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那么在此之前的商朝周朝,难道都不是统一的中国吗?

战神卍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在此之前的商朝周朝应该还处于奴隶制社会时期。

商朝又称殷商(约前17世纪—约前11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录的王朝。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王朝,是由原来夏朝的诸侯国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消灭夏朝后建立,当时封建制度还没有形成。商朝的末代君王是商纣王,他在牧野之战中被周武王大败,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商朝当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国家机构,当时在中央设立了管理政务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两大机构,还设立了监狱,并常备大批武器和军队,在地方上设有侯等机构。商王是最高军事统帅,当时军队高级领导职务多由贵族大臣担任。此外,商朝还把神权和王权结合起来,通过宗教观念来加强其统治。

周朝是我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王朝。周朝分为“西周”(约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建立,定都镐京。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当时实行分封制,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方分封给同姓、功臣后裔,授以不同的爵位,建立许多诸侯国加强其统治。周朝封国中,以姬姓诸侯国数量最多,大约共封了近六十个。姬姓诸侯国中,多为周文王、周武王的后代。

周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奴隶制王朝,当时实行的是分封制,当时官员都由王室成员担任,普通老百姓没有机会成为官员。其后秦朝开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制国家,实行了郡县制,并且采取了军功授爵制,使得一批普通老百姓有了官职。


科坛春秋精选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朝。但是,夏朝所统治的区域其实十分有限。大体上来说,夏朝的中心区域,也就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方圆千里之地,基本以今天的豫西、晋南一带为主。鼎盛时期,也不过向东发展到了山东一带而已。到了商朝,商朝人统治的区域就 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大。商朝人统治的中心区域,一直是在河南省的中北部和山东的东南部。但是,商王朝的势力范围向南已经到了湖北一带。不过,这时候的商王朝,更像一个部落联盟。商王朝并不是对各地实施直接管辖。商王朝直接管辖的区域并不大。在此之外,更多是通过方国来管理。而各方国,不仅和商王不同族,而且也具有大的独立性。

到了西周的时候,周人的统治区域进一步扩大。周人向南到了湖北,向北到了今天河北燕山一带,向西到了今天陕西,向东到了大海之滨。不过,在这个广袤的区域里,周王直接管理的地区也是十分有限的。除了宗周镐京、成周洛邑之外,其他地区,周王分封出了很多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要么是周王的近族,要么是西周开国的功臣,要么是一些古老的方国。这些诸侯国,相当于一个个的武装据点。这些诸侯国,也都是一个个武装殖民团体。当地的老百姓被称为野人,周人被称为国人。起初,周王对这些诸侯国还都保持了比较强的控制力。但是,等到犬戎之乱之后,平王东迁,周王室一落千丈,逐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经过了春秋二百多年的争霸战争,周人原来的统治体系彻底崩解。到了战国之后,战国七雄都是彻底独立的七个国家。

秦始皇消灭东方六国之后,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在一个广袤的区域内,第一次实现了完全在一个政权的统治之下。秦王朝并没有采取传统的分封制度,而是直接在全天下的范围内推广郡县制。使得秦王朝可以直接控制帝国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岭南,还是河套地区,秦王朝都采取的是直接统治。秦王朝虽然二世而亡,但是秦王朝的统一,奠定了后世统一的根基。所以,我们说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野叟杂谈

“统一中国”,个人觉得首先要厘清两方面的概念:首先是“统一”,然后是“中国”。

夏朝至今为止,各类资料较少,无从得知其统治方式。

商朝特点很鲜明的是,利用宗教思想来统治天下人。商王国的圣地就是桑林,在春秋时宋国所在地,传说中为商汤在天下大旱五年之时求雨之地。商汤求雨成功之后,一举确立了商族宗教在天下的权威地位。从此,商王不但在行政上是首脑,更是成为天下群巫之长。正是利用了神秘莫测的神权,商王室才能实现对当时还处于松散方国状态的“中国”的统治。商王室的神权如此深得人心,以致到周文王决心造反之时,都不得不提出了“天命无常”的思想,来否定商人的“有命在天”思想。所以,商王国所谓的“统一”,只不过是“思想”上的统一,并不稳固。商人在历史上的“五盛五衰”、屡次迁都,都证明了商人“统一”天下的脆弱。

