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书:芸芸众生,三个字里见修为

通书:芸芸众生,三个字里见修为

北宋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理学大师程颢、程颐皆曾从其学。他精通易学象数,南宋朱震、胡宏都说其学是从五代宋初的华山高道陈抟处而来。周敦颐曾著《通书》,又称《读易通书》,是他研读《周易》《四书》后的心得总汇。

《通书》第四章讲的是“圣”。抵达怎样的高度才能称为圣人呢?周敦颐提出三个标准,从中庸、周易中提炼出三个字进行概括:

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诚、神、几,曰圣人。

诚、神、几,就是那三个字。一切众生,皆在这三个字里见高低;古来豪杰,皆在这三个字里论修为。

“寂然不动者,诚也。”

宇宙是寂然不动的,所以无尽天体运行。大地是寂然不动的,所以万物繁衍生息。人心也只有寂然不动,才有念头随意来去的无尽自在、应物而化的无穷妙用。只有抵达这个最深层次,才有无穷的生机、无尽的活力,来承载万变无穷的事物。诚,则是一切的中枢。

《周易》云:“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儒释道的终极,都通往这里。寂然不动是易境,诚是寂然不动者,诚便等同于易境。《中庸》也说:“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诚是物之所以自成,由此而自行,贯通于物变,没有诚就没有物之成。所以《通书》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诚者,圣人之本”、“圣,诚而已矣”,诚是居于万物及精神的本元位置的。人们生活中经常说到的诚信﹑诚意﹑诚恳等,皆是这本体之诚的展现和妙用,虽在表层,却正是体会的入口。

作为本元,诚是与佛家的觉和道家的道相通的,但诚对我们的启示意义更大。因为说觉时人们往往只落在心,说道时人们往往只落在物,诚则对己对人对事皆适用。而且觉和道人们往往只看作一种境界,修行还需要另外的办法,诚则既是境界也是法门,致诚、立诚就是修行的方法,最后抵达的境界也是至诚。诚这个字很有意味,它本就是说本体,却带着浓厚的人情味儿。只因人属有情,有情融入道便是诚,这是圣人以大慈悲给我们的大进入方便。

“诚精故明”,这句话不仅告诉了我们诚的功用,也告诉了我们修诚的法门。诚精是境界,精诚正是法门。事上的精诚自不必说,关键是心上的精诚,便是收摄我们的精神,集中我们的注意力,专注在眼前和当下。只因人心大病便是散乱弛逸、攀缘妄想,不如此便不能对治,不如此便不能起修。如此到了精透的程度就能明,万物的本来面目就会自己清清楚楚地展现在你眼前,根本用不着你费力求索,这就是佛家的无师智、自然智。这是从根本处下手的法门,世间法上则是修一切与诚相关的品质。

这就像一个大房间里只有一个瓦数很低的灯泡,就会昏暗看不清,如果加个灯罩把光聚一下,灯下方寸就会清清楚楚,这就是收摄和集中。如此你的能量等级就会不断提升,就像灯泡在提高自己的瓦数。瓦数高了,自然就需要配合相应的电源,最足的电源就在宇宙这个发电站。佛圣是与宇宙同一能量等级的人,因为接通的是整个宇宙的能量,所以整个宇宙都在他们的聚焦范围内,这就是遍一切处、十方法界皆在一心的大光明觉。

这个灯泡,就是你的心。宇宙的电源接口处,就是你的本心。

“感而遂通者,神也。”

人心能在诚的状态,就能感而遂通天地,即通过易之“交感”法则,通达一切事物及其渊源,这就叫神。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这只是现象层次的说法,更深的层次是气的层次,更深的联系模式便是交感。气的交感层次能够通达一切,很多人可能觉得费解,这就如同从南京到北京,在物理层面需要一步步走,在心理层面则想一下就到了。到了儒释道修为的极致,更是十世古今、无边刹境皆在当下一念之中。精神,是一种超越四维时空的高维存在,并且可以通向更高维。迷即困在低纬,悟即升至高维。

