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为什么放走敦刻尔克滩头30多万英法联军?

古今说史

我是毒刺剑客,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关于希特勒放走30多万英法联军的说法不对,不是希特勒放走,而是英法联军胜利逃走了。敦刻尔克胜利大逃亡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指挥闪击法国战役时,摆在希特勒面前的是一张十年前的旧地图,地图上显示敦刻尔克地区是一片沼泽地,非常不利于德军机械化部队的召开和推进,希特勒因此犯难了。

第二,就在希特勒犯难的时候,纳粹德国空军元帅戈林站了出来,戈林是个根本不懂空军的人,战略战术眼光都非常一般,能成为纳粹二号人物是因为戈林特别忠于希特勒。戈林向希特勒保证,只需要空军就能消灭拥挤再敦刻尔克的残敌。作为正在犯难的希特勒来讲,戈林的保证简直是来的恰到好处,于是,希特勒下令陆军停止进攻,由空军出动实施打击。

第三,天气原因。戈林倒也卖力气,纳粹空军疯狂出动,反复轰炸敦刻尔克,可问题是,连续几天的阴雨天气,空军根本无法出动,英法军队趁着这个当口撤走不少人,等天气转晴,德国空军终于可以出动时,敦刻尔克大撤退已经完成大半。



所以,多种原因导致敦刻尔克大撤退基本成功,就这一点来讲,不能算是希特勒的败笔,只能说天时地利人和都站在了联军这边。


毒刺剑客

我是军事妹子,军事上无法一口吃下,情理上放你们一马,回去给丘吉尔说赶紧投降......

首先,希特勒并不是放走了在敦刻尔克的30万英法联军。而是在歼灭英法联军的时间和时机上的把握上没有做到恰到好处。希特勒作为一个一战的士兵,深知天气对部队的影响,而当时正值欧洲多雨天气,前线也有报道部队行动不便。所以希特勒考虑到要稳打稳进,所以没有贸然发起对敦刻尔克的进攻。这才放走了30万英法联军。

图为英军敦刻尔克大撤退

并且需要提及的是,此时德国的主力部队正在向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城市奔袭以尽快的迫使法国战败投降,所以在敦刻尔克的德军部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而且对敦刻尔克发动进攻时已经没有希望的英法联军肯定会拼死一搏。为此,德国才没有直接发起对敦刻尔克的攻击。

图为后续进入敦刻尔克的德军部队

而且,在当时德国进攻英国的计划上有很多漏洞,由于是如何面对英国海军登陆英国本土就成了德国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所以德国一直都希望和英国达成单方面停战协定,而这时,假如放在敦刻尔克的英军一马,也许可以向英国表示德国单方面和谈的诚意。然而,英国明显并没有买账,远征军返回英国后立刻就筹备起了对德国军队的应对工作,假如希特勒能选择以俘虏远征军作为“和谈”筹码,也许成功率会更高,德国也不需要两面作战,俾斯麦号也就不会被击沉了。

图为英国远征军返回伦敦

而德国当时之所以不俘虏远征军,可以和当时欧洲的“绅士”情节有很大的关联。德国可能认为,将英国远征军放回后英国会“感恩戴德”的和德国冰释前嫌并且结为盟友。然而英国不是法国,丘吉尔也不是张伯伦,将英国远征军放虎归山对德国来说也许是送人情,而英国却会以此作为自己反击的资本。


军事新观察

德军当时从西、南、东三个方向向敦刻尔克逼近,最近的坦克离港口仅10英里,但是5月24日德军却接到了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停止前进的命令。这一命令被军事历史学家认为是希特勒独断专行的干涉军事指挥的最愚蠢的命令。

但是,这一命令是有希特勒的考虑的,责任不在他一个人身上。首先德军判断英法军队已成瓮中之鳖,短期内无法组织庞大的船只撤退到英国本土。再者德军要保存当时的装甲部队实力,以应对下一步作战行动。加之敦刻尔克遍地沼泽和洼地,不利装甲部队前进,没必要让装甲部队遭受损失。希特勒当时应该是有猫嬉老鼠的心态,也有促使英法联军投降的心态,达到不战而胜。加上戈林向希特勒保证可以让空军消灭敦刻尔克的联军。其次,联军的反击也加重了德军高级指挥官对装甲部队损耗的担心,因为步兵此时还落后很远。希特勒当时是采纳了伦斯德司令的建议,考虑让装甲部队保存下来,留待进攻松姆河以南的法军使用。当然也有说法是希特勒有政治上的打算,让一部分英军撤回英国,政治上有助于和英国媾和。

当时A集团军应该截断英法联军的退路,却被命令停止。B集团军群压迫英法联军向敦刻尔克撤退。接到停止命令的是A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接到的13号指令还是尽快消灭包围圈中的英法荷比联军。这个结果就是让联军为了生存加强了防御阵地,而截断退路的A集团军群为保存实力停止进攻,并没有集结兵力沿着海岸包抄联军,这就给了联军喘息撤退的机会。所以虽然5月27日,德军恢复了攻势,但联军的防线已经被组织起来,而难以突破。所以当时的战场瞬息万变,古德里安的回忆里也提到24日他的部队并没有停止攻击,而阻击的英军一直坚持到26日下午16点45分才投降。而当时,希特勒已下令恢复攻击,所以停止命令究竟对此次行动造成多大影响,还有诸多说法。


shijude

敦刻尔克大撤退时,希特勒没有能够及时进军,一举消灭英法联军,的确像迷一样。

但是,这也是造物者的巧安排,让那些人活了下来,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算不如天算。另外,客观的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希特勒本人想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他没有命令迅速进军,是想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二,德军有所战略误判,误以为当时的英法联军是坛子里的王八跑不了了,所以说不急于进攻。

