉·查達斯執導的處女作《妮娜》成為電影節“大銀幕競賽單元”的贏家,將要在荷蘭境內的藝術院線正式上映,它同時也會在荷蘭境內的電視上放送——對於一部來自波蘭的LGBT電影來說,這已經意義非凡。

1983年出生的歐嘉·查達斯在《妮娜》之前拍過兩部短片和一些電視作品

作為歐盟28個會員國之一,民眾多信奉天主教的波蘭是歐盟中為數不多禁止同性婚姻的國家。在2006年的歐盟民意調查中,波蘭對於同性婚姻的支持度只有17%;在同性領養的問題上,支持率是7%。

上面的這些數據是《妮娜》誕生背後的文化背景,但這部電影中並沒有什麼苦大仇深,阻礙重重。

它本身是美的,兩位女主角和她們的愛情以及電影的攝影,都是美的。以至於已經無暇照顧被劈腿的女主老公的心情(並不是在鼓勵出軌)。

《妮娜》整部影片的色調以霓虹色的暗色為主,氤氳曖昧

《妮娜》的片名就是女主角妮娜(朱莉婭·基喬斯卡 飾)的名字,她是一個三十多歲的高中法文老師,跟丈夫沃伊泰克(安德烈·卡諾普卡 飾)結婚多年,看上去恩愛有加。

一直困擾著他們夫妻的是,他們沒有自己的孩子。在人工受孕、試管嬰兒等方法全都失敗之後,他們決定找人進行代孕。即便他們開出高價,候選人最終還是無法接受為他人生孩子這件事。就在這時,年輕的瑪格達(伊萊扎·萊辛姆波 飾)出現了,妮娜與沃伊泰克似乎看到了新的希望。

生育問題將女主妮娜與丈夫沃伊泰克的感情消磨殆盡

他們當然沒有進行3P,原本就被瑪格達吸引的妮娜在知道她是女同之後,更加壓抑不住自己的情感。毫無意外的,妮娜和瑪格達相愛了,或者說,妮娜出軌了。

因為細節不好描述,我只能進行類比。如果你看過《卡羅爾》的話,那妮娜跟瑪格達陷入愛河的甜蜜度不亞於卡羅爾(凱特·布蘭切特 飾)與特瑞斯(魯妮·瑪拉 飾)在一起的狀態。

《妮娜》(上圖)與《卡羅爾)都以影片中主角的名字命名,主演之間的化學反應都非常強烈

妮娜曾在課堂上跟學生們講述讓-呂克·戈達爾的電影《蔑視》,而她與瑪格達以及沃伊泰克之間的三角關係也恰似那部電影中女主角與丈夫和情人的關係,只不過後者的丈夫與情人都是男性。

沃伊泰克在知道妮娜出軌之後,說著“我可以接受同性戀,你知道的”,然後主動選擇退出。隨後,他就找到瑪格達,兩個人在分不清到底是誰強姦了誰的狀態下,完成毫無美感與快感的性愛——沃伊泰克原本想要報復,而瑪格達之所以會接受與他發生關係,因為“妮娜想要個孩子”。

除了同性之愛,生育是這部電影繞不開的另個一主題。

影片中多次出現波蘭藝術家Natalia Bażowska的裝置作品“誕生之地(Birth Place)”——那件裝置好像放大版的女性孕期子宮,可以讓人躺在其中,讓人體驗還未出世的感覺:安全、溫暖、隱秘、無憂無慮。

用這部波蘭版《卡羅爾》給大家洗洗眼

妮娜與瑪格達一同躺在宛若巨大子宮的裝置藝術品內

妮娜曾經在酒後失控時大聲質問沃伊泰克:“為什麼一定要生孩子?你到底愛我的什麼?”她歇斯底里的爆發也揭開許多不幸婚姻的陰暗一角:如果婚姻只是為了生育,那婚姻的意義何在?女性在這種婚姻中是不是已經淪落為會思考的子宮?

結合一些真實發生過的案例去看,妮娜的質問更加觸目驚心。換句話說,她們不僅失去了作為人的尊嚴,也失去一個人對自己身體的最終掌控權。

《妮娜》中對於女性生育問題的思考也有涉及

但導演歐嘉·查達斯要講的還是一個愛情故事,她說,她想要這個影片有個圓滿的結局。在這個故事裡,妮娜終於覺醒,她說自己不是雙性戀,是“瑪格達性戀”。而瑪格達在不斷的嘗試與尋找中,也找到了她愛的那個人。

我非常喜歡《妮娜》的攝影風格,影片特寫鏡頭與霓虹色的夜景場面很多,畫面偏暗,但並不會令人覺得惺惺作態。曖昧不明的畫面與暗色系的色調正如主人公還不夠明晰的內心世界,當她們確定了她們的想法,這個世界也就可以看得清了。

前面提到波蘭整體對於同性戀和同性婚姻的態度,導演歐嘉·查達斯與主演伊萊扎·萊辛姆波在鹿特丹電影節接受採訪時也都表示希望這部電影能夠改變波蘭國內的LGBT境遇。

至於《妮娜》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世界,我們現在還不知道。但在它之前,第90屆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普通女人》已經在改變這個世界。作為智利第一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普通女人》的獲獎成為推動性別認同法案的契機,這項法案會賦予跨性別者擁有在他們身份證上合法改名和改性別的權利。

他們一路奮戰,真的在一點點改變著這個世界。而我們又怎能不讓這個世界繼續向前。

用這部波蘭版《卡羅爾》給大家洗洗眼

《普通女人》劇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