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常青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私人講學的教育家。

現在就我記住的一些關於孔子的教育思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不全面,歡迎指正。

首先,我覺得,孔子把“君子”這個本屬於貴族的專稱,向社會更廣泛的階層做了很好的傳播。在他眼中,人人皆可為君子。所以,他的教育理念和實踐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培養君子,尤其是能推行仁政的君子。

“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他特別注重學問修養的培育。“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大亮點。他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又說:“惟上智與下愚不移。”這就是說,教育的效果因個人的學習能力而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雖然孔子把人的智力分為上中下三等,但是我們還是應該注意到,他對於學生在學習上與接受上的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由此要因材施教。

《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論語中,記載孔子談詩、書、禮、樂的地方很多,他也特別重視詩、書、禮、樂這幾種課程的教育與教養的意義。在孔子看來,學詩可以興起志趣,發表情感,豐富常識,並可以使言語委婉典雅。學禮的意義在於使行動合乎規矩。學樂的意義在於使人心和樂,頤養性情。

而且,孔子本人就是一個音樂發燒友。論語上說:“孔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講究師道尊嚴。顏淵就曾這樣描繪老師:“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

子貢評價孔子:見其禮而知其政,聞樂其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

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孔於的學生們對於孔子這樣的敬愛和尊崇,足證孔子在他的學生當中的威信是非常高的,只有樹立教師的威信,教學才能發生最大的效果。

論語一書開頭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不僅如此,孔子明確告訴我們,練習和複習也很重要,這就是他說的“溫故而知新”。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模範教師。論語上這樣的記載得非常多,比如孔子評價他的學生:“柴(高柴)也愚(愚直),參(曾子)也魯(性遲鈍),師(子張)也闢(習於容止,少誠實)由(子路)也喭(粗俗)。”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子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以“有父兄在,”冉有問:“聞斯行諸?”孔子答以“聞斯行之。”孔子的另一個學生不懂得這個道理,孔子告訴他:“求也退(保守),故進之(加以鼓勵),由也兼人(急躁),故退之(加以抑制)。”


光明大先生

我認為孔子的教育思想,堪稱世界級別。與之比肩者,恐怕只有蘇格拉底了。這種比較必須注重時間性,比如人類第一個使用火種的人,就屬於源起性質的,之後的上天入地,都是在此基礎之上的人類智慧的延展。當時的教育只存在於政治世家和地主財閥之間的遊戲,這種情況下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言傳身教”等等教育思想,實屬難能可貴,這些教育思想,至今為止依然大放異彩,而且依然還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一,有教無類。

孔子主張教育不能因人(貧富,貴賤)而異,這一點就是現在來說,依然具有指導意義。各大名校聚集優勢教育師資力量,使人以之為貴,如果能夠統一招生條件,讓所有人一視同仁的迎接競爭、接受教育,依然還是一件喜聞樂見的事情,而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孔子第一個創辦私立公開學校,和主張“有教無類”思想,我認為這是孔子打破權貴對知識壟斷的有力舉措。


二,因材施教

孔子主張根據不同的人特質,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而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的“填鴨式”廢材加工廠教育。在完成基礎教育之後,逐級分門別類,讓不同特長和興趣的人接受自己擅長和愛好的學科,相信學習應該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孔子的“因材施教”也體現在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有不同的側重,《論語-季氏》有云:“少之時。。。;及其壯也。。。;及其老也。。。”。


三,啟發誘導

這一點與蘇格拉底的教育極其接近,蘇格拉底也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助產士,他通過一步一步的提問,環環相扣的反問,引導協助學生孕育、創立乃至誕生學生自己的感悟和思想,而不是簡單直接的說出答案。孔子也主張“循循善誘”的方式進行教學,他在《論語-子罕》中雲:“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他在《論語-述而》亦中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樣引導學生漸入佳境而最終由學生自己通達明瞭,舉一而反三,觸類而旁通。



四,學以致用

學而無用,教之廢弛。孔子認為,通過教育獲得知識,就是為了應用於實踐,否則教與學就是一句廢話,空話,教育也是沒有什麼意義的。他在《論語-子路》中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意思就是如果熟讀《詩經》而不能適用於內政處理,外事獨立應對,讀再多的書,有用什麼用呢?

孔子無疑是一位超級教師,他的教育思想還有很多,諸如“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等等學習方法;“文,行,忠,信”等等教育內容;“不恥下問”等等學習態度,都屬於孔子教育思想範疇,因篇幅所限僅舉以上數條,以企拋磚引玉之效,大家一起來重溫孔子的教育精髓。

孔子教育思想雖經千年依然沒有過時,實屬不易。


哥不猜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用《論語》以”學習“為中心貫徹始終的卷首三句話來概括: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呼?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總之,因才施教,隨遇而化是老師授課之道。活到老學到老,孔子是我們的榜樣。和學習的對象、事物朝思暮想,心靈神交,才能心無旁騖,出神入化,理解透徹。學而身心怡悅並快樂著是學習帶給我們的美好體驗。人與社會的和諧在於人與人相互學習、借鑑,真心相交,朋發相處,而得以溝通情感,理解彼此思想,化解矛盾是非。學習是提高個人,集體,民族和國家整體素質的唯一有效途徑,是創新和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智慧之源,也是教育的本質所在。

這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