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旅運城,最後一站,臨猗縣——中華果都 晉商之源

臨猗縣古稱郇陽,為山西省運城市下轄縣。猗縣由臨晉縣和猗氏縣合併而成,地處山西省西南部運城盆地,西臨黃河,東望太嶽,北屏峨嵋嶺,南面中條山,境內無山,是山西省唯一的平川縣。

山旅運城,最後一站,臨猗縣——中華果都 晉商之源

臨猗縣城

臨猗縣歷史悠久,平疇萬頃的自然環境,令郇伯封國,猗頓富興;沃饒近鹽的地理優勢,使堯舜時為甸服之地,夏代時建猗國於此。

山旅運城,最後一站,臨猗縣——中華果都 晉商之源

臨猗縣夜景

臨猗總面積1339.32平方公里,轄9個鎮、5個鄉、2個區,375個行政村。臨猗縣是“全國文化工作行進地區”、“文明村鎮建設示範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水果十強縣”。

山旅運城,最後一站,臨猗縣——中華果都 晉商之源

臨猗蘋果香甜脆口,臨猗縣是全國水果十強縣。

主要旅遊景點:戰國車馬坑、臨晉縣衙、雙塔,猗氏故城、猗頓古墓、雙嶷山等。

戰國車馬坑

山旅運城,最後一站,臨猗縣——中華果都 晉商之源

車馬坑位於曲村、天馬、北趙、毛張四個自然村覆蓋,東西長3800米,南北寬2800米,共計約11平方公里,遺址涵蓋有新石器時期的仰韶和龍山文化層、夏文化層、西周至戰國文化層,以及秦漢元明文化層等四大文化層。天馬遺址有20000餘平方米的晉侯墓地,10000餘座西周至戰國古墓。已發掘出周代墓600多座,出土了280餘件青銅禮器,大量青銅兵器、車馬器48輛戰車,完整陶器1000餘件,以及數萬件玉、石、骨、貝、蚌、鉛器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晉縣衙

山旅運城,最後一站,臨猗縣——中華果都 晉商之源

臨晉縣衙位於山西省臨猗縣城西北20公里的臨晉鎮,為元代時臨晉縣衙署所在地。廨署創建於元大德間(1279~1307年)。明清兩代及民國年間均有修葺,大堂的梁脊板上留有民國23年(1934年)10月最後一次重修題記。現存主體建築大堂為元代原構,是山西省目 前保留下來的三處元代大堂建築之一。

山旅運城,最後一站,臨猗縣——中華果都 晉商之源

縣衙大堂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簷懸山頂,明間最寬,次間和梢間相對較窄,其餘三面砌牆。正面六柱柱頭上有鋪座一朵,明間、次間、梢間各有補間鋪作,其中明間的補間鋪作巨大,為斜拱。正面柱身碩大,明間兩根柱子為八邊形,次間和梢間為圓柱形。正面的普拍枋碩大,為一整根原木構成,是典型的元代官式做法。

雙塔

山旅運城,最後一站,臨猗縣——中華果都 晉商之源

雙塔又稱“雁塔”,據《猗氏縣誌》及兩塔碑文載,兩塔創自隋唐間,宋代重修。此處歷為寺院,先後名為“妙道寺”、“雙塔寺”、“ 雁塔寺”。明太祖洪武年間置僧正司於寺內。兩塔東西排列,相距50餘米。西塔宋代建,方形七層,高約30餘米。明嘉靖乙卯冬(1555)地震時塔剎毀壞。 第七層簷下砌磚雕斗拱,其餘各簷皆疊澀伸出或收剎。塔內有階梯可登。東塔亦七層,方形,底層中空,以上實心,一、二層簷下有四鋪作斗拱,二層以上每層倚柱 四根,上施斗拱。雙塔之門,對向而立,俗稱西塔為“白蛇塔”,東塔為“許仙塔”(塔之七層畫有許仙像)。每年七夕,有“雙塔交影”之稱。又因雙塔上雁巢叢 結,黃昏時小雁環飛,故亦稱雁塔。

山旅運城,最後一站,臨猗縣——中華果都 晉商之源

猗氏故城

山旅運城,最後一站,臨猗縣——中華果都 晉商之源

猗氏故城,位於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牛杜鎮鐵匠營村東側,出臨猗縣城南六公里,在沃野阡陌間,在藍天白雲下,一座廢棄的古城郝然矗立。路邊有一塊省級文物保護的石碑:“猗氏故城”。石碑上還標明,這城池屬西漢,並標明瞭保護範圍。

