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死亡后不哭不悲的人是什么心理?

mic神

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预知奉倩神伤极,凭诉与秋擎。

人在遭遇巨大的精神创伤的时候,潜意识会发挥防御机制,自动的进行心理包扎。潜意识怕意识一下子承受不了,所以把事情暂时下沉到潜意识深处,等多少年以后,通过一个的契机,会一下子打开,悲怆的感觉才喷薄而出,在别人看来就是莫名其妙的悲伤逆流成河。


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救援队在汶川的街头遇到有些人,他的所有亲人都死了,都活生生死在他眼前,他幸存下来。表面上看着很平静,问什么说什么,说的也很流畅,就跟事不关己一样。你说他没有人的感情嘛?不是的。他已经被巨大的,短时间难以消化的悲伤包围了,他的潜意识自动做出防御机制,对心理进行了包扎。


这样强烈还持久的悲怆只能用时间慢慢消化。

还有一种情况是:久病床前无孝子。

有些人眼睁睁看着至亲被伤痛、绝症折磨,刚开始被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绝望、心如刀绞的情绪围绕,慢慢的,时间长了就麻木了。而且看着亲人那么难受,会觉得如果就这么去了反而是种解脱。


所以,在亲人去世的时候,经过长时间的心理铺垫。会觉得这不是什么难以接受的结果,反而会有种解脱般的轻松感。

当然了,失去亲人肯定是悲痛的,但悲痛不会延续很长时间,他会在雨夜、黄昏、梦里慢慢的发酵。


夜半聊闲

职场火锅爷爷走的时候,我作为长孙,负责摔瓦罐,周围都是披麻戴孝的亲戚,在这种氛围里,我哭不出来,也没有太多的悲伤情绪。什么心理?就是我与爷爷除了血缘关系之外,并没有亲密的感情。从小跟随父母生活,没有被爷爷奶奶带过,缺乏那种血脉亲情。我父亲是真哭,因为他认为他没有来得及尽孝。几位婶婶的最“悲伤”,来人祭奠的时候,大呼小叫哭一番,人一走继续有说有笑。所以,亲人走后,有哭得死去活来的,也有不哭不悲的。主要有几种心理:

一是高龄老人去世,亲人们早有预感,心理都有思想准备,都明白这是人生规律,节哀顺变,顺其自然。在一些农村,有的还要办成喜丧。在城市里,人们注重在外人面前克制自己的情感,表情肃穆,按部就班地办理丧事流程。

二是与亲人没有“亲情联系”。爷爷奶奶从小带大的孩子是有感情的,有的老人没有带过孩子,孩子一年见不到几次,很难培养起感情。人走了就走了,与自己没有太多关系,也没有感到“亲情消失”的悲伤感,更没有愧疚感,所以,不哭不悲,也是正常心理。

三是有亲情,但没有血缘关系。比如,儿媳对公公婆婆,儿子对岳父岳母,虽然是亲人,但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养育之恩。当老人走的时候,子女会悲伤,儿媳和女婿,就没有那么悲伤。主要还是没有血缘关系和养育之恩。

四是虽然是亲人,但感情不融洽。亲戚之间,天然有一种互帮的责任和义务,亲戚之间平时走动不多、借钱的时候不痛快、帮忙的时候不出力,都会产生怨恨心理,有时候这个怨恨心理比外人还强烈。你是亲戚都不帮忙,怨恨就加倍。许多亲戚都是因为借钱、帮忙之类的事情,反目成仇的。还有就是为了家产闹纠纷闹矛盾的,亲戚都打破头,老死不相往来。另外,因为距离较远,平时联系较少,难怪说远亲不如近邻,不是没有道理的。

排除以上原因,亲人走后不哭不悲,主要有三个心理:一是亲人生前治病住院,已经精疲力尽,有点“解脱”感,不哭不悲。二是亲人生前对得起TA,内心没有愧疚,心灵平静,对得起良心。三是悲痛之情在外人面前不表露,真正的悲伤都是独自流泪,眼泪流干了,没有必要在外人面前“演戏”。

