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失道而後德,失義而後信”這句話?

黃鐳談石

謝悟空(小秘書)邀答!

怎樣理解“失道而後德,失義而後信”?

這句話語出自老子《道德經》。《道德經》是一部闡述自然宇宙宏觀之道的鉅著。意在闡明人與自然的辯證關係。調整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如何達成良性循環,和諧相處的辯證之道。



春秋戰國時期,周室衰微,人慾泛亂,人與人之間勾心鬥角,爭權奪利,社會良俗秩序混亂。老子洞悉天道,哀嘆人性愚昧貪婪,現狀無力改變,留下傳世宏著《道德經》後,西出函谷關飄然遁世,昇仙而去。《道德經》則成為千古絕唱,後世世界各學說無出其右。

“失道而後德,失義而後信”是針對當時社會混亂狀態,在《道德經》裡闡述自然之道的兩句話。這裡的“失”是“丟棄,拋棄”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自然之道宏宏煌煌,包羅萬象。德,義包含在自然道義之中,本來就存在那裡了,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然而世人現在卻都本末倒置),拋棄(丟棄)了原有的道之根本,然後去追求細枝末節的德,拋棄(丟棄)原有的義之根本,然後去追求細枝末節的信。(卻不知道德,信原本就是包含在道義裡的這個道理啊。沒有道義之母,哪來德信之子啊。結果沒有道義之本的德信是越追求越虛偽,我很可嘆世人的無知啊。)



事實也正如老子所言,世人為了權利慾望,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秩序,都大力倡導德,信。就是聰如孔子,創立的貴為國學的儒家學說,也忽略枉顧了“道,義”之根本,只寄望恢復社會秩序以德信。但靠統治者在權利干預下建立起來的德,信,在人的慾望面前,往往變得是那麼不堪一擊。

世人如果懂得“道義”之真髓,遵循自然之“道義”,就是不特別強調“德信”,那麼在道義規範下,人們的德信,也會在日常行為中,自然而然的顯示出來了。反之舍“道義”之本而去求“德信”之末,那麼一切努力都將是徒勞的。


熠熠古客

怎樣理解“失道而後德,失義而後信”呢 ?

我的觀點是:

既使道失去了,也要講道!以道正德!!!洗、潤靈魂與品行!; 既使義失去了,也要講義!以義求信!!!語言、行為誠實、守信!!!

以上只是我的觀點!!!

下面回答,“失道而後德,失義而後信”這個問題:

我們都知道老子,對吧!

老子是我們古代的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也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著有《道德經》!《道德經》是道教的綱領性文獻!上面的問題,“失道而後德,失義而後信”就是老子《道德經》裡的句子!!!

“失道而後德,失義而後信”

我的理解是:

一、解義理解:

因失去了純真善良的本體或做人的人倫本分,所以才要倡導以良好的思想品德做事、做人!!!

因失去了仁愛、仁義之心,所以才要求義善、講信!才要以善良、誠實、守信的心底與行為準則做事、做人!!!

二、分析理解:

1、道與義相通

道與義是天經地義的道理、根本、或必須遵守的本分!是做人最起碼的人倫道德!!!是一些已經制度化了的行為準則,稱為道義!!!是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的哲理與法寶!!!

比如:臣要忠於君;子、女須孝敬父母;兄弟要團結;官員要廉潔等等!!!

2、德與信一致

德與信,都是自己的思想品質和行為!

它是人際交往或為人處事,必須規範的品行或做人的本分!!!

3、道、德; 義、信之間的聯繫

四者之間密切相關!相互統一!密不可分!

要做人,道是根本!德是基礎!即道是德之根本!義是仁之明舉!義也是信之根本!信是義的基礎!道與義相通!德與信一致!德與信相連!有德必有言!有信必有德!誠實有信!也就是,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總會給人以誠實的信用的!!!

4、小結:

道、德;義、信,是做人最起碼的人倫道德、本分和誠信義舉!!!也是老子用不同的層面,方式,表達歷史、哲學觀點;表達不同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會契約等的行為準則!!!也是最古老、最早的國家、民族、社會成員日常生活、行為的完整描述!!!是為統治階級階級服務的思想和行為利器!!!

