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奖历史上票房最差的电影有哪些?

梁鹏飞

香港电影金像奖历史上有很多偏文艺类的剧情片,有的票房还不错,比如第2届许鞍华《投奔怒海》,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影片2项大奖,这也是刘德华电影生涯的处女作。许鞍华的电影一般都是文艺片,这部电影票房却不错,在1983年获得了1500万票房。

但有的文艺片票房就比较一般。

总的来说,金像奖历史上既有《功夫》、《无间道》和《英雄本色》这样商业和艺术兼顾,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经典电影,也有冷门的文艺片。

金像奖有的时候颁给票房口碑都不错的电影,有的时候就颁给偏文艺的冷门电影,比如许鞍华一共获得6个金像奖最佳导演,每部电影都是文艺片。

电影节青睐文艺片也是一种传统。

但是金像奖在2016年最佳电影就有点问题,片名和陈奕迅著名歌曲一样,大家都懂的。最终票房大概600万港币。是近年来票房最差的金像奖获奖电影。

除了这个,金像奖早期历史上有一些文艺片的票房也不是太好。1994年获得最佳导演和最佳电影的《笼民》,票房只有184万,算是金像奖历史上最少的一部。不过如果考虑通货膨胀的话,1994年的200万港币其实也不少了。

还有1984年最佳电影《半边人》,也让方育平获得最佳导演,票房是226万。这个成绩在1984年来说还算不错的。

1985年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严浩,同时让斯琴高娃获得了最佳女主角的电影《似水流年》当年票房455万。

至于金像奖文艺片专业户王家卫,由于每部电影都有大牌明星加盟,所以票房都不错。比如《阿飞正传》票房超过千万。

其它的《重庆森林》啊,《春光乍泄》啊,都有接近千万的票房。

大概就是这样。

不过金像奖要还是一直坚持只为“香港人的电影”服务,立足于一个小奖,我看以后获奖的电影票房都不会太好啊。


梁鹏飞

电影的门类很多,催生了很多职业,特别是导演,而他们的理念的也不一样,有的以商业市场为导向,拍的都是些快餐文化娱乐性电影,而还有些导演就是为拿奖而拍的,哪怕没有一个人看得懂。

票房与奖项如鱼和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真正很好兼顾的很少,但是拿奖票房差的不难找,这种电影多以文艺为主,本来受众很少,票房低也是命中注定,按照题主的标准,我找了几部比较符合:

2.《客途秋恨》,在当年香港的票房排名第90位,这部自传式的电影节奏相当缓慢,一般人受不了这个味道,特别不适合影院上映,但是我却酷爱此部,淡淡的忧伤,无尽的哀思。

3.《东邪西毒》这部不用多说,文艺大导王家卫的另类武侠电影,投资:1000万港币 票房:900万港币,当年许多人看完睡着了,典型的血亏文艺电影,但是看来确实部神作。

4.《一念无明》这部反映香港本土生态的作品,在去年的金像奖上大放异彩,但是票房仅有469.3万元,《一念无明》的排片占比最高为3.5%,典型的叫好不叫座。

5.《相爱相亲》这部出自才女张艾嘉的最新作品,一贯文艺气息,且更具有生活气息,这种电影注定与影院上映格格不入,在席卷了各类电影奖项后,以不到千万的票房匆匆下线收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