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國面膜大王”美即遭下架,走下神壇是因外資故意“雪藏”?

曾經,它被稱為“中國面膜大王”,在中國面膜市場的份額高達26.4%,穩坐第一把交椅,年銷售額超10億元;現在,它遭到屈臣氏的暫時下架,曾貢獻70%銷售額的最大線下銷售渠道被迫關閉。

原“中國面膜大王”美即遭下架,走下神壇是因外資故意“雪藏”?

它,就是曾經的“中國最大面膜品牌”——美即。從輝煌的中國面膜大亨到如今的泯然眾人,美即這些年到底經歷了什麼?

被雪藏?無稽之談

自2012年美即被歐萊雅收購以來,“唱衰”美即的言論就從未停歇。特別是在2017年初,歐萊雅2016年財報顯示,美即面膜在2016上半財年共計虧損15.8億元。財報發佈後,美即隨即被第三方市場監測機構曝出2016全年回款不足2億元的消息,較2012年巔峰時期13.5億元下滑90%。

此後,“外資收購國產品牌後故意冷藏使其走衰”的猜測滿天飛,陰謀論甚囂塵上,甚至還有自媒體聲稱歐萊雅買下美即是為了消滅競爭對手,為自家品牌鋪路。

原“中國面膜大王”美即遭下架,走下神壇是因外資故意“雪藏”?

事實上,歐萊雅在中國市場主打的是中高端品牌,原有受眾與定位都與美即完全不重合。相反,歐萊雅很需要主打中低端市場的美即面膜,以補充自己在該領域的空白。況且,在收購美即面膜後,歐萊雅也沒有推出受眾與定位與美即類似的子品牌。2015年,歐萊雅還為美即成立了面膜專研中心,研發出多款新產品,並於2017年推出了市場第一款膜液分離面膜等。由此可見,“故意雪藏”“為自家品牌鋪路”的謠言不攻自破。

只能說歐萊雅雖然在中國市場如魚得水,但卻暫時沒有很好地整合收購的本土品牌。畢竟,外資團隊與中國本土團隊文化的差異不小,公司基因也完全不同,雙方需要有一定的磨合時間。

競爭太激烈,打法卻保守

沒有被故意雪藏的美即面膜,但卻實實在在遭遇了品牌力衰減,銷售額衰退的情況,這又是因為什麼呢?

從整個行來看,中國的面膜市場,尤其是貼片面膜,還是頗具前景的。2017年,中國面膜市場零售總額達到191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0%,面膜類產品已佔到護膚品市場份額的10.0%。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未來幾年我國面膜市場將呈快速增長態勢。預計2022年,中國面膜零售市場規模將超過300億元。

原“中國面膜大王”美即遭下架,走下神壇是因外資故意“雪藏”?

然而前景看似很美好,但對於面膜企業來說,生存仍是很艱難,因為競爭的企業實在是太多太多了。美即在被收購前的2011年大展拳腳時,中國的面膜企業僅有20餘家,國外的面膜品牌還沒被大家熟悉。美即那時的成功,有一定運氣的成分在。

然而在2012年-2013年,就是美即面膜爆紅後僅僅一年的時間裡,中國化妝品市場的面膜品牌猛然增加了400%,本土品牌和國外品牌在中國市場呈噴井式爆發。在正是因為這種激烈的競爭,導致了美即生存困境。根據《星圖數據》的統計,2016年美即線上的市場份額已經下跌至2.1%,排在國產品牌的第八位,落後於面膜市場的諸多後起之秀:一葉子、膜法世家、御泥坊等品牌。

原“中國面膜大王”美即遭下架,走下神壇是因外資故意“雪藏”?

況且,在中國面膜消費市場上,營銷是推動銷量增長的很大一個因素,而品牌營銷手段,也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如今的年輕消費者們,往往不太注意傳統廣告,反而越來越重視口碑,一些意見領袖、明星推薦以及話題炒作反而能讓品牌熟識度更高。儘管美即在2016年拿下了“第一草根網紅”papi醬的第一支廣告,但其營銷手段比起競爭對手們動輒簽約一線明星,包圓所有美妝KOL的大動作來講,實在是太保守太弱勢了。

如今,隨著屈臣氏暫時下架美即面膜,其在線下的能見度已經越來越低,曾經國產面膜之王還能在線上重回王座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