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夫多妻制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邪惡V叔

一夫多妻是每個男人的夢想,作為一個純爺們,日慕君經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幻想三宮六院,朝雲暮雨,鶯鶯燕燕,不用擔心出軌被抓,不用被罵腳踩兩條船,不被世俗羈絆,不為禮法束縛,所謂天天做新郎、夜夜入洞房!

生活是多麼的美好!

但日慕君十分清醒,非常明白這是不可能的,至少在睡醒的時候不能這麼做!下面就讓日慕君給大家說說理由:

中國古代的一夫多妻制度嚴格來說應該叫做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妻子只有一個,妾可以有多個,當然按照現代婚姻制度來看這就是一夫多妻,只不過形式上有差別罷了。

那麼一夫多妻有哪些優缺點呢:

先說優點:

(1)男人可以更加成功

什麼是成功?各種雞湯說的冠冕堂皇,各位看官捫心自問,你心目中的成功有多麼高尚?日慕君很低俗,在日慕君的低俗猥瑣的心目中,最大的成功就是有花不完的錢,玩不夠的女人!當然也可以有其他成功,但如果讓日慕君選,這才是最大的成功。

(2)女性可以更輕鬆

有幾個姐妹一起,可以分攤家務活,分攤生育壓力,分攤和混蛋老公的相處時間,提高生活質量。

至於其他優點,日慕君要慢慢想,請大家補充,但缺點倒是張口即來。

(1)女人分配不均,導致男光棍數量上升。

女人是有限的,男人對女人的慾望是無限的,有錢有勢的人佔據了大量的女人,必然導致有些人找不到老婆,導致社會問題。

(2)影響GDP和撫養效果

只要生育能力沒有問題,必然子女眾多,導致大量的成本投入到撫養子女中,導致其資本難以集中和擴大再生產,進而導致沒有多餘的資金用於投資生產,對GDP增長造成負面影響。而且子女眾多分攤了撫養費用,導致子女無法獲得足夠的教育和撫養,影響成材率。

(3)導致家庭矛盾

妻妾太多必然導致家庭矛盾上升,影響家庭和諧,導致生活幸福指數降低!“甄嬛傳”就是個血淋淋的例子,男主不但被戴了綠帽子,最後連命都搭上了。

(4)造成女人身份低下

由於妻妾有別,佔據多數的妾地位下降,再者許多人找不到對象,只能選擇去風月場所放空自己,導致許多女性成為地下工作者,進一步降低了女性社會地位,導致性別歧視和社會矛盾。

總體而言,一夫多妻制是一種非常落後非常原始的制度,我們在幻想三宮六院翻牌子的同時一定要大力反對這一墮落墮落的制度,為了女性美好的明天,為了世界和平,為了我們光明的未來,一定要嚴格貫徹一夫一妻制!

請大家為崇高的日慕君鼓掌!!!!



日慕鄉關

說到一夫多妻制,就想笑。男女之間的平等性,從來就沒有過。曾經回答過母系社會的問題。女人因為早慧生理性優勢,在早期社會以女性為主導,所以那時候是一女配多男。然後生產資料豐富後,男性的體能生理優勢佔據上風,又變成一男配多女。等社會進步,法律法規又支持一夫一妻制。但現如今小三二奶層出不窮,男女之間的關係只是紙面上的平等而已。

古代的一夫多妻制,到底是利是弊?

其實無所謂利弊。男人因為生理性的需要,對多個配偶有需求,這是一個必然規律。生理性的現象,其實無所謂好與壞。甚至套用馬克思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理論,在古代有一夫多妻制,是一個必然的現象。否則不會此類現象古往今來,國內國外,舉目皆是。平等麼?對於其他沒有配偶的,必然不平等。但對於整個人類社會,人類歷史,這是客觀存在的進程。用一個不太恰當的類比,人們都喜歡“萌物”,其實就是人類對幼崽的情感轉移,這種感覺是基因決定的。你說喜歡萌寵是利是弊?雄性動物對多個雌性的佔有慾,在地球的各個種族都有體現。這是進化的基因對地球族群的印記。