三、現實理解:

“失道而後德、失義而後信”,這個觀點,在當今社會中是這樣理解的:

道與德並存!義與信統一!道、德、義、信相互聯繫的統一體!這四個方面,已成為現在或後人約束思想和行為的準則與規範!!!成為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文化美德!!!

四、我的發現: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真有一部分人或商家、賣家,失去了做人的:道、德、義、信,說話、做事欺騙、欺詐人或商家、賣家以次充好來欺騙、欺詐消費者!這都是令人深惡痛恨的!!!

五、做人,做事!我的建議:

1、以道潤德!以德服人!以德導行!好好做事!!!好好做人!!!

2、以義講信!誠信做事!!!誠實做人!!!

六、我的希望:

希望大家大力弘揚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美德!人人爭做:講道德、講仁義、講誠實、講信用的合格的社會公民!!!讓我們的社會更加文明、和諧!!!

以上是我對您的問題:怎樣理解“失道而後德,失義而後信”?問題的回答,解析、建議與希望!不知我的回答,您是否滿意???在此!我衷心地感謝您!!!非常非常感謝您!!!


辛辛秀子

首先糾正下,《道德經》裡是失義而後禮。

道理是說,道後而理;德行,德後而行。遵循什麼樣的道,就會依循這樣的道去生活,體現出與之對應的德。最高的德,當然是行於大道之上,這裡的大道指的是天道。

失道而後德

失道而後德,當人們都失去天地之常,那麼要維繫社會秩序,那麼就只能通過效法天地,以人為制定的準則為依據和行為規範。 接著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失義而後禮

社會正義作為最低限度的規範,也不能維繫社會秩序了,那麼接下來,就只能用禮數來約束人們了。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難道該做的就是正義的嗎,不該做的就是不正義的嗎,不是的。禮不能規定正義。禮是社會喪失正義這個規範後的更低規範。

最後連信用都沒有了,春秋之後,禮崩樂壞,出現法家,這是很自然的事。


崇儒

這句話出自老子,原文是“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些話是什麼意思?只是我的個人理解,有錯誤可以指正。

大意是:世人失去自己的社會秩序,所以聖人才以善良德行教導人民。人心變遷世人失去善良德行,所以聖人才以仁愛教導人民。世人又失去了仁愛之心,所以聖人才教人民忠義。人心不古,而忠義之心也沒有了,所以聖人為復古道(社會秩序),所以才教導人們禮儀服從。

這裡的“禮”換成“信”,一點也不違和。““失道而後德,失義而後信”也可以說是世人失去自己的社會秩序所以要用德行教導他們,世人失去自己的仁義道德,所以要用契約信用來約束他們。

在老子看來,社會偏離了大道,才有了提倡道德的必要,但這裡的“德”是“ 上德”,完全是出於內心之自然,聖人以“上德“教導出“下德”下“德”產生的仁已不是無心的自然的是人為訓導出來的,所以仁義作為人心裡的內在觀念都很容易失去,禮儀不同,它是已經制度化了的行為準則,當人們自覺的道德觀念不足以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時,統治者便制定出一系列客觀具體的行為標準約束人民。


這些話表明老子認為內心的德行比有意識去提倡行為更自然。 要有仁愛之心,義與禮,要講秩序,講規則,講究的是一種責任, 只要失去了所謂的道,所以才要用仁義禮去制約規範人民。

識道才生德,生德而持仁。我們也一樣,認識道理然後才能以道德約束自己,如果有仁慈忠義之心,自然而然就會有誠信之心。如果道德不足以制約我們,那麼就以具體的行為準則規範我們的行為。


顏麗明844

同時我也認為:這是一個物及必反的哲學問題。從家庭的三代興衰到一個王朝的滅亡而另一個朝代的興起。而用這樣句子比較恰當。

對於一個失去道義的人,重新又回到道義的起點。這叫重新做人!被人們善遍認可,是相難的一件事。

其實人們都會犯錯,但有的錯就不能去碰,碰了就如同掉進萬丈深淵,不能自拔!道義的正反問題,就是個善與惡的問題。

沒有更多,謝謝觀看!


