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鄉——井陘汪裡村

我的故鄉——井陘汪裡村

圖為汪裡村村貌 李智福攝

我的故鄉是地處晉冀兩省交界、太行深山中的一個偏僻山村,名叫汪裡村,現在冊260多戶不足千人,歷史上隸屬山西省平定縣管轄,1959年劃歸河北省井陘縣,距縣城44.5公里。

汪裡村座落在南北走向的一條山溝裡,座北朝南,四面環山,房屋建在溝兩邊,順溝蜿蜒一公里。該村還有國家堡和鳳凰、大溝3個自然山莊,1980年後鳳凰、大溝兩莊住戶大都遷到了國家堡。

汪裡村歷史悠久,據傳漢代就有劉氏王孫在此居住,曾有一帝王路經此地宿夜,故名王兒村。王兒村最早有記載的是明嘉靖二十年,從民國以後才改稱汪裡村。為什麼把王兒村改名汪裡村呢?沒有找到確切的證據,據說是因村裡長年乾旱,村民盼水心切才改名汪裡村,也有人說村裡的水池在村裡邊,才改名。我推測改名的主要原因,應是民國推翻帝制,叫王兒村與時代不符故才更改的。

汪裡村有眾多古蹟,2016年被命名為中國傳統村落。最有代表性的古蹟是石佛寺和石佛寺周圍的古柏。石佛寺建於明嘉靖二十年,距今已460餘年歷史,經歷朝修繕,此廟保存基本完好。石佛寺正式名字叫壽聖寺,因廟裡的五尊佛像均是用石頭造的,因此人們都稱石佛寺。石佛寺建在村東半山腰的柏樹林中,柏樹都是石柏,粗者直經近1米,樹齡應在千年以上。石佛、古柏是汪裡村古村落的象徵,也是汪裡村的獨特風景。我小時候母親常帶我到石佛寺去燒香、磕頭,以求得佛主的護佑,長大後我不信神、不信佛,當然也就不去燒香、磕頭了,但在夏天我還是常到那裡去,因那裡比別的地方涼快,是避暑的好地方。現在每次回故鄉,都要去那裡看碑文,研究石佛寺和汪裡村的歷史。

汪裡村有大小兩個古寨。村東兩個山頭上分別建有大寨、小寨兩個古寨,小寨遺蹟已不明顯,大寨還有用石頭壘的寨牆、寨門,還有專門用於穀物脫皮的石凹。大寨周圍都是懸崖峭壁,只有西部有一缺口可以入寨,古寨應是古人防戰亂而建的。因有古寨,兩座山也就叫大寨、小寨了。我家就在大寨山下,我曾多次爬過兩個古寨,徒峭難爬,現在是爬不上去了。

汪裡村有兩棵古棌樹。一棵長在村西棌樹堖,棌樹堖應是因樹得名,另一棵長在村北長嶺廟,長嶺廟也應是因樹而建。兩棵採樹直經都在一米以上,枝繁葉茂。長嶺廟的棌樹長有九枝,人們常說,人沒十全,樹無九枝,但此樹卻長了九枝,很奇特。這兩棵樹的樹齡有多長,沒有人能說的清,上幾代的人都記的就是這個樣。

汪裡村還有古街、古民居、古戲臺、古井等,是名副其實的古村落。

汪裡村在1956年發生過一次大災難。這年農曆六月二十七日凌晨5時許,因連日暴雨,村西井溝發生泥石流,沖毀街巷一條街,計39戶,房屋400間,死96人、傷2人。災難發生後,山西省一副省長和平定縣委書記帶領救災慰問團,步行幾十里路來村組織救災慰問,組織人員挖掘和埋葬遇難者,對受災群眾進行按撫慰問,發放救災物資。同時決定:在村南0.8公里處的祁家評建一新莊,用以安置無家可歸的災民。新莊起名國家補,意即國家補助建的村莊,後因補字不雅,取其諧音改叫國家堡。國家堡自然村就是從此時開始建立起來的。後來鳳凰、大溝的人大部分遷到這裡居住,現在國家堡住有好幾十戶人家。災後為了紀念遇難的村民,村裡決定每年農曆6月27日為村裡的祭日。為感謝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對災區、災民的關懷,汪裡村專刻了石碑,永做紀念。

發生災難那年,我才9歲,那天早晨,我聽到了轟隆隆的巨響,曾到高處去看,看到街巷一條街已被泥石流沖毀。在這次災難中,我堂叔李印璽被泥石流掩埋遇難,我的嬸子帶兩個孩子住孃家躲過一劫,這兩個孩子就是弟弟李寶璽和妹妹李黑眼,李寶璽當時才2歲。我姐夫李中深也幸運的躲過了這一劫,發生災難的頭一天,他去了北青村的姥姥家。他當時只有十幾歲,父母早亡,唯一的親人哥哥在這次災難中遇難,救災慰問團看他孤苦伶仃一個人,就把他帶走了,把他安排在平定縣政府工作。

汪裡村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1938年汪裡村就發展了共產黨員並建立了黨的組織,共產黨還在村裡建立了敵工站和交通站,專門蒐集和傳送敵人情報,保護和護送革命幹部。晉察冀邊區的領導人聶榮臻、秦基偉都曾在汪裡村住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汪裡村有四十多名青年參軍,我村的李中玉、李中海他倆都是在1940年參加八路軍的,戰功卓著,兩人都升任為師級幹部。村裡還建立了武衛會、青救會、婦救會、兒童團等組織,參加反特、除奷、送情報、站崗、放哨、交公糧、做軍鞋等工作。在解放太原的戰役中,汪裡村有幾十人參加民工團,運送糧食彈藥,抬擔架,在戰場上搶救傷員。汪裡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做岀了應有的貢獻。

汪裡村地處深山,交通閉塞,耕地少並且全是梯田旱地,靠天吃飯,在舊社會除了少數富餘戶外,大部分人家連溫飽也解決不了,遇上荒年,還要餓死人。新中國成立後,情況有所改變,特別是攺革開放以來,人們解放了思想,走出了傳統的農耕生活方式,走出山村,靠打工經商、培養子女讀書成才,才使貧窮落後面貌得以重大改變。大家計算過,靠打工經商致富在城裡買樓房住進城裡的有近200戶人家,靠讀書成才工作在祖國各地、各條戰線的有50多人,有的還成為博士、碩士、專家、教授。

現在,常年在村裡居住的也就100餘人。留在村裡的人通過養豬、養雞等也富裕起來。村裡的生活條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做飯不用燒柴而用上電了,吃水不用去池裡挑而用上了自來水了,村路也都硬化了,再不用走泥濘的路了。

我離開故鄉近50年了,但仍懷念故鄉的人和事、山和水。我每年都要回故鄉一兩次,看看故鄉的人,聊聊故鄉的事,爬爬故鄉的山。我在北京也時常跟故鄉的人聯繫,瞭解村裡的變化情況,村裡有什麼大事,哪家孩子結婚了,哪家孩子上大學了,哪家在城裡買樓房了我都想知道,我也與他們一起高興。這真是:人是故鄉的親,月是故鄉的圓。(李明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