周人在夺取商人天下后,在各方面都作出了重大变革。在“统一”天下方面,周王室是利用封建制(分封制)统治天下:天下未服之地,把亲戚分封过去占领,变成周人土地。因此,周人实质上是利用血缘关系来维系天下治权的“统一”。但是,天下之大,以周人力量还不可能完全占领。直到西周末期,山东半岛东部、东部沿海地区、华南大部分地域、山西太原以北、陕西泾河以北、甘肃天水以西等等的地域都未能纳入周王国领土。更何况,封建制在运营一两百年以后,诸侯国的离心力越来越强,后期周王室都难以管辖天下的诸侯国了。从以上两方面来说,周国“统一”“中国”的说服力并不强,只能说是东亚大陆上曾经较为强大的一个政权、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朝代。

秦始皇在灭六国之后,首先就是废除了封建制,改成郡县制。从此,中央政权的集权程度大大增加,消除了封建制成独立王国的隐患。同时,从地域上来说,秦始皇灭六国后,原六国的土地范围也覆盖到了当今中国的大部分区域,这与商周时代也是云泥之别。更何况,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等措施,都是以前历朝历代所未能做的。从“统一”和“中国”两方面来说,秦朝的“统一中国”更具说服力。


欲云谈史论今

秦始皇之前的朝代都基本上不算统一的中国。

就从夏朝开始说起,虽然并没有确切的文献和考古发掘的吻合记录能说明夏朝的存在,但从文献来看,夏朝没有完成天下的统一,顶多因为大禹治水的功绩,算是天下的盟主。即便这样,大禹的后代也一度失去天下,最后还是少康重新恢复了盟主的地位。夏朝对下面方国的控制力就这么弱。

而夏朝的一个方国,商,趁着夏朝虚弱,夺取了夏朝的天下。然而即使这样,商朝的统治不稳固,底下的方国照样时叛时服。商朝必须掌握大范围内的铜矿资源,利用先进的青铜礼器才能够保持对底下方国的军事优势,通过军事威慑来迫使它们屈服。

所以商朝的体制非常的军国主义,多年来一直在进行对外战争。这样的中国显然不能称之是统一的。

到了周朝则是另外一种情况了。

周朝在灭掉商朝之后,东方仍然有很多不服从商朝的方国,这个时候它们自然也不服从周朝。

这些东方的方国甚至勾结商朝的残余势力,在周朝初年进行叛乱。

哪怕周朝镇压了商朝残余势力的叛乱,仍然无法完全征服这些方国,但是周朝的政治水平和手腕显然强得多。周朝采用分封制,将功臣和宗室子弟分封到天下各处,让他们带领人民和财富进行武装殖民。

于是就形成了周朝独到的分封体系,所以周超迅速就走向了通过诸侯国治理天下的道路,也称不上大一统,因为周王室不能直接掌控地方。

西周初年分封形势

最后秦朝通过统一后全国推行的郡县制,让中央政府掌握了地方,这才是秦朝统一的实质意义。在此之前,没有这种制度性创造,地方上要么是不怎么服从的方国要么是诸侯国,也就谈不上统一。


地球知识局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都是在输灌式教育的体制下长大的,很多时候那个话是张嘴就说,自己却从来没仔细想过的。比如说我们天天喊科学科学,你仔细想想,科学是啥意思,什么内涵你考虑过吗?你能非常准确的用一两句话把科学解释出来吗?绝大多数人肯定是说不出来的。还有个词,反动,啥意思?反正我不知道。

