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到底什么意思?

明星中那点事

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德经》里著名的观点之一。

这四个字不难理解,

上,就是高端的,顶端的,是一个位置概念,也是一个层级概念。

善,老子说:善所以为善,斯恶也。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的是有益的,正确的行为和事物。

上善,就是最本质的善。

若水,就像水一样。

上善若水,就是说最本质的善(有益的或正确的行为或事物),就像水一样。

为什么这么说?老子有解释: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说,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善的话,就看看水吧!

自然界的万物都离不开水,水对于万物来讲,就是有益的,但是水的有益不仅仅是“有益”,还有“不争”。

水的不争,能看到的就是“水往低处流”,遇见障碍绕道走。

水还可以荡涤人的“恶”。至少我们知道水可以洗干净“几乎一切”。

这样看来,像水一样的“上善”应该有什么特质呢?

第一个是“普遍的益处”。水无处不在,善亦无处不在。“善”不仅仅是想法而是行动,而是正确有益的行为。

第二,“上善”要有平常心,也就是要“低调”。处处存在,处处不为人所注意。

第三,“上善”要保持心态的“清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四,“上善”要有包容和宽容,用宽容和包容荡涤世间的“恶”。

有了这些,“上善”就和“道”接近了(故几于道)。这样的“善”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上善”。


步武堂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到底是啥意思?此四个字如此博大精深,很多企业大佬直接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甚至把它作为自己的行为标杆。

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出处:上善若水出《老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啥意思?水利万物而不争:咱都知道,水是万物不可或缺,一个人不吃饭,可以顶个7天,不喝水,3天就去了。水滋润了万物,但是它从来没有向我们索取啥,尽管它对我们是如此的重要,给了万物这样那样的好处,但是它从来没有去和谁比个高下。这就是上善。上善与若水结合起来,告诉我们的就是咱做人要像水一样。为啥要像水一样?水有什么值得我们特别学习的成功品质?

1、淡定、淡然。咱都知道,水乃万物之源,如果论功行上,歌颂万年都不为过,如果它要炫耀自己,炫耀N年都难以炫耀完。在如此丰功伟绩面前,水始终保持一颗淡定的心。不骄不燥,不仅不张扬,反而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在目前如此浮躁的环境中,能有一颗如此淡定的心,的确是相当难得的。

2、超强的凝聚力。水一但融为一体,聚成小溪或江河。便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朝着共同的方向义无返顾地前进。难怪李白有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慨叹。在很多企业中,或许正是缺了水一般的凝聚力,最后企业的超级航母没能乘风破浪到达彼岸。


3、坚韧。崖头上的小水珠,日复一日,千万次地“滴答”、“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这的确让人匪夷所思。九曲黄河,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何曾有片刻停歇;最终终于驶入东海。这就是水咬定目标,不骄不躁,坚持到底的结果。

4、博大。海纳百川,有溶乃大。不管是青、红、白、绿、青、蓝、紫甚至是黑。水都可以溶下。水还具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

5、灵活变通。遇到高山,水绕道流过去,遇到沙漠,水变成水蒸汽飞过去。夏为雨,冬为雪,热成气,冷变冰,遇圆则圆,逢方则方。顺势而为,应景而变。而不是一门子死脑筋,在一颗树上吊死。


6、公平。不管是金碗还是木头碗、瓷碗。对于水来说,都是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不差分毫。如果碗搞欺骗,破了个洞,故意想搞点额外的油水。那水则咆哮而出,不平则鸣,大声抗议 。难怪古语云:人若以水为尺,便可裁出长短高低。

7、透明。有人水,水有时候也有臭水、黑水、脏水的时候。怎么说是透明的呢? 其实我们看到的并非水,那是水里面的溶剂,水的原形实际上是透明的。无颜无色;光明磊落。随便哪个角度观看,都是一样的晶莹剔透 !这就是所谓的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如果咱修炼的和水一般通透,岂不自由惬意?


希望之旅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第8章,意思是说:最好的、最上乘的“”就像是水一样。很多人把“上善若水”当成是自己的座右铭,可自己真的能做到“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吗?真的能理解为什么“上善”要“若水”,而不是“”其他物吗?真的能通过老子对“”的解读来悟道吗?

要想搞清楚这些问题,首先要理顺“”和“

”的逻辑关系。老子奉行的是道本体论,道是宇宙本体元气,气本为一,分为阴阳,阴阳和太极是道即元气运行的形式。既然道是本体,那么“”与“”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泰利斯(约前624-前547)是西方自然哲学之父,他是西方世界第一个摆脱用神创论去解释万物的产生,提出“什么是世界本原?

