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死亡後不哭不悲的人是什麼心理?

mic神

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預知奉倩神傷極,憑訴與秋擎。

人在遭遇巨大的精神創傷的時候,潛意識會發揮防禦機制,自動的進行心理包紮。潛意識怕意識一下子承受不了,所以把事情暫時下沉到潛意識深處,等多少年以後,通過一個的契機,會一下子打開,悲愴的感覺才噴薄而出,在別人看來就是莫名其妙的悲傷逆流成河。


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時候,救援隊在汶川的街頭遇到有些人,他的所有親人都死了,都活生生死在他眼前,他倖存下來。表面上看著很平靜,問什麼說什麼,說的也很流暢,就跟事不關己一樣。你說他沒有人的感情嘛?不是的。他已經被巨大的,短時間難以消化的悲傷包圍了,他的潛意識自動做出防禦機制,對心理進行了包紮。


這樣強烈還持久的悲愴只能用時間慢慢消化。

還有一種情況是:久病床前無孝子。

有些人眼睜睜看著至親被傷痛、絕症折磨,剛開始被無可奈何、無能為力、絕望、心如刀絞的情緒圍繞,慢慢的,時間長了就麻木了。而且看著親人那麼難受,會覺得如果就這麼去了反而是種解脫。


所以,在親人去世的時候,經過長時間的心理鋪墊。會覺得這不是什麼難以接受的結果,反而會有種解脫般的輕鬆感。

當然了,失去親人肯定是悲痛的,但悲痛不會延續很長時間,他會在雨夜、黃昏、夢裡慢慢的發酵。


夜半聊閒

職場火鍋爺爺走的時候,我作為長孫,負責摔瓦罐,周圍都是披麻戴孝的親戚,在這種氛圍裡,我哭不出來,也沒有太多的悲傷情緒。什麼心理?就是我與爺爺除了血緣關係之外,並沒有親密的感情。從小跟隨父母生活,沒有被爺爺奶奶帶過,缺乏那種血脈親情。我父親是真哭,因為他認為他沒有來得及盡孝。幾位嬸嬸的最“悲傷”,來人祭奠的時候,大呼小叫哭一番,人一走繼續有說有笑。所以,親人走後,有哭得死去活來的,也有不哭不悲的。主要有幾種心理:

一是高齡老人去世,親人們早有預感,心理都有思想準備,都明白這是人生規律,節哀順變,順其自然。在一些農村,有的還要辦成喜喪。在城市裡,人們注重在外人面前剋制自己的情感,表情肅穆,按部就班地辦理喪事流程。

二是與親人沒有“親情聯繫”。爺爺奶奶從小帶大的孩子是有感情的,有的老人沒有帶過孩子,孩子一年見不到幾次,很難培養起感情。人走了就走了,與自己沒有太多關係,也沒有感到“親情消失”的悲傷感,更沒有愧疚感,所以,不哭不悲,也是正常心理。

三是有親情,但沒有血緣關係。比如,兒媳對公公婆婆,兒子對岳父岳母,雖然是親人,但沒有血緣關係,也沒有養育之恩。當老人走的時候,子女會悲傷,兒媳和女婿,就沒有那麼悲傷。主要還是沒有血緣關係和養育之恩。

四是雖然是親人,但感情不融洽。親戚之間,天然有一種互幫的責任和義務,親戚之間平時走動不多、借錢的時候不痛快、幫忙的時候不出力,都會產生怨恨心理,有時候這個怨恨心理比外人還強烈。你是親戚都不幫忙,怨恨就加倍。許多親戚都是因為借錢、幫忙之類的事情,反目成仇的。還有就是為了家產鬧糾紛鬧矛盾的,親戚都打破頭,老死不相往來。另外,因為距離較遠,平時聯繫較少,難怪說遠親不如近鄰,不是沒有道理的。

排除以上原因,親人走後不哭不悲,主要有三個心理:一是親人生前治病住院,已經精疲力盡,有點“解脫”感,不哭不悲。二是親人生前對得起TA,內心沒有愧疚,心靈平靜,對得起良心。三是悲痛之情在外人面前不表露,真正的悲傷都是獨自流淚,眼淚流乾了,沒有必要在外人面前“演戲”。

