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郴州城最远的仙岭,叫“金仙岭”

离郴州城最远的仙岭,叫“金仙岭”

明朝大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游天下,游到郴州就发现这里有名堂,他是这样表述的:“郴州为九仙二佛之地。”那确实,郴州城就是苏仙岭、刘仙岭、骡仙岭、南塔仙围起来的,这是第一圈;第二圈是王仙岭、刘仙岭、后仙岭、仙居山、廖仙岭;第三圈是高仙岭、范仙岭、仙台山、太和仙、慧仙岭;三圈之外是白石仙、萧仙岭等等。总之,哪座山岭出一个两个有本事名气、怜悯心肠的修真得道的人,那座山岭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离郴州城最远的仙岭,叫“金仙岭”,在郴州跟临武、桂阳两县交界的地方,清朝《湖南通志·地理志》记临武县“金仙岭在县东六十里,接郴、桂界”;《临武县志·山川志》记“金仙岭在县东金三乡六十里,县人呼为金仙寨,高数百仞,连接郴、桂两界。相传为金仙升仙之所,仙母葬其上。山顶有铁香炉、烛台,重数百斤,不知年代。有大石,可容百余人,偶踏之,动荡如舟。乡人岁一登寨,析祷多应”。

《临武县志·仙释志》又记北宋初就有金仙的传说:“宋,金仙,不知何许人,面色金黄,或时而赤。伏处邑之金三乡,,笃志真修。后忽登岭上,白日飞升。至今以‘金仙’名其岭……”《桂阳直隶州志·人物志》也记述:“又有’金仙者’,居临武,时人莫识也。面正黄,作金色,有时而赤。往来材野间。一日登高山,白昼升仙去;因号其山为‘金仙领(注:古代“领、岭””通假使用)’,在州南四十五里,至今灵迹尤著。或曰:‘宋时人。’“

事情是这样的:唐朝末年天下大乱,黄巢起义军与官军在岭南道打得不可开交,粤北人民更是民不聊生。一位罗氏阿婆带着她的两个儿子高山、高峰躲避战乱,沿武水溯流而上,进入骑田岭西郴州境内。据说她老人家祖先原来就是这一带的,后来移到岭南去了,这一回躲到祖籍地,住到郴县、临武、桂阳三县交界的岭上龙潭岩洞,在岭上开荒种地、围垦沙田。

罗阿婆是个很了不起的人,晓得作田,懂得采药,还会武术,更难得的是她有仙人心肠,时常带儿子在岭上找药,为周围的乡民治病治伤。罗阿婆教子有方,不但教两个儿子高山、高峰锻炼武艺,她还凿了“解悔池”,教他

们在池边思考有什么事没做好,在池中沐浴净身洗晦气,饮清泉以祛百病;又凿了块“膜心石”,教儿子坐在石上修炼,摸此石扪心自问:为乡亲做了什么?后来,罗阿婆老死于龙潭岩洞,四乡八里的乡亲帮着高山、高峰两兄弟把阿婆安葬在岭上。五代末那时天下又大乱,高山、高峰两兄弟发动乡邻自保,除暴安良,聚集乡亲在岭上修筑村寨(上富村),竖起旗子,防卫匪盗兵灾。

此事惊动了玉皇大帝,他驾云巡视五岭。罗氏兄弟这天正在“膜心石”边修炼真气,突见岭顶飘来祥云,云上端坐着天帝模样的人,便马上跪拜叩头。玉帝有感于罗氏兄弟为民之心难得,便册封他们为仙。俩人全身顿时金光闪现,,登上岭顶,从“通天石”踏上祥云升天……后人就叫他们“金仙”,升仙处就名“金仙寨”,这座岭从此叫“金仙岭”。岭顶完全是石头、石壁构成,活像一个巨大的人头。为此,老百姓就在岭顶建金仙祠,供奉金仙塑像和仙母娘娘,把罗阿婆墓称“仙母冢”,并刻碑记事。金仙祠建好后,活像大仙头上戴道冠。

清嘉庆《郴州总志·山川志》记“金仙岭,在州西九十里。夏月每晨,云雾罩岭即旱,三日无雾即雨,又名仙帽岭”。因为当地百姓说每碰到干旱天,岭峰就会阴霾罩顶,人们称之为“戴早帽”,而“帽脱三朝”必有雨。所以百

姓喊“金仙脱帽”,民谣念:”金仙脱了帽,不等三天雨就到。”“要知天雨晴,先看金仙寨上云。”金仙岭颇高,风景很优美,清朝诗人雷尚白专门写了一首诗《金仙岭》:“蹑屐金仙顶,翘然四望通。放怀高碧汉,回首落青虹。灶访云霞外,凫栖石涧中。仙人终不见,斜日半规红。“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九月初九,周边各县百姓,纷纷攀登金仙岭,到金仙祠烧香叩头,祈求金仙恩赐风调雨顺,保佑人畜平安。有的官吏会在朝拜前,到”解悔池”沐浴,在“三醒亭”醒悔;有些信徒会手摸“膜心石”表示虔诚。

这时,金仙岭就更加像巨大的人头,金仙祠也更像道土戴的头冠,而佛是光脑袋没有冠的。所以金仙双目微闭,仰天傲立云上,故志书写“青壁冠云”,民间曰“金仙冠云”;还在石壁上刻对联:“古寨依然永傲乾坤日月,闲云似旧不闻人世沧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