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211、985名校的高材生,回到老家四五线城市的,都过得怎么样了?

交粗小鱼干来

211、985高材生回到家乡小城市生活的挺好!


我是中南大学读的博士,算是985、211都有,也算是17年后提出的双一流院校学生。从我本科、硕士、博士期间结识的朋友同学来看,他们有不少人都回自己老家,一个很一般的区县工作。

其中,以教师、公务员、创业居多,看他们朋友圈,和同学聚会,都过的挺好的。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聚会的时候,我问过有些同学,你们回去后悔吗?真的有同学在自己孩子读书后,后悔没留大城市的。也有上海、背景工作了2年,回家乡的。

在一个小点的县城,早上起来和爱人孩子一起吃个早饭,走路10多分钟去上班,然后晚上回家陪陪孩子媳妇,也可以开车10多分钟看看父母、岳父母。周末,一家人带上老人小孩一起在周边城市或者郊区走走玩玩,难道这种生活就不是幸福吗?

最后,不要纠结于名校和四线城市之间。城市发展特别快,交通也便利很多,离家近的小城市真的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帅小西De

拿我身边的人来说,211、985的高材生回到四五线城市工作无非2种原因:逃离压力与父母期待。

我有一个表姐,武汉大学法学专业毕业。大家都知道,武大的法学专业可以在全国排得上前三了,而且当时她是有机会保研的。最后还是离开了武大回家做了一名普通的社区里的公务员。原因是因为表姐从小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母亲从小拉扯她和弟弟长大受了很多苦,现在弟弟马上上大学,家里没有办法支撑两个孩子读书,所以她放弃了保研的机会,选择了母亲眼中的“铁饭碗”。现在月收入3000左右,一年的收入大部分都给了弟弟,现在已经28岁了,还没有顾着谈婚论嫁,而且这样的高学历在小城市基本没有用武之地,反而大家还会以一种

“这么高的学历回小城市工作,不是能力不行就是性格上有缺陷”的心态揣摩她,过的并不是很好。

另外一种就是家里在小城市有钱有关系,自己不愿意吃苦的妈宝。我有很多同学都是这样,不是回去“继承家业”就是家里已经安排了不错的“康庄大道”,选择了回家,这种人现在过的都还不错,因为家里奠定了不可忽视的基础,所以每天朝九晚五、养猫逗狗日子都过的悠然自得,没有什么压力,收入也足以供他们一年出国旅游2-3次。

其实,大部分211、985的毕业生还是选择了留在大城市,虽然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高额的房价、消费,激烈的竞争对手等,月底可能也没有多少存款,但是依旧愿意为了目标和梦想努力。

总的来说,我们不能凭借一个211的毕业生在什么样的城市来评价他未来的好坏,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对未来的期望也不一样,只要工作勤勤恳恳,保持初心,无论在异乡还是老家都会有所作为。


——END——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留在一线城市还是回家继承“鱼塘”?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职场技能掰开揉碎讲给你听,欢迎关注【霸王课】头条号,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

霸王课

我是985毕业的,据我个人对周遭同学的观察,大多数人都留在一线城市,没有回也没有打算回四五线城市生活与工作。当然,少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比如家长的强烈要求以及自身对家乡的热爱,回到老家工作了,如果整体上来描述下这些人的生活,就是:饱的饱死,饿的饿死

饱的饱死,指的是有一部分人之所以回老家工作,是因为他们家里本来就在当地非常有钱有势,属于比较大的家族。回老家一方面是家里的要求,也是自己的打算。虽然说一线城市各种方便,但是那里的高消费、租房、流动压力与工作压力,只有待过的人才知道,回到老家,在起跑的时候就站在别人的终点线上,有何不好?

对这些人而言,本身985的身份并不算什么,即便是个二本乃至三本,只要家里有钱,还有长辈们带,人生的发展真的很不错。

饿的饿死,主要指的是两种人,一种人呢,对家乡抱有极大的热爱,所以跑回去工作了——当然,这样的人其实非常少,因为收入摆在那儿,虽然生活成本很低,但是生活体验太差了,人与人之间也没什么聊得来的话题,总觉得自己格格不入,最后的结果,就是折中——这些朋友还是离开了自己的四五线县城或者农村,虽然最后去的不是一线城市,但是也到了省会城市工作。

另一种人,则是虽然进了大公司工作,但是,却被大公司调到了小县城,最后呢,拿着小县城里面相对还可以的工资,过着小县城里面的工作。比如我有一个进了本地工商银行工作的朋友,虽然搞金融的,确实发展前景很好,但是小县城的“发展前景”,也就那样。人际关系还特别的复杂……

许多选错了的人,你说最后后悔吗?