综上,其实,到了外人“看望”的时候,亲人去世已经到了丧事程序,真正的悲伤都在抢救阶段了,伤心的眼泪都是送别阶段,到了丧事阶段,都是机械地走程序了,表情凝重,庄严肃穆,并不代表夜深人静时默默哭泣。

我是职场火锅,行走职场二十年。作家,全国语文课文的作者。已经回答近千个原创独家的悟空问答。关注职场火锅,私信后有作者的书赠送,期待与你互动和交流。

职场火锅

我大姨从脑溢血发病到进ICU抢救,好几天的过程,大表哥看上去一直都是很冷静的模样,还会时不时宽慰我妈妈她们。某一天医生建议我们放弃,说大姨已经脑死亡,全靠机器维持了,说还是把人接回家,不要徒增痛苦了,一家子人挣扎犹豫商量后事的时候,哥哥还是一如既往的冷静。

直到大家彻底下定决心第二天凌晨拔管带大姨回家时,大姨父对着哥哥说了一句“这是你最后一次喊妈妈了”的时候,哥哥突然就崩了,摘下眼镜,背过身去,拼命的流泪,却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从事发到最后下葬,这是唯一一次,我们看见哥哥哭,还是无声的哭。

我想确实有这样一类人,无论发生什么事,在人前都会尽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尤其是负面的情绪,不想让他人看见自己的脆弱,更不愿意在已经很悲伤的环境下再让负能量发酵。也许他们在无人的背后也歇斯底里的发泄过,但不会让别人知道。

我哥哥想必就是如此,家里独子,妈妈突然离世,要安抚好爸爸的情绪,要顾好怀孕5个月的妻子,还要独自挑起丧事的很多事务,他很累,从身体到心理,可是没有办法,他必须要坚强,他是家里的柱子。

所以那些亲人离世,看上去不哭不悲的,旁人真的不要去指责什么。对真的冷淡无所谓的人,指责也改变不了他的无情,但对那些表面平静心里痛苦的人来说,是残酷的雪上加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啊。


朵朵拉美斯

生前尽孝,强于坟前磕头。我非常鄙视那些生前对老人不好,去世的时候假哭的人。传统风俗礼仪里面,在众人面前哭视为“孝”,于是还衍生除了“哭孝”这样的职业。您爱信就信,反正我不信。

真正的悲痛,不是再众人面前大哭。你都不知道别人眼泪已经哭干了,没有力气,也懒得给外人“表演”了。

看看网友们评论吧。

1、生前对得起试着,那么就心安理得,哭不哭又有什么事呢?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其实很多生前不孝顺的反而哭的凶。

2、哭不哭跟孝顺与否没有直接关系。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感觉生前愧对亲人,勾起回忆,想到自己的死亡等等。不哭的原因也有很多,自制力好的,强行控制的,纯粹眼泪少的。

3、很多人下葬的时候流不出眼泪,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回默默流泪。

我是觉得,外人不要随意评论别人哭不哭,孝不孝这种事,你根本不知道别人家里到底是怎么样的。


傅一声

前几天老公的姥姥去世了,说实话,我跟老公的姥姥一共没有见过几次面,也就是去年的时候来我家住了一天,我带他们去玩玩,他姥姥去世后,回家的路上我都非常紧张。因为老公老家有个习俗,谁去世了你去他们家你必须大哭着进去,还要一边哭一边喊,我经历过一次,连面都没有见过的,快给我尴尬死了。去的路上我给老公说不然我不进去了吧,其实我心里是真难受,可我真怕哭不出来,不过后来上坟上的时候哭出来了,老公说看见我哭了,其实我自己是酝酿了很久的,哭不出来就掐自己。后来看见都嚎啕大哭,才有点感觉。我是非常讨厌这种谁不哭就不孝的这种说法的


