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為什麼只重點提了安祿山,史思明呢?

恆哥

安史之亂中史思明僅是安祿山的得力大將而已,直到安祿山死後,史思明才逐漸走上政治舞臺。《劍橋中國隋唐史》這樣描述他:

史思明任叛軍領袖後證明是一位傑出的將領,如果不是他的兒子史朝義在761年春通過與人合謀將他殺害,他很可能推翻唐朝。

從《隋唐演義》第八十八回《安祿山范陽造反,封常清東京募兵》開始算起,一直到第九十回《矢忠貞顏真卿起義,遭妒忌哥舒翰喪師》,才出現史思明的名字,而且是“賊將”,非“賊王”,描述如下:

杲卿起義才數日,賊將史思明引兵突至城下,杲卿使人往太原告急,王承業既攘其功,正利於杲卿之死,擁兵不救。

史思明名字的第二次出現,是在遇到郭子儀和李光弼時,描述如下:

賊將史思明來戰,子儀用計,思明露髻跣足,持折槍步行,私自逃去,河北十餘郡皆下。又聞雍邱防禦使張巡與賊連戰,屢敗賊眾。正歡喜間,忽聞朝廷上有詔,催促副元帥哥舒翰出戰。

由此可見,史思明始終只是安祿山的勇將而已。

而“安史之亂”中出現“史”字,因為在整個“安史之亂”中,不僅包括安祿山的反叛,更有史思明覆叛。不論如何,相比安祿山,史思明僅僅是配角,如果安祿山沒有反叛 ,也許史思明早就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五味社

史思明前期只是安祿山部將之一,後期是叛軍首領。史思明做叛軍首領的時間在整個安史之亂中比安祿山還長,所以才安史並稱。

主要因素是安史之亂是個持續八年、後續餘波超百年的複雜事件,涉及眾多人物和重要事件,不是對此有興趣的人可能並不熟悉大致的過程。只對前期安祿山起兵、佔據洛陽,接著哥舒翰戰敗潼關失守,叛軍佔據長安、唐玄宗逃亡四川、路上發生馬嵬坡之變李隆基被迫殺了楊貴妃這些事情有點印象,對接下來的安史之亂進程沒啥瞭解就不熟悉了。

簡單梳理下安史之亂進程,重點說說史思明的部分。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亂爆發。

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哥舒翰大敗,潼關失守,接著唐玄宗放棄長安逃亡四川,發生馬嵬坡之變。

馬嵬坡之變後,太子李亨與唐玄宗分道而行,前往靈武繼位。

至德二年(757)正月,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所殺,叛軍首領更換為安慶緒。

至德二年(757)九月和十月,唐軍收復長安洛陽,安慶緒逃亡鄴城。

乾元二年(759)三月,唐軍的九家節度使20萬大軍圍攻鄴城數月,未能攻下,史思明統領從河北救援鄴城。唐軍慘敗,諸軍皆潰。這是哥舒翰慘敗後唐軍又一次在主力戰略決戰中慘敗,自此失去了徹底平定叛軍的能力。

(史思明)

史思明隨後殺安慶緒,成為新的叛軍首領。叛軍重新佔領洛陽,眼看將要平定的叛亂局勢又恢復到安祿山起兵之初的形勢了。史思明此時的聲勢並不比安祿山剛起兵時差。

此時唐軍的主要將領李光弼比之前的哥舒翰表現要好得多,史思明雖聲勢浩大但沒有再次威脅長安。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李光弼在洛陽附近的邙山與史思明大戰,唐軍大敗。史思明乘勝直逼潼關,看起來有機會再次攻破潼關進入長安。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思明上演了和安祿山一樣的命運,被兒子史朝義所殺。

廣德元年(763年),唐軍追斬史朝義,安史之亂表面上平定。單幾部叛軍只是名義上歸附朝廷,實際繼續割據一方。之後的100多年,叛軍餘部的河朔三鎮,一直是大唐朝廷的心腹大患。


仁勇校尉

每個成功的男人身後都必定有一個女人,安祿山起兵造反離不開他背後的一個男人——史思明。

唐朝歷史上的安史之亂將大唐帶入深淵,安祿山和史思明在這次動亂中都是主角,但是問題來了,同樣是叛軍之首,為何史思明卻不怎麼出名?

就如前面所說,史思明始終是站在安祿山之後的“女人”,在安祿山佔據范陽之時,史思明只是安祿山身邊的頭號幕僚,為安祿山出謀劃策;為取得權利,安祿山什麼都做得出來,他做過的最荒唐的一件事就是認楊貴妃為母親,這麼大逆不道的人,後來叛亂也是一個趨勢。

史思明只是隱藏於幕後的一個陰謀家,安祿山得寵那是人盡皆知,一些擺不上臺面的事不能說,安史之亂的前期史思明也就沒有那麼出名,史思明真正當家的時期是安祿山死後。

安祿山有11個兒子,寵溺幼子,這讓二兒子安慶緒非常不爽,為此就殺了安祿山自己當土皇帝,安祿山死後史思明回到了范陽,安祿山搶的寶貝都在范陽老窩了,史思明想獨佔,又設計殺了安慶緒,終於史思明走上了歷史的舞臺,先是投降唐肅宗,後來又起兵造反,最後被其兒子篡位。

總的來說,史思明為何不怎麼出名?因為造反前期所有事都讓安祿山做去了,安祿山即代表,就像某些產品,你知道的是這個品牌,但是你不知道他的創始人是誰。你知道香奈兒,但你知道它的創始人嗎?


