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那麼在此之前的商朝周朝,難道都不是統一的中國嗎?

戰神卍

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在此之前的商朝周朝應該還處於奴隸制社會時期。

商朝又稱殷商(約前17世紀—約前11世紀)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錄的王朝。商朝是我國曆史上繼夏朝之後的一個王朝,是由原來夏朝的諸侯國部落首領商湯率諸侯國消滅夏朝後建立,當時封建制度還沒有形成。商朝的末代君王是商紂王,他在牧野之戰中被周武王大敗,商朝滅亡,周朝建立。

商朝當時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國家機構,當時在中央設立了管理政務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兩大機構,還設立了監獄,並常備大批武器和軍隊,在地方上設有侯等機構。商王是最高軍事統帥,當時軍隊高級領導職務多由貴族大臣擔任。此外,商朝還把神權和王權結合起來,通過宗教觀念來加強其統治。

周朝是我國曆史上繼商朝之後的一個王朝。周朝分為“西周”(約前11世紀中期-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建立,定都鎬京。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時期。周朝當時實行分封制,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方分封給同姓、功臣後裔,授以不同的爵位,建立許多諸侯國加強其統治。周朝封國中,以姬姓諸侯國數量最多,大約共封了近六十個。姬姓諸侯國中,多為周文王、周武王的後代。

周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奴隸制王朝,當時實行的是分封制,當時官員都由王室成員擔任,普通老百姓沒有機會成為官員。其後秦朝開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制國家,實行了郡縣制,並且採取了軍功授爵制,使得一批普通老百姓有了官職。


科壇春秋精選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是夏朝。但是,夏朝所統治的區域其實十分有限。大體上來說,夏朝的中心區域,也就是以洛陽為中心的方圓千里之地,基本以今天的豫西、晉南一帶為主。鼎盛時期,也不過向東發展到了山東一帶而已。到了商朝,商朝人統治的區域就 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擴大。商朝人統治的中心區域,一直是在河南省的中北部和山東的東南部。但是,商王朝的勢力範圍向南已經到了湖北一帶。不過,這時候的商王朝,更像一個部落聯盟。商王朝並不是對各地實施直接管轄。商王朝直接管轄的區域並不大。在此之外,更多是通過方國來管理。而各方國,不僅和商王不同族,而且也具有大的獨立性。

到了西周的時候,周人的統治區域進一步擴大。周人向南到了湖北,向北到了今天河北燕山一帶,向西到了今天陝西,向東到了大海之濱。不過,在這個廣袤的區域裡,周王直接管理的地區也是十分有限的。除了宗周鎬京、成周洛邑之外,其他地區,周王分封出了很多的諸侯國。這些諸侯國,要麼是周王的近族,要麼是西周開國的功臣,要麼是一些古老的方國。這些諸侯國,相當於一個個的武裝據點。這些諸侯國,也都是一個個武裝殖民團體。當地的老百姓被稱為野人,周人被稱為國人。起初,周王對這些諸侯國還都保持了比較強的控制力。但是,等到犬戎之亂之後,平王東遷,周王室一落千丈,逐漸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經過了春秋二百多年的爭霸戰爭,周人原來的統治體系徹底崩解。到了戰國之後,戰國七雄都是徹底獨立的七個國家。

秦始皇消滅東方六國之後,中國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在一個廣袤的區域內,第一次實現了完全在一個政權的統治之下。秦王朝並沒有採取傳統的分封制度,而是直接在全天下的範圍內推廣郡縣制。使得秦王朝可以直接控制帝國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嶺南,還是河套地區,秦王朝都採取的是直接統治。秦王朝雖然二世而亡,但是秦王朝的統一,奠定了後世統一的根基。所以,我們說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


野叟雜談

“統一中國”,個人覺得首先要釐清兩方面的概念:首先是“統一”,然後是“中國”。

夏朝至今為止,各類資料較少,無從得知其統治方式。

商朝特點很鮮明的是,利用宗教思想來統治天下人。商王國的聖地就是桑林,在春秋時宋國所在地,傳說中為商湯在天下大旱五年之時求雨之地。商湯求雨成功之後,一舉確立了商族宗教在天下的權威地位。從此,商王不但在行政上是首腦,更是成為天下群巫之長。正是利用了神秘莫測的神權,商王室才能實現對當時還處於鬆散方國狀態的“中國”的統治。商王室的神權如此深得人心,以致到周文王決心造反之時,都不得不提出了“天命無常”的思想,來否定商人的“有命在天”思想。所以,商王國所謂的“統一”,只不過是“思想”上的統一,並不穩固。商人在歷史上的“五盛五衰”、屢次遷都,都證明了商人“統一”天下的脆弱。