一夫多妻制從基因角度看,這是族群進化的需要。或許這很原始,但它客觀存在。就像人在心理上,本我始終是第一位的。無所謂好壞,就是本能罷了。


大浪淘沙說古今

中國古代,只有早期的夏商時期有過一夫多妻;在周朝時,一夫一妻制度已經為法律所確定了。元朝前期因為是遊牧民族外來政權,開始實行是的一夫多妻;一些短期的、或割據的少數民族政權,存在過一夫多妻。

總體來說,中國歷史上,並不是一夫多妻,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妾不能混,這是有嚴格區分的。

(《海上花》)


古代妻對妾生殺予奪,妾就是男主人的性奴,沒有財產權,沒有人身自由,沒有平等地位,可以被買賣交換與贈送。一夫一妻多妾制,妾的地位是低於妻的,法律地位也要低於妻,被限制了自由。妾的地位待遇好壞全看主人與妻的態度。

比如說,西門慶死後,他的正妻吳月娘(續絃),就可以把潘金蓮賣掉,導致她被武松殺死。

另外,妻子所生才是嫡子,才有資格繼承財產。不過在實際中會有變通,比如說特別受寵的妾的孩子,也可以在男主人的運作之下得到扶植;或者妾生的孩子認主母,也可以得到更多的份額。這些可以參見中國古代帝王的嫡庶觀,貴族或者士大夫的妻妾只是迷你型的後宮。制度是制度,也不是沒有靈活性。

(《鹿鼎記》韋小寶)


另外,實際上什麼級別的官職,允許娶幾個妾,都是有明文規定的;超出了你的官職爵位多娶的妾就是譖越,後果很嚴重。不過,實際上也常常有偷娶的,或者是蓄養在家,不立名份,總有變通方法。

影響就是,

一、多生子嗣,後院女子們也可以共同撫養孩子。

二、等級森嚴,內鬥,大家族之間的女性之間互相督促,消耗更多精力,更沒有自由。

三、讓等級尊卑意識無孔不入,更利於培養奴才人格。

四、更好地滿足男性貴族或大戶們的慾望,作為對他們的獎賞。

(一妻一妾,左為妻,以左為尊。)


侯虹斌

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不是一夫多妻制。這種婚姻制度只對上層男性有利,對女性和絕大多數男人都不利。

很多男人幻想的時候,可能都會夢想過左擁右抱一夫多妻的幸福生活,也會想自己在古代也會是個妻妾成群的幸福男人。不過現實是殘酷的,在今天只是個普通人的男人,到古代同等社會地位,能娶到老婆就不錯了,就別幻想妻妾成群了。

(妻妾成群的幸福上層男性)

古代能夠妻妾成群的,只有比較好色的上層男性。今天這種男人如果不結婚或者老婆不強勢,自己人品比較渣也很好色的話,照樣很容易同時和多名女性保持關係。像被萬千女性稱為老公的王思聰,甚至女性的輿論對這種行為都比較寬容。

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和一夫多妻制度表面上看都是一個男的擁有多的老婆,但實際含義差別很大。如果是一夫多妻的話,幾個妻子地位大致是對等的,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下,妻妾地位天差地別。妻子地位大致和丈夫對等,而妾不過是高級點的奴婢,實際是一種財產,妻子其實是妾的主人,有資格處置妾這種財產。即使妻子死了,妾也沒啥上位的機會。以妾為妻甚至是法律嚴禁的行為,要被判刑的。

對於幻想到了古代成為高帥富妾室,發揮宮鬥本領除掉高帥富妻子上位的女性,現實同樣是殘酷的,這種幾率基本為零。

(七個老婆的韋小寶)

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妻妾地位的極度差距,同樣是整個社會女性地位低下的體現。整個社會的重男輕女,也會造成男女比例失衡,這種現象在明清時代中國人地矛盾開始嚴重時非常普遍。古代沒有流產和胎兒性別鑑定技術,但對於生下來的小孩,也可以選擇溺嬰。而重男輕女的社會氛圍下,女孩被溺嬰的幾率就高得多,造成整體的男女比例失衡。在部分地方,男女比例失衡問題比現在更為嚴重。