”问题的人。他从具体事物中寻找自然万物的统一性,认为“万物皆有灵魂”,提出了“万物皆水”的本体论主张,其思想被视为西方哲学的开端。

欧盟发布的泰利斯纪念邮票

《老子》第8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好的、最上乘的“

”就像是水一样,故曰“上善若水”。水,清净柔和,滋养着天地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所以“”几乎就接近于“”的境界了。

老子雕塑

泰利斯奉行“万物皆水”的本体论主张,西方文化又有“

水是万物之源”之说。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水是宇宙万物和生命本体,“”岂不是就等于“”了?而老子奉行的是道本体,对于“”与“”的逻辑关系,老子只是说“故几于道”,而不说“水即道”,这是怎么回事呢?

1993年出土的战国中期的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篇》云:“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这里的“太一”指的是宇宙第一物元气,元气生水,水反哺元气,是以生成了天。“”与“”即元气的逻辑关系是:“道”即元气是本体,“水”是本体的产物,气在水先,水在万物先。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

”是无形的形而上者,“”的形因器而变,虽然也无形,但却是形而下者;“道”是看不到的,而“水”却是看得到的。作为宇宙本体“道”的第一个产物,“水”有“几于道”的特质;“水”本身的形而下特质,可以帮助人们通过“水”来认知“道”。“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就是“水”与“道”都具备的特质!

老子讲“上善若水”的目的,就是因为“”具备“几于道”的特质,“”即元气是形而上的存在物,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无法实证;而“水”则是形而下的存在物,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可以实证。因为“水”有“几于道”的特质,因此,通过“水”来认知“道”,可以说是悟道的捷径!

《老子》第8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通篇就是老子通过解读“”,来证悟“”的内容。下面逐一予以解读:

居善地

受地球万有引力的影响,水的特性就是向下,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而这些低洼之处却是世俗的人们最厌恶的地方。水的天性就是“水往低处流”,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这就是水的谦下之德。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处卑不动,守静不衰”,水的这种谦下之德就是“道”本体的上善特性之一。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但人类的天性则是“人往高处走”。如果在人际交往中,大家都要往“高处”走,那就势必要“争”,轻则拳脚相加,头破血流,重则你死我活,鱼死网破。如果有人能注意放低身段,自居卑下,保持谦和的心态,那么就是“不争”,“不争”就是“上善”的行为之一。而“上善”是最符合“道”的。

中国古谚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水最有爱心,最具包容性、渗透力和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它养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壮,从不挑三拣四、左顾右盼、嫌贫爱富。它映衬“荷塘月色”,构造洞庭胜景,度帆樯舟楫,饲青鲥鲢鲤,任劳任怨,不辞劳苦,殚精竭虑。它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从不彰显自己。

心善渊

水“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水的本质是清明宁静的,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事实上却深不可测。水愈深邃愈安静,此等宁静和达观,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水从来不受任何外来物的影响,它的物理化学性质极为稳定:无色无味、晶莹剔透,它光明磊落、无欲无求、堂堂正正。惟其透明,人们才能以水为镜,照出善恶美丑。

静水照大千”,清静湖面,犹如一面镜子,照映景物,一览无遗。宁静中,我们看见了湖光倒影,美若仙境;清澈中,巨细靡遗,反应出大自然的景象,是如此清泰、宁静、平和。从中我们体会了,唯有内心的清静,才能洞悉天下的事理。它在急速运行时可以混杂夹带着泥沙砾石,但一停下来,就慢慢澄清了,回到了它本来的面目。它可以包容很多的无机盐和矿物质,但当它升华(蒸发)的时候,它又回到了本身的纯净。

人若修得透明如水、心静如水,善莫大焉。我们的心境应该如深渊一般清明宁静。因为,波澜不兴的心境正如光滑透彻的镜子,可以映照世间的真相。在透明的水面前,才知道什么是纯粹,什么是污浊,在清澈的心灵面前,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烦恼、杂念,犹如出山之水,污浊不清,常染心灵源头的净洁。故需去除内心的污垢,才能洗心易行,显露心地本有的清静,从而品味到人生的甘美真味。我们做人,能像水那样始终不被环境所迷惑吗?始终保持住清明宁静的本心吗?能不改变天然的本性和善良的初衷吗?

