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你面前搞怪?那是渴望你的爱

温迪·亨特/文 孙开元/译

你的孩子刚开始跚跚学步,想象一下他的小脑瓜里的感受:每一件事物都是全新的、未知的,他没有自制力,他的词汇很少,他会说的词儿也许最多也就百八十个。那一阶段的日子也像孩子的步伐一样跌跌撞撞:兴奋、烦恼、明天的不测和眼前的恐慌。作为一位妈咪和儿科医生,我每天都要接触孩子,这让我对幼儿的独特心理活动的理解日益加深,我发现,在和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成为了更好的医生和更善解人意的家长。现在,我帮你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他们眼中的世界。

孩子的看法:“我想要的东西,就是我需要它!”

我的女儿两岁的时候,有一次,我给她的玩伴包装了一件礼物,我特别嘱咐女儿不能打开它,结果她还是打开了它,我很泄气。她是不是诚心和我对着干?确切地说,不是。幼儿对什么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心,他们觉得一定要把它拿到手不可。我的女儿就是想要得到那件礼物,心理又不成熟,抑制不住打开它的冲动。

幼儿的大脑还没有发育成拥有执行能力,也就是专注、表现自控力、倾听道理的能力。她的思想就如同一支热情的乐队,但是缺少一个指挥。所以女儿无法理解这个礼物不是她的,她应该克制着不打开它。

孩子在你面前搞怪?那是渴望你的爱

斯坦福大学做过一次有名的“棉花糖实验”,研究者给一组年幼的孩子每人一块棉花糖,然后告诉他们可以现在就吃,但是如果等到15分钟后再吃,他们就可以得到双份棉花糖作为奖励。多数受试的3岁孩子马上把糖吃了,或者没听懂考官的话,4至6岁的孩子就能够主动转移一下注意力,等待了15分钟,从而得到了双份奖励。

你可以教给孩子一些自我控制的策略,比如在玩秋千的时候,告诉孩子要耐心等待轮到他的时候再上秋千。让孩子等待的时间要短一些,并且教给他怎样在这段时间里找一些乐趣。但是不要对小孩子有不切实际的要求,让一个两岁的孩子不去碰摆在面前的好吃的、好玩的,只能让他火山爆发。相反,你应该把奖励品放在孩子的视线之外。

孩子的看法:“无论什么我都要看到、都要听到。”

你肯定经常遇到这种时候:你觉得孩子没听你说话,可是你随口说了句“饼干”,他马上跑过来缠着你要饼干。幼儿有一种非凡的能力,能够注意到他们周围发生的一切细节,这是他们的“超能力”。成年人会自然地过滤掉一些和自己无关的信息,比如对马路边的一个有趣的影子图案会毫不在意,可是幼儿就不知道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从生物学角度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点:幼儿体内拥有的抑制性神经传导物质较少,而这种化学物质能够防止神经元的轻举妄动,所以幼儿大脑一遇到刺激的东西就会亢奋起来。孩子看身边的世界,和你去一个陌生的旅行圣地时的感受差不多:新声音、新气味、新景色,所有的东西都是那么具有吸引力。

孩子在你面前搞怪?那是渴望你的爱

这种“超级注意力”在人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会造成困惑,甚至有时对你来说也会这样。孩子会让你一遍又一遍地给他念同一本故事书,因为在他重复听一个故事时,就不会被那么多新信息分散注意力。在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所做的实验里,研究者发现,年幼的孩子会在反复听相同的一个故事中学到新词汇,而他们在另外一些不同的故事中听到这些词汇时,就不会理解它们的意思。所以,孩子可能记住了他喜欢的一本故事书的全部内容,而当你再次讲那个故事时,他仍然会对发现的新声音和新词汇兴致勃勃。

孩子的看法:“我从一个视角看问题,只一个角度。”

你和孩子玩捉迷藏游戏,孩子把小脑瓜藏在窗帘后面,可是两条小腿露在外面他不管。他相信已经把自己藏得严严实实,因为他觉得,他和你看到的事物完全相同。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看,这一点孩子还没能理解。

