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為討好統治者,快五十了才畫馬,竟然如此精彩

在中國的藝術史上,趙孟頫絕對是一座高峰。

明末清初的曠世奇才傅山,因為氣節問題,一身都看不起趙孟頫。但是在晚年談到趙孟頫藝術成就的時候,傅山對其給出了很高的評價。“秉燭起長嘆,其人想斷腸。趙廝真足奇,管婢亦非常。醉起酒猶酒,老來狂更狂。斫輪餘一筆,何處發文章?”從“足奇”、“非常”兩個詞語,就可以知道趙孟頫在藝術上的成就有多高。

趙孟頫在書法和山水畫方面的成就,直接影響了中國藝術的整體風格。

趙孟頫在繪畫方面主張越過南宋,直追唐、五代、北宋。並制定了一個“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的標準,自此之後,中國曆代的繪畫就跳不出去了。

趙孟頫畫馬,絕對一絕,而且有不少作品傳世。《人馬圖》卷、《人騎圖》卷、《秋郊飲馬圖》卷、《浴馬圖》卷,《調良圖》卷都是非常難得的珍品。

趙孟頫為討好統治者,快五十了才畫馬,竟然如此精彩

《滾塵馬圖》卷,令人想起《浴馬圖》卷后王穉登的題跋:“趙孟頫嘗據床學馬狀,管夫人自牅中窺之,正見一匹馬。”而據床學馬,應為掌握馬翻滾的動態和感受,《滾塵馬圖》正是趙孟頫勤學畫馬的見證。

乾隆在閱覽此畫時,想起趙孟頫據床學馬的趣事,便題詩:“前世應為支遁師,興來每愛寫權奇。何妨窗內窺如馬,正是全身裡許時。”康乾時期,皇帝都非常喜歡趙孟頫的字畫,因此他們對於趙孟頫的事蹟非常熟悉。幸虧趙孟頫有這麼一幅畫,幸虧趙孟頫的這段軼事被記錄下來了,配合起來看,就頗耐人尋味了。

趙孟頫的鞍馬畫特別注重線描的遒勁,形象與質感的統一,筆墨清淡,以墨代色,神韻十足。《滾塵馬圖》卷畫面的用線絲絲不苟而氣韻生動,馬的結構除線條之外,渲染完全是唐代的鞍馬畫風。

趙孟頫為討好統治者,快五十了才畫馬,竟然如此精彩

學唐畫的辦法,讓趙孟頫避開了直接表現蒙古人鞍馬的困境,因為蒙古為遊牧民族,好馬之心天然有之,鞍馬畫之好亦為天然,趙孟頫以唐風鞍馬畫取代流行於元廷之金代鞍馬畫傳統,因此他對作畫有古風非常關注。

關於趙孟頫在元朝當官,丟了氣節的歷史已經人盡皆知了。

當年忽必烈為了江山穩定考慮,對趙孟頫委以重任,之後的幾代皇帝都給他予以高官厚祿,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成為元朝的從一品大員“被譽五朝,官居一品,名滿天下。”

趙孟頫在《人馬圖》上提過這樣的一句話“畫固難識畫尤難,吾好畫馬,蓋得之於天,故頗盡其能事。若此圖自謂不媿唐人,也有識者許渠具眼。”又題:“吾自小年便愛畫馬,爾來得見韓幹真跡三卷,乃始得其意雲”。

趙孟頫為討好統治者,快五十了才畫馬,竟然如此精彩

趙孟頫是不是自幼就喜歡畫馬,這一點我們並不知道。

對於他自己的說法,很值得懷疑。因為他的馬,流傳下來的都是他五十歲之後的作品,尤其實在五十歲之後,有飛躍性的提高。他的鞍馬畫和唐朝畫馬名家韓幹的畫風極像,但是馬的大小比例卻不同。趙孟頫畫的馬,個頭普遍偏低,人馬高低比例和唐朝完全不同,這也可能和蒙古馬身材偏小有一定的關係。

另外,元朝政府為什麼會對他一直都那麼好?一直給他升官呢?他畫的馬為什麼多在晚年呢?因此,“蒙古人好馬”極其有可能是趙孟頫畫馬的重要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