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九拜的特点区别与联系

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当我去了解中国的传统礼仪的时候,真真正正的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华民族是十分讲究礼仪的民族,自古以来就被称作礼仪之邦。殷商时期,中国礼仪得到高速发展,《礼记·中庸》:“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它表明,我们的先人进入了高度文明社会。今天会为大家介绍古代的九拜。拜礼,传统礼仪中占用重要地位,不仅适用于有仪之礼的礼仪中,也适用于没有仪式的礼尚往来的人际交往之中。“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稽[qǐ shǒu]首
古代九拜的特点区别与联系​稽首是拜礼中最重要的一种。常为臣拜君之礼。其式先跪,拱手及地(手不分拄地),头亦及地,且前于手。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于膝前,手不分散,再慢慢伸头到手前地上,俯伏向下直至头碰到地面并且要停留一会,动作舒缓。

顿首
古代九拜的特点区别与联系​《周礼·大祝》郑玄注:“顿首拜头叩地也。”双膝跪,拱手至地,都与稽首相同,所异者,一是用途,用于平等地位互拜和自拜; 二是稽首头至地停留,顿首至地即起; 三是稽首缓慢不用力,顿首急速用力叩击地面。

空首
古代九拜的特点区别与联系​《周礼。大祝》郑玄注:“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它的双膝跪,拱手至地与稽首、顿首相同,相异者有二:一是用于君对臣的答礼; 二是头触手而不触地,贾公彦疏:“空首者,是为空首也,以其头不至地,故名空首....空首拜者,君答臣下拜,知义然者。”

肃拜
古代九拜的特点区别与联系​《周礼·大祝》郑玄注:“郑司农云....拜但俯手,今时撎(揖)是也。介者不拜,故日‘为事,故敢肃使者’。”贾公彦疏:“肃拜者,拜中最轻,惟军中有此肃拜。妇人以肃拜为正。”肃拜特点,一是拜中最轻之拜; 二是用于戴甲胄的军人和妇女;三是拜法为“俯手”,即端立不跪,拱手向外推而下或向内拉而下,如汉代的作揖。贾公彦疏又说:按: 《仪礼·乡饮酒》宾客入门有撎入门之法: 推手曰揖,引手曰撎。

以上四种为正式拜礼。

贾公彦疏:此九拜之中,四种是正拜,五者逐事生名,还依四种正拜而为之也。其余五种拜是在不同场合使用这四种拜时的不同称呼。

奇拜、褒拜

这两种拜,是表示拜的次数的,《周礼·大祝》郑玄注引杜子春云:“奇读为奇偶之奇”并谓“奇拜,一拜也。”贾公彦疏:“一拜者,谓君拜臣下,按《燕礼》《大射》有一拜之时,君答一拜,后郑从之。”“后郑”指郑玄,以区别“先郑”郑众。褒拜,再拜,《周礼.大祝》郑玄注:“郑大夫云...裹拜为报,报拜,再拜是也。...玄谓...再拜,拜神与尸。”即郑兴谓褒拜就是再拜,郑玄认为是在拜神与尸时的再拜称褒拜。

吉拜、凶拜

四种正拜,用于吉礼为吉拜,用于凶礼为凶拜。但用时轻重配搭和细微动作,皆有不同。如拱手,吉礼尚左,凶礼尚右,《礼记。檀弓》:孔子与门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日:“二三子之嗜学也。我则有姊之丧故也。”二三子皆尚左。郑玄注:“丧尚右,右,阴也; 吉尚左,左,阳也。”尚右,拱手时右手包在外; 尚左,左手在外。

振动

郑兴认为“动读为董,书亦或为振董; 董,以两手相击也。”两手相拍再拜。郑玄认为:“振,战栗色动之拜。《书》日:‘王动色变。’”是拜时的惊恐、愤怒的神态。

拜礼在古代礼仪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内容,而且非常烦琐,尤其在宾主相会和交际时,如《仪礼·士冠礼》的选择加冠之“宾”:前期三日,筮宾,如求日之仪。乃宿(郑注: 宿,进也) 宾。宾如主人服,出门左,西面再拜。主人东面答拜。乃宿宾,宾许。主人再拜,宾答拜。主人退,宾拜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