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孩子身上的溼疹和痱子?

放羊的小丑448

1、看皮疹形態

皮膚病最直觀,所以每個皮膚科醫生都得練成一對“火眼金睛”,才能把每個皮膚病都弄清楚。所以把握皮疹的形態就尤為重要。所以皮疹形態一定要搞搞清楚好。

嬰兒溼疹和成人溼疹的形態都差不多,只是有更為典型的需要記錄一下,這樣才容易鑑別。

嬰兒溼疹,又叫做奶癬。皮疹也是多形性的。但是他有分期,每期的皮疹會有細微差別。嬰兒溼疹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慢性期

急性期以密集的水泡、紅斑和糜爛、滲出為主。擦部位,如腋下、腹股溝部、肛門周圍等處可以受累,常合併擦爛。泛發全身的孩子煩躁、不睡覺、哭鬧、搔抓。

再就是亞急性期,此期滲出紅腫、結痂逐漸減輕,皮損以小丘疹為主,時有白色鱗屑,或殘留少許丘皰疹及糜爛面。此時癢感稍見輕,可持續很長時間。

最後是慢性期,皮膚粗糙、肥厚、丘疹、鱗屑及色素沉著,極少數可發生苔蘚樣化。分佈在四肢,尤其四窩處較多。

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溼疹的孩子頭部就會形成油膩的黃色的厚痂。

痱子根據皮疹形態和臨床表現分為白痱子、紅痱子、膿痱子、深在型痱子

白痱 皮疹為針頭大小白色密集薄壁透明小水皰,外觀呈露珠狀,周圍無紅暈,幹後有極薄細小鱗屑,自然脫落。孩子不會抓,因為沒感覺。

紅痱 皮疹好發於肘窩、腋窩、頸、胸、背及小兒頭面部、臀部,但手掌與足底不出現。自覺有灼熱和刺癢感。

膿痱 皮損好發於四肢屈側和陰部等皮膚皺褶部位,小兒頭頸部亦可見。痱頂端有針頭大小的淺在性小膿皰,皰內可查見細菌。自覺有刺癢感,可伴微熱或高熱。

深痱 皮疹好發於軀幹、頸部,皮損為密集的與汗孔一致的非炎症性正常膚色深在性水皰,直徑約1~3mm,刺破水皰有透明液體流出。無紅斑與瘙癢。

2、看發病規律

嬰兒溼疹是特應性皮炎的嬰兒階段,一般是孩子一個月左右開始發病,面部皮疹一般持續到第三個月,4-6個月皮疹長在軀幹部,7個月之後皮疹長在四肢。2週歲有90%的孩子會完全痊癒。

痱子可以長在任何年齡段,只要是環境適合,它就會長。一般溼熱潮溼的環境,容易長痱子。

3、看長的部位

溼疹的生長部位一般是先頭面部,再軀幹部,後來長四肢的規律。

痱子沒有規律,但是經常是護理不當,或是環境溼熱才開始起的。好發於皺褶部位,如脖子、腋窩、腹股溝、前胸、後背等出汗比較多的地方。

痱子主要是通風乾燥,可以外用爐甘石洗劑或是滑石粉外塗。

1、馬齒莧煎:鮮馬齒莧30~60克,水煎,每日分數外洗。適用於溼疹、痱子。

2、蒲公英煎:蒲公英30g、敗醬草30g、車前草15g,煎水外洗,後撲痱子粉,適用於痱子有膿皰者。


皮科醫生劉光金

溼疹是一種十分常見的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它的特點為皮膚出現多形性皮疹,傾向溼潤,對稱分佈,容易復發和慢性化,自覺劇烈瘙癢,嬰兒時期溼疹,也稱奶癬,通常在1-6個月時開始發病,2-3歲是孩子溼疹發作的高峰期,如果家長有過敏性的疾病,比如過敏性哮喘,溼疹等,孩子患溼疹的可能性也會比較大。

痱子又稱“粟粒疹”,是由於外界氣溫增高,溫度大,導致出汗不暢時發生的小水泡和丘疹。根據汗腺和導管破裂部分不同,也會形成幾種不同的痱子。

白痱,好發於前額、頸部、胸、腹、腰,細小、透明、表淺,一般無炎症反應的水皰。

紅痱,夏季、秋季多見,肥胖的孩子更容易發生,前額、頸、胸背、腋窩,還有臀部也是易發部位,周圍有紅暈,成批也現,有燒灼或刺癢感。

膿痱,好發於間擦部,四肢屈側,頭部也是好發部位,皮損瘙癢明顯。

深痱,發生於嚴重,反覆的紅痱後,全身皮膚少汗或無汗,好發於軀幹,四肢,會出現疲勞、食慾不振,嗜睡等症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