綜上,其實,到了外人“看望”的時候,親人去世已經到了喪事程序,真正的悲傷都在搶救階段了,傷心的眼淚都是送別階段,到了喪事階段,都是機械地走程序了,表情凝重,莊嚴肅穆,並不代表夜深人靜時默默哭泣。

我是職場火鍋,行走職場二十年。作家,全國語文課文的作者。已經回答近千個原創獨家的悟空問答。關注職場火鍋,私信後有作者的書贈送,期待與你互動和交流。

職場火鍋

我大姨從腦溢血發病到進ICU搶救,好幾天的過程,大表哥看上去一直都是很冷靜的模樣,還會時不時寬慰我媽媽她們。某一天醫生建議我們放棄,說大姨已經腦死亡,全靠機器維持了,說還是把人接回家,不要徒增痛苦了,一家子人掙扎猶豫商量後事的時候,哥哥還是一如既往的冷靜。

直到大家徹底下定決心第二天凌晨拔管帶大姨回家時,大姨父對著哥哥說了一句“這是你最後一次喊媽媽了”的時候,哥哥突然就崩了,摘下眼鏡,背過身去,拼命的流淚,卻沒有發出一點聲音。

從事發到最後下葬,這是唯一一次,我們看見哥哥哭,還是無聲的哭。

我想確實有這樣一類人,無論發生什麼事,在人前都會盡量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尤其是負面的情緒,不想讓他人看見自己的脆弱,更不願意在已經很悲傷的環境下再讓負能量發酵。也許他們在無人的背後也歇斯底里的發洩過,但不會讓別人知道。

我哥哥想必就是如此,家裡獨子,媽媽突然離世,要安撫好爸爸的情緒,要顧好懷孕5個月的妻子,還要獨自挑起喪事的很多事務,他很累,從身體到心理,可是沒有辦法,他必須要堅強,他是家裡的柱子。

所以那些親人離世,看上去不哭不悲的,旁人真的不要去指責什麼。對真的冷淡無所謂的人,指責也改變不了他的無情,但對那些表面平靜心裡痛苦的人來說,是殘酷的雪上加霜,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啊。


朵朵拉美斯

生前盡孝,強於墳前磕頭。我非常鄙視那些生前對老人不好,去世的時候假哭的人。傳統風俗禮儀裡面,在眾人面前哭視為“孝”,於是還衍生除了“哭孝”這樣的職業。您愛信就信,反正我不信。

真正的悲痛,不是再眾人面前大哭。你都不知道別人眼淚已經哭幹了,沒有力氣,也懶得給外人“表演”了。

看看網友們評論吧。

1、生前對得起試著,那麼就心安理得,哭不哭又有什麼事呢?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其實很多生前不孝順的反而哭的兇。

2、哭不哭跟孝順與否沒有直接關係。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感覺生前愧對親人,勾起回憶,想到自己的死亡等等。不哭的原因也有很多,自制力好的,強行控制的,純粹眼淚少的。

3、很多人下葬的時候流不出眼淚,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回默默流淚。

我是覺得,外人不要隨意評論別人哭不哭,孝不孝這種事,你根本不知道別人家裡到底是怎麼樣的。


傅一聲

前幾天老公的姥姥去世了,說實話,我跟老公的姥姥一共沒有見過幾次面,也就是去年的時候來我家住了一天,我帶他們去玩玩,他姥姥去世後,回家的路上我都非常緊張。因為老公老家有個習俗,誰去世了你去他們家你必須大哭著進去,還要一邊哭一邊喊,我經歷過一次,連面都沒有見過的,快給我尷尬死了。去的路上我給老公說不然我不進去了吧,其實我心裡是真難受,可我真怕哭不出來,不過後來上墳上的時候哭出來了,老公說看見我哭了,其實我自己是醞釀了很久的,哭不出來就掐自己。後來看見都嚎啕大哭,才有點感覺。我是非常討厭這種誰不哭就不孝的這種說法的


悠然135034293

所有人都會經歷親人的離去,或早或晚,因為人不能永生,生死和愛,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生是喜悅的,死是悲哀的。然而不哭不代表不悲,"小哀喋喋,大哀默默",悲到極致,不一定是痛哭,而是麻木,心如死灰,萬念皆休。