周人在奪取商人天下後,在各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變革。在“統一”天下方面,周王室是利用封建制(分封制)統治天下:天下未服之地,把親戚分封過去佔領,變成周人土地。因此,周人實質上是利用血緣關係來維繫天下治權的“統一”。但是,天下之大,以周人力量還不可能完全佔領。直到西周末期,山東半島東部、東部沿海地區、華南大部分地域、山西太原以北、陝西涇河以北、甘肅天水以西等等的地域都未能納入周王國領土。更何況,封建制在運營一兩百年以後,諸侯國的離心力越來越強,後期周王室都難以管轄天下的諸侯國了。從以上兩方面來說,周國“統一”“中國”的說服力並不強,只能說是東亞大陸上曾經較為強大的一個政權、一個文明程度較高的朝代。

秦始皇在滅六國之後,首先就是廢除了封建制,改成郡縣制。從此,中央政權的集權程度大大增加,消除了封建制成獨立王國的隱患。同時,從地域上來說,秦始皇滅六國後,原六國的土地範圍也覆蓋到了當今中國的大部分區域,這與商周時代也是雲泥之別。更何況,秦始皇的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等措施,都是以前歷朝歷代所未能做的。從“統一”和“中國”兩方面來說,秦朝的“統一中國”更具說服力。


欲雲談史論今

秦始皇之前的朝代都基本上不算統一的中國。

就從夏朝開始說起,雖然並沒有確切的文獻和考古發掘的吻合記錄能說明夏朝的存在,但從文獻來看,夏朝沒有完成天下的統一,頂多因為大禹治水的功績,算是天下的盟主。即便這樣,大禹的後代也一度失去天下,最後還是少康重新恢復了盟主的地位。夏朝對下面方國的控制力就這麼弱。

而夏朝的一個方國,商,趁著夏朝虛弱,奪取了夏朝的天下。然而即使這樣,商朝的統治不穩固,底下的方國照樣時叛時服。商朝必須掌握大範圍內的銅礦資源,利用先進的青銅禮器才能夠保持對底下方國的軍事優勢,通過軍事威懾來迫使它們屈服。

所以商朝的體制非常的軍國主義,多年來一直在進行對外戰爭。這樣的中國顯然不能稱之是統一的。

到了周朝則是另外一種情況了。

周朝在滅掉商朝之後,東方仍然有很多不服從商朝的方國,這個時候它們自然也不服從周朝。

這些東方的方國甚至勾結商朝的殘餘勢力,在周朝初年進行叛亂。

哪怕周朝鎮壓了商朝殘餘勢力的叛亂,仍然無法完全征服這些方國,但是周朝的政治水平和手腕顯然強得多。周朝採用分封制,將功臣和宗室子弟分封到天下各處,讓他們帶領人民和財富進行武裝殖民。

於是就形成了周朝獨到的分封體系,所以周超迅速就走向了通過諸侯國治理天下的道路,也稱不上大一統,因為周王室不能直接掌控地方。

西周初年分封形勢

最後秦朝通過統一後全國推行的郡縣制,讓中央政府掌握了地方,這才是秦朝統一的實質意義。在此之前,沒有這種制度性創造,地方上要麼是不怎麼服從的方國要麼是諸侯國,也就談不上統一。


地球知識局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們都是在輸灌式教育的體制下長大的,很多時候那個話是張嘴就說,自己卻從來沒仔細想過的。比如說我們天天喊科學科學,你仔細想想,科學是啥意思,什麼內涵你考慮過嗎?你能非常準確的用一兩句話把科學解釋出來嗎?絕大多數人肯定是說不出來的。還有個詞,反動,啥意思?反正我不知道。