封建,也是我们常用的贬义词,这个人很封建,当然了,这是我们小时候的说法,现在估计很少用这个词了。而且封建也被我们与腐朽、落后、昏庸、守旧、垂垂老矣划成了等号。我们的教科书也常说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我们近代还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其实这些说法是极其不严谨,极其不靠谱的。

封建的意思是:封土建国。

在商周的时代,我们中国的政治结构是这样的,最大、最顶级的机构叫:天下。天下的最高统治者叫天子。然后再把天下分成很多个国家如齐国、宋国、晋国......这些,天子也自己有一国,这就叫封建。

所以有些话我们张嘴就说错:国家兴亡,后半句可不是匹夫有责。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最初封建的国家不是天子的亲戚就是功臣,大家的关系是比较亲密的。所以封建的目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个国家遭到外族入侵,别的国家是有义务过来帮忙打仗的。当然,类似于人道救援也在其中。

所以在封建时期,国家之间的战争是不可以往死里打的。两军对垒,你家的大臣见到我家的君主是得下来行礼的,我家的大臣拿箭射你家的君主,也算违反礼法。有白头发了,或者年纪小,你是不能抓人家俘虏的。人家的战车掉沟里,你不帮着抬这就属于没素质了。偷袭、火攻、灌水这些想都不敢想。

这种封建制度下的国家叫:邦国。邦国的首领就叫诸侯。邦国,也叫藩,是篱笆的意思,就是为天子的国家把门。邦国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天子的权利很小,很多时候也就是停留在礼节层面,不过能比联合国秘书长强点。

所以商周时期,中国处于邦国之间的联盟状态,没有实行统一。

到了秦始皇,兼并六国,天下一统,废除了邦国制度,实行郡县制,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也就是说,在秦始皇时期,封建制度就已经灭亡了。当然,在后期,有些时候出于政治目的,也曾偶尔出现过封建现象,但都是个案。

在邦国制下,权利是分散的,天子的权利很小,诸侯国之间互相制衡,权利也不大,大家都不敢太过胡作非为。而秦始皇把天下合并成一个国家,这叫:帝国制。帝国制度的权利是集中的,集中在中央,集中在皇帝的手里。所以准确的说,秦始皇开始,我们中国实行的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

帝国制是统一,邦国制是联盟。

秦始皇以前,我们是联盟国家,秦始皇开始,我们才是统一国家。


锐视觉何老师

这个问题本身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华文化的衰落。现代人已经搞不清天下与国家,封建与统治的差别。甚至连封建是什么都搞不清楚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这样跟着絮叨了很多年。

其实,秦始皇的统一是指行政上的统一,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系统,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文字,车同轨,书同文,而不仅仅是主权的统一,更重要的是统一了治权。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的治权并没有统一,台湾的主权尚未收回不说,港澳的治权也尚未收回。以中国古代的逻辑,港澳现在不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属国,君权可达,但王权不可至。港澳有独立的治权,独立的立法司法体系。这在政治形态上类似于春秋时期,各诸候国共奉天子,但听调不听宣,各行其是。

学习法律的都应该知道,狭义的法律是在主权范围内具有普遍效力的社会行为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香港的回归意味着中国此前的的绝大部分法律都变成了法规与规章,因为它们不再拥有法律的基本特征,即主权范围内普适。比如刑法,民法甚至宪法。这些原本的法律与宪法的效力目前尚不能及于全部主权范围,中央政府更象是周天子,其职权仅限于任命诸候,具体的治权是独立的。港澳的地位也有些类似于过去中原王朝的属国,比如朝鲜,尼泊尔,硫球等。而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治权,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这是秦始皇“统一”的根本特征。自秦始皇起,中国才有了统一的国家,以前,只是统一的天下。当然,之所以称天下,是因为受当时客观认知的限制,周天子并不知道,“天下”之外还有“天下”。

因此,在秦始皇之前,天下是统一的,但国家有很多,从春秋时期多如牛毛的诸候国到战国末期的七雄并立。那时候的王,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实际上什么也主不了。主持所谓的正义,都要靠诸候中的老大通过会盟来解决,所以出现了春秋五霸,霸实际上就是当时的天下“CEO”。而秦始皇之后,国家才统一,朝国才统一,才真正实现了普(浦——原文)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众里寻她仟百渡