“猗氏故城,據《晉書·地理志》載,古稱猗頓城”。當年,猗頓畜五牸、興三園、販鹽鑑寶,方圓百里,皆屬其有,疆域之大,範圍之廣,單靠猗頓一個人力量是不夠的,於是他招工僱工,“工人”日漸增多。另一方面,由他幾大產業及供應商、經銷商等引發的住宿業、餐飲業也都興盛起來。同時,致富後他樂善好施,賒濟於民,遠近百姓都願意歸依他,幾種因素交織,逐漸在王寮村不遠的鐵匠營村東逐漸形成一個居民區,久而久之,便在西漢設縣建城。此城經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到北周成武王元年(公元559年)猗氏縣北移後,該城依舊,老百姓仍安居樂業。唐貞元中(公元785年至公元805年)河東節度使馬燧平李懷光叛亂於猗氏,千年古城毀於一旦。改朝換代,歲月變遷,後人逐漸淡忘了“猗頓城”這個名字,以後多稱“猗氏故城”。 據《臨猗縣誌》記載:“城高兩丈許,四垣八門,遺址猶然。”從殘垣斷壁上,我們仍可看出當年猗頓城的規模。城牆最厚處21米,最薄處也有19米,比周圍高出2—3米,總長8086米,城內總面積162萬平方米。當年城裡的街衢、店鋪、作坊早已蕩然無存,放眼望去,滿地都是果樹、梨樹、玉米、棉花、大豆等。高大的城牆經千百年的風雨剝蝕,一層層夯土分明昭示著歲月的滄桑,隨風搖曳的酸棗樹彷彿告訴人們這裡一千年前曾是一座美麗而繁華的商城。

山旅運城,最後一站,臨猗縣——中華果都 晉商之源

“猗氏”一名的由來可追溯到夏代的古猗國。《路史》雲:“夏有猗國。”《河圖括地象》雲:“猗姓之國,猗夏朋淫不義,少康滅之。今河東有猗氏城。”《蒲州府志》亦云:“猗氏縣郇瑕氏之墟也,春秋令狐地。秦世以有古猗氏國,因稱猗氏。”春秋末,魯國貧士猗頓大畜牛羊於猗氏,十年間富埒王侯,因以地為氏,稱猗頓。漢代置猗氏縣,治所在今縣城南鐵匠營村的猗氏故城。

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猗頓古墓

山旅運城,最後一站,臨猗縣——中華果都 晉商之源

猗頓墓在山西省臨猗縣牛杜鄉王寮村的村西頭,陵園規模不大,但古樸肅穆。這就是古代鉅商——猗頓的陵園。自古以來,富比王侯者,何止百千人?但猗頓這位布衣商人,卻受到後人輩輩世世永遠的紀念。這值得人深思。

何時由一尊孤獨的古墓逐步形成如今陵園的規模?這既無史書記載,也無專文傳世,難以考稽;此處只有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年)所立的一座石碑。碑題名《重修周逸民猗頓氏墓記》,碑文稱猗頓生前“其富甲天下”,“西抵桑泉,東跨鹽池,南條北嵋,皆其所有”。“或者急公奉餉,上有利於國;或者憫孤憐貧,下有濟於民”。

山旅運城,最後一站,臨猗縣——中華果都 晉商之源

在距此不遠(約40公里)的東北方向上也有一碑,是清代咸豐年間的,是村民為一老婦立的德行碑,文有這麼幾句:“人有與千金而不悅者,亦有被微惠而不忘者,何也?視其與者心誠與不誠。誠則不忘報。”“施恩無念,知恩圖報,積而能聚,厥後克昌”。也許能啟迪人們。

雙嶷山

山旅運城,最後一站,臨猗縣——中華果都 晉商之源

雙嶷山的位置在東經110°38秒,北緯35°12秒。海拔695.5米,坐落在運城市西北部40公里的臨猗縣境內西北方向,其北部少部分隸屬萬榮縣。雙嶷山屬典型的黃土高坡少壤綿土之地,其稀土元素如硼、錳、鉬、鑭、硅、鐠、銪都含量高而適宜。光照良好,溫差較大,海拔和緯度都適宜種植麥、綿、果樹和藥材以及各類林木繁育,野生動物棲息。年隆雨量500毫米左右。 由於獨特的土質和自然氣候條件,雙嶷山盛產的蘋果不澆而自肥、不噴而自紅、不憝而自甜,外層霜擁層厚,手帕一擦錚發亮。含糖高、口感好、品味佳、營養全、能治病、可健身,比省內外其它產地蘋果個大而耐貯。