逸聞軼事

安史之亂的首倡者是安祿山,那個時候的史思明只不過是安祿山的部將和幕僚而已,作為一個親手摧毀大唐盛世的罪魁禍首,人們自然是記憶猶新的,這是一段被青史所銘刻的黑暗歷史,盛世唐朝的轉折點被歷史所記憶,成為後世之人的嘆息和悲傷。

唐玄宗開創了開元盛世,將李唐王朝推向了極盛,這是一個雄才偉略的君王,一個演繹愛情故事,纏綿悱惻的帝王,他有著太多的傳奇,而他的一生卻終究和一個人而緊緊相連。安祿山被唐玄宗看重,被楊貴妃認為乾兒子,官任范陽、河東、平盧三鎮節度使,手握雄兵十幾萬,成為最具有權勢的邊將,而這一切都是唐玄宗的寵幸而導致的。

安史之亂歷時八年,華夏陷入了戰火之中,為了平叛,吐蕃、回紇等周邊國家沒有少趁火打劫,強盛的大唐破敗不堪,生靈塗炭,歷史再添一黑暗動亂。後世之人每每讀來,很自然的就會對安祿山而咬牙切齒,他辜負聖恩,狼子野心,將我大唐帶入了萬劫不復之境地。

安祿山導致了大唐的亂世,自稱為帝,從此驕奢淫逸,貪圖享樂,如此暴君最終因為帝位傳承而被兒子安慶緒所殺,也算是咎由自取了。

而史思明是在安祿山死後,從開始真正走到歷史的前臺,他殺了安慶緒,成為了叛軍的首領,而且一度大敗官軍,最終收復的洛陽又重新歸入到了叛軍手中,形式一如安祿山叛亂之時,甚至是更加的強勢,大唐面臨著被傾覆的危險,不過後來史朝義因為同樣原因而斬殺了父親史思明,因為叛軍的內部爭權而最終朝廷得利,雖然史朝義被唐軍殺了,不過叛軍卻也仍然勢力龐大,最終雙方協商之後,叛軍名義上歸附,而朝廷則將河朔三鎮給了叛軍,也自此延續著安史之亂的餘威,這個地方成為了唐中後期的亂局之源。

史思明不出名,是因為歷史的眼觀大多放到了與唐玄宗、楊貴妃、楊國忠等人有直接接觸的安祿山的身上,衡量一個人,一般是從其對手和接觸的人開始;再者,作為首先叛亂者,更是會被人們所高度關注,而史思明只不過是後來者,等於是繼承人一般,他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自然無法和安祿山比肩;還有,無論是小說演義還是影視劇關注點都落到了安祿山的身上;最後,很多人並沒有去全面的瞭解安史之亂,只不過是人云亦云罷了,畢竟安祿山造反之前的大唐盛世和人物都是人們所願意去了解的,那是一段很有趣味的歷史故事,而史思明只不過是結局的人物而已。


歷史風雲天下

安史之亂主要是安祿山挑起的,史思明是他手下的大將,如果沒有安祿山,就歷史上就沒安史之亂了,所以只重點提到他。可為什麼也提到史思明瞭呢,就因為安祿山死後,戰亂理應就結束了,可史思明接過他的大旗,繼續叛亂,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對唐朝造成的傷害更大而已


手機用戶論道

首先這個題目,所說的安史之亂,只重點提了安祿山是不準確的,看名字也能看出來,兩者是並重的,安就是安祿山,史,就是史思明。 而之所以史書上安祿山多了幾筆,是因為安祿山這傢伙造成的影響太惡劣了。

當時的唐帝國,乃是世界第一大帝國,開元盛世之巔峰啊,人民安居樂業,整個國家欣欣向榮,一副向外開拓的狀態。但就因為安祿山一聲吼,整個大唐差點就分崩離析了。就是沒有分崩離析,也被打的七零八落,耗盡了唐帝國的氣運。



不過安祿山的下場不太好,稱帝之後,因為身體肥胖,得了各種病,估計是高血壓、高血脂之類的。反正脾氣很不好,手下都被他收拾過,到最後被他兒子安慶緒給幹掉了。

而史思明便是老安的發小,鐵哥們。老安稱帝的時候,便令史思明經略河北,封他為范陽節度使,佔有十三郡,擁有兵馬八萬餘眾。這傢伙看鐵哥們被殺了,而且他兒子手裡面兵力並不多,就把安慶緒給幹掉,自己做皇帝了。不過老史威望不夠,手裡的兵馬也馬馬虎虎,後來打不過唐,投降了。



不過他的實力並沒有什麼損傷。之後又叛變了一次,不過在叛變的過程中,被他的兒子幹掉了。安史這兩人也不愧為鐵哥們,都死在兒子手中,估計到了地獄也有的聊了。


墨水灑一地

安祿山是唐帝國的節度使一個封疆大吏且手握重兵頗具實力,又兼任河北採訪使、御使大夫、左羽林大將軍、封東平郡王可以說位高權重,還有就是楊玉環的乾兒子這個噱頭,又是叛軍的罪魁禍首,這個安祿山頂著太多的光環當然有褒義也有貶義,史思明是安祿山手下一線打手而且很有軍事才能,在叛軍中擔任副統帥之位,其實史思明的才能遠在安祿山之上,安祿山死後史思明也殺死了他根本瞧不起的安慶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