第三,德军有所顾虑,担心把这么多人逼上绝路,会导致狗急跳墙,对德军破釜沉舟,反戈一击,这样就会带来无谓的牺牲。

第四,可能德军内部有各位将军挣功劳的嫌疑,其他元帅担心冯·龙德施泰德和古德里安独得奇功。

第五,希特勒对闪电战如此神速有点不敢相信,担心冒进会太险,所以要求先等等。


yullin

战争即政治!政治即人心!我们分析敦刻尔克撤退的成功必需考虑一下希特勒当时的心理状态。


希特勒的演讲我看过n次,单从蛊惑人心角度来看。希特勒充分抓住了一战后德意志民族的民众心理。从本质上说他堪称鼓动人心的大师。仅仅通过单薄胸腔里声嘶力竭的口号,虚妄的目标就把整个德意志民族绑上战车。但是我们必需正视希特勒是一个战争赌徒。从啤酒馆政变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希特勒在挑逗人心,利用人性,赌一个胜利。他掩饰不住心虚。他有句著名的话:“我的枪里有四颗子弹…”

敦刻尔克撤退时期的希特勒各人声望已经封神,但如啤酒馆政变后,他仍在心虚。他刚经历了闪击波兰,法国后的胜利。但他已经如一个赌徒一样,在胜利和狂喜后疲软了。这时候的希特勒还没有变成一个战争疯子。他意识到德国战车也该停一下了。免得让英法民众彻底彻底炸窝。他觉得给英法联军一条生路,起码可以给英国一个谈判的机会。让英国承认德国欧洲霸主的地位,退回英伦群岛。



另外军队中戈林代表的空军也提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计划。保持进攻力度,但围而不歼。让盟军有充分时间谈判。也也是戈林得宠的原因之一。他善于揣测希特勒的心理。希特勒欣然接受戈林的计划,压制陆军装甲军团的进攻。也收买了空军一众的军心。


山峦

最重要的原因是政治性的,而非军事性的。希特勒在二战的早期对于英国始终抱有相当的尊敬,一直希望能够以一个体面的方式来迫使英国投降。现在并没有公开的资料能够证明希特勒确实在做外交劝降的努力。但根据部分德军将领的回忆,起码他并没有从一而终的想要那三十万人的命。

其次,在军事方面,由于希特勒以及德国陆军总参谋部依然是一战时期的老思维。他们熟悉的作战方式依然是正面战场,来回拉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进而取得胜利。

而在法国战役当中,古德里安凭借着机动战的全新作战方式,在法国北部横冲直撞。不单把英法联军打得找不到北,取得的快速进展以及侧翼的虚弱,也让总参谋部提心吊胆。他们一直想HOLD住古德里安狂野的进军,以便让一个月来光顾着赶路和受降的步兵师,能够撵上先锋部队,加强侧翼。

戈林也在跟希特勒吹枕边风,想给空军争点儿功劳,各种因素影响之下,希特勒下达了那条停止前进的命令。于是乎,这30万大军,死里逃生。


叫我韩金睿

经典回答:希特勒军火不足,让人是上策。(本人外行,你邀我,只好作上述回答)。



关注社会情感文化

德国要进攻英国本土第一个障碍也是最大的障碍是英国舰队,而德国驰骋欧洲最大的保障就是它的装甲兵团。要想全歼敦刻尔克的联军,装甲兵团就要接近海滩,一旦进入英国海军舰炮射程损失必将惨重,如果联军趁势反攻到手的胜利就没了,即使联军被顺利歼灭,德国也不可能登陆英国本土,而没了装甲兵团德国的扩张计划势必受到影响,用自己的长处去换人家不太重要的。怎么看都不划算,不如让戈林的空军上,能达到戈林说的效果固然好,达不到既锻炼了空军也借联军的口让英国知难而退,其实30万联军对英国的影响也没那么大,北非和地中海战场有殖民地的军队一样能守住。


腓特烈卡尔

希特勒就是放走了敦刻尔克三十万联军。德军在天晴气朗情况下,不起飞轰炸,有假炸。坦克不到一百公里不走了。为什么?

一,炸死这三十万人,激生更深民族对抗情况,希特勒的对英政策是劝降英国,不是消灭这三十万军人。英真正投降了,打苏还有问题吗?

二,滩头还有装备十个军的坦克,大砲,枪支弹药军需品。是我也是不要人,要装备。


赵曙光教授

洛兰电影【敦刻尔克】已经给出了答案:希特勒想等着英国海军来接人,然后把海军一起灭掉!可惜,丘吉尔看透了他的战略意图,派出成千上万民间船只过来蚂蚁搬家,让这个计划流产了!!?这是最接近希特勒真实想法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