封建,也是我們常用的貶義詞,這個人很封建,當然了,這是我們小時候的說法,現在估計很少用這個詞了。而且封建也被我們與腐朽、落後、昏庸、守舊、垂垂老矣劃成了等號。我們的教科書也常說幾千年的封建專制,我們近代還是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其實這些說法是極其不嚴謹,極其不靠譜的。

封建的意思是:封土建國。

在商周的時代,我們中國的政治結構是這樣的,最大、最頂級的機構叫:天下。天下的最高統治者叫天子。然後再把天下分成很多個國家如齊國、宋國、晉國......這些,天子也自己有一國,這就叫封建。

所以有些話我們張嘴就說錯:國家興亡,後半句可不是匹夫有責。國家興亡,肉食者謀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最初封建的國家不是天子的親戚就是功臣,大家的關係是比較親密的。所以封建的目的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一個國家遭到外族入侵,別的國家是有義務過來幫忙打仗的。當然,類似於人道救援也在其中。

所以在封建時期,國家之間的戰爭是不可以往死裡打的。兩軍對壘,你家的大臣見到我家的君主是得下來行禮的,我家的大臣拿箭射你家的君主,也算違反禮法。有白頭髮了,或者年紀小,你是不能抓人家俘虜的。人家的戰車掉溝裡,你不幫著抬這就屬於沒素質了。偷襲、火攻、灌水這些想都不敢想。

這種封建制度下的國家叫:邦國。邦國的首領就叫諸侯。邦國,也叫藩,是籬笆的意思,就是為天子的國家把門。邦國是一種鬆散的聯盟關係。天子的權利很小,很多時候也就是停留在禮節層面,不過能比聯合國秘書長強點。

所以商周時期,中國處於邦國之間的聯盟狀態,沒有實行統一。

到了秦始皇,兼併六國,天下一統,廢除了邦國制度,實行郡縣制,一個天下,一個國家。也就是說,在秦始皇時期,封建制度就已經滅亡了。當然,在後期,有些時候出於政治目的,也曾偶爾出現過封建現象,但都是個案。

在邦國制下,權利是分散的,天子的權利很小,諸侯國之間互相制衡,權利也不大,大家都不敢太過胡作非為。而秦始皇把天下合併成一個國家,這叫:帝國制。帝國制度的權利是集中的,集中在中央,集中在皇帝的手裡。所以準確的說,秦始皇開始,我們中國實行的中央集權的帝國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

帝國制是統一,邦國制是聯盟。

秦始皇以前,我們是聯盟國家,秦始皇開始,我們才是統一國家。


銳視覺何老師

這個問題本身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中華文化的衰落。現代人已經搞不清天下與國家,封建與統治的差別。甚至連封建是什麼都搞不清楚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史。。。這樣跟著絮叨了很多年。

其實,秦始皇的統一是指行政上的統一,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系統,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文字,車同軌,書同文,而不僅僅是主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統一了治權。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現在的治權並沒有統一,臺灣的主權尚未收回不說,港澳的治權也尚未收回。以中國古代的邏輯,港澳現在不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屬國,君權可達,但王權不可至。港澳有獨立的治權,獨立的立法司法體系。這在政治形態上類似於春秋時期,各諸候國共奉天子,但聽調不聽宣,各行其是。

學習法律的都應該知道,狹義的法律是在主權範圍內具有普遍效力的社會行為規範。從這個意義上說,香港的迴歸意味著中國此前的的絕大部分法律都變成了法規與規章,因為它們不再擁有法律的基本特徵,即主權範圍內普適。比如刑法,民法甚至憲法。這些原本的法律與憲法的效力目前尚不能及於全部主權範圍,中央政府更象是周天子,其職權僅限於任命諸候,具體的治權是獨立的。港澳的地位也有些類似於過去中原王朝的屬國,比如朝鮮,尼泊爾,硫球等。而秦始皇滅六國後統一了治權,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官僚體系,這是秦始皇“統一”的根本特徵。自秦始皇起,中國才有了統一的國家,以前,只是統一的天下。當然,之所以稱天下,是因為受當時客觀認知的限制,周天子並不知道,“天下”之外還有“天下”。

因此,在秦始皇之前,天下是統一的,但國家有很多,從春秋時期多如牛毛的諸候國到戰國末期的七雄並立。那時候的王,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實際上什麼也主不了。主持所謂的正義,都要靠諸候中的老大通過會盟來解決,所以出現了春秋五霸,霸實際上就是當時的天下“CEO”。而秦始皇之後,國家才統一,朝國才統一,才真正實現了普(浦——原文)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眾裡尋她仟百渡

商周兩朝是分封制,是一個名義上統一而實際上軍閥割據的政權。

為什麼說秦始皇第一次統一中國?

