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勇敢說“不”!

有一次,在德國的室外公共免費遊戲場地上,悠悠媽媽剛把悠悠抱上鞦韆不到10秒鐘,就從遠處跑來兩個10歲左右的小女孩,她們非常有禮貌地問:“可不可以讓我們也蕩一盪鞦韆?”悠悠媽媽當時發自內心佩服孩子的問話,覺得她們能向陌生人提出這樣的請求勇氣可嘉。


教孩子勇敢說“不”!

被孩子這麼有禮貌地一問,悠悠媽媽馬上不好意思地回答:“可以的,悠悠再蕩一會就讓給你們了。”然後在那兩個女孩熱烈期盼的目光下,悠悠媽媽開始勸才蕩了一分鐘的悠悠把鞦韆讓出來。最後,悠悠極不情願地被媽媽抱下了鞦韆。 悠悠媽媽還在試圖開導她:“我們可以去滑滑梯啊!等下再來盪鞦韆。”令悠悠媽媽沒想到的是,接下來發生了戲劇化的一幕。那兩個小女孩中的其中一個又去了她們旁邊的鞦韆,問了孩子的爸爸同樣的問題:“可以讓我也蕩一盪鞦韆嗎?”結果那個爸爸說:“我們也是才來的,等我們蕩完了你可以蕩哦。”
教孩子勇敢說“不”!

悠悠媽媽當時聽到這個德國爸爸的回答,心裡感到非常震撼!原來是可以拒絕別人的!是可以說不的!悠悠媽媽心想:我為什麼不敢?我為什麼要覺得不好意思?我為什麼要犧牲女兒的快樂去取悅別人? 那個爸爸還是在悠悠母女前面開始盪鞦韆的,但他就覺得:“這是公共設施,我也才蕩兩分鐘啊,我女兒蕩得正開心,為什麼一定要讓給你?你可以有禮貌地提問,但先來後到的原則是要遵守的,不讓給你是我的權利!”最後,他們又蕩了將近10分鐘才離開秋千,而那個小女孩早就已經去玩別的設施了。 這位德國爸爸的回應,應該讓有些家長反思自己的權利意識和教育方式。 一般在沙坑有孩子搶自己孩子的玩具時(公共玩具),家長總是不好意思對搶東西的孩子說不,而是教育自己孩子:“你要和別人分享啊,一起玩。”或者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要不我們換個玩具玩吧,你看那裡不是還有一個鏟子嗎?”
教孩子勇敢說“不”!

不要總是在教孩子照顧別人的感受,卻忽略另一個方面——教孩子維護自己的權利! 如何教孩子維護自己的權利?

權利意識的根本基礎是自我意識和自信

這是需要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培養的,孩子若缺乏自我意識和自信,就很難做到維護自我。

讓孩子明確權利和界限

儘早讓孩子明白自己擁有哪些權利,別人又擁有哪些權利,並明確人與人之間的界限。 別人的玩具你未經允許不能隨便碰,但是你自己的玩具,或者你正在玩的公共玩具,別人也不能未經你的允許就隨便搶走。你不能打別人,別人也不能打你,等等。
教孩子勇敢說“不”!

此處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在教孩子認識自己的權利的同時,也要學會尊重別人的權利,學會接受別人權利範圍內的拒絕。

教孩子用語言表明態度

當孩子的語言能力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就應該鼓勵孩子多使用語言來維權了。當孩子被打被欺負時,我們不提倡家長教孩子打回去。原因很簡單:打回去這一招會阻礙孩子的情商和社會能力的發展。 試想一下,如果孩子發現打回去很有效,每次只要打回去,別的小朋友就不敢打他搶他的玩具了,那這個孩子還有什麼動力去想別的辦法來解決矛盾和衝突呢?難道以後長大了也要靠暴力來解決問題嗎?拳腳相向肯定不是成熟的成年人解決矛盾和衝突的最佳方式,溝通才是。

向他人求助

前面的方法不能解決問題時,就應該鼓勵孩子去向老師、家長或朋友求助了。向別人求助也是一個方法,並不丟臉。這與前文並不矛盾,同理心非常重要毋庸置疑,但並不意味著要對別人一味遷就、委曲求全。
教孩子勇敢說“不”!

在不犧牲自己權利的前提下,去儘量照顧別人的感受;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去儘量維護自己的權利。

培養孩子的權利意識,不是教孩子自私,而是讓孩子明白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