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讀《黃帝內經》之九十九:人焉受氣?陰陽焉會?

《黃帝內經》一起讀第99天,一起繼續哦……今天是營氣、衛氣來源與運行規律的——

《靈樞 營衛生會篇》

通讀《黃帝內經》之九十九:人焉受氣?陰陽焉會?

原文:黃帝問於歧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於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

歧伯答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

歧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暝,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暝。

黃帝曰:願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

歧伯答曰: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

黃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

歧伯答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週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

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

歧伯曰: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洩,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剽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故命曰漏洩。

黃帝曰:願聞中焦之所出。

歧伯答曰: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

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

歧伯答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黃帝曰:願聞下焦之所出。

歧伯答曰: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谷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黃帝曰:人飲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

歧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清,故後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黃帝曰:善。餘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通讀《黃帝內經》之九十九:人焉受氣?陰陽焉會?

翻譯如下:

黃帝問岐伯:人的氣是從何處稟受而來?陰陽之氣又是在哪裡交會?哪種氣是營氣?哪種氣是衛氣?營氣從什麼地方產生?衛氣從哪裡與營氣交會?老年人和壯年人氣的盛衰不同,日夜氣行的位置各異,我希望聽一聽其交會的情況。

黃帝問:老年人往往夜間無法安眠,是什麼氣導致了這種現象?少壯的人白天大多不會犯困睡覺,是什麼氣造成的這種現象?

岐伯說:少壯的人氣血旺盛,肌肉潤滑,氣機之道通暢,營氣衛氣的運行不會失去正常規律,所以白天的時候精神旺盛夜晚睡眠快且香甜。年老之人氣血已經衰減,肌肉枯弱,氣機之道滯澀,五臟的功能也不相協調,營氣衰弱減少,衛氣不足後向內爭取補給,所以白天時精神不足,夜間入睡困難。

黃帝問:我想聽聽營氣衛氣的運行,都是從哪裡來的?

岐伯說:營氣出自於中焦,衛氣出自於上焦。

黃帝說:我想聽聽上焦之氣是從哪裡發出的?

岐伯說:上焦之氣出自於胃上口也就是賁門處,與食道並行,向上穿過橫膈並佈散在胸中,然後橫向走向腋下,沿著手太陰肺經的範圍向下,返回到手陽明大腸經,再上行到舌,再次向下到足陽明胃經,常與營氣一樣白天循行全身二十五週次,夜晚也循行全身二十五週次,一晝夜循行五十週次,再會合於手太陰肺經。

黃帝問:人剛剛吃了熱熱的飲食,此時水谷精微還沒有化成就開始出汗,或是臉上出汗,或是背上出汗,或是半身出汗,這種不沿著衛氣運行通路出的汗,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說:這是在外為風邪所傷,導致體內腠理打開,皮毛被風熱之邪所蒸,腠理開洩,衛氣“出走”,所以就不沿著原有的通路運行了。衛氣剽悍猛烈滑利而迅疾,見到有開洩之處就會越出,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就無法沿著正常通路運行,所以叫做“漏洩”。

黃帝說:我想聽聽中焦之氣是從哪裡發出的?

岐伯說:中焦之氣也出自於胃,在上焦之氣的下面,中焦受納的飲食水谷,被泌去糟粕,蒸騰出津液,化成精微之物後向上傳注於肺脈,再化生成血液,並用其來奉養身體與生命。人的體內沒有比它更寶貴的了,所以它才能單獨得到運行於經脈之中的“權力”,被叫做營氣。

黃帝問:血和氣,名字不同但屬於同類,這是為什麼?

黃帝說:我想聽聽下焦之氣是從哪裡發出的。

岐伯說:下焦之氣別出於迴腸(小腸下段,上連空腸,下接大腸),令水谷糟粕進入大腸,水液滲入膀胱。所以飲食水谷,常常貯存在胃中,消化吸收後餘下的糟粕輸入大腸,這一過程是下焦的主要功能。在這一過程中,水液也同時滲下,小腸接受胃熟腐後的水谷,經過過濾分出清濁,清者吸收後用來滋養血脈身體,濁者進入大腸或滲入膀胱。

通讀《黃帝內經》之九十九:人焉受氣?陰陽焉會?

黃帝問:人喝酒後,酒也會進入胃中,為何與酒同時進入胃的食物還沒有來得及被腐熟,酒液卻先化為小便排洩而出?

岐伯說:酒是穀物經過腐熟之後釀成的,酒性剽悍而滑利,所以即使是在水谷之後才進入胃,也會在食物尚未消化吸收之前成為尿液而排出。

黃帝說:好。我聽說上焦宣散的水谷精氣就像霧氣一樣蒸騰,中焦腐熟水谷之物就像用水長時間浸泡物體,下焦分別清濁,瀉出糟粕,就像排水的水渠,就是這個道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