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必须远离中小学生,运营方应该有所担当

日前,教育部发紧急通知,要求中小学致力于学生的游戏防沉迷,我们必须为这样的政策鼓掌叫好。应该说,这样的政策不是很及时,是已经太晚了。

2018年4月2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中小学校对学生网络沉迷情况迅速开展全面排查,会同相关部门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整治。

这并非是,教育部第一次发通知,2017年暑假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中小学生暑期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要教育学生自觉遵守有关法规,严于自律,文明绿色上网。上网学习、娱乐时,不登录、不浏览未成年人不宜的网站,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危害。合理安排上网时间,不沉溺网络、手机,远离网游、手游。

网络游戏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也拥有很多优秀的企业,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将游戏设计到完美无缺并能够让玩家欲罢不能,无可厚非,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讲,也许就需要承担无法预知的惨痛后果。

从严格意义上讲,网络游戏不是坏的,也有健康向上的游戏,很多人依靠游戏享受到了快乐,属于生活的一部分。但这样的游戏至少应该有两方面的底线,一个是其内容要健康正能量,另外一个是防止小孩子沉迷其中造成恶劣影响。

孩子们是无辜的,太小而不能控制自己。如果说成年人愿意沉迷于游戏,忘记或者不用功于本职工作,即便自甘堕落,也是自己的事情,属于咎由自取。但是,孩子们还小,未成年人缺乏基本的分辨能力,也无法拥有很强的自控力,一旦陷入游戏之中,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现在,很多中小学生,甚至是两三岁的孩子,都很喜欢玩游戏。其实,适度的玩一玩游戏,这个和丢沙包丢手绢跳绳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还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动手以及思维能力,但有些游戏很暴力,却给孩子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引导。

比如,有一款游戏将历史人物重新设定角色置于其中,不仅会了武功,还有魔法,关公战秦琼不再是笑话,直接误导了孩子们的历史知识。不要以为这只是玩笑,往往很小的孩子分不清真假,而一旦潜移默化的记忆中,即便后来有真实的历史知识灌输,也很难改变头脑中的既有印象。

在一些学校,孩子们课件玩耍,也会将游戏中的角色动作做出模仿,互相打打杀杀,还使用绝招,日常对话也以游戏中的人经常说的语言来模仿,甚至有的孩子会上课走神下课追游戏,完全将学业置之脑后。

孩子的父母对于中小学生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应该负有责任吗?显然,是有的。毕竟,家长是负有监护人责任的,孩子们沉迷于游戏,一定是家长疏于管理甚至是监管不当。很多孩子之所以对游戏情有独钟,就是因为父母本身就是游戏爱好者,并不把孩子玩游戏当成一回事,后来久而久之给孩子养成了不良的游戏习惯,结果后悔晚矣。

有一部分人,通过各种逻辑来论证玩游戏是正当的,甚至讲玩游戏说成是为了孩子成长的更好。我们没有必要去反驳,但在看到个别孩子因为玩游戏玩得好而出名出位甚至成了明星,赚了大钱之外,更应该看到的是更多的孩子却成为了受害者。

当然,也有人认为,游戏公司不应该为孩子们沉迷游戏背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就认为,如果责任都在于游戏,那么就不该有人上瘾、有人不上瘾。不过,这样的分析还是没说清楚,到底游戏公司在其中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游戏无罪,但纵容未成年人玩一些暴力游戏却是有罪的。可是,游戏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可能有真的动力去限制,即便有行动也只是蜻蜓点水做做样子,在防止孩子沉迷游戏的问题上需要政府出手。

有人提出疑问,作为一家推崇技术的互联网巨头公司,为什么会留下很多连孩子都能轻松绕开的防沉溺系统,不由地让人多了几分别的想法?

有关部门对孩子们玩游戏进行必要的引导,反过来证明了有些部门对游戏的监管不力和不作为,而寄希望于学校和家长的管制就可以让中小学生不再沉迷游戏,显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游戏可以玩,但一定有个度,也要选择健康向上的好游戏。那些鼓励孩子们可以随意玩游戏的人们,真的应该从心底里文自己一个问题,你会让自己的孩子沉迷游戏之中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