當年婆婆去世,作為家裡最受寵愛的小兒子,老公看起來並不悲傷,也沒看到他哭,只是在葬禮結束的晚上,熄燈後躺在床上,老公說了一句話,"像我自己死了一樣"。我什麼也沒有說,只是抱住他。

有個朋友,離婚了獨自帶孩子,十歲的兒子得了腦瘤,在夜裡突然離世,她自己打電話把孩子送到殯儀館,火化,辦理後事。

她說自己始終都沒哭,只是最後回到家,面對空空的家,才哇的一聲哭了,然後就只有一個念頭:我也不活了。當然,後來朋友在親友的幫助下,放棄了那個念頭。

還有一種不哭是不在人前哭,你以為他不哭,他不過是偽裝了自己,在獨處的時候,可能會默默垂淚。


最後,真正的不哭不悲,一是看透生死,順其自然,認為人生於自然,死後不過是歸於自然,沒什麼好哭的。莊子在老婆死後鼓缶而歌,即如是。

二是信仰宗教的人,認為死亡是脫離苦海,去往另一個喜樂的世界,所以不應該哭。那個世界佛教稱為西天極樂世界,基督教稱為天堂。那個世界沒有苦難和痛苦,只有祥和快樂。


我覺得能真正做到不哭不悲的人很少,親人的死亡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失去,是一種無法彌補的傷痛。

然而死亡帶給人的不應該只是傷痛,應該還有對生活的珍惜和熱愛,畢竟,我們只能活一次。



嘟嘟寶貝


箐顏無痕

按理說,親人離世,大家一貫的理解就是:好傷心,陪伴自己那麼久的一個人就這樣永遠的消失了。


可是也會有特殊情況,就比如說問題當中問的“親人離世,不哭不悲。”什麼情況呢?咱們總結以下幾點。

第一、心智尚未成熟者



當我們還處於幼年的時候,相應的情感發育還不成熟,對於每一天的事情,看了就忘了,對於親人離世,無法產生太多的情緒。

除了小孩子,還有就是存在發育缺陷者,就是所謂的智力低下者。他們也是一樣的道理。

第二、參透生死,明道者



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莊子。

莊子在他妻子去世的時候,不僅不哭不鬧,反而擊鼓而歌,令當時人所難以理解和接受,連惠子都質問他。

至樂》: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而本無氣。雜乎芒忽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嗷嗷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莊子的妻子死了,莊子不但不哭,反而鼓盆而歌。惠子認為不應該,莊子說:“我的妻子,推察起來,開始並沒有生命。不但沒有生命,而且沒有形體。不但沒有形體,而且沒有形體產生的氣候徵兆。在渾沌混雜之中,逐漸釀成了產生形體的氣候徵兆,進而具有了形體,進而具有了生命,進而又有了現在的死亡。生生死死,如同春夏秋冬的交替運行。推察起來我的妻子本不是我的妻子。不只她不是我的妻子,而且我自己也不為我自己所有。現在我的妻子死了,她人已經安靜地迴歸渾沌混一的初始狀態,躺在天地萬物的大房子裡,如同秋去冬盡,等候春天重新來臨。而我卻嗷嗷地在她身後痛哭,我自以為是我不懂道理了,所以就又止住不哭。

如此瞭然,又怎會困於生生死死之中呢?只不過他不是不傷心,無情,只是他已釋懷罷了。

第三、對於去世親人無感情基礎者



對於一個咱們都沒有見過面的親人,咱們會有感情嗎?顯然不會,因為我們所有的情緒發洩,都需要一定的感情基礎,否則淚從何而流,這樣的情況下,離去的是否是親人,都已經不關心了。

第四、對於去世者有著不好情緒積累



這種情況在婆媳之間是最常見,也是最具代表性。

婆媳關係不好的情況下,大多數一方都不會為另一方的離世感到惋惜和傷心,甚至於有的還是快感。

第五、疾病者



想哭哭不出,淚無法流出,這個就不說了。

在親人離開的時候,總歸有人哭有人不哭,這是常態。不哭不代表不愛,哭也不代表愛,需要我們去分辨。

不過要想真正的流淚感傷,那勢必有著感情的蓄存。俗話說:淚流的就像決堤一般,可要是庫中無水,堤壩坍塌了又哪來的水呢?