与善仁

水对任何物体都是很“仁爱”的。水“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崖头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不骄不躁,千万次地“滴答”、“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真可谓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但水绝对不会把顽石整个损坏,而是损而不竭,有自己的出路就可以了。水源源不断地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

山泉,清爽甘甜,净洁透明,在山则清,毫无杂质,令人品来畅快无比。生活中,一瓢饮,能解干渴;品茗一盅,去疲除忧;酷热难挨,冲凉解暑;又能涤尽污垢,常保环境清洁……似君子之德风,被覆世间角落,能随缘教化,广利社会。其仁慈博爱,平等无私的特质,更彰显其至善的美德。

瓦砾和宝玉都可以跟着它一起去旅行,它绝对不会厚此薄彼。参天的大树和卑微的小草它都愿意去滋润,既不趋炎附势,也不故作清高。这样的德行,正是“道”的特性之一,即至仁至善。

言善信

水“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圜,同圆,水遇到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因为水守信,遵循天地大自然的法则,绝对不会欺骗我们。天行有常,这也是“道”的特性之一。大自然从来都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永远都是人类自己。

水性柔顺而往下,意味着自居卑下,如那谦谦君子,恭敬有礼,仁义有德。故孔子赞水曰:“其流卑下倨邑,必修其理。”虽然姿势低下,但水却非常的守信,它一定会遵循其应有的渠道,始终不变其行,终入大海。

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执,有时细腻,有时粗犷,有时妩媚,有时奔放,但水却非常守信。水会因时而变,夜结露珠,晨飘雾霭,晴蒸祥瑞,阴披霓裳,夏为雨,冬为雪,化而生气,凝而成冰;水会因势而变,舒缓为溪,低吟浅唱;陡峭为瀑,虎啸龙吟;深而为潭,韬光养晦;浩瀚为海,高歌猛进;水也会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直如刻线,曲可盘龙,故曰“水无常形”。水因机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故有无限生机。

政善治

水“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虽然也有浑水、污水、浊水甚至臭水,但污者、臭者非水,水本身是清澈、透明的。水原本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干净的东西,我们要依靠水来——洗涤群秽。

水不汲汲于富贵,不慽慽于贫贱,不管置于瓷碗还是置于金碗,均一视同仁,而且器歪水不歪,物斜水不斜,是谓“水平”。倘遇坑蒙拐骗,水便奔腾咆哮,此乃“不平则鸣”。人类若以水为尺,便可裁出长短高低。

水完全根据“道”的原则和具体地理环境来决定它要走的路,无论东西南北,无论直行蜿蜒,它都依据地势而为。水也不考虑气派和面子的问题,宽可以数十里,窄可以几米,可以在地上走,也可以在地下走,甚至不考虑最终是奔向大海还是奔向沙漠,绝不会自动自发地去趋吉避凶。水这种“善治物”的特性也是“道”的特性之一。

事善能

水“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用水来载舟舟就能浮起来,用水来鉴定马上即可分出清浊,用水来攻坚则“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原因就在于水善于使用自己的能力,这也是“道”的特性之一。

水可以滋润,可以溶解,可以清洗、可以冲刷。可以是一滴救命的“甘露”,也可以“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就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朝着共同的方向义无反顾地前进,故李白(701~762)有“

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慨叹。因其团结一心,水威力无比:汇聚而成江海,浩浩淼淼,荡今涤古;乘风便起波涛,轰轰烈烈,激浊扬清。

动善时

水又是最善于等待时机来发动的。春天万物复苏、萌生,需要一定的水,它就来了;夏天万物生长壮大,需要大量的水,夏季的雨水也四季最多的;秋天万物气息收敛,生机转入种子,相应降水就开始少;冬天万物闭藏,生机封固于内,就基本上不怎么降水,即使降水也不流动(雪),留待来春地气回暖、万物复苏时再用。

夫唯不争,故无尤

因为“不争”,所以“无尤”。要理解什么叫“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看看水吧。只有象水这样去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爱情、对待事业、对待家庭、对待师长、对待同事、对待朋友、对待家人、对待人生所要面对的一切,才能既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和忧郁,也没有来自外界的忧患和忧难,这才有利于自己机体元气的养护。

文喜有话说 2017.11.11.


文喜有话说

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上善:最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逝者如斯夫,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

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

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人无常在,心无常宽,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传媒:北京西三环中央电视塔下的标志建筑物上,有著名书法家、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总后政治部丁嘉耕大校书写的“上善若水”,被誉为“首都文化风景

【上善若水:上善:至高。水:没有生命体,清澈透明,与万物无争;却能自然地由高处流往低处,也可以安静自然地汇集于一处。上善若水:如水之善,自然之善,非用心之善。真善矣。】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并对孔子有重大的影响。孔子:“水有九德,是故君子逢水必观。”

《孔子家语·三恕》:“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曰:‘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对曰:“‘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邑必循其理,此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洁,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