男女比例失衡,而上層男人通過一夫一妻多妾制佔有很多女人,普通人娶老婆自然比今天更為困難。而男女比例失衡,也沒有讓女性地位提高,女性依舊社會地位低下。


仁勇校尉

呵呵,說說我的觀點吧,女性朋友們不喜勿噴哦。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一夫一妻制是有它的自然根源的。我們知道人類是從猿猴逐步進化而來,這自然演變的過程當中,雄性形成了一個雌性所不具有的特殊屬性,那就是領地意識

這種領地意識經過是長期的演化,逐步形成並固化成了男性對女性的征服與佔有心理。而這也是造成當前男性出軌的自然本源。

說完了心理層面的東西,我們再來看看當時的社會生產水平。如果你對中國歷史感興趣,你會發現,中國的人口規模,一直是一個波浪式上升的曲線。一段天下承平的大治時代,必然帶來人口的大量提升。而一場大規模的戰亂,又必然會使人口急劇的萎縮

。在這種情況下,任何統治者都不能接受一夫一妻制下人口緩慢的增長。另外,在男性主導的宗法體制下,一妻多夫制又絕對不可能被接受,所以一夫多妻制必然是快速提升人口的唯一選擇

回答了一夫一妻制產生的歷史根源,我們再繞回問主的問題。一夫多妻制所帶來的利益是非常明顯的,要知道,古代的漢族曾經多次面臨被滅族的危急時刻,但最後漢族依然屹立到了今天,這其中一夫多妻制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當然,凡事有利也有弊。一夫多妻制也為古代的女性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像我們所熟知的,甄嬛、武則天等等等等,無不是在一夫多妻制的環境下,一步步從天真爛漫的小姑娘被迫成為深諳權謀的社會人,至於像電影《道道道》中小卓那樣慘死在妻妾等級制度下的可憐女子,就更是數不勝數了。


一夫多妻制對女性天生的不尊重,直到今天其影響也沒完全消除。君不見,社會上那些所謂的成功人士,又有幾個沒有包二奶的行為的。而“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這種男性心理,親愛的讀者朋友們,您是不是也有呢?

像男性出軌,除了受到,文章開頭所說的自然和社會因素影響外,一夫多妻制下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宗法觀念,對此也難辭其咎。


魚淵觀沉浮

這問題根本沒有利只有弊。古代所有推崇一夫多妻制的人,都是既得利益者,這些既得利益者無限的推崇,只是滿足了個人的私慾,對於社會貽害無窮。



導致了社會退步

還有就是這些帝王將相依靠著一夫多妻制,生育了為數不少的兒女,而這些兒女從來不從事勞動,更是霸佔了社會許多資源,導致了社會底層貧苦大眾的負擔。明朝滅亡時皇族20餘萬,清朝滅亡時八旗子弟更是多不勝數。這些都是一夫多妻制下生產下來的社會蛀蟲。導致了社會的後退。



降低了女性地位;

這個制度確實降低了女性地位,一夫多妻之後,女人成為了男人的附屬品,被看做是私有財產。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自由,讓廣大女性成為了男人的附庸,從此進入了男尊女卑的社會。很多時候妾甚至都能夠像商品一樣進行轉賣。



降低了人口數量

人類的自然生育的男女比例是平衡的,但是帝王將相,高官貴族,憑藉著手中的資源霸佔了相當大的一部分女性資源,普通的地主也有個幾房小妾。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大多數帝王將相霸佔的女性基本上就是聚而不御。古代女性生兒育女的職責也就無法完成。


降低了人口質量

皇帝和達官貴人選拔配偶,即使一輩子都可能見不到,也會選擇優質的女性作為伴侶,從遺傳學的角度上來講,這種方式顯然不利於人口質量的提升。



雖然幾千年來,封建王朝一直實行著這種制度,但是不得不說這種制度確實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越關換視界

毫不誇張地說,男人的婚外情、養小三等不健康的觀念和行為,與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的遺毒有莫大關係。只不過前者非法,後者合法。



古代理論上也是一夫一妻制,實際是標準的一拖多。雖然小妾並沒有妻子的名義,也沒有妻子的地位,但盡的是人妻的義務,並且在享受丈夫的寵愛程度要比正妻深很多。畢竟妻通常人老珠黃,妾往往年輕貌美。