还有一种复杂的视角,孩子们思考时也会产生困惑:未来。所以你们即将离开游戏场地时,你对两岁的孩子说“我们五分钟后到家”,他可能想不出你说的是什么意思。正因如此,五分钟后你把他带到家门口时,他可能会一脸诧异表情。所以你可以把离开游戏场地时要做的事情讲给孩子:“我们给你穿上鞋子,你抱抱你的朋友,然后我们坐上家里的汽车。”不要不厌其烦地给他讲离开的原因,因为孩子唯一在意的就是他的开心时刻要结束了。不过你可以告诉他,爸爸在家里等着他呢,而且你们应该给别的小朋友玩游戏的机会。

孩子在你面前搞怪?那是渴望你的爱

孩子的看法:“我需要你的关注,不管你有什么事。”

孩子吵吵闹闹着让你们干这干那,漫长的一天下来,会让父母疲惫不堪。孩子还会时常扔东西甚至踢你,他为啥会发那么大脾气呢?因为在孩子看来,这样做才好使!对于渴望时刻得到关注的孩子来说,发脾气是超级有效的“武器”,孩子一发脾气,你就会放下手中的事情,关注他在说什么。如果你正在做饭,对他的前三个要求置之不理,他不会理解你,也不会在意你有没有空。实在不行他就诉诸武力,这样你才会理他。

幼儿也不会在意他们吸引你注意力时,用的招术是好行为还是坏行为。在儿科急诊病房工作期间,我时常看到孩子的家长担心孩子出现了“痉挛”或者“肌肉问题”,原因是他们的孩子老是有一种重复性动作,比如转眼球或者是摇晃脑袋。但是我自己的孩子也是每天都会有这样的搞怪动作,在很多情况下,孩子只是想找到一个可以博得父母注意的一个动作,他觉得这个动作挺好玩儿,于是形成了习惯性动作。

孩子举止“不正常”的时候,大人尽量不要管他,除非是孩子做出了危险动作,或者会伤害到他人。如果你觉得受不了,就把孩子带离现场,或者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这样做就是对孩子释放出了一个信息:你不会理睬他的负面行为。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不小心对他的坏行为给出奖赏。比如,要是你正在打电话的时候,孩子过来捣乱,你挂了电话去和他较真儿,他一看这招儿挺灵,下次就会变本加厉。你应该做的是预见到孩子对于关注的需要,并且寻找机会鼓励他和你合作做事情。打电话时,把时间压缩在三分钟之内,中间鼓励孩子和电话另一头的人说一两句简单的问候语,并且给对方一个“mua”,你的电话就能顺利打下去。

孩子在你面前搞怪?那是渴望你的爱

孩子的看法:“你应该知道我的想法!”

你的小天使朝你要一杯水,你刚把倒好的一杯水递给他,他大喊:“不要!”然后就把杯子推开。他到底渴不渴?孩子跟你说“水”时,他想让你用印着《杰克和梦幻岛海盗》的杯子,而不是你此时给他的绿色鸭嘴杯。那么你错在哪儿了?

对于幼儿来说,他无法随心所欲地和你进行语言沟通,经常是他情绪受挫的原因之一。水杯的情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你儿子期待的是你上次给他用的杯子,但是他又不会用语言确切表达要那个独一无二的杯子。虽然他的反应有些不礼貌,可是在这个情况下,你应该做的就是让孩子用他喜欢的杯子。你理解了孩子的意思,孩子高兴地喝了水,你也避免了下一次情绪灾难的发生。

幼儿很会察言观色,所以你和孩子说话时除了选择恰当词汇,还应该配合相应的语气,才能让孩子更清楚你的意思。多留意孩子的非语言信息,比如他不太明白你说话的意思时会歪着脑袋看你,这样多留意,结果也许就会让你大受鼓舞。

我的最后一条建议是:你不必耗费精力追赶着收拾孩子扔得乱七八糟的东西,也不用担心你定下的规矩孩子不听,相反,你应该更多地学会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你一定会发现你自己更有创造性的一面,孩子也会更听你的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