山旅運城,最後一站,臨猗縣——中華果都 晉商之源

雙嶷山的藥材不下幾十種。從古到今,雙嶷山上有三寶:遠志、蘆芽、透骨草。這些有名的地道特產,現在正在發展種植,可作為蘋果後的第二產業。

歷史悠久 人文蔚盛

臨猗縣地處黃河中游,晉、陝、豫金三角地帶,是華夏民族發祥地之一。遠古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殷商文化在這裡都有遺蹟。

沐堯天舜日,歷歲月滄桑,在這塊深厚的黃土地上,臨猗人民最早擎起華夏文明的神聖火炬,以堅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開拓進取、砥礪前行,在人類發展史上鑄起了座座豐碑。

堯舜甸服,夏有猗國,郇伯立都,猗頓富興,令狐得姓,智氏食邑,孫遫封侯……這裡涵養了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血脈之根,噴湧著華夏民族歷史長河的源頭之泉。

山旅運城,最後一站,臨猗縣——中華果都 晉商之源

猗頓畫像

臨猗縣人傑地靈。在這裡,養育了與陶朱公范蠡並稱中華商聖、山西經濟史上的重要人物、晉商鼻祖——猗頓,走出了張氏三相(張嘉貞、張延賞、張弘靖)。唐開國勳臣裴寂、“千古悲將”封常清,明“天子門生”何東序、“鐵面御史”喬應甲,清“白麵包老”邵嗣堯、“第一清官”荊道乾,辛亥志士、民國元勳王用賓……或因政績、或憑戰功、或借詩文、或擅技藝,青史留名,口碑相傳。

臨猗縣文學、藝術、戲曲、書法、美術等領域人才輩出,姚青苗、韓石山、周宗奇、楊力舟、吳金獅、趙望進、李希文、王秀蘭等知名作家、畫家、書法家、民間藝術家均是臨猗人。

臨猗縣人文薈萃。在這裡,留下了詩聖杜甫履跡;古樸粗獷的鑼鼓雜戲,拓開中國戲劇之先河;劃時代鉅著《歷代名畫記》,乃世界首部“畫史之祖”。

農業大縣 中華果都

山旅運城,最後一站,臨猗縣——中華果都 晉商之源

設施農業

臨猗縣是山西乃至全國著名的農業大縣,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100個重點商品糧基地縣之一,山西省“小麥商品糧基地縣”“商品棉生產基地縣”,商品糧和商品棉曾分別佔到全省總產量的七分之一和八分之一,有“山西烏克蘭”之譽。1990年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興林果,成為國內北方最大的果品生產基地縣。

山旅運城,最後一站,臨猗縣——中華果都 晉商之源

蘋果園

臨猗縣是全國林果大縣。全縣林果面積達到110萬畝,年產量達50億斤,其中蘋果70萬畝,鮮棗20萬畝,其他乾鮮果20萬畝,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縣級之首,堪稱“中華果都”。果品種類多,有蘋果、鮮棗、櫻桃、葡萄、石榴、桃、梨、杏等十餘種乾鮮果,基本涵蓋了北方所有的水果種類,享有“北方水果主題公園”的美譽,是國家認證的無公害水果示範基地、出口果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全國蘋果生產二十強縣、全國棗業十強縣、全國蘋果加工示範基地縣、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

臨猗蘋果

山旅運城,最後一站,臨猗縣——中華果都 晉商之源

栽植面積70萬畝,是全國最大的水果生產縣,年產量20億公斤。果品以個大、色豔、味美、甜脆、爽口而聞名,“萬保”“萬騰”和“老吳”牌蘋果榮獲山西省著名商標,“萬保”蘋果榮獲國際金獎,“萬騰”蘋果獲得出口認證,直接出口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37個國家。

臨晉江石榴

山旅運城,最後一站,臨猗縣——中華果都 晉商之源

個大皮薄,粒粒飽滿,汁多渣少,分甜、酸、酸甜三種,大者重1公斤左右,在明代即作為貢品名揚京師,在民國時期山西省舉行的第一次實業展覽會上獲獎。現臨晉、角杯等鄉鎮有大面積栽植,行銷北方各省及京、津、滬等大城市。

廟上冬棗

山旅運城,最後一站,臨猗縣——中華果都 晉商之源

廟上鄉棗樹栽植面積8萬畝,年產量10萬噸左右,是全國最大的鮮食棗果生產基地。廟上冬棗個大,色好,含糖量高,口感脆甜,含有多種維生素,曾榮獲首屆中華全國博覽會名優產品稱號。

至2016年,臨猗縣共有4種農產品(臨猗蘋果、吳王渡黃河蟹、北景柿子、臨晉江石榴)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稱號,是山西省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稱號最多的縣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