当然后悔,但是,985的经历和人脉也壮了人的胆,许多稍有不满的人,很快就出来大城市、一线城市工作了。


二进制赫克斯

实话实说,很多上了211、985的大学生,并不意味的都是高材生,所以这个提问也有存在问题。这些学校出来的学生,学渣也是一片一片,我自己就是一个211学校出来的,认为自己也算一个学渣一枚。

因为我们是地方性的211重点大学,在省内排名第二,所以很多同学是回到老家的四五线城市乃至县城,数量挺多的。而像我这样的能够毅然奔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其实是比较少,尤其在我老家是以悠闲为特点福建,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还是想回到家乡发展,尤其是留在福州、厦门、泉州等几个地方。

毕业十年了,可以看到这些回到三四线城市和县城同学,因为他们毕业于省内的第二重点大学,相对来说起点还是不错的,很多都能进到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还有一些比较地方大的企业就职,除非有个别的,大部分在当地来说都是比较滋润的一种生活。所以相对来说生活质量应该不会太差,早早就买房买车、结婚生子了。

当然也有一部分本身就是因为他们的家庭背景,会给他提供很多的便利,所以他们的生活状态,基本上跟离开家乡走出来的同学是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很多是生活在自己的比较狭窄的一个生活圈里。

像我一个同班同学,曾经是很优秀的学霸。后来在我们闽南的一个县城里面,当一个公务员,他业余的工作有一个居然是帮别人代写论文赚外快,而且还经常在朋友圈公开发布代写的广告,以及接到新单,还公开地来宣布自己的接单成果。这也让我们有时候觉得很震惊,一个公务员背景的、还是有法律相关背景的同学,居然能做当论文枪手的这种事情,而且居然没有意识到有不妥的地方。

当然这个其实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在这些地方,要当一个斜杠青年的空间是很窄的,很多人只能在本职工作之外,做一些代购或者做一些微商,还有极端的做这种代笔等等类似的。

所以怎么评价他们生活好不好?可能也无法定性,但是从我个人来说,如果让我换位回到他们的位置,我肯定是不愿意回去的。当然也可能是,如果让他们跟我换个位置,在北京混着,他们估计也不愿意。所以,生活都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而且每个人的选择其实都是有限的,没有谁能可以评判你混的好或者不好,就这样。


张天潘

211和985区别还是挺大的,我感觉211和许多非211没啥区别,比如贵州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河北大学,河南大学,他们孰强孰弱。

至于985,我就以我所在的东部某985来谈下。

1,985有很少有四五线城市的,这是客观事实。不用反驳

我本科时候班级29个人。

本直辖市11个

北京3个

山西两个(地级市一个)

黑龙江俩(省会),四川三(俩省会),湖南俩(一个省会)

河北三(一个唐山),安徽三(一个省会)

里面不是直辖市省体的只有9个,扣了唐山这样的城市,只有八个了。这八个一多半来自地级市,中产家庭。



是不是感觉很诧异?不要诧异,刘强东说人大没人领助学金的更应该你学习一下。

2绝大多数人就业不会低于户籍所在城市,这就决定了去四五线的基本没有

本科毕业后,到现在有的研究生也毕业了。29个同学,除了还在读书或继续读博的五个以外。工作了的24个

六个在北京,四个在上海,十个个在天津。两个在成都,一个在太原,一个在长沙。

不用想了,我就是去太原那个,确实属我去的城市最接近三线。

不过也要淡定,从本科开始,我就是班里混的最差的。

(一线城市是主力军)

985来自四五线城市的学生很少,来自农村的太太少了。去四五线城市工作的基本没有。我目前还没见到。

有人说清华,人大博士来我们这当县长,当副市长。他们走的选调途径,走的士途,为人民服务,本身就不可能那么自由的选地。

我的专业相对冷门,学金融的专业,基本都是北京,上海,深圳的不错的工作,有个学财务的朋友刚去上海就落户了。

(热门不是白叫的)


一枚明粉

211、985名校毕业的高材生回四五线城市生活,这也是正常现象啊。谁规定的高材生就必须留在北上广一线城市,就不能回老家了?