诚便是交感的中心,《中庸》言:“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故至诚如神。”诚就像一面镜子,庄子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镜明就能如如照见万物。而如果上面满是灰尘,便正是众生的状态:无明,昏沉。镜需要净,心需要静,庄子《天道》言:“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清静经》言:“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静、净则出自敬,六祖云:“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老子亦言:“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而敬与诚是一体的,所谓诚敬。

心在无思无为的状态,才能应付来来往往的各种事物。古人说日理万机,今人则是处理手头工作都是烦乱到不行,这就是心中的思和为太多了。只有达到寂然不动的诚之状态,精神的无穷力量才能真正和充分地展现和发挥出来。王阳明说“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心不动就是诚,随机动就是神。一个黑暗的房间里什么也看不见,打开手电筒就看见了,随着手电筒的移动就都看见了,这光就是诚之灵觉,这照就是交感的功能,光束的移动就是随缘而化、顺势而为的妙用之神。

“神应故妙”,如同下棋,整个棋盘的局势都能感应到,高招才能不断。

“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

有了寂然不动的诚和感而遂通的神,就可以从极细微处察觉事物发展之大势的几了。几,就是苗头、潜在的可能性,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风起于青萍之末,履霜而坚冰至,几就是见微知著。《周易》云:“几者,动之微”、“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谋略学的重中之重,不识几不足以谈谋略,不识几便无法察势进而用势,抢占先机而立于不败之地。

但要明白这种能力是把双刃剑,真正的高手不仅要能识几,还要明善恶,不但能察势用势,还要保证这势是往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发心很重要,善永远是大根基,人要有本事,更大的本事是不被自己的本事反噬。就像道家多出谋略大师,也最懂功成身退。

如何识几呢?易云:“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惟深能通天下之志,这是主体和重点。诚的属性,就是深;神的属性,就是通;能深自通。“深”,就是其中的关窍。佛家所以讲“深心”,禅宗所以说“深深海底行”。什么是深呢?它的反面是浅,浅即是众生心相,因浅而躁动,便不如从自己这个浅的反面去体会。海面多波浪,深海唯沉寂。所谓深微,深才能见微,几就在这个微上。

所谓通天下之志,全世界几十亿人在想什么你知道吗?全中国十几亿人在想什么你知道吗?全省一亿多人在想什么你知道吗?全市一千多万人在想什么你知道吗?……你身边的人、眼前的人在想什么你知道吗?最后这个最小的部分,恐怕大多数人都做不好。易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从识几知人下手,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中深化,也是一条路。这就是极深而研几,是一切高手必经的路。

诸葛亮作《隆中对》时,刘备还只是寄人篱下、为荆州刘表管理新野以防御曹操的小人物,而诸葛亮却能看清天下大势,准确预见了日后三国鼎立的局势,和未来几十年的天下走势,这就是知几的最好例证。这识几怎么来的呢?诸葛亮《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就是立寂然不动之诚。而后观天下大势而有感而遂通,所以有见微知著的大识几。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便是穷理尽性。至于最后病逝五丈原、倒在征程中,正是他的至命,如《三国志·诸葛亮传》所言:“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孔明到达和看见了这个天命。

“几微故幽”,还是如下棋,整个棋盘的局势感通于心,眼下这步棋怎么走,背后便冥冥中似乎有个东西在指引,这个东西就是几。

“诚、神、几”,是一体三面。三点对应禅宗的三关,正是:明心见性,通达诸相,大机大用。佛家的大圆满是性、相、用,道家的大圆满是得道、明势、谋略,儒家的大圆满便是诚、神、几。儒释道在这里完全是相通的,这是一切智者所必定修炼的三件事。

如今是个信息爆炸、局势瞬息万变的时代,想要有效应对、有所作为,识几的能力就愈加重要。几之本在神,神之本在诚,一切还是要回到诚上。所以《通书》开篇就讲诚,把诚放在第一位。《通书》是周子《太极图说》的姊妹篇,《太极图说》讲天道,《通书》讲人事,人事沟通天道的根本就在这个诚。

诚,佛家的表述是“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道家的表述是“真”,真人即得道之人,庄子《渔父》更说:“真者,精诚之至也。”诚的反面是伪,直的反面是曲,真的反面是假。正面站的都是高人,反面站的便是众生。

张三丰云:顺为凡,逆则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