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怎麼來的,皇帝是哪個旗的人?

史談

要說八旗的由來,就不得不搞清楚八旗的意思。滿洲女真人為了便於統一指揮,所以就把旗幟作為標誌引導軍隊,而旗幟在是滿語中稱為“固山”,是一個軍事單位,固山又是由若干個“牛錄”組成的。


牛錄一開始指的是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隨著狩獵活動規模不斷增大,導致了人數的增加,而為了方便統一指揮,便推舉出一個指揮者,叫做“牛錄額真”,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多人集體就演變成了牛錄,而女真人在對外的戰爭中,便採用了以牛錄額真統領牛錄的組織形式,牛錄組織慢慢的成為了具有軍事職能的軍事單位。而八旗就是在這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努爾哈赤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正式創立了八旗制度,創立之初也只有三旗:黑旗、白旗、紅旗。

而後來因為女真人的實力逐步變強,投效的部落越來越多,三旗編制容納不下這麼多人,於是便把原紅旗分為正黃、鑲黃二旗;原白旗分為正白、鑲白、正藍三旗;原黑旗分為正紅、鑲紅、鑲藍三旗,就是八旗。


而清朝的皇帝不屬於八旗子弟,因為皇帝是作為八旗共主這麼一個存在。而滿清皇帝親自統領的是正黃旗、正白旗、鑲黃旗。


正黃旗

清朝八旗之一。旗色純黃,由皇帝所親統.旗內士兵也是皇帝親兵,到了清末,是滿洲八旗中人口最多的一個,下轄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

鑲黃旗

清代八旗之頭旗,旗色為黃色鑲紅邊,也由皇帝所親統,清末時的規模是轄84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13萬人。很多清皇室成員都是鑲黃旗。如乾隆帝的孝賢純皇后、哲憫皇貴妃,嘉慶帝的孝和睿皇后,朝廷的高級官員中 也有不少是來自鑲黃旗的。歷史上的慈禧太后是鑲藍旗,後抬旗入鑲黃旗。

正白旗

清代八旗之一。旗色純白,正白旗也是皇帝親統旗之一。到了清末規模為轄86個整佐領(基本戶口和軍事編制單位,100—300人 為一單位)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和清末代皇后婉容(達斡爾族)都是正白旗人。

鑲白旗

清代八旗之一。旗色為白色鑲紅,不是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屬統領,清末時的規模是84個整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正紅旗

清代八旗之一。旗色為純紅,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屬統領。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旗,規模為下轄74個整佐領,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1.5萬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隸正紅旗;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珅也是正紅旗人。

鑲紅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旗色為紅色鑲白,鑲紅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正藍旗

清代八旗之一。旗色純藍。正藍旗在順治前與正黃旗和鑲黃旗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袞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統,而是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3個整佐領又11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鑲藍旗

清代八旗之一。旗色為藍色鑲紅,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 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7個整佐領又一個半分佐領,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人。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侯寶林先生便是鑲藍旗人,正直善良的慈安皇太后(也稱東太后)也是鑲藍旗。


書山闢蹊徑

再說皇帝,清朝皇帝根本就不屬於任何一個旗。因為入關後,皇帝是上三旗的旗主,同時擁有三個旗,所以他本質上不專屬於上三旗的任何一個旗。不過據說在統計戶口的時候,皇帝一家慣例記作“頭旗內頭參領下頭佐領人”,恰好清代頭旗為鑲黃旗,所以在某個角度來說,皇帝的戶口是鑲黃旗滿洲第一參領第一佐領,不過他其實並不隸屬於那個佐領的牛錄額真。

皇帝如果不是幼年登基,或是很早就被封為太子,那麼在他當皇子的時候是被劃分了旗籍的。比如雍正皇帝在做皇子時就是鑲白旗的,但他在即位後就不再屬於這一旗了,而且從康熙開始,無論是給他的兄弟還是兒子劃分旗籍,都沒有任何一個是屬於上三旗的,康熙之後沒有任何一個近支宗室是正黃旗。皇室任何一旗都有,皇帝的兒子出生後都進宗人府登記,一直到新君登位,才把兄弟分配到下五旗! 八旗是滿洲的根本,所以分配的時候都比較平均,以確保八旗發展能夠平衡。皇帝不屬於任何一旗,但統領八旗。

古今夢迴

於白山黑水之中,努爾哈赤的八旗,一個清崛起的軍事代名詞,也是一個遭到近代西方打擊而無力對抗的代名詞,更是對於八旗子弟享受優等生活而無為的詞彙,那麼,皇帝是哪個旗的?