《荀子·宥坐》:“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见大水必观焉。

上善若水,大爱不爱。


天山地水



《道德经》的阅读理解要整体去理解学习,不能单独一章分开来学习。这本书围绕着道——天地——万物、圣人——天下——百姓这两条脉络展开。

上善若水一句,应该是被误读最严重的一句,也流传最广。通常的理解为好人就像水一样温柔。沿着温柔-不争-不辨-无为-宽恕,这样一条世俗人伦的脉络阐释下去,这《道德经》就成了心灵鸡汤了,而不是万世流传的不朽之经了。

上善若水

上,最高的。善,高明的方法和行为。在道德经全书中,所有的善字,几乎没有一处是单纯的指人伦意义上的那种善良,好人好事。

道家思想应天,讲的是天之自然之道,递推到圣人以天道自然管理天下,行不言之教。

儒家应人,主要说人伦,仁者爱人,善良等。

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说,在圣人看来,最高明的做事的方法和行为,就像水一样。像水一样又是怎样的呢,往下看。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高明的做法,就像水一样,能够通利万物,而不与万物撞击。因为水没有常形,它是根据外物的情况,来改变自己的形状,沿着空虚的地方,使自己通利过去。从而也避免与万物发生碰撞。这就是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意思。

水利万物,只是以水比喻道,说的是圣人以天道治天下,利万物而不争。

水沿着这些虚空的地方循行,避开了和万物撞击,不管它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并总能找到通利的办法和出路,它所循行的这些为众人所厌恶的虚空之处,这正是道之所在。




崇儒

一直很喜欢这四个字,上善若水。也一直在生活中实践,做一个安静的人。

上善若水,解释1000次,不如半句话:底调的善良。

善良是一种优美的行为,遇到真正的困难者,我们伸出手,去帮助,这就是善良啊。

善良是外在的,善良的内心是什么?这个核,好重要 。善良就是我天生喜欢帮贫救弱,我愿意,我不图回报。

善良不能被利用,也不能被用来做秀,善良的原因和目的都要从心里发出,我帮助你,是因为我知道你需要,而我正好能,我帮助了你,你悄悄的忘记我就行了,你要继续幸福地生活下去。有一天我们偶然相遇,你如果笑笑,我会开心;你不笑,我正在祝福你。这样的帮助低调真诚,藏的很深。这是真善良,这种善良叫上善。大道无形,如水。你的好,因为大,因为真,所以如水般深沉,美好。

送君玫瑰,手有余香,帮助中我们得到了快乐和美好,这就足够了。

在今天这个浮躁的时代,在一个功利的社会,上善若水,如果只是书法家写了一幅字,挂在厅堂,根本不去入心,只用来附庸风雅罢了。如此上善若水, 不善良。

李叔同大师曾经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世界上每个人都在爱你,你也用最真的心去爱他人,这样的世界最美好 ,这也是天下大同,人人追求。

看过了好多高调的炫慈善的,总在公开宣扬自己拿多少钱去扶贫,去。。。。。。。如此炫,必功利。

上善若水,就是底调安静的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就这么真诚而简单。


荷花的盘子

这是通行版《道德经》,马王堆出土帛书《道德经》第八章有几处不同,通行版,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帛书是,〈上善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与善仁。帛书是,〈予善信。正善治〉。其它都相同。我读过培真老师的道德经注解与领会,从养生之道观点入手,谈他自己在调驯心神去顺应道的规律时之体验感受,以及这些感受与《道德经》中折论述理论的结合领会,并对高层次的功态结合其它道家之著述并经过自身的多年修行所体吾所得出的对道德经的注解。第八章意释,〈水的性格可是最良善的了,水是以柔静的方法而滋养万物成长的,它能安处于万物所不愿居的寂漠之位,所以水的特性才接近于,道,的特性,修道之人就效法水的这种特性,善于选择众人所不愿到的寂漠请静之地去静处,心神善于安守清静,对修养生之道的规范善于诚信,善于以中和的心神对身体进行治理,如此静修就无事不能成功,人的举止行动就能适应时机,正是由常人不能安于虚静。所以才不会形成适时应事的特异能力)。这是第八章的注解。(领会),环境的安静可以使心神少受外界事物的干扰而利于入静,对道的诚信,才能从内心遵照养生之道的规范修功,而容易和,道,相同一,从而较快的体验到,道,的信息,外在环境的请净,加上内在心神的沉静和自然场的道相同一的时候,身体就能适应自然的变化而健康长存,同时也可能感应到外在事物场的变化,从而显示出主动的话时应事的能力,有时这种主动是莫明其妙的,但也会因一种不知其所以然的心理而改变自己的行动去避孙某些将要发生的祸事,而不自觉的去促成某些好事。这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好不多讲了,一下说不了清,第一章说玄之有玄,众吵之门,就是说玄妙的人体中有了玄妙的。道,感应。这就是众多奇妙生命现象产生的门户。


手机用户5922688855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细微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

为什么说水是""上善""呢?

