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生前向唐太宗谏言200多件事,死后为何唐太宗将其墓碑推倒?

gdhycgs

我们都被唐太宗和魏征骗了一千多年,所谓“明君直臣”的千古佳话,根本就是两人心照不宣地出演对手戏,刻意营造出来的政治作秀罢了!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开始清除建成余党,因早闻魏征才名,故专门召见,刚一见面,就质问魏征:“汝离间我兄弟,何也?”没想到魏征是个人物,竟然回答说:“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其实,即使李建成先动手,历史也未必改写。

李世民极具权谋之术,并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不计前嫌。他对武德旧臣尚且满怀戒心(这批开国功臣在太宗即位后,处境都大不如前),更不用说作为建成幕僚的魏征了。太宗重用魏征,一是看中才华,一是借此营造明君形象。

太宗虽然启用了魏征,但待他与房玄龄等自己的亲信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尽管表面上把魏征捧得很高。

太宗真不是一个多么宽宏大量的皇帝,对于魏征动不动直言进谏,其实心里很烦,怨念很多,只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维持明君形象,就必须容忍。但皇帝也是人,这种怨念积累多了,难免会爆发出来。因此,亲手砸了魏征的墓碑,在情理之中。

同样,作为一代明君的唐太宗,在执政晚期却是荒淫无度,让满朝大臣毫无办法。

“贞观之治”的强大、繁盛,有口皆碑,有目共睹;可惜,但凡血肉之躯,都有难以逾越的局限性。晚年的李世民一点一点“变坏”了,肉眼凡胎的生物性暴露无疑。

李世民身边能够直言的大臣不下三十多名,尤其是魏征,先后写了十多万字的意见书,涉及事务多达两百多件。即便如此,仍不免热脸贴上冷屁股,魏征明显地觉察到,皇帝变了,“渐恶直言”。

最耗费民脂民膏的无非两件事:一是大型土木工程,二是连年战争。如果战争不可避免,倾举国之力征讨,也没什么不合适。但是,大兴土木,只为一人声色犬马,就属于贪暴行为了。李世民恰恰乐此不疲。他亲自抓基建,在长安、洛阳等地,营造规模宏大的宫殿。

醇酒妇人温柔乡--这些人生庸常的快乐,是历史伟人极少幸免的缺憾。贞观十年(636年)六月,36岁的长孙皇后死了,李世民去了一根“贤内助”,他愈发表现出贪恋酒色的本性。后来的武则天也是这个时期进宫,当时,小姑娘仅仅14岁,由于貌美乖巧,很快变成了“才人”--皇帝末流的小老婆。为满足欲望,李世民连弟妹都不放过,弟弟齐王元吉死后,弟妹杨氏迅速成为李世民的枕边人。

当然,作为一代明君,他还是有不少功绩。众所周知的事情不提了,今天就提提他释放四百死囚回家过年的故事。

贞观六年(633年)的腊月,年根将近,天上飘着瑞雪,人间一派祥和。由于数年来国家大治物丰民安,出现了史上少有的大唐气象,唐太宗李世民心情不错,信步走出皇城,望着长安街上车水马龙忙着要过年的盛世景象,他忽然想到了另一类人----监狱中的死囚,此时此刻他们在想什么呢?

于是这位千古第一仁君轻车简从,来到长安城外的监狱视察。这一年全国有近四百名死刑犯,都集中在大理寺监狱。进入一个个牢房,唐太宗挨个询问死囚,让他们谈思想谈认识。大家都说犯了死罪,死有余辜,不冤枉。认罪态度良好,认为对他们的量刑也很公平。

唐太宗听后很受感动,于是就跟这些死囚说,我跟你们立一个君子之约,现在是冬天,放你们回去过春节,和家人好好团聚团聚,来年秋收之后,咱们再在这里集合。四百死囚呢,个个感激涕零,高高兴兴地回家了。第二年的秋后,这些死囚全都回来了,一个都没有少。唐太宗高兴之下,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


刀墓手札

魏征生前被封为郑国公。他因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得名。更是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玄武门兵变之后,李世民爱惜他的才干,就将他招到手下干活。魏征这个人跟随就忠于谁,早年跟着太子李建成的时候他一心想的是怎么弄死李世民,现在跟了李世民又一心帮着他开创一个贞观盛世。

魏征去世后,魏征推荐的杜正伦和侯君集后来都出了事情,这2位大臣都是魏征生前举荐给皇帝的,说他们有宰相之能。侯君集还因为谋反被罢官处死,李世民怀疑魏征和他们是一伙的。不仅将公主和魏征儿子的婚约废除掉,还将其墓碑推到泄愤!