古城漁樵

·這是《道德經》中的一段話:“……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題主說的失義而後信似乎有誤。

·要理解這段話,一定要知道老子說的道德是什麼。道德,道德,道在前,德在後。道為主,德為輔。道是自然是一切,而德只是道的一部分。翻譯這句話“故失道而後德。”(故)因此。(失)偏離,失去。(而)所以。現代話就是:“因此,失去或偏離大道了,所以才需要德。”如果人們一切都順從道的規律去做,這個世界就自然,就平和,就安好。但人有七情六慾,有私心有貪念有慾望有惡行,所以會偏離道。這個時候就要用德來教育,引導人們。

·失義而後禮。這句話最重要的是理解禮字。這裡的禮,不是禮貌,而是禮法,是規矩,是制度。結合前面幾句,失去了道,失去了德、失去了仁,失去了義。失去了人類這些最基本最美好的東西,所以只能用禮法規矩去規範人們的行為了。這句話後面緊接著是“夫禮者,忠信之薄亂之首。”(禮這個東西呀,是因為忠、信這些好的品德越來越少了,禍亂也出現苗頭了,因此沒辦法,只能用禮法來規範人們的行為了。)

·在理解《道德經》時,我們一定要知道,這是老子在二千多年前寫的文章,那個時代人們的語法字意跟現在人們的語法字意有很大的不同。在道、德、仁、義、禮這些層次中,禮是最低的層次,這一點很重要。如果人們都遵循道德、仁義去生活,還需要禮(規矩,法制)嗎?

·也許會有人不同意我的解釋,沒關係,《道德經》一百個人看了會有一百個理解。也許我能給大家一個不同的視角去看《道德經》,豈不是好事。


吳言27

老子《道德經》開篇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鑑,道之重要性是不容置疑。據《說文解字》注:“道”是個會意字,本義是馬路。即人站在十字路口時,選對正確的道路非常重要。“德”字在甲骨文中,“彳”含義是道路或者方行,十字垂落的直線的下方是一隻眼睛,合起表示目光向前直視。在金文中將心增添在目的下方,意思是不光要目正、心正,還要行動正直才算有德。行得正,走得直,才算是有德君子。本題之失道而後德,出自《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義而後信是狗尾續貂。道是德仁義的前提,個人出發點選擇路徑的錯誤,悖規律而行,豈能有正果。


善護念堂

謝友邀!

“失道而後德”是老子語句,“失義而後信”不知誰家說法。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中間一段,原文為:“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道是什麼?老子認為是客觀的宇宙物質及其運行規律性的東西,世界“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皆出於道,所以道為最大,大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叫大道。德又是什麼?“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就是人們遵守道的無私行為才為德。這個德是大德的德。

所以失了道主因是失了德,才要主張恢復德治。失了德才主張仁,失了義才主張禮治。老子認為禮治是最低等的治國主張,正因為人們的道德倫落,忠信喪失,世道混亂,才主張禮治。是統治者假借禮來充當大道騙取民眾的招法。所以治國要遵循大道,立身無私,務實為民,採用正確的方式方法。

老子的《道德經》充滿辯證法和治國道理,每讀都會有新認識,以上粗淺認識不一定準確,供友們參考。


手機用戶山丁子

這句話是老子說的,當一個人一群人一個團體一個家庭失去道後,才知人的品德不能再丟失,而後崇尚德,再去推廣,發展。後面這句話也是同理,失去了義,才去重建誠信,但也為之不晚。在世上一個人不能堅持大道,行俠仗義,但你卻能守住德,守住誠信,也是很好的。大到團體,小到個人,都不能失去其中一樣,否則一切規則就會亂


舞醉紅塵

失道而後德,失義而後信。從句面意思來講是說,沒有了道就有了德,拋棄了義就會有了信,我想要理解,或者說正確理解這句話,必須先明白,什麼是道德?什麼是信義?

《道德經》大家都知道吧,很多人都讀過,研究過,什麼是道呢?道是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存在,不分人和事,不分物和人,只能順從,順勢引導,卻不能改變!那麼什麼是德呢?德是自然規律在人身上的體現,包括思想上的和行為上的。如果人順從了自然規律,或者說很好的利用了自然規律,那一定是德高之人!所以說失道而後德是不可能,也是不存在的。

大家經常說信義,什麼是信,什麼是義呢?義是自然規律在人身上的體現,仗義,義氣等等。它是人身上的本能體現。信是人順應規律,利用規律的表現,誠信,信譽等等,從言行,思想上去規範義,使義更適合人類,適合人們相處。那麼要失義而信,我想是不存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