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为讨好统治者,快五十了才画马,竟然如此精彩

在中国的艺术史上,赵孟頫绝对是一座高峰。

明末清初的旷世奇才傅山,因为气节问题,一身都看不起赵孟頫。但是在晚年谈到赵孟頫艺术成就的时候,傅山对其给出了很高的评价。“秉烛起长叹,其人想断肠。赵厮真足奇,管婢亦非常。醉起酒犹酒,老来狂更狂。斫轮馀一笔,何处发文章?”从“足奇”、“非常”两个词语,就可以知道赵孟頫在艺术上的成就有多高。

赵孟頫在书法和山水画方面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国艺术的整体风格。

赵孟頫在绘画方面主张越过南宋,直追唐、五代、北宋。并制定了一个“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的标准,自此之后,中国历代的绘画就跳不出去了。

赵孟頫画马,绝对一绝,而且有不少作品传世。《人马图》卷、《人骑图》卷、《秋郊饮马图》卷、《浴马图》卷,《调良图》卷都是非常难得的珍品。

赵孟頫为讨好统治者,快五十了才画马,竟然如此精彩

《滚尘马图》卷,令人想起《浴马图》卷后王穉登的题跋:“赵孟頫尝据床学马状,管夫人自牅中窥之,正见一匹马。”而据床学马,应为掌握马翻滚的动态和感受,《滚尘马图》正是赵孟頫勤学画马的见证。

乾隆在阅览此画时,想起赵孟頫据床学马的趣事,便题诗:“前世应为支遁师,兴来每爱写权奇。何妨窗内窥如马,正是全身里许时。”康乾时期,皇帝都非常喜欢赵孟頫的字画,因此他们对于赵孟頫的事迹非常熟悉。幸亏赵孟頫有这么一幅画,幸亏赵孟頫的这段轶事被记录下来了,配合起来看,就颇耐人寻味了。

赵孟頫的鞍马画特别注重线描的遒劲,形象与质感的统一,笔墨清淡,以墨代色,神韵十足。《滚尘马图》卷画面的用线丝丝不苟而气韵生动,马的结构除线条之外,渲染完全是唐代的鞍马画风。

赵孟頫为讨好统治者,快五十了才画马,竟然如此精彩

学唐画的办法,让赵孟頫避开了直接表现蒙古人鞍马的困境,因为蒙古为游牧民族,好马之心天然有之,鞍马画之好亦为天然,赵孟頫以唐风鞍马画取代流行于元廷之金代鞍马画传统,因此他对作画有古风非常关注。

关于赵孟頫在元朝当官,丢了气节的历史已经人尽皆知了。

当年忽必烈为了江山稳定考虑,对赵孟頫委以重任,之后的几代皇帝都给他予以高官厚禄,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成为元朝的从一品大员“被誉五朝,官居一品,名满天下。”

赵孟頫在《人马图》上提过这样的一句话“画固难识画尤难,吾好画马,盖得之于天,故颇尽其能事。若此图自谓不媿唐人,也有识者许渠具眼。”又题:“吾自小年便爱画马,尔来得见韩干真迹三卷,乃始得其意云”。

赵孟頫为讨好统治者,快五十了才画马,竟然如此精彩

赵孟頫是不是自幼就喜欢画马,这一点我们并不知道。

对于他自己的说法,很值得怀疑。因为他的马,流传下来的都是他五十岁之后的作品,尤其实在五十岁之后,有飞跃性的提高。他的鞍马画和唐朝画马名家韩干的画风极像,但是马的大小比例却不同。赵孟頫画的马,个头普遍偏低,人马高低比例和唐朝完全不同,这也可能和蒙古马身材偏小有一定的关系。

另外,元朝政府为什么会对他一直都那么好?一直给他升官呢?他画的马为什么多在晚年呢?因此,“蒙古人好马”极其有可能是赵孟頫画马的重要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