古代男人討娶小妾,往往打著傳宗接代的旗號行貪圖女人身體之實,主要造成以下負面影響。



1.身體被掏空。上到皇帝王公下至鄉紳士人,很多男人因為縱慾過度而提早死亡。這也是古代寡婦多而鰥夫少的原因之一。

2.形成極致男權社會,女人淪為生育機器和取樂玩物。這種軟性桎梏不但一定程度阻礙了社會進步,甚至直到今天還醞釀了一樁樁女性悲劇。



3.古代這種一拖多的畸形男女關係規則,讓不少男人在面對一對一男女關係規則時有點肆無忌憚。這個不需要解釋了,看看社會上的現實現象就明白了。

以上。古代奇葩的婚姻制度,如同封建制度一樣都是糟粕,應該被拋棄被唾棄。說說你的看法吧?



司馬砸光

從社會方面來說,一夫多妻制影響了中國古代人口數量的增長。

在中國古代,婦女的生育數量是影響人日增長的重要因素。大量的後宮中的婦女及嬪妃失去了生育的機會,這對中國古代人口增長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墨子·辭過篇》就說:“當今之君,其畜私也,大國拘女累千,小國累百,是以天下之男多寡而無妻,男女失時,故民少。君實欲民之眾,而惡其寡,當畜私不可以不節。”

管仲也曾經提出齊襄公“惟女是祟,九妃六嬪,陳妾數千”,導致齊國人口“不日益不月長”,人口增長慢。

到了漢代,陳蕃也上疏說:“比年收斂,十傷五六,萬人飢寒,不聊生活,而采女數千食肉衣綺,脂油粉黛,不可貨計。鄙諺日:‘盜不過五女門’,以女貧家也。今後宮之女豈不貧國乎?且聚而不御,必生憂悲之感。”在這裡,他提出了皇帝多妻所產生的兩大問題,一是後宮人數過多開支太濫佔用過多國家稅收,二是使天下陰陽失調,影響人口增長。

有專家統計過,漢代一夫一妻制平均每個婦女生育四個子女,西漢十五位皇帝共生育子女58人,平均生育率與漢代一夫一妻制家庭差不多,但是這十五位皇帝共佔有約8萬宮女,按照平均生育率八萬宮女應該生育子女三十多萬。

三國時期人口銳減,東吳孫皓天紀四年(280年)有戶五十二萬三千,口二百五十六萬七千。而孫皓後宮就有一萬多人。粗略算來,東吳的青年婦女每二十五人就有一人入宮。其對人口的影響當然是很大的。

一夫多妻制的危害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說,“它有害於養生,有害於傳種,有害於蒙養,有害於修學,有害於國計。”


魚兒讀書會擺尾

大家所說的的中國古代的一夫多妻制度嚴格來說應該叫做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妻子只有一個,妾可以有多個。


一夫一妻多妾制的起源

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度起源於周朝。所謂一夫一妻是指按照西周宗法制度的要求,從天子到諸侯、百姓,一個男人只可以擁有一個妻子,即嫡妻,也就是正妻,嫡妻必須以聘娶大禮迎娶。多妾指的是國王和貴族佔有的(除正妻以外)其它女人。這一制度的核心在於區分嫡庶,它和「嫡長子繼續制」相輔相成,成功地解決了王位繼承的難題。

一夫一妻多妾製為何在古代合理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過,“存在即是合理”,那就讓我們聊聊一夫一妻多妾製為什麼在古代能存在。

1.封建思想害死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宗接代古代婚姻中最重要的目的,一個家族是否興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族的勢力範圍,而人丁興旺則是家族勢力強大的最基本要素。所以皇室、王族、有權勢的家族中,家族十分龐大,保障本族的香火不斷。古代醫療條件太差,人的平均壽命普遍很短。唐宋時期,平均壽命大約30歲左右,直到清朝,平均壽命也只有35歲左右。以清朝皇室為例,清朝皇帝子女的整體夭折率很高,拿康熙和乾隆兩位高產的皇帝來說,康熙共有35子,20女,其中有24子7女活到成年,夭折率約44%,乾隆共17子10女,僅有10子5女活到成年,夭折率約為45%。擁有最好醫療條件的皇室尚且如此,普通平民可想而知,所以一夫一妻多妾制就成為古代中國的一種現實選擇。

