脣風治驗一則

陶某某,女,43歲。2017年12月25日初診。訴唇周發乾5天,察其鼻尖發紅,舌紅,脈細數。

診斷:唇風(風熱溼邪外侵,脾胃溼熱內蘊)。

治法:清脾胃伏火。

處方:擬瀉黃散加減:炒山梔10克,石膏20克(先下),藿香10克,防風10克,生甘草6克,連翹10克,銀花10克,蒲公英15克,石斛10克。7劑。水煎服,日1劑。

唇風治驗一則

唇風是以口唇紅腫、痛癢,日久破裂流水,或脫屑皮,或有嘴唇不時瞤動為主要表現的口腔疾病,因風熱溼邪外侵,或脾胃溼熱內蘊,上蒸口唇所致。相當於西醫慢性唇炎、剝脫性唇炎、繼發感染性唇炎。《內經》最早有關於唇風的描述,稱唇槁,如《靈樞·寒熱病論》:“寒熱者……唇槁。”唇風病名,又名唇瞤[rún]、唇顫動、唇溼等,首見於明·陳實功《外科正宗》記載:“唇風,陽明胃火上攻,其患下唇發癢作腫,破裂流水,不疼難愈。”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足陽明胃經環口唇,口唇屬脾胃之外候。正如《諸病源候論》雲:“脾與胃合足陽明之經,胃之脈也,其經起於鼻,環於唇,其支脈入絡於脾,脾胃有風熱邪氣乘之,而腫發於唇。”《醫宗金鑑》說:“此症多生於下唇,由陽明胃經風火凝結而成。初時發癢,色紅作腫,日久破裂流水,疼如火燎,又似無皮,故風盛則唇不時瞤動。”這些都說明唇風與脾胃蘊熱有密切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