公元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虽然大胜,但是没有将其覆灭,李世民不禁感叹,如果魏征在世便能够获胜,因此下令将魏征的墓碑重新修建。


文轩春秋

以下都是个人分析,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并且并没有对古人不敬的意思。


第一点:君臣矛盾。结合李世民前后看,他并非什么豁达的君主,魏征本是太子党,李世民征用他一来是爱惜他的才华,二来是为了收买人心。所以君臣并非真的那么和睦,魏征以直谏闻名于世,李世民为了营造出明君贤臣的形象不得不忍气吞声,从他破坏君王不看史官记录就知道他很在乎历史对他的评价。

第二点:魏征有欺世盗名的嫌疑,据说李世民得到报告,说魏征在给他上书谏言之前,先把奏折给史官记录,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就是特意营造自己的形象,并且犯了欺君之罪。

第三点:魏征虽然死了,但他交好的人造反,按理也会受到株连,没把坟刨了就算不错了。

最后,据说推翻魏征墓碑只是讹传,到底历史真相如何,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烛影斧声

李世民和魏征这两个人一直都是明君和诤臣的典范,在这千百年来也一直广为流传。俩人之间的君臣情谊,合作之默契一直被传位千古佳话,也正因此成为了后代君臣效仿的楷模。

魏征生前为李世民谏言了200多件事情,每当李世民有什么出格的事情,魏征此人就力谏皇帝说此时不能做,要考虑黎明百姓啊。李世民很多时候都被他弄的下不来台,以至于很多时候李世民都说:“早晚弄死这个乡巴佬。”魏征活了一辈子李世民也没弄死他,反而在他死后就把他的墓碑给推了,我们今天看看两人之间的恩怨。

首先魏征出生于河北魏氏家族,是北齐的名门望族。魏征他先后换了5个主子,他在为李世民做事之前还曾经为李建成鞍前马后的。搞笑的是李世民干掉李建成后就把魏征拉过来痛骂一顿说:“都是你这个背信弃义的人,一直挑拨我和我兄长之间的感情,竟然还三番五次的出毒计陷害我。”那魏征也真的刚上了,大言不惭的说:“如果当初太子听了我的话,那也不会落得今日之下场。”

这个时候魏征也已经将李世民得罪了,而且还是特别严重。但是魏征毕竟出身于世家,李世民此时要平衡多方势力,对于那些武德旧臣也不好太多的得罪,于是就继续任用魏征。但是此时的魏征得意忘形经常扮演者一个忠直谏臣的身份,好多次都让李世民下不来台,最后李世民也忍不住了直接把他赶走编史去了。

这还不算完啊,当魏征病逝之后,李世民又绘声绘色的演了一出苦情戏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可是慢慢的李世民就对魏征特别的反感,不仅将已经同意许配给魏征长子的衡阳公主的婚约取消了,还下令推了魏征的墓碑。为什么魏征会这样,难道真的只是因为谏言顶撞了李世民吗?

其实真正导致魏征死后受辱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越位举荐,魏征他举荐了杜正伦和侯君集。这两个人可不了得,一个是山东贵族一个是关陇集团,而魏征自己更是出自河北的名门望族。他一个河北人将山东势力和关陇势力全部举荐上来,而他也放弃了山东集团和关陇集团的监视人。这个时候东西文武集团集合到了一起,更是以他为纽带,这就是皇帝所不能忍的。

也就是魏征死在了侯君集造反之前,不然魏征的下场可能会更惨。一个原本就是武德旧臣还一直想着谋害自己,然后好不容易放下恩怨继续任用他,结果这完蛋玩意还一直拉拢关陇集团和山东集团的人,这不就对皇权有了威胁吗?那李世民定然不会容忍他,所以魏征死后受辱也是必然的原因。


书香茗

唐太宗李世民评价魏征的那句“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让这对明君贤臣的形象千古流传,但两人的关系真的这么简单么?李世民重用魏征有深厚的政治考量。

1、魏征是瓦岗寨老人和李世民手底下几位大将关系不错,甚至于李勣干脆就是魏征亲自劝降到李唐的。李世民要照顾手下人的感情。

2、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和齐王,但是太子和齐王的手下遍布全国,这些人李世民还能都杀了不成?而重用魏征就是一个政治上的表态,表明李世民不追究之前的事,好尽快安定天下。

3、魏征本身的背景也不简单,妻子出身于河东裴氏,河东裴氏是隋唐时期的天下望族,李渊的亲信重臣裴矩、裴寂都是出身于此家族。魏征某些方面也是世家代言人。

可以说李世民和魏征的君臣相得,除了李世民的胸襟、魏征的才能之外,其中有很多的政治考量。至于李世民在魏征死后翻脸主要是因为两件事:

1、侯君集、杜正伦两人牵扯到太子李承乾谋反案被杀,两人都是魏征死前举荐的。而且魏征在去世前还是太子太师,这不得不让一代帝王起疑心。

2、魏征把自己曾经和李世民的对话、谏言都记录下来给史官看,这件事后来被李世民知道了,李世民觉得魏征这是在落皇帝的面子为自己扬名。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手诏取消衡山公主(后来被封为新城公主)与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还砸掉了自己亲手为魏征刻书的碑文。一代明君贤臣难以善始善终。


当狗容易做人难

原因是太子承乾造反,而魏征是太子的坚定支持者,并在死前多次推举侯君集进宰相班子,侯君集因参于太子政变的阴谋而被斩,追查责任,太宗命将自己亲手书写的魏征墓碑推倒,以示惩戒,不久后又重新立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