悠然135034293

所有人都会经历亲人的离去,或早或晚,因为人不能永生,生死和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生是喜悦的,死是悲哀的。然而不哭不代表不悲,"小哀喋喋,大哀默默",悲到极致,不一定是痛哭,而是麻木,心如死灰,万念皆休。

当年婆婆去世,作为家里最受宠爱的小儿子,老公看起来并不悲伤,也没看到他哭,只是在葬礼结束的晚上,熄灯后躺在床上,老公说了一句话,"像我自己死了一样"。我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抱住他。

有个朋友,离婚了独自带孩子,十岁的儿子得了脑瘤,在夜里突然离世,她自己打电话把孩子送到殡仪馆,火化,办理后事。

她说自己始终都没哭,只是最后回到家,面对空空的家,才哇的一声哭了,然后就只有一个念头:我也不活了。当然,后来朋友在亲友的帮助下,放弃了那个念头。

还有一种不哭是不在人前哭,你以为他不哭,他不过是伪装了自己,在独处的时候,可能会默默垂泪。


最后,真正的不哭不悲,一是看透生死,顺其自然,认为人生于自然,死后不过是归于自然,没什么好哭的。庄子在老婆死后鼓缶而歌,即如是。

二是信仰宗教的人,认为死亡是脱离苦海,去往另一个喜乐的世界,所以不应该哭。那个世界佛教称为西天极乐世界,基督教称为天堂。那个世界没有苦难和痛苦,只有祥和快乐。


我觉得能真正做到不哭不悲的人很少,亲人的死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失去,是一种无法弥补的伤痛。

然而死亡带给人的不应该只是伤痛,应该还有对生活的珍惜和热爱,毕竟,我们只能活一次。



嘟嘟宝贝


箐颜无痕

按理说,亲人离世,大家一贯的理解就是:好伤心,陪伴自己那么久的一个人就这样永远的消失了。


可是也会有特殊情况,就比如说问题当中问的“亲人离世,不哭不悲。”什么情况呢?咱们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心智尚未成熟者



当我们还处于幼年的时候,相应的情感发育还不成熟,对于每一天的事情,看了就忘了,对于亲人离世,无法产生太多的情绪。

除了小孩子,还有就是存在发育缺陷者,就是所谓的智力低下者。他们也是一样的道理。

第二、参透生死,明道者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庄子。

庄子在他妻子去世的时候,不仅不哭不闹,反而击鼓而歌,令当时人所难以理解和接受,连惠子都质问他。

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本无气。杂乎芒忽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不但不哭,反而鼓盆而歌。惠子认为不应该,庄子说:“我的妻子,推察起来,开始并没有生命。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而且没有形体产生的气候征兆。在浑沌混杂之中,逐渐酿成了产生形体的气候征兆,进而具有了形体,进而具有了生命,进而又有了现在的死亡。生生死死,如同春夏秋冬的交替运行。推察起来我的妻子本不是我的妻子。不只她不是我的妻子,而且我自己也不为我自己所有。现在我的妻子死了,她人已经安静地回归浑沌混一的初始状态,躺在天地万物的大房子里,如同秋去冬尽,等候春天重新来临。而我却嗷嗷地在她身后痛哭,我自以为是我不懂道理了,所以就又止住不哭。

如此了然,又怎会困于生生死死之中呢?只不过他不是不伤心,无情,只是他已释怀罢了。

第三、对于去世亲人无感情基础者



对于一个咱们都没有见过面的亲人,咱们会有感情吗?显然不会,因为我们所有的情绪发泄,都需要一定的感情基础,否则泪从何而流,这样的情况下,离去的是否是亲人,都已经不关心了。

第四、对于去世者有着不好情绪积累



这种情况在婆媳之间是最常见,也是最具代表性。

婆媳关系不好的情况下,大多数一方都不会为另一方的离世感到惋惜和伤心,甚至于有的还是快感。

第五、疾病者



想哭哭不出,泪无法流出,这个就不说了。

在亲人离开的时候,总归有人哭有人不哭,这是常态。不哭不代表不爱,哭也不代表爱,需要我们去分辨。

不过要想真正的流泪感伤,那势必有着感情的蓄存。俗话说:泪流的就像决堤一般,可要是库中无水,堤坝坍塌了又哪来的水呢?