在道家的学说里,水,至善至柔;品性,绵绵密密;微,则波澜不惊;巨,则汹涌澎湃;与世无争,却容纳万物。

""道″,是指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指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

""上善若水"",实际上它表达的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将水作为最受尊崇的美好的品格、高贵的修养来颂扬,倡导人们效仿和学习,它涵盖的人生哲理,实际上就是""为人之道""。

道家学说,千百年来,简单的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是对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是让人们温暖地浸润其中,从而在感悟中深刻理解这些""为人之道″。

水,性柔而能变形,在方为方;在圆为圆;遇海洋,海洋之形;遇江河,江河之形;只要""道″畅通,就能""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

冰为水,却坚如钢铁,百折不挠;

雾为水,却无形聚力,聚气生机;

水净化万物,无悔接纳,包容大度;

水流经菱磨,水滴石穿,以柔克刚;

水,上蒸为云雾,下化作雨露,能屈能伸;

雾聚云结雨,散去无影踪,功成身退。

因此,做人要如水,至柔,至刚;能容,能大。

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追求""上善若水″,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作为为人处世之道,他们留芳百世,世人称颂。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是其中一位。

他去世,联合国为他""破格""降半旗,而且是联合国降半旗时间最长的。

因为按规定,需等到第二天,而且只需当日或次日火化才降。而联合国当天就下半旗致哀,并直到遗体火化。

他光明磊落的人格魅力,世人称颂。

中华民族五千年,之所以能在险象环生的生存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无一不是遵循着自然规则,始终像水一样,保持生生不息的精神。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中华美德的一种体现。

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正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根基上潜移默化的中国之魂。


24帧半

中国文化,主流三家:儒释道,三家都讲“善”,儒家的“善”即是仁爱孝悌,为人伦之善,道家的“善”为自然中万物的善,故老子称“上善若水”,佛家的“善”即是慈悲。所以道家的“善”是至高的善,老子把自然界中水的善引申到做人做事的大善,最高的善是符合自然之道的无私,若水一般。





先看《道德经》原文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在老子看来,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它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相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水,从来就是向低处流,藏污纳垢、海纳百川、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有一副对联这么写的: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要了解“上善若水”的全面含义,且往下看:

居善地:水,有谦性之德,处于低处,容纳百川而深沉渊默,博大;

心善渊:心要想大海一般宽广,有容乃大,做人心胸宽广不肤浅,包容越多积累越多;

与善仁:水是滋养生长万物所需的,但从不索取;

言善信:人说话要像潮水一样准则有信,言出必行,言而有信,水不掩饰不伪装;

正善治:人立身处世做到水一样的公正平横;

事善能: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合,发挥自己所长,无好恶;

动善时:把握机会,做到像水一样风动水动风静水静,审时度势,变化无穷,春露、夏雨、秋霜、冬雪,水无常形自由变换,只为万物所需。


再从今天的角度来解读水给我们的几种启示:

冰的强硬,越在寒冷恶劣的环境下,它越能体现出坚如钢铁的特性,水可柔可刚。

水化成气,气看无形,若气在一定的范围内聚集在一起形成雨。

水净化万物,无论世间万物多脏,它都敞开胸怀无怨无悔地接纳,然后慢慢沉淀净化自己。

水看似无力,自高处往下流淌,遇阻挡之物,耐心无限,若遇菱角磐石,即可把菱角磨平,最终可以水滴石穿。

水能上能下,上化为云雾,下化作雨露,汇涓涓细流聚多成河,从高处往低处流,高至云端,低入大海。

这就是道家“上善若水”的含义,几乎如“道”一般,“智者乐水”的真实含义也是要我们学习水的智慧,做到像水一样才是有智慧的人。





心念自在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人的品格应该向水一样,做事情行云流水,静止如水。人的最高境界要像水一样,能屈能伸。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灭,王子朝逃往楚国,用今天的话说55岁的老子失业了,回到了家乡(可能是务农吧,这一段没看仔细)。这时比老子小20岁的孔子曾拜访过老子,向老子请教学问,典故“孔子问李”就是这样来的。孔子将老子比做“龙”,来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测、难以着磨。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说:“逝者如斯乎”,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信奉“礼教仁义”的孔子与一心想“回归自然”的老子两位圣人之间的交流,为后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铺下了奠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