作为一名从事多年教育的老师,我实在是无法忍受一些人对回老家学生的冷嘲热讽了。

在这些酸溜溜的人眼里,仿佛这些名校生回了老家生活就成了人生输家,从此就黯淡了、颓废了。

这是多么错误的偏见啊。

这世上有想在一线城市拼搏的高材生,就有想回四五线城市生活的高材生。回到老家,不代表着生活就会一片黯淡。

比方说,我的学生小姚和小李,毕业后都回了老家。他们老家虽然在四五线城市,他们一样过得很滋润。

小姚参加了当地教师招考。她本来就是学霸,这种教师编制考试,压根就难不倒她。她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进入当地一个很好的学校。

名校毕业、招考成绩又好,她一进学校就成为了重点培养对象。再加上为人谦虚温和、业务能力又强,她深受领导器重和同事欢迎。

因为她个人条件不错、加上老师这份职业在当地婚恋市场很受欢迎,很多人都给她介绍对象。

前段时间,她结婚了。老公本地人,职业是市政府核心部门的公务员。两口子在当地有房有车有人脉,日子过得可滋润了。

小李回到老家后,没考教师和公务员,他创业了。他的公司业务跟互联网相有关。近几年互联网经济发展迅猛,他的生意也做得很顺利。现在他的公司已经成为当地互联网这块的龙头。

人各有志,不能以留在哪里发展来判断生活高低。

有些名校毕业生想要在一线大城市拼搏,即使房价再高、压力再大,他们也要留在大城市;而有些名校毕业生,他们并没有太大的梦想,只想过得轻松自在,回到家乡他们生活得悠闲自得,也是好事。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力。没必要人人都一样。不能因为有些人选择留在了大城市,大家就使劲夸;而有些人选择了回老家,大家就使劲损。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活法,小城市有小城市的活法。关键看你自己怎么把日子过好。

无论是选择大城市,还是选择回老家,都只是人生的一种选择,没有高低之分。


我是柳柳很忙,您身边的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

请关注我。更多教育、心理、人际关系前沿知识推送给您。

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发私信给我,愿意为您答疑解惑。


柳柳很忙

问题很大,我喜欢掰开来看。

1、 那些211、985名校的毕业生,就是高材生吗?

成为211、985名校的学生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曾在高考时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且211、985院校可以享受优于其他院校的教学环境,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但是,大家都接受过大学的教育,是否能够成为一个高材生,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主观能动性,很多名校学生因为贪恋网络游戏而使得自己不能毕业,或者什么专业知识都没有学到,所以,211、985不见得都是高材生。

2、 回到老家,不代表回到四五线城市,不代表不能进优秀的企业工作。

211、985院校没有都设立在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毕业生的老家也有很多来自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我觉得拿掉对城市层级的划分,我们来看回到老家的发展。

(1)回到老家,地利人和,往往能够更快适应职场。

我的同学伟军,回到老家在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工作,中国某种水果90%以上的进口占比都来自他们公司。因为是在老家,他不需要租房子,不会因为房租压力而干扰职业规划,他可以安心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虽然生活在一个四五线城市,但是每年有三分之一所有的时间都在东南亚出差。

(2)好企业不都在北上广深。

相对来说,很多世界500强的总部都会设立在北上广深,但是他们的研发、生产中心却往往都设立在全国各个地区。我的同学老毕,毕业后就回到老家县城,那里有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生产工厂,做研发的他享受着一线城市总部员工同样的待遇。

这里特别说一点,北上广深签约的员工,在社保基数和公积金缴纳比例上都会高于其他城市,因此很多总部设在一线城市,用工在三四线城市的企业,会与核心人才一线城市签约,一线城市缴纳相应保险,为的是留住人才。

(3)那些自我放弃的“高材生”,一线城市也无法拯救。

所以说,哪怕你是211、985院校的高材生,如果在校期间不能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参与社会实践,提前规划职业发展,那么就算留在一线城市也会跌跌撞撞,过得可能还没有回到老家工作的同学好。

所以我想说,211、985名校的高材生,首先你得职场起步(综合素质)应当对得起名校的牌子,工作中还需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方能获得成功。无论是在异乡,还是回到老家。


无忧精英网

大多数都进了体制内,做了老师、医生或者公务员,又或者进入银行系统。

如果从我身边的例子来看,进银行和公务员系统的是最多的。

我的高中同学,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和他的老婆一起回到的家乡。现在一个国家级公务员,一个是省级公务员。

对于当年高考的优胜者而言,想要在一个小城市通过考试的方式获得一个职位,只要没有黑幕,那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两年来,体制内的待遇还是略涨了一些,拿到大城市算不上什么,但是小城市消费低,房价低,而且家人朋友都在,经济压力并不是很大。大多数人都能在本城比较好的位置买一套还算不错的三室两厅的房子,当然,有很多朋友是贷款买。但如果家里经济给力,还能买个四室两厅,而且不必背太多的负担。

据我观察,除了成绩特别优秀的以外,还有部分985、211的同学是因为家庭背景比较好,在本地吃得开才回来的。

对于这一部分人来说,在北上广拿一个两三万的月薪,不如在本地通过种种资源拿个略少一点然而也不会太差的工资轻松。

毕竟剩下来的钱不一样。

其实,即使你是名校毕业,如果不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闯,而且能忍受毕业好多年还买不起房子,那么会家乡四五线城市也不是特别糟糕的选择。

你的学历在本地绝对是秒杀级别了,要参加任何考试都很容易,不必担心没有报名资格被刷下来。

而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都过去了,这些小考试又算什么?