商周两朝是分封制,是一个名义上统一而实际上军阀割据的政权。

为什么说秦始皇第一次统一中国?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中国真正意义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国家。皇帝掌管整个国家的土地,采用郡县制分级管理,文字货币度量衡都也进行了统一,所以这个国家算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注意,这里用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国家”,真正的大一统政权不仅指名义上的统一,更指中央对地方有较强的约束力,而在商周两朝,中央对地方的约束力基本上是没有的。

商周两朝的政治形态

中国在夏、商、周时期,采用土地分封制,国家只是控制着部分的土地,大部分土地都分封给各诸侯,所以夏商周时期的中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同样的还有北宋时期,由于意识领土扩张,国家的领土只是控制一小部分地区,在周边还有西夏、契丹、吐蕃、大理等,当时各地区各自都是一个国家,算不上统一,只能称为地方割据。

秦始皇对神州版图的扩充

之所以说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还在于秦始皇对神州领土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扩充。

正因为帝国制度的出现,中国才有能力动用全国(华夏)资源向外扩张。有了日后北驱匈奴,南逐百越,开疆扩土。


以上,希望能帮到题主!


野树春秋

我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一下咱们古代的历史。

一开始咱们中国国土上都是原始人,原始人生活很艰苦,那时候还是打猎为主。打猎,吃生肉,睡草地,为了更好地活下去,人类都是群居的。

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了非常多的小部落,虽然说是部落,但是其实大多数部落人都不多,十几人或者几十人的一家子。别看就十几人,这就可能有好几个家庭存在了。因为那时候人的寿命非常短,最多也就三四十岁,这就非常长寿了。所以很多人可能都看不到自己的孙子出世。这个时候大概有几千个这样的部落。总人口可能只有几万人。

然后这样生活了很多年,出了一些“圣人”。比如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等等。这是什么意思呢?

有巢氏 : 有房子的人。话说有一天,一个人在打鸟的时候,灵机一动,说鸟能在树上搭个窝,我们人类为什么不学学鸟,在树上也搭个窝呢?后来又感觉在树上搭窝不容易,又在地上搭窝。后来又考虑,要挡雨,于是弄个棚子。又考虑要防野兽,于是又搭个墙。简陋的屋子就出现了!这就是跨时代的发明啊!人类就把这个人当作圣人来参拜,其他小部落也自愿加入这个部落,这个人就被叫做“有巢氏”,部落就是有巢氏部落。

燧人氏是发明钻木取火的,人类从此不用吃生肉了。

神农氏是率先开始种植农作物的,这样打不到猎物也不会饿肚子了。

早期的部落就是这样的,其中神农氏部落最强大。显而易见的,谁愿意天天跟野兽搏斗,吃了上顿没下顿呢?大家都去神农氏部落。

这个时候,神农氏部落就成为了天下共主。

神农氏部落统治了中国很多年。注意,这个时候的中国还不包括西边和东部沿海的人。西边被叫做西戎,东边被叫做东夷。

然后神农氏统治了很多年,但是越来越衰落了。这个时候,部落也发展的越来越多,人类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人口不断增加,活动区域也不断扩大,当然,还是靠河边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总会产生摩擦的。比如,黄河泛滥了,很多部落要迁走,两个部落一起看上了一块靠近水边的地,那怎么办?实力说话啊!神农氏还强大的时候,神农氏来调停,但是衰落了就没有人听了。

这个时候,黄帝部落崛起了。为了维持秩序,打败了炎帝部落,蚩尤部落,其他部落服从了黄帝部落的统治。

黄帝以后,其实尧舜禹都是黄帝的后代,都是黄帝部落的,所谓的禅让制,是在黄帝部落里选择首领,首领带领黄帝部落统治天下。

后来黄帝部落越来越大,部落里面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血缘起不到纽带作用了。还是直系亲属关系最好。