小飯的私家花園

這個要看是什麼情況,一般情況下只要不是意外橫死,基本上我覺得並沒有什麼好哭的。

我曾經在一個問題裡提到過我的奶奶去世之後,家人並沒有哭泣的事情。當時幾個叔伯家裡條件一般,就我的家裡條件好一些。然後父親從奶奶60歲起就獨立奉養她直到92歲。

那個時候,奶奶雖然一直都住在我的家裡,但是實際上奶奶對父親的感情並不是特別的親近,可能是在身邊呆了太久的緣故吧。所以奶奶沒事的時候經常提起大伯、小姑姑希望能去他們家裡生活。

但是實際上小姑姑和大伯他們家裡條件一般,並不是很歡迎奶奶過去住(因為沒地方睡覺)。所以父親總是勸說奶奶不要過去,結果跟奶奶搞惱了,從80歲以後奶奶便開始經常發脾氣,說父親不孝順,氣的父親常常在背後抹眼淚。

最後沒辦法,在老家裡尋摸了一套舊房子,把奶奶送到哪裡獨居(我家搬到城裡去了,叔伯姑姑還在老家),然後又請大姑姑去服侍她飲食起居(大姑姑早孀),每個週末我們孫子輩、重孫輩基本上都會過去看她。

就這樣又過了十來年,等到93歲的時候,奶奶可能是年齡大了,得了老年痴呆,然後開始胡罵人,罵的最兇的就是我的父親,父親也是沒辦法,一個在社會上混的還算不錯的人,在家裡被自己的母親罵的眼淚滾滾,也真是夠了。

奶奶最後是在93歲的上半年去世的,走之前突然清醒過來,說要去大伯家住,然後我們這些孫子們馬上找車子把她送到了大伯家(大家基本上都清楚奶奶快到時候了),然後沒有一個星期,奶奶就去世了,走的時候大伯正好沒在家,6個兒子一個都沒有送到終。

後來奶奶走了之後,我家這一房的人除了父親以外一個都沒有哭,倒是其他幾家的嬸嬸哭的眼淚嘩嘩的,真是。。。。。。

我跟我母親看法是一樣的,那就是孝敬老人要生前孝,我家這一房獨自供養了奶奶30年,能做到的基本上都做到了,

算是對奶奶盡到了義務,所以也沒覺得有什麼要傷心的地方。

而且辦喪事的時候,還按照奶奶生前的遺願選擇了棺木土葬,當時我們這裡剛好在強行推動火葬,到處找人,最後讓奶奶平安的入了土,也算是了卻了奶奶的一個心願吧。


落下m

(1)他/她與逝去的親人之間沒有情感的連接。比如,這位親人曾經對自己做出過一些行為和舉動,讓自己產生了怨恨或其他負面的情緒和影響,那麼無論有怎樣的血緣關係,對於此人來說,親人的逝去無法引起他/她的難過,因而不會悲傷。

(2)他/她一直不善於表達情感,不知道什麼是傷心,什麼是難過。這有時候會發生在小孩子身上。在一個人很小的時候,他們無法理解什麼是死亡,不知道死亡是一種永遠的告別。所以這種情況下,不哭不悲是因為缺乏對死亡的理解,所以親人死亡的事件沒有引起他們的情緒反應。

(3)還有一種原因,可能是一種叫做“隔離”的防禦機制在起作用。這種隔離有時候是無意識的,是當事人沒有察覺到的。為什麼會出現隔離?是因為對親人死亡產生的情緒太強烈,這種情緒可能無法被當事人所承受,而啟用隔離的防禦機制能讓人減少對強烈情緒的體驗,從而感覺到舒服一點。

所以,親人死亡不哭不悲,有多種原因。暫時的不哭不悲,我們需要理解和接納,但對於親人的離世,哀傷的過程是需要的。未能充分表達過哀傷,也許會對日後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因此,對於親人去世後很久仍沒有充分表達過哀傷的人,我們需要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