当然,在外面漂有漂的好处,比如说不必受太多传统习俗的束缚,也很少有长辈来干涉你的生活。

未来的可能性会更多。

但如果从我的角度出发,我会衡量,这些可能性和家庭、教育、幸福感、压力、身体健康之间到底呈现出什么样的相关性。

每个人的取舍都不同,无论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作为当年高考的优胜者,你最终总会找到一片天。


吹上来的小动物

作为上海985高校的毕业生,在我认识的同辈人和师兄师姐中,绝大部分人都在一二线城市工作,极少数人在刚毕业时或者打拼了一段时间后选择回到家乡小城生活。

这些人中,一部分在体制内谋生或者为家族企业工作,过得衣食无忧,颇为满足,另一些人逃回家乡后满是失落,又不得不“逃回北上广”。归根结底,他们在家乡能否安居乐业,取决于他们做选择时是否想清楚了对自我的期待、自己在老家享有的资源和面临的境况。

以前转租房子的时候,遇见过不少租客,都是逃离北京回到老家后过得极不适应转而回到北京重新找工作的名校毕业生。他们迫于工作压力和一眼望不到头的房价,回到了本以为自己更有归属感的老家。但是却发现,回到家乡后的自己更格格不入,与身边的人找不到共同语言,同龄人都已经结婚生子摆起了百天宴,在工作上人际关系远比做事能力重要。

一个女孩和我说,回了家乡之后,她意识到父母亲戚并不能带给她真正的归属感。从小到大,她的学习成绩是周围人中最优秀的那个,是大家心目中“别人家的孩子”,然而如今再回到家,她成了抬不起头的那个,没有大房子没有男朋友——小时候她得到的认可,是因为她是大人眼中有可能获得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人,而直到长大以后,她才明白大家真正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同时,小城对青年女性是不太友好的——除了相夫教子、安稳生活,家乡人无法理解女性的其他追求。所以,在她投的简历还没有收到回复的时候,她就踏上了回北京的火车。

相比之下,我一个亲戚家的同龄女孩,在银行实习了半年之后,回到了自家开的公司做财务,把家里的生意照看得不错。对于父母安排的相亲,她也并不排斥。

我想,所谓名校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不是想办法在大城市里买车买房,而是看清自己真正所想,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付出足够的思考和勇气。


每日人物

每个人的情况都有所不同,但我们也该考虑下为何现在回老家的高材生比之前的多。

有篇报道叫做《985、211大学生为何愤懑焦虑:“预备中产”之殇》

通俗而言,一样的智力和能力,十年前咬咬牙努力一把,也能在北京、上海等超一线城市拥有体面的生活,十年后发现不行了,凭什么?这里其实已经蕴含了中产和预备中产的对立可能性,十年前转正的中产阶层如今可能成为反对异地高考的主力军,他们实质上的反对的对象是谁呢?


在预备中产阶层的焦虑中,除了拿不到户口、买不起房,出镜率最高的就是找不着对象。毕业以后,我们遗憾地失去了“穷学生也可找个女友在月下散步,慢慢也会生出感情来”的特权,甚至在毕业之前,就开始面对残酷的婚恋市场。尽管每一个时代,都有优势男性通过地位和财富攫取性权力,其他人安分地在自身的阶层内婚丧嫁娶,但我们在文学艺术中发明了爱情,在想象中抹平阶层鸿沟。现代社会许下自由的承诺,在社会流动性充足的时代,阶层跃迁和自由恋爱可以被同时实现,那时候鲤鱼跃龙门是可期许的,凤凰男也还未被污名化。同一时期文化工业批量生产自由恋爱的神话,不仅仅是为了遮蔽阶层鸿沟,而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的反映。


主要还是大城市的窗口期已经关上,在大城市找份工作没问题,但要解决好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养老 等诸多问题,难度越来越大,这才是回去的主要原因。


可回去之后真正能提供合适岗位的职业真不多,也就体制内的公务员,大型国企,事业单位可以,没有外企,没有互联网企业,没有大型房地产企业,没有高端服务业,产业低必然决定了不需要过多的知识,但同时生活成本也低了很多,人生非常的惬意,但问题是子女可能还要面对父母当年的痛苦,自己是舒服了,子女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