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中國真正意義上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國家。皇帝掌管整個國家的土地,採用郡縣制分級管理,文字貨幣度量衡都也進行了統一,所以這個國家算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注意,這裡用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國家”,真正的大一統政權不僅指名義上的統一,更指中央對地方有較強的約束力,而在商周兩朝,中央對地方的約束力基本上是沒有的。

商周兩朝的政治形態

中國在夏、商、周時期,採用土地分封制,國家只是控制著部分的土地,大部分土地都分封給各諸侯,所以夏商周時期的中國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同樣的還有北宋時期,由於意識領土擴張,國家的領土只是控制一小部分地區,在周邊還有西夏、契丹、吐蕃、大理等,當時各地區各自都是一個國家,算不上統一,只能稱為地方割據。

秦始皇對神州版圖的擴充

之所以說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還在於秦始皇對神州領土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的擴充。

正因為帝國制度的出現,中國才有能力動用全國(華夏)資源向外擴張。有了日後北驅匈奴,南逐百越,開疆擴土。


以上,希望能幫到題主!


野樹春秋

我用通俗易懂的話來說一下咱們古代的歷史。

一開始咱們中國國土上都是原始人,原始人生活很艱苦,那時候還是打獵為主。打獵,吃生肉,睡草地,為了更好地活下去,人類都是群居的。

這個時候就已經有了非常多的小部落,雖然說是部落,但是其實大多數部落人都不多,十幾人或者幾十人的一家子。別看就十幾人,這就可能有好幾個家庭存在了。因為那時候人的壽命非常短,最多也就三四十歲,這就非常長壽了。所以很多人可能都看不到自己的孫子出世。這個時候大概有幾千個這樣的部落。總人口可能只有幾萬人。

然後這樣生活了很多年,出了一些“聖人”。比如有巢氏、燧人氏、神農氏等等。這是什麼意思呢?

有巢氏 : 有房子的人。話說有一天,一個人在打鳥的時候,靈機一動,說鳥能在樹上搭個窩,我們人類為什麼不學學鳥,在樹上也搭個窩呢?後來又感覺在樹上搭窩不容易,又在地上搭窩。後來又考慮,要擋雨,於是弄個棚子。又考慮要防野獸,於是又搭個牆。簡陋的屋子就出現了!這就是跨時代的發明啊!人類就把這個人當作聖人來參拜,其他小部落也自願加入這個部落,這個人就被叫做“有巢氏”,部落就是有巢氏部落。

燧人氏是發明鑽木取火的,人類從此不用吃生肉了。

神農氏是率先開始種植農作物的,這樣打不到獵物也不會餓肚子了。

早期的部落就是這樣的,其中神農氏部落最強大。顯而易見的,誰願意天天跟野獸搏鬥,吃了上頓沒下頓呢?大家都去神農氏部落。

這個時候,神農氏部落就成為了天下共主。

神農氏部落統治了中國很多年。注意,這個時候的中國還不包括西邊和東部沿海的人。西邊被叫做西戎,東邊被叫做東夷。

然後神農氏統治了很多年,但是越來越衰落了。這個時候,部落也發展的越來越多,人類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人口不斷增加,活動區域也不斷擴大,當然,還是靠河邊發展。在發展過程中,總會產生摩擦的。比如,黃河氾濫了,很多部落要遷走,兩個部落一起看上了一塊靠近水邊的地,那怎麼辦?實力說話啊!神農氏還強大的時候,神農氏來調停,但是衰落了就沒有人聽了。

