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医叫消渴病,那么能有多少人知道上消、中消、下消是什么意思?

小安安乖乖

消渴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我们熟知的糖尿病隶属中医“消渴病”的范畴,凡具有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尿而多甜,形体消瘦等情况都可确诊为消渴病。中国传统医学的消渴症始见于《 黄帝内经·奇病论》,名为消渴。 凡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恣食肥甘、情志过极、房事不节、热病之后、劳欲过度等原因均可导致消渴症。

其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三脏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而以肾脏的病变为重。

消渴致病因素多认为从肺、胃(脾)、肾三脏之阴所伤而形成,有上、中、下三消之分:

上消指的是肺热津伤型消渴。主要临床表现以口渴多饮为主,并伴有口干舌燥、随饮随渴、尿频量多、舌红少津 、苔薄黄而干、脉数等。 患者感觉是总觉得口渴,虽然喝了很多水,可还是觉得渴。

中消指的是胃热炽盛型消渴。主要临床表现以多食易饥为主,且伴有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等。患者食欲旺盛,特别能吃饭,但是饿得也很快 。

下消指的是肾阴亏损型消渴。主要临床表现以尿频、量多为主,并伴有尿浊如脂膏 、 尿有甜味、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 、口唇干燥、大便干结、皮肤瘙痒、舌红、少苔、脉数等。患者小便很频繁 。

总结:肺燥、胃热、肾虚并见,或有侧重,而成消渴,缺一而不能成此症。 这三种症状正好和西医说的“三多症状 ”,即多饮、多食、多尿不谋而合,即喝水多、饭量大、小便频繁。


药事健康

传统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症”范畴。根据不同症状,消渴症又分上消,中消,下消。在糖尿病的症状方面,“上消”偏重于中医的肺,“中消”偏重于中医的胃,下消偏重于中医的“肾”。这里并不是对应的现代医学的肺、胃、肾完全是两回事。

上消:

中医认为,常见上消症状是出现口渴多饮,口干舌燥,小便量增加等。其实很少人会想到,糖尿病竟然会与肺有关系,这是因为中医认为肺为水之上源,又具有通调水道的功能。这里并不是对应的现代医学的肺。简单来说,中医认为,肺脏不但是水的源头,又能调节和疏通人体水液代谢,如果肺阴不足,外来燥邪侵入身体,肺部通调水道的功能就容易失常,自然全身水分无法正常分布至脏腑,最后造成喝很多开水却吸收不了,这时患者就会感到口干舌燥。同样道理,喝的水没有吸收就只能排掉,所以小便量就变多。

中消:

中医认为,常见中消症状是患者吃饭多,但是容易感觉很快又饿了,而且食量大增但是体重却在下降,平常患者容易感觉口渴,尿量多,大便干燥,这是因为胃阴不足,又有燥热,这时就会出现胃火炽盛,所以就会出现这些症状。加上吃入的食物没有转化成身体所需养分,而是很快地被排泄掉,所以身体才会变瘦。另外,胃火炽盛还可能造成肠道功能紊乱,这时就会出现便干,便秘等症状。

下消:

中医认为,肾阴是一身阴气之本,一般都是糖尿病病程长期发展之后,才会发展到肾阴受损的地步。肾阴不足,肾主收藏的功能就会减弱,这时患者容易出现脸色发黑,口干舌燥,腰膝酸软,睡觉出汗,心烦失眠,小便频繁,小便颜色混浊等症状。


内分泌杨金奎教授

其中,阳证都是少阳合并太阴,其余的皆以三阴病为主。主要有以下几种症型:

1.少阳太阴合病。表现口干、乏力、腰酸、眼睛模糊,舌质偏红,苔薄,两关不调。主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2.太阴病。表现为口干、吞酸、腹胀、腹泻、便秘,舌苔黄腻,脉濡缓。主方附子理中汤。

3.少阴病。表现为乏力、疲倦、胸闷、眩晕、或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舌淡苔白,或淡胖有齿印,两尺弱,主方金匮肾气丸或引火汤。引火汤我在临床用的非常的多,它掌握一个辨证要点。上面可能眼睛红、头晕、咽喉疼痛、口渴等等,但是膝盖以下是冷的,比较怕冷或者腰部冷痛,特别是伴有大便干结的,重用熟地60到90g有非常好的效果。

4.厥阴病。主要表现失眠、眼睛模糊、睡眠比较表浅、乏力、口干、烦躁、舌苔白腻,脉以左关弱为主,主方乌梅丸。


营养师张旭


炮兵小班

这个是中医的问题,简单来说人体有上、中、下三焦,对应的消渴病就是有上消、中消和下消,对于人体有三个脏腑,主要是肺,胃,和肾、膀胱等。

消渴病(类似于西医的糖尿病),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用口语来说就是喝水多,吃饭多,小便多,身体体重减轻。但是临床不是所有的糖尿病病人都有这么典型的症状,部分人表现为单一的症状,比如只有上消的症状等等。

其中上消对应的是肺脏。中医讲肺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水液的输送主要是肺在主司,上消对应的糖尿病的症状主要是以口渴(喝水量多)为主。

其中中消对应的脏腑是胃腑,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火旺盛则消谷善饥,中消对应的糖尿病的症状是以多食(吃的多,饭量增加)为主。

其中的下消对应的是脏腑是肾与膀胱,中医认为,肾主水,肾主司二便,膀胱主气化,主储存和排泄尿液,肾和膀胱功能失常也出现多尿(小便增多)的症状。


杏仁健康

消渴病因啫慾不节,喜怒不慎或耗神过度或病后血衰或膏梁炮炙,酒酪潼乳,致肠胃干涸,气不宜平,淫热之气浸淫燔灼。郁成燥热,在上则使胃中津液不能上荣舌本而为上消。 在中则使所食之物|随火而化,善饥多瘦小便频数,而为中消。 在下则燥热并于肠胃,口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溺有脂液,而为下消。 在上,中,者可治,在下者难治,饮一溲一者可治,饮一溲二者难治,若小便有甜气及浮如脂,如烛泪者,此谷气与肾气并竭匀属不治。而肥人糖尿病类孚消渴病,不能混为一治,宜戒饮洒,房慫,厚味等.,庶可挽回,否则纵有仙丹良方难见效。


黄录行天下


满怀冰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