萬曆二十九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萬曆四十三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之制確立。滿洲(女真)社會實行八旗制度,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

努爾哈赤遂於天命年間始設蒙古旗,至皇太極天聰九年編成蒙古八旗。皇太極於天聰五年先編一漢軍旗,至崇德七年完成漢軍八旗的編制。

合稱八旗,統率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至此八旗的制度臻於完善。 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統領,其它6旗分別由汗王的子侄統領。順治八年多爾袞死,順治帝親政,收多爾袞所轄的正白旗歸皇帝統領,於是形成了上三旗與下五旗。


清入關,為加強軍事防禦,分別令八旗兵在京師與各地駐防,直至18世紀中葉,八旗營區終於系統地分佈於全國的軍事要地,實行永久性的駐紮。入關伊始,清廷即採取了大規模的"圈地"活動,圈佔民人的大批良田劃歸旗人;豁免旗人的稅賦與勞役。優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頹廢和寄生性,致使其後代騎射荒廢,甚至出現"生計"問題。

而皇帝是哪一個旗的吶?

回答是:哪個都不是又哪個都是

暈了吧

其實皇帝是八旗共主,實際上統領上三旗,他想是哪個旗就是哪個旗,由於努爾哈赤是正黃旗旗主,作為努爾哈赤的後代皇帝,自然也變成了正黃旗旗籍。 況且,咋們古代一向是以黃色喻指皇帝,大清皇帝又怎能不掌管正黃旗,正黃旗也是皇帝統領上三旗中地位很尊崇的一個旗。

當然了,只要皇帝願意,他就能把你從一個平民變成一個旗人,從下三旗也可以晉升為上三旗,叫‘抬旗’ 所以八旗就是一個團結組織,皇帝手裡的工具罷了。

八旗制度與清政權相始終,它既是清王朝取勝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終走向衰敗沒落之路。



史談

八旗的由來,1601年,努爾哈赤改“牛錄製”為固山制,是旗的意思,這時努爾哈赤已經統一了建州女真,準備進攻海西、哈達、葉赫各部落。這時緊緊設立了黃、白、藍、紅四個旗,後來兼併其他女真部落,各部落紛紛來降,牛錄增多,努爾哈赤在1615年正式建立八旗制度。規定每三百人立為一“牛錄”,五牛錄設一甲喇額真(漢譯參領),五甲喇立一固山額真(漢譯都統)。原有四旗有黃、白、藍、紅,此時擴充為八色,即為現在的八旗。八色為:正黃、正白、正藍、鑲黃、鑲白、鑲藍、鑲紅,這就是後來通稱的滿州八旗。入關後滿洲八旗兵力明顯不足,故又將降服的蒙古人和漢人編為“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後來又將達斡爾、鄂倫春等少數民族編入布特哈八旗。八旗制度在清朝兼有軍事、行政和生產三方面職能。後來又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稱正黃、正白、鑲黃為上三旗,另五旗為下五旗。

關於題主所說的皇帝屬於哪個旗,皇帝不屬於任何旗,皇帝是八旗的共同的主人,上三旗的管理旗務大臣和下五旗的旗主王公貝勒都要受到皇帝的管理,所以說皇帝不屬於任何旗。只不過上三旗沒有旗主王爺,上三旗由皇帝親自統領,下五旗都有旗主,是由諸王貝勒共同管理的。

皇帝不歸屬於哪一個旗,但是在皇帝沒有登基稱帝之前,到了一定年紀就會有皇子分府,分府就會有了旗籍。就拿雍正帝來說,雍正皇帝在做雍親王時是屬於鑲白旗的,但是雍正在即位後就不再屬於鑲白旗了


聊一點點歷史


關月光

八旗的建立是努爾哈赤將女真各部落由血緣氏族轉向國家的過程,皇帝無旗,皇族有旗。

牛錄製是女真族最原始的,臨時的,以血緣為紐帶的軍事組織。隨著努爾哈赤的不斷擴張,人口增多,為方便管理,在牛錄製的基礎上創建八旗制,八旗制摒棄牛錄製的臨時性,血源性,努爾哈赤將征服各部各姓分散到各旗中,極大增強了軍事戰鬥力和組織性。

八旗次序經過四次排序後,為皇帝統領上三旗,皇族統領下五旗,旗主是誰,其後代則屬該旗。因此愛新覺羅氏並非僅存在正黃旗中,而是分散在各旗,正紅旗、鑲白旗、正藍旗等均有愛新覺羅氏。就好像打個比方,X姓是廣東大姓,不意味著全國姓X的人都來自廣東,愛新覺羅是正黃旗大姓,但不意味著八旗中姓愛新覺羅的人都來自正黃旗。

因為皇帝統領上三旗,鑲黃加正白,所以皇帝無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