然后就出现了家天下,权力只在直系后代里面传承。

不过夏、商、周都没有彻底的统一过,中国依然有很多的小部落,地盘是渐渐扩大了。周朝是西戎那边的部落过来中原的,渐渐地发展壮大,取代了商朝,并且最终把东夷的部落完全征服。

周朝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因为周朝打下的地盘多。以前是几千个诸侯国,随着不断兼并,到西周初年的时候只有八百个了,周王分封的并没有八百个,有很多是以前就存在的。春秋时期还剩170多个。战国其实只剩下几十个了。最终秦始皇统一天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伦理君

所谓“统一”,意指:“统于一尊”。如果仅仅看版图,无论殷周具体是什么政治形态,似乎也算实现了对于商周人所认知的“天下”的“统于一”,但殷周时代并没有实现对地方的全权有效治理。换言之,殷周王室必须依赖部落酋长色彩浓厚的“方伯”来治理一些远离王畿的地方,这样的天下,仅仅能说“统于一”,但并不能做到“统于一尊”,具体到王畿以外的地方,统治权力是属于“方伯”的,而非殷王周王。

质言之,殷周的天下,只是名义上的统一,方伯诸侯既可以臣服,又可以怠慢,更可以分庭抗礼乃至对抗作战。

具体到商周历史中,且不论商朝都殷以前屡屡迁都究竟是在逃避什么,单论其迁都本身就足证其统治不稳,所以寒某一直用殷周,而不用商周,因为商朝前期甚至可能连一个稳定的王畿都没有。而

殷商时期,从武丁到纣王,对周遭部落的征伐似乎从未停止,似乎殷商始终面临着一个出了殷王畿就是叛服不定的其他部落的状态,很难说,这种“统一”能够同时做到对黄淮海平原的全面稳定控制,“统一”名不副实。

到了周王权与周制度稳健运行的西周时期,且不论周室派去四方殖民拓土的晋、燕、齐、鲁、汉阳诸姬实际享有着因军事需要而全权治理当地的实权,单论华夏诸邦之间戎狄林立,就只能说周朝是一种奴隶制时期用分封制建构的城邦联合体式政权,周王的天下共主,与其说是共同的主君,倒不如说是披着天子外衣的盟主。换言之,连中央集权都做不到的周王,哪里算得上是“统于一尊”?

返观秦朝,天下只有一个皇帝、一个王廷、一套官僚,地方治理权全数归到皇帝的耳目郡县令守之手,不再归各地贵族与地方豪族掌握。这种将基层权力的毛细血管与帝国心脏相连接的统一才是真正的统一,而殷周那种简单的版图统一,仅仅是限于时代条件,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名不副实的折中方案而已,算不得真统一。



寒鲲

个人感觉,秦之前的统一,只是形式上的统一,但是却不是真正的统一。为什么这样说,原因很简单,之前的分封制,导致中央根本没有办法控制地方,藩王才是地方的皇帝,而天子只是形式上的头。所以,藩王作乱时有发生。这是政治上统一不了最明显的标志。另外,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有各国的文字,度量衡,这个东西造成国与国之间交流极大的不便,一个字,竟然有十几种写法,这个最不能忍受。但是到了秦始皇帝的时候,这一切,都统一了,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这极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根本上杜绝了藩王作乱的情况。另外,秦灭六国以后,把六国的文字都废除,只留下一种书写方式,这个对文化的传承以及交流有很大的好处。在全国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这对经济的发展同样有很大的好处。然而最重要的,秦始皇帝留给了国人最最重要的一个思想,那就是统一,以后国家不管再分裂,再不堪,其终极目的,都是兼并所有诸侯,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这个东西太重要了,直到今天,依然如此,有一寸国土没有回归,国家都一刻不停的在做着努力。所以,秦始皇帝才千古一帝当之无愧,他留下的太多东西,至今还在用。而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集权制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