小饭的私家花园

这个要看是什么情况,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意外横死,基本上我觉得并没有什么好哭的。

我曾经在一个问题里提到过我的奶奶去世之后,家人并没有哭泣的事情。当时几个叔伯家里条件一般,就我的家里条件好一些。然后父亲从奶奶60岁起就独立奉养她直到92岁。

那个时候,奶奶虽然一直都住在我的家里,但是实际上奶奶对父亲的感情并不是特别的亲近,可能是在身边呆了太久的缘故吧。所以奶奶没事的时候经常提起大伯、小姑姑希望能去他们家里生活。

但是实际上小姑姑和大伯他们家里条件一般,并不是很欢迎奶奶过去住(因为没地方睡觉)。所以父亲总是劝说奶奶不要过去,结果跟奶奶搞恼了,从80岁以后奶奶便开始经常发脾气,说父亲不孝顺,气的父亲常常在背后抹眼泪。

最后没办法,在老家里寻摸了一套旧房子,把奶奶送到哪里独居(我家搬到城里去了,叔伯姑姑还在老家),然后又请大姑姑去服侍她饮食起居(大姑姑早孀),每个周末我们孙子辈、重孙辈基本上都会过去看她。

就这样又过了十来年,等到93岁的时候,奶奶可能是年龄大了,得了老年痴呆,然后开始胡骂人,骂的最凶的就是我的父亲,父亲也是没办法,一个在社会上混的还算不错的人,在家里被自己的母亲骂的眼泪滚滚,也真是够了。

奶奶最后是在93岁的上半年去世的,走之前突然清醒过来,说要去大伯家住,然后我们这些孙子们马上找车子把她送到了大伯家(大家基本上都清楚奶奶快到时候了),然后没有一个星期,奶奶就去世了,走的时候大伯正好没在家,6个儿子一个都没有送到终。

后来奶奶走了之后,我家这一房的人除了父亲以外一个都没有哭,倒是其他几家的婶婶哭的眼泪哗哗的,真是。。。。。。

我跟我母亲看法是一样的,那就是孝敬老人要生前孝,我家这一房独自供养了奶奶30年,能做到的基本上都做到了,

算是对奶奶尽到了义务,所以也没觉得有什么要伤心的地方。

而且办丧事的时候,还按照奶奶生前的遗愿选择了棺木土葬,当时我们这里刚好在强行推动火葬,到处找人,最后让奶奶平安的入了土,也算是了却了奶奶的一个心愿吧。


落下m

(1)他/她与逝去的亲人之间没有情感的连接。比如,这位亲人曾经对自己做出过一些行为和举动,让自己产生了怨恨或其他负面的情绪和影响,那么无论有怎样的血缘关系,对于此人来说,亲人的逝去无法引起他/她的难过,因而不会悲伤。

(2)他/她一直不善于表达情感,不知道什么是伤心,什么是难过。这有时候会发生在小孩子身上。在一个人很小的时候,他们无法理解什么是死亡,不知道死亡是一种永远的告别。所以这种情况下,不哭不悲是因为缺乏对死亡的理解,所以亲人死亡的事件没有引起他们的情绪反应。

(3)还有一种原因,可能是一种叫做“隔离”的防御机制在起作用。这种隔离有时候是无意识的,是当事人没有察觉到的。为什么会出现隔离?是因为对亲人死亡产生的情绪太强烈,这种情绪可能无法被当事人所承受,而启用隔离的防御机制能让人减少对强烈情绪的体验,从而感觉到舒服一点。

所以,亲人死亡不哭不悲,有多种原因。暂时的不哭不悲,我们需要理解和接纳,但对于亲人的离世,哀伤的过程是需要的。未能充分表达过哀伤,也许会对日后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对于亲人去世后很久仍没有充分表达过哀伤的人,我们需要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