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生前向唐太宗諫言200多件事,死後為何唐太宗將其墓碑推倒?

gdhycgs

我們都被唐太宗和魏徵騙了一千多年,所謂“明君直臣”的千古佳話,根本就是兩人心照不宣地出演對手戲,刻意營造出來的政治作秀罷了!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開始清除建成餘黨,因早聞魏徵才名,故專門召見,剛一見面,就質問魏徵:“汝離間我兄弟,何也?”沒想到魏徵是個人物,竟然回答說:“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其實,即使李建成先動手,歷史也未必改寫。

李世民極具權謀之術,並不像人們印象中的那樣不計前嫌。他對武德舊臣尚且滿懷戒心(這批開國功臣在太宗即位後,處境都大不如前),更不用說作為建成幕僚的魏徵了。太宗重用魏徵,一是看中才華,一是藉此營造明君形象。

太宗雖然啟用了魏徵,但待他與房玄齡等自己的親信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儘管表面上把魏徵捧得很高。

太宗真不是一個多麼寬宏大量的皇帝,對於魏徵動不動直言進諫,其實心裡很煩,怨念很多,只是開弓沒有回頭箭,為了維持明君形象,就必須容忍。但皇帝也是人,這種怨念積累多了,難免會爆發出來。因此,親手砸了魏徵的墓碑,在情理之中。

同樣,作為一代明君的唐太宗,在執政晚期卻是荒淫無度,讓滿朝大臣毫無辦法。

“貞觀之治”的強大、繁盛,有口皆碑,有目共睹;可惜,但凡血肉之軀,都有難以逾越的侷限性。晚年的李世民一點一點“變壞”了,肉眼凡胎的生物性暴露無疑。

李世民身邊能夠直言的大臣不下三十多名,尤其是魏徵,先後寫了十多萬字的意見書,涉及事務多達兩百多件。即便如此,仍不免熱臉貼上冷屁股,魏徵明顯地覺察到,皇帝變了,“漸惡直言”。

最耗費民脂民膏的無非兩件事:一是大型土木工程,二是連年戰爭。如果戰爭不可避免,傾舉國之力征討,也沒什麼不合適。但是,大興土木,只為一人聲色犬馬,就屬於貪暴行為了。李世民恰恰樂此不疲。他親自抓基建,在長安、洛陽等地,營造規模宏大的宮殿。

醇酒婦人溫柔鄉--這些人生庸常的快樂,是歷史偉人極少倖免的缺憾。貞觀十年(636年)六月,36歲的長孫皇后死了,李世民去了一根“賢內助”,他愈發表現出貪戀酒色的本性。後來的武則天也是這個時期進宮,當時,小姑娘僅僅14歲,由於貌美乖巧,很快變成了“才人”--皇帝末流的小老婆。為滿足慾望,李世民連弟妹都不放過,弟弟齊王元吉死後,弟妹楊氏迅速成為李世民的枕邊人。

當然,作為一代明君,他還是有不少功績。眾所周知的事情不提了,今天就提提他釋放四百死囚回家過年的故事。

貞觀六年(633年)的臘月,年根將近,天上飄著瑞雪,人間一派祥和。由於數年來國家大治物豐民安,出現了史上少有的大唐氣象,唐太宗李世民心情不錯,信步走出皇城,望著長安街上車水馬龍忙著要過年的盛世景象,他忽然想到了另一類人----監獄中的死囚,此時此刻他們在想什麼呢?

於是這位千古第一仁君輕車簡從,來到長安城外的監獄視察。這一年全國有近四百名死刑犯,都集中在大理寺監獄。進入一個個牢房,唐太宗挨個詢問死囚,讓他們談思想談認識。大家都說犯了死罪,死有餘辜,不冤枉。認罪態度良好,認為對他們的量刑也很公平。

唐太宗聽後很受感動,於是就跟這些死囚說,我跟你們立一個君子之約,現在是冬天,放你們回去過春節,和家人好好團聚團聚,來年秋收之後,咱們再在這裡集合。四百死囚呢,個個感激涕零,高高興興地回家了。第二年的秋後,這些死囚全都回來了,一個都沒有少。唐太宗高興之下,全部赦免了他們的死罪。


刀墓手札

魏徵生前被封為鄭國公。他因輔佐唐太宗共創“貞觀之治”得名。更是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玄武門兵變之後,李世民愛惜他的才幹,就將他招到手下幹活。魏徵這個人跟隨就忠於誰,早年跟著太子李建成的時候他一心想的是怎麼弄死李世民,現在跟了李世民又一心幫著他開創一個貞觀盛世。

魏徵去世後,魏徵推薦的杜正倫和侯君集後來都出了事情,這2位大臣都是魏徵生前舉薦給皇帝的,說他們有宰相之能。侯君集還因為謀反被罷官處死,李世民懷疑魏徵和他們是一夥的。不僅將公主和魏徵兒子的婚約廢除掉,還將其墓碑推到洩憤!