2.想要離婚不容易。

在古代夫妻雙方不想過,可不像當今社會,只要夫妻雙方自願,到民政局扯個離婚證是分分鐘的事。嚴格來說,在古代的離婚的正確說法是休妻。在古代,娶妻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丈夫要休妻,禮教宗法有明確規定,只有七種理由才能休妻,分別為: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惡疾,口多言,盜竊。是為"七出",還有三種情況不能休妻。分別是:有所取無所歸,先貧賤後富貴,與更三年喪。是為"三不出",總體來說,約束多,保障少。不過相對於妾,妻的已經算地位高了。妾可以隨意買賣,可隨時趕出家門。

3.“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這方面古代皇帝起了一個非常不好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一登基,就大肆在全國挑選漂亮女子入宮,而且是多多益善。有的皇帝甚至看到自己的兒媳漂亮也佔為己有。在這裡,權力顯然高於倫理。雖然各個朝代為了政治的穩定,從天子到貴族大臣,擁有妻妾的數目都有規定,但實際上只要財力允許就可以為所欲為。

所以,古代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實際上是對古代社會現狀的一種合理的應對。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思想進步,1912年起中華民國明文規定中國實行一夫一妻制。但是因為各種歷史原因,直至1950年5月1日頒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國才真正徹底廢除一夫多妻制。

中國傳統的一夫一妻多妾婚姻制度雖然與現代的婚姻模式有著本質的不同。雖然,現代社會的法律已禁止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但人們仍能採取一些方式來規避,特別是掌握各種資源的特權階層,再加上法律對非婚生子女的保護。社會的風氣僅靠法律的約束是無法改變的,還需要人們對落後的思想有正確的認識。希望通過對傳統的審視,瞭解其來龍去脈,有助於我們對現代社會的一些現象多一份深刻理解,更好地解決一些社會問題。

純屬一家之言,並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裡吐槽,發表自己的觀點。


 MOONLIGHT 

一個制度的出現,事實上並不是無緣無故的,這需要與當時的社會、人文環境相一致,這個制度才可以生存下來。

在中國古代,盛行一夫多妻制度(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凡是有能力的男性,基本上都會給自己娶妻納妾,以此廣衍子孫。這一制度的盛行,在生產力落後的古代社會,起的作用很大,其中最大的作用就是繁衍了大量的人口,為中國人口的進化和社會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1、人口繁衍

古代中國,雖然生產力比現代社會落後,但是在當時的世界上始終都是屬於前列的,與此同時古代中國的國家人口數量也一直都是世界第一。

雖然當時的中國以及中國周邊地區經濟發達,但是由於中國國內以及與周邊國家長期戰亂不斷,這導致了大量的青壯年男性因為戰爭而出現大量損失的狀況出現。如果國家想要迅速彌補大量人口的損失,就不能拘泥於一夫一妻制度,這也是中國古代為什麼不推廣一夫一妻制度的主要原因。

2、人口進化

在古代中國人類社會,雖然開始逐漸變得文明起來,但是在最大多數情況下,仍然遵循著叢林進化法則,那就是有能力有實力的雄心可以佔有更多的異性,藉以繁衍子孫,而沒有實力、能力的雄性,子孫變漸漸稀少,最後絕嗣。

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中國人,如果向上推演數代或者數十代,幾乎都是帝王公候的子嗣,比如現在的漢族的朱姓,可以推演到明朝的皇帝。而漢族的陳姓,甚至可以推演到春秋時期的陳國。今天的史姓,也可以追溯到突厥王族的阿史那皇族。所以說廣衍子嗣,就是中國文明能夠延綿不絕的一個重要手段。

雖然今天文明的新中國從建國後,就開始推行一夫一妻制度,但是這並不能否定一夫多妻制度在中國古代的巨大貢獻,事實上,一個制度的確定,必然要與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想協調才可以順利的延續下去,而一夫多妻制度在中國古代確實有很多優勢之處,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