這個時候,黃帝部落崛起了。為了維持秩序,打敗了炎帝部落,蚩尤部落,其他部落服從了黃帝部落的統治。

黃帝以後,其實堯舜禹都是黃帝的後代,都是黃帝部落的,所謂的禪讓制,是在黃帝部落裡選擇首領,首領帶領黃帝部落統治天下。

後來黃帝部落越來越大,部落裡面的關係越來越疏遠,血緣起不到紐帶作用了。還是直系親屬關係最好。

然後就出現了家天下,權力只在直系後代裡面傳承。

不過夏、商、周都沒有徹底的統一過,中國依然有很多的小部落,地盤是漸漸擴大了。周朝是西戎那邊的部落過來中原的,漸漸地發展壯大,取代了商朝,並且最終把東夷的部落完全征服。

周朝時期,實行的是分封制,因為周朝打下的地盤多。以前是幾千個諸侯國,隨著不斷兼併,到西周初年的時候只有八百個了,周王分封的並沒有八百個,有很多是以前就存在的。春秋時期還剩170多個。戰國其實只剩下幾十個了。最終秦始皇統一天下,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


倫理君

所謂“統一”,意指:“統於一尊”。如果僅僅看版圖,無論殷周具體是什麼政治形態,似乎也算實現了對於商周人所認知的“天下”的“統於一”,但殷周時代並沒有實現對地方的全權有效治理。換言之,殷周王室必須依賴部落酋長色彩濃厚的“方伯”來治理一些遠離王畿的地方,這樣的天下,僅僅能說“統於一”,但並不能做到“統於一尊”,具體到王畿以外的地方,統治權力是屬於“方伯”的,而非殷王周王。

質言之,殷周的天下,只是名義上的統一,方伯諸侯既可以臣服,又可以怠慢,更可以分庭抗禮乃至對抗作戰。

具體到商周歷史中,且不論商朝都殷以前屢屢遷都究竟是在逃避什麼,單論其遷都本身就足證其統治不穩,所以寒某一直用殷周,而不用商周,因為商朝前期甚至可能連一個穩定的王畿都沒有。而

殷商時期,從武丁到紂王,對周遭部落的征伐似乎從未停止,似乎殷商始終面臨著一個出了殷王畿就是叛服不定的其他部落的狀態,很難說,這種“統一”能夠同時做到對黃淮海平原的全面穩定控制,“統一”名不副實。

到了周王權與周制度穩健運行的西周時期,且不論周室派去四方殖民拓土的晉、燕、齊、魯、漢陽諸姬實際享有著因軍事需要而全權治理當地的實權,單論華夏諸邦之間戎狄林立,就只能說周朝是一種奴隸制時期用分封制建構的城邦聯合體式政權,周王的天下共主,與其說是共同的主君,倒不如說是披著天子外衣的盟主。換言之,連中央集權都做不到的周王,哪裡算得上是“統於一尊”?

返觀秦朝,天下只有一個皇帝、一個王廷、一套官僚,地方治理權全數歸到皇帝的耳目郡縣令守之手,不再歸各地貴族與地方豪族掌握。這種將基層權力的毛細血管與帝國心臟相連接的統一才是真正的統一,而殷周那種簡單的版圖統一,僅僅是限於時代條件,而不得不採取的一種名不副實的折中方案而已,算不得真統一。



寒鯤

個人感覺,秦之前的統一,只是形式上的統一,但是卻不是真正的統一。為什麼這樣說,原因很簡單,之前的分封制,導致中央根本沒有辦法控制地方,藩王才是地方的皇帝,而天子只是形式上的頭。所以,藩王作亂時有發生。這是政治上統一不了最明顯的標誌。另外,文化上,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有各國的文字,度量衡,這個東西造成國與國之間交流極大的不便,一個字,竟然有十幾種寫法,這個最不能忍受。但是到了秦始皇帝的時候,這一切,都統一了,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這極大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從根本上杜絕了藩王作亂的情況。另外,秦滅六國以後,把六國的文字都廢除,只留下一種書寫方式,這個對文化的傳承以及交流有很大的好處。在全國統一貨幣和度量衡,這對經濟的發展同樣有很大的好處。然而最重要的,秦始皇帝留給了國人最最重要的一個思想,那就是統一,以後國家不管再分裂,再不堪,其終極目的,都是兼併所有諸侯,建立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這個東西太重要了,直到今天,依然如此,有一寸國土沒有迴歸,國家都一刻不停的在做著努力。所以,秦始皇帝才千古一帝當之無愧,他留下的太多東西,至今還在用。而秦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集權制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