公元645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雖然大勝,但是沒有將其覆滅,李世民不禁感嘆,如果魏徵在世便能夠獲勝,因此下令將魏徵的墓碑重新修建。


文軒春秋

以下都是個人分析,有不當之處敬請諒解,並且並沒有對古人不敬的意思。


第一點:君臣矛盾。結合李世民前後看,他並非什麼豁達的君主,魏徵本是太子黨,李世民徵用他一來是愛惜他的才華,二來是為了收買人心。所以君臣並非真的那麼和睦,魏徵以直諫聞名於世,李世民為了營造出明君賢臣的形象不得不忍氣吞聲,從他破壞君王不看史官記錄就知道他很在乎歷史對他的評價。

第二點:魏徵有欺世盜名的嫌疑,據說李世民得到報告,說魏徵在給他上書諫言之前,先把奏摺給史官記錄,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就是特意營造自己的形象,並且犯了欺君之罪。

第三點:魏徵雖然死了,但他交好的人造反,按理也會受到株連,沒把墳刨了就算不錯了。

最後,據說推翻魏徵墓碑只是訛傳,到底歷史真相如何,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燭影斧聲

李世民和魏徵這兩個人一直都是明君和諍臣的典範,在這千百年來也一直廣為流傳。倆人之間的君臣情誼,合作之默契一直被傳位千古佳話,也正因此成為了後代君臣效仿的楷模。

魏徵生前為李世民諫言了200多件事情,每當李世民有什麼出格的事情,魏徵此人就力諫皇帝說此時不能做,要考慮黎明百姓啊。李世民很多時候都被他弄的下不來臺,以至於很多時候李世民都說:“早晚弄死這個鄉巴佬。”魏徵活了一輩子李世民也沒弄死他,反而在他死後就把他的墓碑給推了,我們今天看看兩人之間的恩怨。

首先魏徵出生於河北魏氏家族,是北齊的名門望族。魏徵他先後換了5個主子,他在為李世民做事之前還曾經為李建成鞍前馬後的。搞笑的是李世民幹掉李建成後就把魏徵拉過來痛罵一頓說:“都是你這個背信棄義的人,一直挑撥我和我兄長之間的感情,竟然還三番五次的出毒計陷害我。”那魏徵也真的剛上了,大言不慚的說:“如果當初太子聽了我的話,那也不會落得今日之下場。”

這個時候魏徵也已經將李世民得罪了,而且還是特別嚴重。但是魏徵畢竟出身於世家,李世民此時要平衡多方勢力,對於那些武德舊臣也不好太多的得罪,於是就繼續任用魏徵。但是此時的魏徵得意忘形經常扮演者一個忠直諫臣的身份,好多次都讓李世民下不來臺,最後李世民也忍不住了直接把他趕走編史去了。

這還不算完啊,當魏徵病逝之後,李世民又繪聲繪色的演了一出苦情戲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可是慢慢的李世民就對魏徵特別的反感,不僅將已經同意許配給魏徵長子的衡陽公主的婚約取消了,還下令推了魏徵的墓碑。為什麼魏徵會這樣,難道真的只是因為諫言頂撞了李世民嗎?

其實真正導致魏徵死後受辱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的越位舉薦,魏徵他舉薦了杜正倫和侯君集。這兩個人可不了得,一個是山東貴族一個是關隴集團,而魏徵自己更是出自河北的名門望族。他一個河北人將山東勢力和關隴勢力全部舉薦上來,而他也放棄了山東集團和關隴集團的監視人。這個時候東西文武集團集合到了一起,更是以他為紐帶,這就是皇帝所不能忍的。

也就是魏徵死在了侯君集造反之前,不然魏徵的下場可能會更慘。一個原本就是武德舊臣還一直想著謀害自己,然後好不容易放下恩怨繼續任用他,結果這完蛋玩意還一直拉攏關隴集團和山東集團的人,這不就對皇權有了威脅嗎?那李世民定然不會容忍他,所以魏徵死後受辱也是必然的原因。


書香茗

唐太宗李世民評價魏徵的那句“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讓這對明君賢臣的形象千古流傳,但兩人的關係真的這麼簡單麼?李世民重用魏徵有深厚的政治考量。

1、魏徵是瓦崗寨老人和李世民手底下幾位大將關係不錯,甚至於李勣乾脆就是魏徵親自勸降到李唐的。李世民要照顧手下人的感情。

2、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和齊王,但是太子和齊王的手下遍佈全國,這些人李世民還能都殺了不成?而重用魏徵就是一個政治上的表態,表明李世民不追究之前的事,好儘快安定天下。

3、魏徵本身的背景也不簡單,妻子出身於河東裴氏,河東裴氏是隋唐時期的天下望族,李淵的親信重臣裴矩、裴寂都是出身於此家族。魏徵某些方面也是世家代言人。

可以說李世民和魏徵的君臣相得,除了李世民的胸襟、魏徵的才能之外,其中有很多的政治考量。至於李世民在魏徵死後翻臉主要是因為兩件事:

1、侯君集、杜正倫兩人牽扯到太子李承乾謀反案被殺,兩人都是魏徵死前舉薦的。而且魏徵在去世前還是太子太師,這不得不讓一代帝王起疑心。

2、魏徵把自己曾經和李世民的對話、諫言都記錄下來給史官看,這件事後來被李世民知道了,李世民覺得魏徵這是在落皇帝的面子為自己揚名。

貞觀十七年,李世民手詔取消衡山公主(後來被封為新城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還砸掉了自己親手為魏徵刻書的碑文。一代明君賢臣難以善始善終。


當狗容易做人難

原因是太子承乾造反,而魏徵是太子的堅定支持者,並在死前多次推舉侯君集進宰相班子,侯君集因參於太子政變的陰謀而被斬,追查責任,太宗命將自己親手書寫的魏徵墓碑推倒,以示懲戒,不久後又重新立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