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如若黄袍加身,拒接十二道金牌又如何!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如若黄袍加身,拒接十二道金牌又如何!

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岳家军号称“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虏”。连金军也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于北宋末年投军,从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起到绍兴十一年(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靖康元年(1126年)岳飞应招在相州参加赵构为大元帅的部队。金军南下江南,岳飞独树一帜,坚持抗金,收复建康。绍兴三年(1133年),被任命为沿江制置使,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次年春,岳飞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赵构、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飞班师。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

岳飞如若黄袍加身,拒接十二道金牌又如何!

十二道金牌的故事,发生于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当时,岳飞率领岳家军经过郾城、颖昌等多场恶仗,重创金军统帅完颜宗弼(即评书演义《说岳全传》中大名鼎鼎的金兀术)麾下的金军主力,大破金军王牌骑兵部队“拐子马”和“铁浮屠”。 宋军乘胜而进,一路向着开封长驱直入,杀到了距开封只有四十五里的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市祥符区西南)。面对势不可挡的岳家军,完颜宗弼下令金军迅速将城内的钱财、宝物打包装车,并安排随军家属收拾一应细软,准备放弃中原,北撤燕京。而韩常等汉族官兵更是在私下商量好了,只等岳家军一来就交枪投降。岳飞也对接连取得的胜利感到欣喜异常,如今故都就在眼前,平生之志终于可以实现了。于是岳飞对将士们激动地说道:“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而。”(《宋史.岳飞传》)然而就在这时,开封城内一个不知名的书生拦住了准备弃城的宗弼。书生说:“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立功于外者。岳少保且不免,况欲成功乎?”(《宋史.岳飞传》)您听说过权臣在内而大将在外立功的先例吗?如今宋廷内有秦桧掣肘,外则岳飞孤军深入。现在岳飞想保命都不容易,又岂能北伐成功?一语惊醒梦中人。宗弼马上下令金军固守开封,静观其变。果然,不久之后,从临安接连发来的十二道金牌被递到了岳飞手上——高宗严令:撤军!回京城后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回京城后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

岳飞如若黄袍加身,拒接十二道金牌又如何!

岳飞收到金牌的时候正是节节胜利、势不可挡之时,皇上先是发了一道圣旨:“今大宋已和大金议和,边境无事,即着尔岳飞带领全军立刻回兵进京,加封官职。三军有功将士俱有升赏,钦此”。但“将在外有君命有所不受”,即使是忠心不二的岳飞当时也“速传各将聚集元帅府大厅议事”,可见其也是心中有犹豫的,怎奈还没议出个结果来,“皇上金牌到”,而且口气也变了:“命你带军即刻进京,不得迟缓!见金牌如见朕面,立刻照办!”还没等回过神来,“皇上第二道金牌到!”“皇上第三道金牌到!”“皇上第四道第五道第六道金牌到!”至第七道金牌圣令已成“再不火速返京即作叛逆论处!”,第八道金牌是“命你速即起身,若再迟延即是违逆圣旨,立斩不赦。”这种架势,谁还挡得牢,何况还摊在岳飞这个大忠臣头上,于是即刻起身回京,最终被害。可见,金牌的规格是节节提升的,到最后是谁也难以抗拒的。

岳飞如若黄袍加身,拒接十二道金牌又如何!

首先,我个人认为,岳飞动过抗命的念头。如果岳飞真的秉遵圣意,对高宗言听计从,那高宗又何须连发十二道金牌?所以,在刚接到第一道金牌的时候,岳飞也曾犹豫过。岳飞从小接受的是道德仁义的教育,而且又怎能弃自己朝夕相处的将士们的性命于不顾呢?有人说岳飞是愚忠,满脑子忠君思想,所以才会选择遵从皇命。其实,这么说实在是有失片面。确实,受限于时代,岳飞不可能不受“忠君爱国”思想的左右。都知道岳飞治军严谨,如果他继续拒接金牌,那么人人若似岳飞般抗令不从,那岳飞将如何继续带兵打仗?岳飞将何谈治军严谨?作为表率,不能再拒第十二道金牌!

岳飞如若黄袍加身,拒接十二道金牌又如何!

明代诗人李东阳曾愤慨地写了一首名为《金字牌》的词:“金字牌,从天来,将军恸哭班师回,士气郁怒声如雷。震边陲,幽蓟已覆无江淮。仇虏和,壮士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